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 白话文中--《中国佛教经典宝藏》

白话《摄大乘论》所知相分第三 【译文】 所知法的依止,已经讲过了,所知相又如何可见呢?这简略来说有三种:一、依他起相,二、遍计所执相,三、圆成实相。 此中什么是依他起相呢?其因缘是阿赖耶为种子,其自性是虚妄分别所摄,其别相是各个识。这是为什么呢?即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趣恶趣死生识。这裏所说的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这些都是由名言熏习种子现起的。假若是自他差别识,这是由我见熏习种子现起的。假若是善趣恶趣死生识,这是由有支熏习种子现起的。由於这些各种识,一切三界、六趣杂染所摄的依他起相的虚妄分别,都可以显现出来。这些各类识,都属於虚妄分别,以唯识为其属性,是无所有的,是非真实意义显现所依的,这就称为依他起相。 这裏什么是遍计所执相呢?在这唯识无境当中,有各种各样似是而非的分别相在显现。 这裏什么是圆成实相呢?在那依他起相上,由於那种似是而非的东西,永远没有自性。 【原典】 所知相分第三① 已说所知依②,所知相复云何应观③?此略有三种:一、依他起相,二、徧计所执相,三、圆成实相。 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此复云何?谓身④、身者⑤、受者识⑥、彼所受识⑦、彼能受识⑧、世识⑨、数识⑩、处识⑾、言说识⑿、自他差别识⒀、善趣恶趣死生识⒁。此中若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此由名言熏习种子⒂。若自他差别识,此由我见熏习种子。若善趣恶趣死生识,此由有支熏习种子。由此诸识,一切界、趣杂染所摄依他起相虚妄分别,皆得显现。如此诸识,皆是虚妄分别所摄,唯识⒃为性,是无所有非真实义显现所依,如是名为依他起相。 此中何者徧计所执相?谓於无义唯有识中似义显现。 此中何者圆成实相?谓即於彼依他起相,由似义相永无有性。 【注释】 ①所知相分第三,《藏要》本校注称:「以下魏本不分品,陈本作应知胜相第二;隋本作应知胜相胜语第二,又分四章,此相章第一。」 ②已说所知依,《藏要》本校注称:「以下藏本第二卷,末题所知相品第二,但前後文皆不分品,独题此品,未详何以。」 ③观,《藏要》本根据藏文本、无性释、世亲释改为见。 ④身:即身识,包括五色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⑤身者:即身者识,相当於染污末那识。 ⑥受者识:即无间灭意,是六识生起所依的无间灭意根。 ⑦彼所受识:即所取的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 ⑧彼能受识:即能取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⑨世识:即相续不断的时间。 ⑩数识:即数目。 ⑾处识:意谓有情众生的住处。 ⑿言说识:即依据见、闻、觉、知而起的语言。 ⒀自他差别识:有情众生之间的自他差别。 ⒁善趣恶趣死生识:善趣是六趣中的天、人、阿修罗,恶趣是六趣中的畜生、饿鬼、地狱。善趣恶趣死生识是有情众生在善趣恶趣中的生死流转。 ⒂此由名言熏习种子,《藏要》本校注称:「藏本此语云种子而生故。三本均同,次二句例知。」这裏的三本是指:元魏·佛陀扇多译本、陈·真谛译本和隋·笈多等翻译的世亲著《摄大乘论释论》。 ⒃唯识:意谓世界上只有识,除识以外,别无其他。世间一切都是识变现的,心法是识的自体,心所法是识的相应,色法是识所变,心不相应行法是识的分位,无为法是识的实性。 【译文】 这裏所说的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应当知道,这些就是眼等六内界。彼所受识,应当知道,这就是色尘等六外界。彼能受识,应当知道,这就是眼识等六识界。世识等其余各识,应当知道,只是这身识等各识的差别之相。 而且,上述各个识,都是只有识,都是无境义的。这裏以什么譬喻来说明这个问题呢?应当知道,以梦等譬喻来说明这个问题。因为梦中境界,是无其义而唯有识的,在梦中虽然见到各种各样的色、声、香、味、触,以及房舍、树林、大地、高山,似乎是有义相影现,而於此中都没有境义。由这梦喻的显示,应当随即了知一切时、一切处都是只有识。由於上述梦喻等言说,应当知道还有幻诳、鹿爱、翳眩等譬喻。 假若在觉的时候,一切时、一切处都如梦中物等一样,只有识,如果从梦中觉醒过来,便会觉得梦中都只有识,何故现在觉的时候,不能转生这样的认识呢?生起真实智觉的时候,也能转起这样的认识。如果在梦中不能转生这样的认识,从梦中觉醒的时候,这种觉悟就可以转起。这样,在还没有得到真智觉的时候,这种觉悟不能转起,得到真智觉的时候,这种觉悟才能转起。 【原典】 此中身、身者、受者识,应知即是眼等六内界①。彼所受识,应知即是色等六外界②。彼能受识,应知即是眼等六识界③。其余诸识,应知是此诸识差别。 又此诸识皆唯有识④,都无义故。此中以何为喻显示?应知梦等为喻显示。谓如梦中都无其义,独唯有识,虽种种色⑤、声⑥、香⑦、味⑧、触,舍、林、地、山,似义影现,而於此中都无有义。由此喻显,应随了知一切时、处皆唯有识。由此等言,应知复有幻诳、鹿爱⑨、翳眩等喻。 若於觉时,一切时、处皆如梦等,唯有识者,如从梦觉,便觉梦中皆唯有识,觉时何故不如是转?真智⑩觉时亦如是转。如在梦中此觉不转,从梦觉时此觉乃转。如是末得真智觉时,此觉不转,得真智觉此觉乃转。 【注释】 ①六内界:即眼内界、耳内界、鼻内界、舌内界、身内界、意内界。六内界又称为六根。 ②六外界:即色外界、声外界、香外界、味外界、触外界、法外界。六外界又称为六尘或六境? ③六识界:即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④又此诸识皆唯有识,《藏要》本校注称:「藏本此语文倒云:无义故唯识者。」 ⑤色:梵文Rupa的意译,广义的色是物质的总称,相当於五蕴中的色蕴,有质碍、变化等义。狭义的色是眼识所缘的色境,此中用狭义的色。 ⑥声:五尘之一,四大所造,属於色法,耳识所缘的外境。声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有情感的有执受大种声和无情感的无执受大种声。 ⑦香:梵文Gandha的意译,音译健达。五尘之一,鼻识所缘的外境。一般分为四种:好香、恶香、等香、不等香。 ⑧味:五尘之一,舌识所缘的外境。《品类足论》卷一把味分为可意、不可意、顺舍等三种。 ⑨鹿爱:即阳焰,因受渴鹿深深爱著,所以称为鹿爱。 ⑩真智:又称为圣智。缘真如实相的智慧。 【译文】 还没有得到真智觉悟的人们,对於唯识道理怎样通过推理而知呢?应当通过圣教和理论的推理而知。 这裏所说的圣教,如《十地经》中,佛世尊这样说:「这样的三界,都只有心。」又在《解深密经》中,佛世尊也这样说,在这部经中,弥勒菩萨问世尊说:「各种禅定中的所行影像,它与能缘心,应当说是有差别呢?还是应当说是没有差别呢?」佛告诉弥勒菩萨说:「应当说是没有差别,为什么呢?因为那种影像只是识的缘故。我说是识所缘,只是识所显现。」弥勒菩萨问:「世尊啊!假若禅定所行影像,与这个心没有差别的话,为什么这个心还能缘取这个心呢?」世尊说:「弥勒菩萨!没有少法能够缘取少法,然而就在这心这样生起的时候,就有这样的影像显现。如依止自己的面目等本质为缘,在水镜中还能见到自己面目的本质,认为我现在见到影像,并认为离开本质另有所见的影像显现。此心也是这样,在它这样生起的时候,所取的义相,似乎是有区别於心所见的影像在显现。」 【原典】 其有未得真智觉者,於唯识中云何比知?由教及理应可比知。 此中教者,如《十地经》①薄伽梵说:「如是三界,皆唯有心。」又薄伽梵《解深密经》②亦如是说,谓彼经中慈氏③菩萨问世尊言:「诸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佛告慈氏:「当言无异,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世尊!若三摩地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取此心?」「慈氏!无有少法能取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如质为缘还见本质,而谓我今见於影像,及谓离质别有所见影像显现。此心亦尔,如是生时,相似有异所见影现。」 【注释】 ①十地经:梵文Dasabhumika的意译,唐代尸罗达摩译,九卷。异议本是後秦·鸠摩罗什翻译的《十住经》六卷、西晋·竺法护译《渐备一切智德经》五卷,是《华严经·十地品》的别译。本经释论是世亲的《十地经论》十二卷、龙树的《十住毗婆沙论》十七卷。 ②解深密经:梵文Sandhinirmocavyuhasutra的意译,唯识宗所依据的六经之一,唐·玄奘译,五卷。异译本有三种: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相续解脱经》一卷、北魏·菩提流支译《深密解脱经》五卷、南朝陈·真谛译《解节经》一卷。  ③慈氏:梵文Maitreya的意译,音译弥勒,即未来佛弥勒菩萨。