人身为什么难得?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在佛教经典中有种种的比喻化导大众感悟“人生难得”之真理。

  比如将人身比作:穿针、捞针、龟木、爪土、鸽身、日月、猪羊、洪水、朝露、囚徒、屠牛……这些故事你都听过吗?你是否真正明白“人身难得”的道理?

  1、高山穿针

  《提谓经》中说:“如有一人在须弥山上以纤缕下之。一人在下持针迎之。中有旋岚猛风。吹缕难入针孔。人身难得甚过于是。”

  就像一个人在须弥山上用细线垂向山底下,另一个人在山下用线来穿针,中间狂猛的飓风,这细线进入针孔的非常难,得到人生之难也是如此。

  2、大海捞针

  《菩萨处胎经》经中说:

  一针投海中,求之尚可得。

  一失人身命,难得过于是。

  人身的难得,难于大海捞针。

  3、盲龟浮木

  据《杂阿含经》记载: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龟寿无量劫,百年一出其头,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盲龟百年一出其头,当得遇此孔不?”

  佛陀告诉各位比丘说:比如大地也都变为大海,有一个盲龟寿命无量,一百年在这样的大海中伸出水面一次头,大海之中漂浮着一块木头,中间有一个孔,在海浪中随风飘荡,盲龟百年一出头,能正好从这个空中伸出头吗?

  经中的比丘说,当然不能了,木头在浩瀚无边的大海里东西南北飘动,小小的乌龟从木孔中伸出头的几率是在太小了。在六道轮回的众生转生人身的几率或难度,也就如盲龟浮木一样的微乎其微。

  4、爪上尘土

  《涅槃经》中:“得人身并行持善法者,如同我手上的尘土般稀少,而未得人身、行持恶业者,犹如十方世界大地之土般众多。”此外,《杂阿含经》中也说:“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佛陀用无量无边的大地之土和指甲缝中微量的土相对比。人间的众生命终之后转生人间者,就像指甲缝里的尘土那样的极其微少。转生到地狱道中的就像大地土一样无量无边。饿鬼、畜生道众生也是如此。

  5、万劫不复

  得到人身非常难,但是失去人身非常容易。再复得人身的话,需要漫长的时间,乃至数万劫都难以恢复人身。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释初品中舍利弗因缘第一六(卷第一一)记载一则佛教故事:有一只鸽子飞过来,佛用宿命通观察它,发现八万劫之前是一只鸽子,再往后的八万劫还是鸽子,转不到人身。因此,在《梵网经菩萨戒序》才有“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6、念念近死

  《罪业报应经》中说:

  水流不常满,火盛不久燃 。

  日出须臾没,月满已复缺。

  尊荣豪贵者,无常复过是。

  人身难遇而容易失去。人身念念之间都在接近死亡,就像猪羊被牵向屠宰场一样。

  因此,《涅槃经》中说:观察众生的寿命,常被无量的冤仇所围绕,念念损减而没有增长,就像一泻千里的洪水一样无法停歇。也像朝露一样只有短暂的停留。也像囚徒走向刑场步步逼近死亡。

  《摩耶经》中说:

  譬如旃陀罗,驱牛就屠所 。

  步步近死地,人命疾过是 。

  就像旃陀罗驱赶牛到屠宰场一样,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人的寿命快速的终结同样如此。

 

点我:

相关文章

佛说大七宝陀罗尼经--旧失译师名

佛说大七宝陀罗尼经--旧失译师名

佛说大七宝陀罗尼经 旧失译师名开元附梁录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祇树给孤穷精舍。佛告阿难。汝受持此大七宝陀罗尼咒。尔时世尊即便说之。   写地也贷昙 坻阇律提 波罗若 波罗 式叉仇拏 比茶   阿难若...

八大圆觉经 讲义--未知

八大圆觉经 讲义--未知

   八大人觉经讲义 证严上人讲 目录 八大人觉经讲义前言 八大人觉经第一觉知(世间无常) 八大人觉经第二觉知(多欲为苦) 八大人觉经第三觉知(心无厌足) 八大人觉经第四觉知(懈怠堕落) 八...

《百业经》:摧毁傲慢令得解脱92

《百业经》:摧毁傲慢令得解脱92

  译序(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

瞻病的功德

瞻病的功德

  瞻病的功德  王舍城内的一位比丘生病了,病得很厉害,躺在床上动弹不得。他平时人缘不好,门前几乎可以罗雀。他很伤心,只好寄希望于佛陀。他感到很绝望,口中喃喃自语:“世尊啊!你什么时候能看看我呢?...

佛藏经   卷一--鸠摩罗什

佛藏经 卷一--鸠摩罗什

《佛藏经》 鸠摩罗什(译) 《佛藏经》第一卷 诸法实相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僧俱,皆是众所知识,及无边大菩萨摩诃萨众,无量无数。 尔时,舍利弗从三昧起,行诣佛所...

《佛说般舟三昧经》三字决--慈法法师

《佛说般舟三昧经》三字决--慈法法师

  明伟提出来把这个三卷的《佛说般舟三昧经》这一段三字诀(讲一讲),三字诀可能是我们的俗称,大家对这段文字一般在过去行般舟之前呢,都要背一背,以达到对行法有一个认知吧。   因为任何一个法则要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