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经--未知

《清静经》 又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即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但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神。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释迦牟尼佛广传》:三、布施品31、大象舍身救人

《释迦牟尼佛广传》:三、布施品31、大象舍身救人

  前言: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是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凝集全知麦彭仁波切甚深智慧之结晶,是整个佛教史上前所未有、圆满齐备宣说释迦牟尼佛生平事迹之巨著。全知麦彭尊者以超拔的智慧...

一切经音义  卷七十六至八十--慧琳

一切经音义 卷七十六至八十--慧琳

一切经音义 卷七十六至八十 翻经沙门慧琳撰 音阿育王经十卷 琳 阿育王传七卷 阿育王息坏目因缘经二卷 玄 四阿含暮抄解二卷 玄 法句经二卷 玄 法句譬喻经四卷 琳 佛说法句经一卷 琳 迦叶结经一卷 ...

一切经音义  卷九十一至一百--慧琳

一切经音义 卷九十一至一百--慧琳

一切经音义 卷九十一至一百 翻经沙门慧琳撰 此卷从第一尽第五。 音续高僧传第一卷 彝伦(上以之反孔注尚书云彝常也考声樽名也周礼有六彝说文云宗庙常器象形字也从米从糸从二十音拱拱持器中实也王声也王音京又...

宗镜录--延寿

宗镜录--延寿

宗镜录(第一卷~第二十卷) 宋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宗鉴录序 左朝请郎尚书礼部员外郎护军杨杰撰   诸佛真语。以心为宗。众生信道。以宗为鉴。众生界即诸佛界。因迷而为众生。诸佛心是众生心。因悟而成...

净土十疑论--智者大师

净土十疑论--智者大师

净土十疑论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秽土也。极乐净土也。娑婆之寿有量。彼土之寿则无量矣。娑婆备诸苦。彼土则安养无苦矣。娑婆随业转轮生死。...

佛说九色鹿经--支谦

佛说九色鹿经--支谦

佛说九色鹿经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佛言:“昔者菩萨身为九色鹿,其毛九种色,其角白如雪,常在恒水边饮食水草,常与一乌为知识。时水中有溺人,随流来下或出或没,得著树木,仰头呼天:‘山神、树神、诸天龙神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