出生於婆罗门家庭,後为佛弟子,先佛入灭,上生於兜率天内院,经四千岁(相当於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应当下生人间,於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广传佛法。中国寺庙里供奉的笑口常开胖弥勒,定五代名叫契此的和尚,因为传说是弥勒的化身,所以後人塑像作为弥勒供奉。 【译文】 由於上文所引的圣教,在理论上也可以明显出来。为什么呢?在禅定心中,随所观见的种种青瘀等所知影像,实际上所知见的一切,并无心外别物的青瘀等事,只是见到自心。由於这样的道理,菩萨对於一切识中,应当通过推理知道,都只是有识,没有离心的境界。而且,在这样的青瘀等之中,并不是忆持识见到所缘的外境,现前安住於心中。闻、思所成的二忆持识,也以过去为所缘,所现的影像,就可以成立唯识理论。由於这样的推理,菩萨虽然还没有得到真智觉悟,在唯识理论中应当通过推理而知。 【原典】 即由此教,理亦显现。所以者何?於定①心中,随所观见诸青瘀等所知影像,一切无别青瘀等事,但见自心。由此道理,菩萨於其一切识中,应可比②知皆唯有识,无有境界。又於如是青瘀等中,非忆持识见所缘境,现前住故。闻、思所成二忆持识,亦以过去为所缘故,所现影像得成唯识。由此比量,菩萨虽未得真智觉,於唯识中应可比知。 【注释】 ①定:禅定之略,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 ②比:比量之略,因明术语,即以现量为基础的推理活动。 【译文】 就这样已经说过各种各样的识,如梦等譬喻,就在这裏所讲的眼识等六识,可以成立唯识理论,眼等六识既然是有色法,也只是有识,怎么见得呢?这也像前文所引的圣教及比量道理。 假若这根尘各识,其体性也是识的话,为什么是似於色性的状态而显现呢?为什么是一类坚住,相续而转呢?这是为颠倒等各种杂染法为所依处的。假若不是这样的话,在非义中生起义的颠倒,应该是不存在的。这假若没有的话,烦恼、所知二障的杂染就应当是不会有。这假若是没有的话,各种清净法也应当是没有。所以根、尘各识应当这样转起。这裏有这样一个偈颂: 乱相和乱体,应当承认是色识和非色识,假若没有色识的乱相,其余非色识的乱体也没有。 为什么身识、身者识、受者识、所受识、能受识,在一切身中同时具有和合而转呢?因为圆满受生,由受用所显现。为什么说世识等各识差别而转呢?因为从无始以来,生死流转没有断绝的缘故,各个有情界无数无量的缘故,各种器世界无数无量的缘故,各种所作事展转言说无数无量的缘故,各别摄取各自的根身,受用境界的差别无数无量的缘故,各种爱非爱业果异熟,受用苦乐的差别无数无量的缘故,所受种种生死差别,无数无量的缘故。 【原典】 如是已说种种诸识,如梦等喻,即於此中眼识①等识可成唯识,眼等诸识既是有色,亦唯有识,云何可见?此亦如前由教及理。 若此诸识亦体是识,何故乃似色性显现?一类坚住,相续而转?②与颠倒等诸杂染法为依处故。若不尔者,於非义中起义颠倒,应不得有。此若无者,烦恼、所知二障杂染应不得有。此若无者,诸清净法亦应无有。是故诸识应如是转。此中有颂: 乱相③及乱体,应许为色识,及与非色识,若无④余亦无。 何故身、身者、受者识、所受识、能受识,於一切身中俱有和合转?能圆满生受用所显故。⑤何故如说世等诸识差别而转?无始时来生死流转⑥无断绝故,诸有情界无数量故,诸器世界无数量故,诸所作事展转言说无数量故,各别摄取受用差别无数量故,诸爱非爱业果异熟受用差别无数量故,所受死生种种差别无数量故。 【注释】 ①识,《藏要》本校注称:「藏本此字亦作识,下等识之识则作了别,後文眼识识身识识等,均同此例。」 ②上述内容是外人提出的疑问。 ③相,《藏要》本校注称:「藏本此句作因,陈、隋本同。」 ④若无,《藏要》本校注称:「藏本此二字作色无,陈本同,与二释合。」 ⑤关於上述内容,《藏要》本校注称:「以下隋本第二品内差别章第二,魏本缺此问答二句。」 ⑥流转:梵文Samsara的意译,「流」意谓相续,「转」意谓生起。有情众生作善业、恶业,得苦乐果报,在六趣轮回不息。《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二称:「诸行因果相续不断性,是谓流转。」 【译文】 再者,如何安立这样的各识而成唯识性呢?简略来说,由三相成立唯识性:一、由於唯识理论,而无境义;二、由於相识、见识二性,有相、有见二识之别;三、由於多种多样,有种种行相生起。为什么呢?这一切诸识没有实义,所以能够成立唯识道理。因为有相、见同时现前,所以能够成立二种,假若眼等前五识,以色等识为相,以眼识识为见,乃至以身识识为见。假若是意识,以一切法,从最初的眼,到最後的法,以十二识为相,以意识识为见。因为这意识有分别作用,好像是一切识都生起了。这裏有这样一个偈颂: 唯识、二性、种种的三相,观行人由观察唯识、二性、种种的三相之意而能悟入唯心,那种虚妄分别心的依他相,也能压伏本心,离却法执。 【原典】 复次,云何安立如是诸识成唯识性?略由三相:一、由唯识,无有义故;二、由二性,有相、有见二识别故:三、由种种,种种行相而生起故。所以者何?此一切识无有义故,得成唯识①。有相、见故,得成二种,若眼等识,以色等识为相,以眼识识为见,乃至以身识识为见。若意识,以一切眼为最初,法为最後,诸识为相,以意识识为见。由此意识有分别故,似②一切识而生起故。此中有颂: 唯识二种种,观者意能入,由悟入唯心,彼亦能伏杂。 【注释】 ①唯识,《藏要》本校注称:「藏本此二字作唯彼,魏、隋本同,於义更顺,今译改文,次下各段例知。」 ②似,《碛砂藏》本原作「以」,《藏要》本根据藏本和《高丽藏》本改。 【译文】 而且,在於此中,有一类论师说只有一个意识,由於彼彼眼等为所依而转起时,就得彼彼眼识等名字,如意思业,称为身语业。而且,於一切所依转的时候,有现似种种相的能取、所取的二种影像而转,这二种影像就是唯义影像和分别影像。而且,在欲界、色界的一切处中,也似现所触的影像而转,在有色界中,就是这个意识要依止身根,就像其余的色根依止身一样。这裏有这样一个偈颂: 不管是远行、独行,还是无身,都寐於窟内(身体),调伏这难以调伏的心,我说这才是真正的梵志。 又如经中这样说:这样的五根所行境界,意能各个各个领受,意又是那五根的所依。又如佛经中所说的十二处,说六识身都称为意处。 【原典】 又於此中,有一类师①说一意识,彼彼依转得彼彼名,如意思业名身语业。又於一切所依转时,似种种相二影像转,谓唯义影像,及分别影像。义一切处亦似所触影像而转,有色界②中,即此意识依止身故,如余色根依止於身。此中有颂: 若远行③独行④,无身⑤寐於窟,调此难调心,我说真梵志⑥。 又如经言:如是五根⑦所行境界,意各能受,意为彼依。又如所说十二处⑧中,说六识身⑨皆名意处。 【注释】 ①一类师:此指一意识师,主张只有一个意识,其余各识没有别体。前五识不能离开意识单独成立,只是意识多方面活动而已。 ②有色界:即欲界和色界,因为这二界不同於无色界,都有物质。 ③远行:因为在一切时、一切处,没有不随心而至的,所以把心称为远行。 ④独行:每个有情,只有一个意识,所以又把心称为独行。 ⑤无身:因为心没有质碍的色法,所以心又称为无身。 ⑥梵志:梵文Brahmacarin的意译,婆罗门四期之一。志求梵天之法者称为梵志。 ⑦五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⑧十二处: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合称十二处。 ⑨六识身: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译文】 假若这裏安立阿赖耶识识为义境之识,应当知道,这裏其余的一切识,是阿赖耶识的相识,假若意识识及所依止的染污意,是阿赖耶识的见识,因为由那种相识,是这见识生起的所缘相,当似义现起的时候,能作见识生起的依止事。这就称为安立诸识成唯识性。 【原典】 若处安立阿赖耶识识为义识①,应知此中余一切识是其相识,若意识识及所依止是其见识,由彼相识是此见识生缘相故,似义现时,能作见识生依止事。如是名为安立诸识成唯识性。 【注释】 ①义识,《藏要》本校注称:「勘藏本此是境义,魏本作尘识是也,无性解作因义。」 【译文】 各种境义现前,分明显示出来,并非是有,这怎么见得呢?如世尊说:假若诸菩萨成就四法,能够随之悟入一切唯识,都无境义。一者成就相违识相智,如饿鬼、傍生,及诸天神和人,在同一事物上,各有所见,他们所认识的,大有差别:二者成就无所缘识现可得智,如过去、未来的境界、梦中物、水中月影,在这些所缘中,能够有所认识,有境界可得;三者成就应离功用无颠倒智,如果说一切境义都是实有,人们能缘的义识就应当是没有颠倒的,可以不由功用而知真实;四者成就三种胜智随转妙智。有哪三种呢?一、已经获得心自在的一切菩萨和得静虑的声闻、缘觉,随从胜解力,使各种境义显现;二、得了奢摩他修法观者,在他才作意的时候,使各种境义显现;三、已经获得无分别智者,当无分别智现前的时候,所有的一切各种境义都不显现。由此所说的三种胜智随转妙智,以及前面所说的三种因缘,各种义境实无的道理,就能够成立起来。 【原典】 诸义现前,分明显现,而非是有,云何可知?如世尊言:若诸菩萨成就四法,能随悟入一切唯识都无有义。一者、成就相违识相智,如饿鬼①、傍生②及诸天③、人,同於一事,见彼所识有差别故;二者、成就无所缘识现可得智,如过去、未来、梦、影缘中有所得故;三者、成就应离功用无颠倒智,如有义中能缘义识应无颠倒,不由功用智真实故;四者、成就三种胜智随转妙智。