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黄石公

原始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生存 一作: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   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正道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求人之志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殚恶斥谗,所以止乱。(殚恶 一作:瘅恶)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本德宗道 夫志,心独行之术。   长没长于博谋,安没安于忍辱,先没先于修德,乐没乐于好善,   神没神于至诚,明没明于体物,吉没吉于知足,苦没苦于多愿,   悲没悲于精散,病没病于无常,短没短于苟得,幽没幽于贪鄙,   孤没孤于自恃,危没危于任疑,败没败于多私。 道义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   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   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   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   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   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   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   念旧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   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   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   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   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   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   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   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安礼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饥在贱农,寒在堕织。安在得人,危在失事。   富在迎来,贫在弃时。上无常操,下多疑心。   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近臣不重,远臣轻之。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   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   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   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   山峭者崩,泽满者溢。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   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   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人先弊。   根枯枝朽,人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   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   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   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   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   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   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   如此理身、理国、理家,可也!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赖咤和罗圣者的故事

赖咤和罗圣者的故事

  有一次,释迦世尊带着五百个比丘弟子,从拘留国游化到罗欧咤国,由于佛陀的圣德和声望的感召,当他尚未到达时,关于他的种种事迹,已经传遍了全国,也轰动了全国。当他开始为罗欧咤国的人民说法的那天,真是...

观所缘缘论--玄奘

观所缘缘论--玄奘

观所缘缘论 陈那菩萨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诸有欲令眼等五识。以外色作所缘缘者。或执极微许有实体。能生识故或执和合。以识生时带彼相故。二俱非理。所以者何。   极微于五识  设缘非所缘   彼相识...

大乘八大曼拏罗经--法贤

大乘八大曼拏罗经--法贤

大乘八大曼拏罗经 宋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法贤奉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补陀落迦山圣观自在菩萨宫中。有无数百千俱胝那由他菩萨恭敬围绕。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宝藏月光。即从座起偏袒右...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未知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未知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卷第一(并序)   问曰。昔者宝云法师。尝有撰集赞释玄辩。近岁孤山阇梨。又以章记表明微旨。今复纂述其故何哉。答曰。宝云。讲次学徒随录义或阙如。未...

佛说离垢施女经--竺法护

佛说离垢施女经--竺法护

佛说离垢施女经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千人皆阿罗汉,诸漏已尽逮得已办,无复尘垢而得自在,弃捐重担逮得己利,尽除终始诸所结缚,度以聪慧通达明智...

成唯识论  白话文九至十--韩廷杰(释译)

成唯识论 白话文九至十--韩廷杰(释译)

白话《成唯识论》卷九 如果有三性,为什么佛说一切事物都无自性呢? 颂说:依此三性而立三无性,所以佛教经典中都以密意而说,一切事物都是无自性的。首先依遍计所执性而立相无性,次依依他起性而立生无性,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