何等为三?一、得心自在一切菩萨,得静虑④者,随胜解力,诸义显现;二、得奢摩他修法观者,纔作意时诸义显现;三、已得无分别智⑤者,无分别智现在前时,一切诸义皆不显现。由此所说三种胜智随转妙智,及前所说三种因缘,诸义无义道理成就。 【注释】 ①饿鬼:梵文Preta的意译,音译薜荔多、闭丽多等,佛教六趣之一,种类很多,经常挨饿,其中有的腹大如鼓,咽喉似针,没人给他们举行祭祀,使之常受饥饿。居於阎魔王的地下宫殿,也居住於人间坟地、黑山洞等处。 ②傍生:梵文Tiryagyoni的意译,音译吉利药住尼,即畜生。六趣之一。 ③天:梵文Deva或Sura的意译,光明之义,自然之义,清净之义,自在之义,最胜之义,受人间以上的胜妙果报之所,一分在须弥山中,一分远在苍空,总称为天趣,六趣之一。 ④静虑:梵文Dhyana的意译,音译驮耶演那,为生於色界四禅天所修的一种禅定。 ⑤无分别智:对真如所得的认识,真如远离名相概念等虚妄分别的认识,对真如的认识能够如实而无分别,属於出世间智和无漏智。 【译文】 假若是依他起自性,实际上只有识,这是不真实的似义显现所依止,为什么成为依他起呢?由於什么因缘称为依他起呢?是从自类的熏习种子所生的,因为是依他种子为缘,所以称为依他起。生後刹那即灭,没有功能自然安住,这就称为依他起。假若是遍计所执自性,因为是依依他起,所以实际上是无所有的,只是似义显现。 怎么成为遍计所执呢?由於什么因缘成为遍计所执呢?由於无量行相的意识,颠倒错误而生的缘相,所以称为遍计所执。自相实际上是没有的,只有遍计所执可得,所以称为遍计所执。 假若是圆成实自性,是遍计所执性的永无有相,为什么成为圆成实呢?由於什么因缘称为圆成实呢?由於没有变异性,所以称为圆成实性。又由於清净的所缘性,是一切善法的最胜性,由於最胜的意义,所以称为圆成实。 【原典】 若依他起自性,实唯有识,似义显现之所依止,云何成依他起?何因缘故名依他起?从自熏习种子所生,依他缘起故名依他起。生刹那①後,无有功能自然住故,名依他起。若徧计所执自性,依依他起,实无所有似义显现。 云何成徧计所执?何因缘故名徧计所执?无量行相意识徧计颠倒生相,故名徧计所执。自相②实无,唯有徧计所执可得,是故说名徧计所执。 若圆成实自性,是徧计所执永无有相③,云何成圆成实?何因缘故名圆成实?由无变异性,故名圆成实。又由清净所缘性故,一切善法最胜性故,由最胜义名圆成实。 【注释】 ①刹那:梵文Ksana的意译,另译一念、须臾,音译乞沙孥。佛教用以表示最短的时间单位,《俱舍论》卷十二称:「何等名为一刹那量?众缘和合去得自体顷,或有动法行度一极微,……如壮士一疾弹指顷,六十五刹那。」 ②自相:对共相而言,局於自体之相,称为自相,通於他之相,称为共相。例如五蕴中的色、受、想、行、识,称为自相。空、无我之理,生、住、异、灭等相,称为共相。 ③有相:对於无相而言,有相即造作之相,虚假之相。《大日经疏》卷一称:「可见可现之法,即为有相。凡有相者,皆是虚妄。」 【译文】 再者,有能遍计,有所遍计,遍计所执自性才能成立。这裏什么是能遍计呢?什么是所遍计呢?什么是遍计所执自性呢?应当知道,意识是能遍计,有分别的缘故。为什么呢?由於这意识,用自己的名言熏习为种子,并用一切识的名言熏习为种子,所以意识的无边行相分别而转,普遍於一切事物当中进行分别计度,所以称为遍计。而且,依他起自性,称为所遍计。而且,假若由於这相,使依他起自性成为所遍计,这就称为遍计所执自性。由於此相,因为此相是如此的意义。 再者,能遍计度的意识,怎样遍计呢?缘什么境界呢?取何相貌呢?由何执著呢?由何起语呢?由何言说呢?何所增益呢?意谓缘名为境,於依他起自性中,取那相貌,由见而起执著,由寻起语,由见、闻等四种言说而起言说,於无境义中增益它为实有,由这意识遍计能遍计度。 【原典】 复次,有能徧计①,有所徧计,徧计所执自性乃成。此中何者能徧计?何者所徧计?何者徧计所执自性?当如意识是能徧计,有分别②故。所以者何?由此意识用自名言熏习为种子,及用一切识名言熏习为种子,是故意识无边行相分别而转,普於一切分别计度,故名徧计。又依他起自性,名所徧计。又若由此相,令依他起自性成所徧计,此中是名徧计所执自性。由此相者,是如此义。 复次,云何徧计能徧计度?缘何境界③?取何相貌?由何执著④?由何起语?由何言说?何所增益?谓缘名为境,於依他起自性中,取彼相貌,由见执著,由寻⑤起语,由见、闻等四种言说⑥而起言说,於无义中增益为有,由此徧计能徧计度。 【注释】 ①徧计:凡夫的妄情,普遍计度各种事物。《成唯识论》卷八称:「周遍计度,故名遍计。」 ②分别:思量识别各种事理,称为分别。这是心法、心所法的自性作用,所以把分别作为心法和心所法的异名。 ③境界:梵文Visya的意译,自家势力所及境土,或所得果报界域,称之为境界。 ④执著:固著於事物而不离。 ⑤寻:意谓寻求。於意言境,粗转为性。 ⑥四种言说:即眼见、耳闻、鼻舌身的知和意的觉。 【译文】 再者,这三自性是异,是不异呢?应当说是非异非不异。意谓在依他起性中,由异门而成依他起自性。就此自性,由异门而成遍计所执。就此自性,由异门而成圆成实。由於什么异门,使依他起而成依他起呢?因为依他熏习种子而起的缘故。由於什么异门,使此自性而成遍计所执呢?由於这种遍计心所缘相的缘故,又是遍计所现所遍计的影像。由於什么异门,使此自性而成圆成实呢?因为所遍计的对象毕竟不是有。 这三自性,各有几种呢?依他起自性,简略来说有二种:一者、依他熏习种子而生起的缘故;二者、因为依他起自性中,杂染和清净都下能成立。由於这二种依他起性的区别,所以称为依他起。遍计所执自性也有二种:一者、是自性遍计所执;二者、是差别遍计所执。由此所以称为遍计所执。圆成实自性也有二种:一者、是自性圆成实,二者、清净圆成实。由此所以成为圆成实自性。 【原典】 复次,此三自性①为异为不异?应言非异非不异。谓依他起自性,由异门故成依他起。即此自性由异门故成徧计所执,即此自性由异门故成圆成实。由何异门此依他起成依他起?依他熏习种子起故。由何异门即此自性成徧计所执?由是徧计所缘相②故,又是徧计所徧计故。由何异门即此自性成圆成实?如所徧计,毕竟不如是有故③ 。 此三自性各有几种④?谓依他起,略有二种:一者、依他熏习种子而生起故;二者、依他杂染清净性不成故。由此二种依他别故,名依他起。徧计所执亦有二种:一者、自性徧计执故;二者、差别徧计执故。由此故名徧计所执。圆成实性亦有二种:一者、自性圆成实故,二者、清净圆成实故。由此故成圆成实性。 【注释】 ①三自性:即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和圆成实自性。 ②缘相,《藏要》本校注称:「藏本此语云缘相,解作因义,三本同。今译所缘,从世亲。」此中「三本」即元魏·佛陀扇多译本、陈·真谛译本、隋·笈多等译,世亲著《摄大乘论释论》。 ③不如是有故,《藏要》本校注称:「陈、隋本次有一段问答,何义由此一识成一切种识相,勘即前文安立赖耶为义识一段复出。」 ④此三自性各有几种,据《藏要》本校注,藏本只问依他起自性有几种元魏·佛陀扇多译本、陈·真谛译本、隋·笈多等译,世亲著的《摄大乘论释论》,与藏文本相同。 【译文】 再者,遍计有四种:一、自性遍计,二、差别遍计,三、有觉遍计,四、无觉遍计。有觉遍计,是善名言者的遍计;无觉遍计,是不善名言者的遍计。这样的遍计又有五种:一、依据事物的名字,普遍推度事物的自性,认为有这样的名字,就有这样的境义;二、依据境义普遍推度事物名称的自性,认为有这样的境义,就有这样的名字;三、依据已知事物的名称,普遍推度未知事物的名称;即普遍推度未了义事物的名称;四、依已知名之义,普遍推度未知名之义:五、依据已知名、义二种,普遍推度未知事物的名、义二种自性,即普遍推度这种名这种义有这种体性。 【原典】 复次,徧计有四种:一、自性徧计,二、差别徧计,三、有觉徧计,四、无觉徧计。有觉者,谓善名言;无觉者,谓不善名言。如是徧计复有五种:一、依名徧计义自性,谓如是名有如是义;二、依义徧计名自性,谓如是义有如是名;三、依名徧计名自性,谓徧计度未了义名;四、依义徧计义自性,谓徧计度未了名义;五、依二徧计二自性,谓徧计度此名此义如是体性①。 【注释】 ①体性:事物的实质称为体,不可更改的属性是性,即自性,体即是性,持业释。 【译文】 再者,总的统摄一切分别,简略来说有十种:一、根本分别,即阿赖耶识;二、缘相分别,即色等相而生起的分别识;三、显相分别,即眼识等六识,和六识所依的染意识;四、缘相变异分别,即老等的变异、乐受等的变异、贪等的变异、逼迫时节代谢等的变异、地狱等各趣的变异,及欲界等三界的变异;五、显相变异分别,如前文所说的种种变异,而起的所有变异;六、他引分别,即听闻非正法类和听闻正法类的分别;七、不如理分别,即各种外道听闻非正法类所引起的分别;八、如理分别,正法中的佛弟子们,因为听闻正法所引生的正见分别;九、执著分别,即不如理作意类,以萨迦耶见为本的六十二种见趣相应的分别;十、散动分别,这是诸菩萨的十种分别:一、无相散动,二、有相散动,三、增益散动,四、损减散动,五、一性散动,六、异性散动,七、自性散动,八、差别散动,九、如名取义散动,十、如义取名散动。为了对治这十种散动,所以在一切般若波罗蜜多中演说无分别智。这样的所对治、能对治,应当知道,完全统摄了般若波罗蜜多的意思。 【原典】 复次,总摄一切分别略有十种:一、根本分别,谓阿赖耶识;二、缘相分别,谓色等识;三、显相分别,谓眼识等并所依识;四、缘相变异分别,谓老等①变异、乐受等变异②、贪等变异③、逼害时节代谢等变异④、捺落迦⑤等诸趣变异,及欲界等诸界变异:五、显相变异分别,谓即如前所说变异所有变异;六、他引分别,谓闻非正法类及闻正法⑥类分别;七、不如理分别,谓诸外道⑦闻非正法类分别;八、如理分别,谓正法中闻正法类分别;九、执著分别,谓不如理作意类,萨迦耶见⑧为本六十二见⑨趣相应分别;十、散动分别,谓诺菩萨十种分别:一、无相散动,二、有相散动,三、增益散动,四、损减散动,五、一性散劲,六、异性散动,七、自性散动,八、差别散动,九、如名取义散劲,十、如义取名散动。为对治此十种散动,一切般若波罗蜜多⑩中说无分别智。如是所治、能治,应知具摄般若波罗蜜多义。 【注释】 ①等,此中省略病、死变异。 ②乐受等变异:即乐受、苦受、不苦不乐的舍受。 ③贪等变异:即贪、瞋、痴三毒的变异。 ④逼害时节代谢等变异:包括杀、缚、拷打的逼害,寒暑新陈代谢的变异。 ⑤捺落迦:梵文Naraka的音译,意译地狱。六趣中的最恶趣。有八大地狱:㈠等活地狱,死而复活,一再受苦;㈡黑绳地狱,以黑铁绳绞勒罪人;㈢众合地狱,以各种刑具配合,残害罪人;㈣号叫起狱,罪人受苦折磨,发出悲号;㈤大叫地狱,罪人受到更重的残害,大声叫唤;㈥炎热地狱;㈦太热地狱;㈧阿鼻地狱,又称无间地狱,罪人不间断地受苦。 ⑥正法:「正」意谓无偏邪,「法」是三宝中的法宝,教、理、行、果为其体。 ⑦外道:佛教之外的其他宗教哲学派别,主要是外道六师和九十六种外道。 ⑧萨迦耶见:梵文Satkayadarsana的音译,意译身见、我见。认为我、我所都是真实存在的观点。《大乘广五蕴论》称:「云何萨迦耶见?谓於五取蕴随执为我,或为我所,染慧为性。『萨』为败坏义,『迦耶』谓和合积聚义……无常、积聚,是中无我及我所故。染慧者,谓烦恼俱,一切见品所依为业。」 ⑨六十二见:外道的六十二种错误见解。佛教经典中说法不一,据《大品般若经·佛母品》,关於过去世的五蕴见解如下:一、色为常,二、色为无常,三、色为常无常,四、色为非常非无常。受、想、行、识四蕴也有这四句,共二十种见。关於现在世五蕴的见解如下:色有边、色无边、色亦有边亦无边、色非有边非无边。受、想、行、识四蕴也有这四句,共二十句。关於未来世五蕴的见解如下:色为如去、色为不如去、色为如去不如去、色为非如去非不如去。受、想、行、识也有这四句,共二十句。三世共六十见,再加身与神一、身与神异二句,即为六十二见。 ⑩般若波罗蜜多:梵文Prajnaparamita的音译。意谓通过般若智慧,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六度之一,意译为智度。 【译文】 假若由於异门,依他起自性有三种自性,为什么说三自性不成无差别呢?假若由异门而成依他起,就不能由此而成遍计所执和圆成实。假若由此异门而成遍计所执,就不能由此成立依他起和圆成实。假若由异门而成圆成实,就下能由此而成立依他起和遍计所执。 再者,怎么知道依他起自性,就是遍计所执自性的似义显现,而不是称其法体呢?在没有名言以前,境义之觉就不能现起,因为名称与境相之体相违逆。事物的名称有很多,这就随名而为多体了,但事实与此相违。因为名称与表诠之义是不决定的,一名之中就成为杂体了,这也与事理相违逆。这裏有两个偈颂: 因为在没有名言以前,没有境义之觉,事物有多个名称,事物的名称与表诠之义是不决定的。这就分别构成称体相违、多体相违和杂体相违。 遍计所执性的事物无而可得,圆成实性的无染而有净,应当知道,这些都如幻化等一样,这也很像虚空。 而且,为什么说如所显现的一切事物,实际上都是无所有呢?而依他起自性所显现的,并不是一切所现的也於一切时中都无所有呢?假若这是没有的话,圆成实自性也就没有了。假若这是没有的话,则一切事物都是不存在的。假若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是没有的话,应当成为没有染净的过失。既然现在可得杂染和清净,所以不应当是一切都没有。这裏有如下偈颂: 假若没有依他起自性,也就没有圆成实自性。假若没有三自性,就永远没有染净。 【原典】 若由异门①,依他起自性有三自性,云何三自性不成无差别?若由异门成依他起,不即由此成徧计所执及圆成实。若由异门成徧计所执,不即由此成依他起及圆成实。若由异门成圆成实,不即由此成依他起及徧计所执。 复次,云何得知如依他起自性,徧计所执自性显现而非称体?②由名前觉无,称体相违故。由名有众多,多体相违故。由名不决定,杂体相违故。此中有二颂: 由名前觉无,多名不决定,成称体多体,杂体相违故。 法无而可得,无染而有净,应知如幻等,亦复似虚空。 复次,何故如所显现实无所有?而依他起自性非一切一切都无所有?此若无者,圆成实自性亦无所有。此若无者,则一切皆无。若依他起及圆成实自性无有,应成无有染净过失。既现可得杂染清净,是故不应一切皆无。此中有颂: 若无依他起,圆成实亦无,一切种若无,恒时无染净。③ 【注释】 ①若由异门: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是由不同意义和不同观点的异门,来说明依他起自性的。 ②关於上述内容,《藏要》本校注称:「藏本此句云:由何得知依他自性如遍计自性显现,而非即彼自体耶?」 ③关於本颂,《藏要》本校注称:「藏本此三句颂作二句云:依他及圆成,一切若非有。无次第而无之义,摄长行不全也,魏本同。」 【译文】 诸佛世尊在大乘中说方广教,在此教中有这样的话:应当怎样知道遍计所执自性呢?应当知道,这是依无所有的异门而说的。应当怎样知道依他起自性呢?应当知道,譬如幻化、阳焰、梦、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应当怎样知道圆成实自性呢?应当知道宣说四清净法。有哪四种清净法呢?一者、自性清净,即真如、空、实际、无相、胜义、法界;二者、离垢清净,即远离一切烦恼、所知障垢;三者、得此道清净,即一切菩提分法、波罗蜜多等;四者、生此境清净,即大乘佛教绝妙的正法教诲。因为这种正法教诲,是清净因缘,并不是遍计所执自性。因为是最清净的法界等流之性,所以不是依他起自性。这样的四法,能够统摄一切清净教法。这裏有两个偈颂: 以幻等譬喻说於生的生,是说没有遍计所执性。假若说四清净,这就是圆成实自性。 清净与离垢,是清净道所绿,一切清净法,都由这四栢所统摄。 【原典】 诸佛世尊於大乘中说方广①教,彼教中言:云何应知徧计所执自性?应知异门说无所有。云何应知依他起自性?应知譬如幻、焰、梦、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云何应知圆成实自性?应知宣说四清净法。何等名为四清净法?一者、自性清净,谓真如②、空③、实际④、无相⑤、胜义⑥、法界⑦;二者、离垢清净,谓即此离一切障垢;三者、得此道清净,谓一切菩提分⑧法、波罗蜜多⑨等;四者、生此境清净,谓诸大乘妙正法教。由此法教,清净缘故,非徧计所执自性。最净法界等流性故,非依他起自性。如是四法,总摄一切清净法尽。此中有二颂: 幻等说於生,说无计所执,若说四清净⑩,是谓圆成实。 自性与离垢,清净道所缘,一切清净法,皆四相所摄。 【注释】 ①方广:梵文Vaipulya的意译,大乘佛经的总名,「方」意谓方正,「广」意谓广博。因为大乘佛经开显广大甚深的教法,所以称为方广教。 ②真如:梵文Tathata的意译,又称为如、如如等,早期佛经译籍中译为本无。意谓事物的真实属性、真实状况。与性空、无为、实相、法界、法性、实际、真性、实相、佛性、法身等同义。一般解释为永恒真理或本体。《成唯识论》卷九称:「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此性即是唯识实性。」 ③空:梵文Sunya的意译,音译舜若。意谓客观物质世界是虚幻不实的,其理体空寂明净。一般讲三空:一、我空,没有起主宰作用的灵魂;二、法空,物质世界是因缘和合而有,虚假不实;三、空空,是说连空也要否定。 ④实际:真如的异名之一,意谓事物的实际状况。 ⑤无相:与有相相对,「相」是事物的表相或概念,与名相同义。无相即摆脱人世间的有相认识,而得到的真如实相。《金刚经》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⑥胜义:超越世间或世俗的殊胜妙理,此称胜义。 ⑦法界:梵文Dharmadhatu的意译,音译达摩驮多。与真如、空性、实际、无相、实相等概念同义,意谓事物的真实属性或成佛的原因。《辨中边论》卷上称:「此中说所知空性,由无变义说为真如,真性常如,无转易故。由无倒义说为实际,非诸颠倒,依缘事故。由相灭义说为无相,此中永绝一切相故。由圣智境义说为胜义性,是最胜智所行义故。由圣法因义说为法界,以一切圣法缘此生故。此中界者,即是因义。」 ⑧菩提分:梵文Sambodhi-anga的意译,又称为菩提支、觉分、觉支等。意谓觉了、觉悟,共七种,称为七菩提分或七觉支,是达到成佛觉悟的七种次第:㈠念觉支,经常明记佛法,明记定、慧而不忘怀;㈡择法觉支,以佛教智慧分辨是非善恶真为;(三)精进觉支,以勇猛之心,努力修行,坚持不懈,远离邪法,修行佛教真法;㈣喜觉支,由於觉悟了佛教善法,而使心生欢喜,㈤猗觉支,又称为轻安觉支,因为修止观,断除烦恼粗重,使身心轻松安适愉快;㈥定觉支,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思悟佛法,使贪欲忧患灭除;㈦舍觉支,又称为行舍觉支,舍除一切妄谬,舍除一切虚妄分别,以佛教正法平等看待一切事物,心无偏邪。 ⑨波罗蜜多:梵文Paramita的音译,意译为度。共六种,意谓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是六种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方法或途径,是大乘佛教徒修行的主要内容。六度如下:㈠布施,梵文Dana的意译,音译檀那。包括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㈡持戒,梵文Sila的意译,音译尸罗;(三)忍,梵文Ksanti的意译,音译羼提;㈣精进,梵文Virya的意译,音译毗梨耶,意谓努力不懈;㈤定,Dhyana的意译,音译禅那;㈥智慧,梵文Prajna的意译,音译般若。 ⑩四清净:即前文所说的自性清净、离垢清净、得此道清净、生此境清净。 【译文】 再者,经中为什么以幻等譬喻来说明依他起性呢?为了破除人们对於依他起自性虚妄法的疑惑。人们为什么对依他起自性的虚妄法,产生疑惑呢?因为人们对於依他起自性的虚妄法,有这样的疑惑:依他起自性,实际上没有境义,为什么成为心法和心所法的所行境界呢?为了消除这样的疑惑,所以要说幻事譬喻。如果依他起自性,没有真实的境义,为什么心法、心所法依之而起呢?为了消除这种疑惑,所以要说阳焰喻。假若依他起自性,没有实际境义,为什么会有爱、非爱的受用差别呢?为了消除这种疑惑,就说所梦喻。假若依他起自性,没有实际的境义,为什么会有净业、不净业所招感的爱果、非爱果的差别而生呢?为了消除这种疑惑,就说影像譬喻。假若依他起自性,没有实际境义,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识转变而生呢?为了消除这种疑惑,所以说光影譬喻。假若依他起自性,没有实际境义,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戏论言说转起呢?为了消除这种疑惑,所以要说谷响喻。假若依他起自性,没有实际境义,为什么会有真实可取的各种三摩地所行境界转起呢?为了消除这种疑惑,就说水月譬喻。假若依他起自性,没有实际境义,为什么诸菩萨,以无颠倒的正心,为了成办有情众生的利乐事业,故思於受生呢?为了消除这种疑惑,所以说变化的譬喻。 【原典】 复次,何缘如经所说於依他起自性说幻等喻?於依他起自性为除他虚妄疑故①。他复云何於依他起自性有虚妄疑?由他於此有如是疑:云何实无有义而成所行境界?为除此疑,说幻事喻。云何无义心、心法转?为除此疑,说阳焰喻。云何无义有爱、非爱受用差别?为除此疑,说所梦喻。云何无义净、不净业爱、非爱果差别而生?为除此疑,说影像喻。云何无义种种识转?为除此疑,说光彩喻。云何无义种种戏论言说而转?为除此疑,说谷响喻。云何无义而有实取诸三摩地所行境转?为除此疑,说水月喻。云何无义有诸菩萨无头倒心,为办有情诸利乐事,故思受生?为除此疑,说变化喻。 【注释】 ①虚妄疑故,《藏要》本校注称:「藏本此语作於虚妄疑惑,与无性合。」 【译文】 佛世尊为什么以密意在《梵问经》中说:如来不得生死,不得涅槃呢?在依他起自性中,依据遍计所执自性和圆成实自性,生死和涅槃没有差别密意。为什么呢?就是依他起自性,由於遍计所执自性分成生死,由於圆成实自性分成涅槃。 在《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这样说:法有三种:一、杂染分,二、清净分,三、杂染、清净二分。依据什么这样说呢?在依他起自性中,遍计所执自性是杂染分,圆成实自性是清净分,就是说,依他起自性是杂染、清净二分。依这种密意而这样说。在这种意思中,以什么譬喻来说明呢?以金矿为譬喻来说明。譬如世间金矿中有三种东西:一地界,二、土,三、金。在地界中,土并非真实而有,但现时可得。金是真实而有,但不可得。当用火烧链的时候,土相就不显现了,金相显现出来。 而且,这地界土显现的时候,是虚妄显现。金显现的时候,是真实显现,所以说地界是杂染、清净二分。识也是这样,当无分别智之火还没有烧炼的时候,在此识中,所有虚妄的遍计所执自性显现出来,所有真实的圆成实自性不能显现出来。假若此识被无分别智烧炼的时候,在此识中所有真实的圆成实自性显现出来,所有虚妄的遍计所执自性不显现出来。所以说,这种虚妄的分别识依他起自性有杂染、清净二分,如金矿中所有的地界。 【原典】 世尊依何密意①於《梵问经》②中说:如来不得生死③,不得涅槃?於依他起自性中,依徧计所执自性及圆成实自性,生死、涅槃无差别密意。何以故?即此依他起自性,由徧计所执分成生死,由圆成实分成涅槃故。 《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说:法有三种:一、杂染分,二、清净分,三、彼二分。依何密意作如是说?於依他起自性中,徧计所执自性是杂染分,圆成实自性是清净分,即依他起是彼二分。依此密意作如是说。於此义中以何喻显?以金土藏为喻显示。譬如世间金土藏中三法可得:一、地界④,二、土,三、金。於地界中土非实有,而现可得。金是实有,而不可得。火烧炼时,土相不现,金相显现。 又此地界,土显现时虚妄显现,金显现时真实显现,是故地界是彼二分。识亦如是,无分别智火未烧时,於此识中,所有虚妄徧计所执自性显现,所有真实圆成实自性不显现。此识若为无分别智火所烧时,於此识中,所有真实圆成实自性显现,所有虚妄徧计所执自性不显现。是故,此虚妄分别识依他起自性有彼二分,如金土藏中所有地界。 【注释】 ①密意:於佛意有所隐藏,而且,佛意深密,一般人难以测知,所以称为密意。 ②梵问经:全称《思益梵天所问经》,四卷,姚秦·鸠摩罗什译,「思益」是梵天之名。本经的内容是说大乘实义,破除小乘偏执。 ③生死:有情众生,生了死,死了生,不断受苦。 ④地界:四大(地、水、火、风)之一的地大,因为和其他三大有区别,所以称为地大。其属性是坚,其作用是能持。 【译文】 世尊在有的地方说一切事物是永恒的,在有的地方说一切事物是非永恒的,在有的地方说一切事物是非永恒非不永恒的,依据什么密意这样说呢?因为依他起自性中,由於圆成实自性,所以世尊说一切事物是永恒的。又由於遍计所执自性,所以又说一切事物是非永恒的。又由於遍计所执、圆成实二分,所以又说一切事物是非永恒的非不永恒的。只是依此三自性的一自性密意,才这样说的。如常、无常无二,如是苦、乐无二,净、不净无二,空、不空无二,我、无我无二,寂静、不寂静无二,有自性、无自性无二,生、不生无二,灭、不灭无二,本来寂静、非本来寂静无二,自性涅槃、非自性涅槃无二,生死、涅槃无二,也是这样。如是等类差别,都是一切诸佛的密意语言。由三自性的见解,都应他所说的,而给以抉择明了,如前文所说的永恒、非永恒等门类一样。这裏有多个偈颂: 如果事物的实性非有,如果显现的不是一种,这就是非法非非法,所以说是无二的意思。 依据依他起自性中的染、净一分开示显现,或者是有,或者是非有。依据染、净二分而说,是非有非非有。 如果显现非有,所以说为无。由於这样的显现,所以说为有。 自然无,自体无,自性不坚住,如执取不有,所以应当承认没有自性。 由於没有自性,前前即为後後所依止,没有生灭,本来寂静,所以各种事物的自性本来就是般涅槃。 【原典】 世尊有处说一切法常,有处说一切法无常,有处说一切法非常非无常,依何密意作如是说?谓依他起自性,由圆成实性分是常,由徧计所执性分是无常,由彼二分非常非无常。依此密意作如是说。如常、无常无二①,如是苦、乐无二,净、不净无二,空、不空无二,我、无我无二,寂静、不寂静无二,有自性、无自性无二,生、不生无二,灭、不灭无二,本来寂静、非本来寂静无二,自性涅槃、非自性涅槃无二,生死、涅槃无二,亦尔。如是等差别,一切诸佛密意语言,由三自性应随决了,如前说常、无常等门。此中有多颂: 如法实不有,如现非一种,非法②非非法,故说无二义。 依一分开显,或有或非有,依二分说言,非有非非有。 如显现非有,是故说为无。由如是显现,是故说为有。 自然自体无,自性不坚住③,如执取不有,故许无自性。 由无性故成,後後所依止,无生灭本寂,自性般涅槃。 【注释】 ①无二:即非常非非常。 ②非法,《藏要》本校注称:「藏本此句云如是法非法。结成上二句,魏本同。」 ③住,《碛砂藏》本原作「位」,《藏要》本根据藏文本和《高丽藏》本改。 【译文】 又有四种意趣、四种秘密,对於佛所说的一切话,都应当随他所说而给以抉择了别。所说的四意趣如下:一、平等意趣,比如这样说:从前,我曾经在那个时候那个地方,就称为胜观正等觉者;二、别时意趣,比如这样说:如果多多读诵乡宝如来名号者,就肯定能够得到无上菩提;又比如这样说:只是由於发大誓愿,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三、别义意趣,比如这样说:假若已经逢遇、承事、礼拜、供养多如殑伽河沙数的诸佛,对於大乘佛法才能理解其义:四、补特伽罗意乐意趣,比如对某一补特伽罗,佛首先为他赞叹布施,後来佛又毁訾布施;如果对於布施,对於戒律及一分修的世间禅定,应当知道,也是这样先赞後毁。这样,就称为四种意趣。 【原典】 复有四种意趣、四种秘密,一切佛言应随决了。四意趣者:一、平等意趣,谓如说言:我昔曾於彼时彼分,即名胜观①正等觉②者;二、别时意趣,谓如说言:若诵多宝如来③名者,便於无上正等菩提④已得决定;又如说言:由唯发愿⑤,便得往生⑥极乐世界⑦;三、别义意趣,谓如说言:若已逢事尔所殑伽⑧河沙等佛,於大乘法方能解义;四、补特伽罗⑨意乐意趣,谓如为一补特伽罗先赞布施,後还毁訾。如於布拖,如是尸罗⑩及一分修,当知亦尔。如是名为四种意趣。 【注释】 ①胜观:梵文Vipasyin的意译,另译种种观、种种见等,音译昆婆尸、昆鉢尸、微钵尸、鞟婆尸、昆婆沙、维卫等,过去七佛(昆婆尸佛、尸弃佛、昆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的第一佛。又称为弗沙或底沙。释迦菩萨第三阿僧只僧满时,遭此佛初修百大劫种相之福,以为七佛之首。又由於赞其佛之精力,超九劫而成佛,由此可知此佛出世,在九十一大劫之前。 ②正等觉:诸佛的无上正智称为正等觉。「觉」意谓觉知各种事物的智慧。其智没有偏邪,称为正。无偏称焉等。《七佛经》称:「昆婆尸佛应正等觉。」 ③多宝如来:东方宝净世界之佛,因无人请而入涅槃,入灭後发誓以其全身舍利和七宝塔证说《法华经》。《大智度论》卷七称:「有诸佛无人请者,便入涅槃而不说法。如《法华经》中多宝世尊,无人请故,便入涅槃,後化佛身及七宝塔证说《法华经》故,一时出现。」 ④无上正等菩提:梵文Anuttara-samyak-sambodhi的意译,另译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无上正等正觉等,音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智的名称。指真正遍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⑤愿:梵文pranidhana的意译,音译尼底,意谓志求满足。《法界次第》称:「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满足,故云愿也。」 ⑥往生:去娑婆世界,往弥陀如来之极乐净土,称之为往,化生於彼土莲华中,称之为生。「往生」虽然通於各种受生,但是一船指生於极乐世界。 ⑦极乐世界:梵文Sukhavati的意译,音译苏诃啭帝、须摩提、须阿提等。又称焉西方净土、极乐国土、安养净土等。即阿弥陀佛的净土。据称,从人世间经过十万亿佛土,即为极乐世界,生於此者,享受各种快乐,如佛那样具三十二相,并具神通,心中舒畅清凉,心中闻法,供养佛陀,即得开悟。 ⑧殑伽:梵文Ganga的音译,另译强伽、琼伽、恒伽、恒架等,意译天堂来、恒河等。印度东北部的大河,发源於雪山南部。 ⑨补特伽罗:梵文Pudgala的音译,意译为人我。又音译为富特伽罗、福伽罗、补伽罗、富咖罗、——咖罗、富特迦耶等,又意译为众生、数取趣,意谓在六趣中一再轮迴。 ⑩尸罗:梵文sila的音译,意译为戒,即佛教徒应当遵守的戒律。 【译文】 听说的四秘密如下:一、令入秘密,於声闻乘中或大乘中,依据世俗谛的道理,说有补特伽罗,并说有各种事物的自性差别:二、相秘密,在这裏说明各种事物的相状时,显明三自性;三、对治秘密,佛在这裏针对有情众生的烦恼行,说对治的八万四千法门;四、转变秘密,即在这裏以其别的意思,说诸法诸字,就在这所说的字句中,显示另一种意义。比如有的偈颂这样说: 觉了这不坚的调柔定为坚,善住於颠倒错误之中,被极烦恼所恼,就可以证得最上菩提。 【原典】 四秘密者:一、令人秘密,谓声闻乘中或大乘中,依世俗谛①理说有补特伽罗及有诺法自性差别:二、相秘密,谓於是处说诸法相②,显三自性;三、对治秘密,谓於是处说行,封治八万四千③;四、转变秘密,谓於是处以其别义,诺言诸宁即显别义。如有颂言: 觉不坚为坚,善住於颠倒,极烦恼所恼,得最上菩提。 【注释】 ①世俗谛:二谛(俗谛、真谛)之一,又称为世谛或俗谛,即对俗人听讲的真理, ②法相:泛指事物的相状、性质、名词、概念及其含义等,《大乘义章》卷二称:「一切世谛有为无为,通名法相。」 ③八万四千:即八万四千法门。有情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法中有八万四千对治法门,就能诠之教称为法藏,就所诠之义称为法门。 【译文】 假若有人想造大乘法教的解释,简略来说,应当由三相造其解释:一者、由说缘起:二者、由说从缘所产生的法相;三者、由所说言语的意思。这裏所说的缘起,比如说: 从名言熏习所产生的各种事物,这种名言熏习又从那一切事物的熏习而成。所以,异熟阿赖耶识与转识,展转更互为缘而生。 【原典】 若有欲造大乘法释,略由三相应造其释:一者、由说缘起;二者、由说从缘所生法相:三者、由说语义。此中说缘起者,如说: 言熏习所生,诸法此从彼,异熟与转识,更互为缘生。 【译文】 再者,从那阿赖耶识为种子所生起的转识相法,有相分、有见分,相分和见分都以识为其自性。而且,遍计所执性和圆成实性都以依他起性为其所依,以依处为相。以能遍计的所执为相,圆成实性以法性为相,由此显示三自性的相。如偈颂所说的「从有相分、有见分,应当知道三自性的相」。 再次,应当怎样解释那三相呢?逼计所执相,在依他起相中实际上是无所有的,圆成实相在依他起相中是实有的。由於遍计所执相的非有和圆成实相的有二种,在还没有见到真理的同一时问,逼计所执的非有是可得的,圆成实自性的有是不可得的。在已经见到真理的同时,遍计所执性的非有是不可得的,圆成实性的有是可得的。就是说,在依他起自性中,没有递计所执自性,有圆成实自性。所以,在依他起自性中,随染随净而转的时候,假若凡夫得到了那种遍计所执自性,就不能得到这圆成实性了。假若圣者得到了这圆成实自性,就得不到那种遍计所执自性了。如偈颂中这样说 在依他起自性中,遍计所执自性是没有的,圆成实自性在依他起自性中是有的,所以有得、不得两种情况,在依他起自性中,凡夫和圣人二者是平等的。 【原典】 复次,彼转识相法,有相①、有见②,识为自性。又彼以依处为相,徧计所执为相,法性③为相,由此显示三自性相。如说:从有相有见,应知彼三相。 复次,云何应释彼相?谓徧计所执相,於依他起相中实无所有,圆成实相於中实有。由此二种非有及有,非得及得,末见已见,真者同时。谓於依他起自性中,无徧计所执故,有圆成实故。於此转时,若得彼即不得此,若得此即不得彼。如说: 依他所执无,成实於中有,故得及不得,其中二平等。 【注释】 ①有相:意谓有似所取的相,即相分,是识所变的影像。 ②有见:意谓有似能取的见分,相分相当於客观,见分相当於主观。 ③法性:梵文Dharmadhatu的意译,与真如、实相等同义,特指现象的本质、本体。 《成唯识论述记》卷九称:「性者体义,一切法体,故名法性。」 【译文】 关於语义问题,是先说初句为总纲,然後以其余各句分别说明第一句的意思。或由德意趣,或由义意起。关於由德处的问题,是说佛的功德。最清净觉是初句的总标,以不二现行到穷生死际等二十一句进行解释,即不二现行、趣无相法、住於佛住、逮得一切佛平等性、到无障处、不可转法、所行无碍、其所安立不可思议、游於三世平等法性、其身流布一切世界、於一切法智无疑滞、於一切行成就大觉、於诸法智无有疑惑、凡所现身不可分别、一切菩萨等所求智、得佛无二住胜彼岸、不相间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证无中边佛地平等、极於法界、尽虚空性、穷未来际。 关於最清净觉的问题,应当知道,这一句是由各句分别说明,这样才能够成为善说法性。最清净觉者,就是世尊最清净的觉悟,应当知道,这是佛二十一种功德所统摄。就是於所知一向无障转的功德,於有、无无二相真如最胜清净的能人功德,於无功用佛事不休息住的功德,於法身中所依意乐作业无差别的功德,修一切对治障的功德,降伏一切外道的功德,生於世间不为世间法所障的功德,安立正法功德,授记功德,於一切世界示现受用身、变化身的功德,断疑功德,令人种种行的功德,对於当来法产生妙智的功德,对其胜解示现的功德,对於无量所依调伏有情众生的加行功德,使平等法身波罗蜜多成满法身的功德,随顺胜解示现差别佛土的功德,对於三种佛身方处没有分限的功德,於穷生死际常现利益安乐一切有情众生的功德,无尽功德等。 【原典】 说语义者,谓先说初句,後以余句分别显示。或由德处,或由义处。由德处者,谓说佛功德①:最清净觉②,不二现行③、趣无相法④、住於佛住⑤、逮得一切佛平等性⑥、到无障处⑦、不可转法⑧、所行无碍⑨、其所安立不可思议⑩、游於三世平等法性⑾、其身流布一切世界⑿、於一切法智无疑滞⒀、於一切行成就大觉⒁、於诸法智无有疑惑⒂、凡所现身不可分别⒃、一切菩萨等所求智⒄、得佛无二住胜彼岸曲、不相闲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⒆、证无中边佛地平等⒇、极於法界(21)、尽虚空性(22)、穷未来际(23)。 最清净觉者,应知此句由所余句分别显示,如是乃成善说法性。最清净觉者,谓佛世尊最清净觉,应知是佛二十一种功德所摄。谓於所知一向无障转功德,於有、无无二相真如最胜清净能人功德,无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於法身中所依意乐作业无差别功德,修一切障对治功德,降伏一切外道(24)功德,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碍功德,安立正法功德,授记功德,於一切世界示现受用(25)、变化身(26)功德,断疑功德,令人种种行功德,当来法生妙智功德,如其胜解示现功德,无量所依调伏有情加行功德,平等法身波罗蜜多成满功德,随其胜解示现差别佛土功德,三种佛身(27)方处无分限功德,穷生死际常现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功德,无尽功德等。 【注释】 ①功德:「功」意谓福利之功能,功能为善行之德,所以称为功德。而且,「德一意谓得,修功有所得,所以称为功德。《大乘义章》卷九称:「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善行家德,名为功德。」 ②最清净觉:因为佛的这种觉悟,超出世间凡夫、声闻、独觉和菩萨的觉悟,所以称为最清净觉。 ③不二现行:对於所知一向无障转的功德,即佛一向无障碍智,对於一切事物的品类差别无著无碍,不像声闻等那样有处有障、有处无障二种现行,故称为不二现行。 ④趣无相法:无相法即真如,因为真如远离有相、无相、非有相非无相。这种智慧能入,所以称为趣·超过声闻、缘觉二乘和菩萨,所以是最胜。断离烦恼、所知二障 ,所以称为清净。这样趣入,称为最胜清净功德,所以称为最清净觉。 ⑤住於佛住:即无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住」意天住、梵住、圣住。於天住四静虑中,佛永远住於四静虑。梵住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佛永远住於悲。圣住即空相、无相、无愿,佛永远住於空,这就是佛住。在佛住中即使不作功用,也利於有情,对有情众生的功德,永不间断。不像声闻那样要作功用,才能利於有情,所以称为最清净觉。 ⑥逮得一切佛平等性:即於法身中所依意乐作业无差别功德。诸佛平等性,就是以清净智为所依,都有利於安乐一切有情众生的殊胜意乐,都以受用身、变化身作利他事业,法身、受用身、变化身三无差别,所以称为逮得一切佛平等性。 ⑦到无障处:就是修对治一切障的功德,已经修习对治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圣道,一切种智的自在性,已经到了永离一切习气的所依趣处。 ⑧不可转法:就是降伏一切外道的功德,即教、证二法都不能为他所能动转,胜过摧伏各种外道。 ⑨所行无碍:即生於世间,不为世间所碍的功德。 ⑩其所安立不可思议:即安立正法的功德。这种安立无量甚深,出世後得正智所起,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是不可思议的。 ⑾游於三世平等法性:即授记功德。观过去、未来等事平等,都如现在所作事,所以能够预言未来各种各样的事情而授记。 ⑿其身流布一切世界:即於一切世界示现受用身和变化身的功德。 ⒀於一切法智无疑滞:即断疑功德。於一切境自善决定,普遍断除一切疑惑。 ⒁於一切行成就大觉:即令入种种行的功德。教授教诫有情众生,使之入种种正行。 ⒂於诸法智无有疑惑:即断疑功德。 ⒃凡所现身不可分别:如其胜解示现功德。一佛身,随顺他对於有情来生的胜解,示现形色大小种种不同的化身。 ⒄一切菩萨等所求智:即无量所依调伏有情加行功德。佛智圆满,成就调伏有情加行功德,所以是无量有情的所依,这样的智慧是诸菩萨等的所求,所以称为一切菩萨等的祈求智。 ⒅得佛无二住胜彼岸:即平等法身波罗蜜多成满功德。波罗蜜多圆满成就,所以称为住胜彼岸。因为已经超过十地菩萨的波罗蜜多,所以称为住胜彼岸,如是成就诸佛无二平等法身。 ⒆不相闲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即随其胜解,示现差别佛土功德。佛观众生胜解差别,现金、银等种种佛土,不相间杂。佛对於众生所乐,无不了知,所以称为如来解脱妙智究竟。 ⒇证无中边佛地平等:即三种佛身方处无分限功德。诸佛的三身等周遍十方世界,没有分限,所以称为无中边。身所依名地,身遍十方,无有分限,所以佛地平等,没有中边。 (21)极於法界:即穷生死际常现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功德。极此清净法界,对於来世一切有情众生,常作利益安乐之事。 (22)尽虚空性:即无尽功德。就像虚空那样无边无际,无增无减,无生无灭,没有变易:永远容受一切质碍。法身也是这样,永远作有利於来生的事情。 (23)穷未来际:即究竟功德。未来无际,佛穷其无际,永远作有利於众生的事业。这种功德永无断绝,所以称为最清净觉。 (24)外道: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哲学派别。 (25)受用:即受用身,三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之一。受用身有二种:㈠自受用,指佛累劫积累功德,所得之永恒不灭、能使自己受用广大法乐的色身;㈡他受用,佛为住於十地的菩萨现大神通,使他们受用大乘法乐的功德身,相当於报身。 (26)变化身:相当於应身。佛为了度脱世间众生,随顺三界:六道的不同状况和需要而现之身。或指释迦车尼的生身,或指变现混迹於世间的天、人、鬼、龙等。 (27)三种佛身:即法身、报身、应身,或是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或是法身、化身、应身、 【译文】 而且,由於义处,如说:假若各种菩萨成就三十二法,才能够成为菩萨。就是对於一切有情众生的利益安乐事生起增上意乐,因为令人一切智智,自知我今何假智,摧伏慢,坚牢胜意乐,非假怜愍,於亲非亲平等心。永作善友乃至涅槃为後边,应量而语,含笑先言,无限大悲,於所受事无退弱,无厌倦意,闻义无厌,於自作罪深见过,於他作罪不瞠而诲,於一切威仪中恒修治菩提心,不希异熟而行施,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於诸有情无有恚碍而行忍,为欲摄受一切善法勤精进,舍无色界而修静虑,方便相应修般若,由四摄事摄方便,於持戒破戒善友无二,以殷重心听闻正法,以殷重心住阿兰若,於世杂事不爱乐,於下劣乘曾不欣乐,大乘中深见功德,远离恶友,亲近善友,永远修治四梵住,常游戏於五神通,依趣之智,对於住正行不住正行各类有情众生不弃舍,言决定,重谛实,永远以大菩提心为首。上述各句,应当知道,都是第一句的差别,这就是对於一切有情众生的利益安乐、生起增上意乐。 这种「利益安乐、增上意乐」一句,应当知道,有十六业差别:一、展转加行业。二、无颠倒业。三、不待他请自然加行业。四、不动坏业。五、无求染业,应当知道,这裏有三句差别,因为是无染系,於恩非恩没有爱恚,於生生中永恒随转。六、相称语、身业,应当知道,这裏有二句差别。七、於乐於苦於无二中平等业。八、无下劣业。九、无退转业。十、摄方便业。十一、厌恶所治业,应当知道,这裏有二句差别。十二、无间作意业。十三、胜进行业,应当知道,这裏有七句差别,因为六波罗蜜多正加行和四摄事正加行。十四、成满加行业,应当知道,这裏有六句差别,因为亲近善士,听闻正法,住阿兰若,离恶寻思,作意功德。应当知道,这裏又有二句差别,因为助伴功德。应当知道,这裏又有二句差别。十五、成满业,应当知道,这裏又有三句差别,因为无量清净,得大威力,证得功德。十六、安立彼业,应当知道,这裏有四句差别,因为御众功德,决定无疑教授教诫,财法摄一,无杂染心。应当知道,这样的各句,都是初句差别。如偈颂这样说: 由於最初一句,再以其余各句来分别显示别德的种类。由於最初的一句,然後一句一句地分别说明其义——即利益差别。 【原典】 复次,由义处者,如说:若诸菩萨成就三十二法,乃名菩萨。谓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故,令人一切智智故,自知我今何假智故①,摧伏慢②故,坚牢胜意乐故③,非假怜愍故,於亲非亲平等心故,永作善友乃至涅槃为後边故,应量而语故,含笑先言故,无限大悲故④,於所受事无退弱故⑤,无厌倦意故,闻义无厌故,於自作罪深见过故,於他作罪不瞠而诲故,於一切威仪⑥中恒修治菩提心故,不悕异热而行施故,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於诸有情无有志碍而行忍故,为欲摄受一切善法勤精进⑦故,舍无色界修静虑故,方便相应修般若故,由四摄事⑧摄方便⑨故,於持戒破戒善友无二故,以般重心听闻正法故,以殷重心住阿练若⑩故,於世维事不爱乐故,於下劣乘曾不欣乐故,於大乘中深见功德故,远离恶友故,亲近善友故,恒修治四梵住⑾故,常游戏五神通⑿故,依趣智⒀故,於住正行不住正行诸有情类不弃舍故,言决定故,重谛实故,大菩提心恒为首故。如是诸句,应知皆是初句差别,谓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 此利益安乐、增上意乐句,有十六业差别,应知此中十六业者:一、展转加行业。二、无颠倒业。三、不侍他请自然加行业。四、不劲坏业。五、无求染业。此有三句差别应知,谓无染系故,於恩非恩无爱志故,於生生中恒随转故。六、相称语、身业,此有二句差别应知。七、於乐於苦於无二中平等业。八、无下劣业。九、无退转业。十、摄方便业。十一、厌恶所治业,此有二句差别应知。十二、无闲作意业。十三、胜进行业,此有七句差别应知,谓六波罗蜜多正加行故,及四摄事正加行故。十四、成满加行业,此有六句差别应加,谓亲近善士故,听闻正法故,住阿练若故,离恶寻思故,作意功德故,此复有二句差别应知,助伴功德故,此复有二句差别;应知。十五、成满业,此有三句差别应知,谓无量清净故,得大威力故,证得功德故。十六、安立彼业,此有四句差别应知,谓御众功德故,决定无疑教授教诫故,财法摄一故,无杂染心故。如是诸句应知皆是初句差别。如说: 由最初句故,句别德种类,由最初句故,句别义差别。 【注释】 ①自知我今何假智故:认为有实我而作利於他人的事,虽行布施而不离相,所以是颠倒。现在知道「我」是虚假的,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由於这种智慧,凡所作事,没有颠倒。 ②慢:梵文Mana的意译,唯识宗的烦恼法之一,意谓傲慢自负。据《俱舍论》卷十九等载,有七慢:㈠慢,对劣於己者或等於己者认为自己胜、自己等,自负傲慢;㈡过慢,对与己等者说自己胜,对比己胜者说自己等;㈢慢过慢,对比己胜者说自己胜;㈣我慢,不认识「我」是五蕴和合而成,而认为有我、我所;㈤增上慢,尚未修行证得果位而自以为证得;㈥卑慢,认为和胜过自己很多的人差不多;㈦邪慢,自己无德而自称为有德。 ③坚牢胜意乐故:这是第四不动坏业、誓处无边生死大海,不为条苦所动坏,菩提悲愿转增胜。有情众生的邪行,也不能动坏菩萨利益安乐增上意乐的坚固之心。 ④无限大悲故:这是第七於乐於苦於无中的平等业,於苦有情愍其苦苦,於乐有情愍其坏苦。於不苦不乐有情愍其行苦,平等观察一切有情都随逐其生死众苦,平等怜愍,没有差别。 ⑤於所受事无退弱故:这是第八无下劣业,各个有情众生罪苦重担而自负荷,没有退弱,不像下劣声闻只求自度,於度他事生退弱心。 ⑥威仪:意谓动作行为有威德,有仪则。称符合佛教戒律的行、住、坐、卧为四威仪,也是戒律的别称,据说在具足戒之外,比丘还有三千威仪:六万细行。比丘尼则有八万威仪,十二万细行。小乘比丘有三千威仪,大乘菩萨则有八万威仪。 ⑦精进:梵文Virya的意译,音译昆梨耶,另译为勤。意谓在修善断恶、去染转净的修行过程中,不懈怠地努力。《百法明门论忠疏》称:「云何精进?於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能治懈怠,满善为业。勇表胜进,拣诸染法。悍表精纯,拣净为性。即显精进,唯善性摄。」 ⑧四摄事:梵文Catursangrahavastu的意译,往往略称为四摄,又称为四摄法、四事摄法等。菩萨为了摄受来生,使生亲爱之心,归依佛道,应当作的四件事:㈠布施摄;㈡爱语摄;㈢利行摄,做有利於众生的各种事情;㈣同事摄,与众生同处,随机软化。 ⑨方便:梵文Upaya的意译,另译善权、变谋等,音译沤和。全称方便善巧、方便胜智。意谓菩萨在弘法、度脱众生时所采取的灵活方便手法? ⑩阿练若:梵文Aranya的音译,寺院的总名,比丘的住处。又称为阿兰那、阿兰攘、阿兰若迦等,意译无诤声、闲寂、迷离处。是比丘修行的寂静地方,一般离人里五百弓。 ⑾四梵住: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又称为四梵堂。这四法能感大梵果报,为梵天所住。 ⑿五神通:梵文Abhijna的意译,另译神通力、神力、通力等。指修四根本静虑所得五种超自然之能力。神,乃指不可思议之意;通为自由自在之意。佛、菩萨、罗汉 等,通过修练禅定所得到的一种神通力。五神通如下:㈠神足通,又称为神境智证通、神境通、身如意通、身通等。其身能飞天入地,出入三界,变化自在;㈡天眼通,又称为天眼智证通、天眼智通。能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苦乐境况,能见一切世间种种形色;㈢天耳通,又称为天耳智证通、天耳智通。能够听见六道众土苦乐忧喜语言及世间种种声音;㈣他心通,又称为他心智证通、知他心通等。能知别人的心理活动;㈤宿命通,又称不宿命智证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宿住智通、识宿命通、能知自身一世乃至百千万世的宿命,并知六道众生的宿命及所作之事。 ⒀依趣智:诸菩萨以四无量心圆满清净,永远修治四种梵住,所以他们定依智而不依识,所有三业都是功德,成满之相,称为满业。 白话《摄大乘论》入所知相分第四 【译文】 这样,就已经讲完了所知相,人所知相如何应见呢?它是乡闻熏习所依,并不是由阿赖耶识所统摄,如阿赖耶识成为清净的所依种子,这是如理作意所统摄,似法似义产生似所取的境事,有能认识能观察的见,这就是如理作意所统摄的现观意言。 这裏谁能悟入所应知相呢?大乘的多闻熏习。或心相续的阿赖耶识中,已得逢事无量诸佛出现於世,已得一向坚固决定的胜解,已经很好地积集了各种善根,已经很好地准备了福德智慧资粮的菩萨。 由什么地方悟入呢?即於那有见所现的似法似境义之言,是从听闻大乘法相等所生起的。在胜解行地的时候,随於所听闻的教法以及一切事物只有识性的道理,引生胜解,在见道位如理通达,在修道位对治一切障,在究竟道中远离一切障。 【原典】 入所知相分①第四 如是已说所知相,人所知相云何应见?多闻熏习所依,非阿赖耶识所摄,如阿赖耶识成种子,如理作意所摄,似法似义而生似所取事,有见意言。 此中谁能悟人所应知相?大乘多闻熏习相续,已得逢事无量诸佛出现於世,已得一向决定胜解,已善积集诸善根故,善备辐智资粮②菩萨。 何处能人?谓即於彼有见似法似义意言,大乘法相等所生起。胜解行地,见道③、修道④、究竟道⑤中,於一切法唯有识性,随闻胜解故,如理通达故,治一切障故,离一切障故。 【注释】 ①入所知相分,《藏要》本校注称:「以下藏本第三卷,不分品,魏本同,陈本作应知入胜相第三,隋本作入应知胜相胜语第三。」 ②资粮:「资」为资助,「粮」为食粮,如人远行,必须携带食粮,资助自己的身体。要想得到三乘证果,也应当以善根功德之粮,资益自己的身体。 ③见道:又称为见谛道,与修道、无学道合称三道。以无漏智现观四谛。见道之前属於凡夫位,所得智慧是有漏慧。见道俊属於圣位,所得智慧是无漏慧。 ④修道:在见道领悟四谛後,反复修习以断修惑之位。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认为:在现观四谛产生的十六心中,前十五心属见道,後一心属修道。大乘菩萨从二地以上至十地前,统称为修道。 ⑤究竟道:即无学道,已经断尽三界烦恼,已达最高觉悟,小乘佛教以阿罗汉为究竟道,大乘以第十地最後所得佛果为究竟道。 【译文】 由於什么而能悟入呢?由善根力所任持,即三种相练磨心,断四处,由於缘法义境是恒常而无间断的、是殷重恭敬的、是加行而无放逸的,去实践止观妙行。在无量的诸世界中,每个世界都有无量的人趣有情,每一刹那中,他们都在证觉无上正等菩提,这是第一练磨其心。由於这种意乐,就能行施等波罗蜜多。我只要是已经能够获得这样的意乐,我由这意乐,只要是少少用些功力去修习施等波罗蜜多,就应当是得到圆满,这是第二练磨其心。假若有成就有障的十善,命终时便可受一切自体圆满的人、天果报而生。我有妙善及无障碍善,此时怎能不应当获得一切圆满呢?这是第三练磨其心。此中有这样的偈颂: 人趣中的各个有情众生,处、数都是无量的,每一念都在证得等觉,所以不应当退屈。 各种净心意乐,能修行布施等,此胜者菩萨已得净心意乐,所以能够修行布施等 善者於死的时候,得随自己所爱乐的自体圆满果报。胜善菩萨,由於永断障碍,圆满佛果怎能会没有呢? 【原典】 由何能人?由善根力所任持故,谓三种相练磨心故,断四处①故,缘法义境止观②恒常、殷重、加行无放逸③故。无量诸世界,无量人有情,刹那刹那证觉无上正等菩提,是为第一练磨其心。由此意乐,能行施等波罗蜜多。我已获得如是意乐,我由此故少用功力修习施等波罗蜜多,当得圆满,是为第二练磨其心。若有成就诸有障善,於命终时即便可爱一切自体圆满而生。我有妙善无障碍善,云何尔时不当获得一切圆满?是名第三练磨其心。此中有颂: 人趣诸有情,处数皆无量,念念证等觉,故不应退屈。 诸净心意乐,能修行施等,此胜者已得,故能修施等, 善者於死时,得随乐自满,胜善由永断,圆满云何无? 【注释】 ①断四处:有四处是悟入所知的障碍,应当首先断除:㈠断作意,即断除小乘佛教的作意;㈡永断异慧疑,即断除不如理的见解和对於大乘教理的疑惑;㈢断法执;㈣断分别。 ②止观:止是梵文Samatha的意译,另译止寂、禅定,音译奢摩他。观是梵文vipasyana的意译,音译昆婆舍那。听以止观是定、慧并称。 ③放逸:梵文Pramada的意译,说一切有部的大烦恼地法之一,唯识宗的随烦恼之一,与不放逸相对,意谓离善放纵,不修善法。《俱舍论》卷四称:「逸谓放逸,不修诸善,是修诸善所对治法。」 【译文】 由於远离声闻、独觉作意,这是由於断作意的缘故。对於这大乘的各种疑惑,一定要离疑,这是由於永远断除异慧、疑的缘故。由於离却所闻所思法中所起的我、我所执,这是断法执的缘故。由於现前显现安住的境界与从定心安立的境界,一切相中都无所作意无所分别,这是断分别的缘故。此中有如下偈颂: 所缘相显现在面前,自然地安住於分别心中,所以叫自然住。对於安立的一切外相,智者部不加以分别,这就是获得最上菩提。 【原典】 由离声闻、独觉作意,断作意故。由於大乘诸疑离疑,以能永断异慧①、疑故。由离所闻所思法中我、我所执,断法执②故。由於现前现住安立一切相中,无所作意无所分别,断分别故。此中有颂: 现前自然住,安立一切相,智者不分别,得最上菩提。 【注释】 ①异慧:不如理的见解,异於正理的种种邪见。 ②法执:二执(我执、法执)之一,固执心外有有为法和无为法。小乘佛教只断我执,不断法执。大乘佛教断除二执。 【译文】 由何而得悟入呢?云何而得悟入?须由闻熏习的种类,即如理作意所统摄的,显现似法似境义的有见意言。由四寻思,即由名寻思、义寻思、自性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并由四种如实遍智,即由名如实遍智、事如实遍智、自性假立如实遍智、差别假立如实遍智,这样都同样是不可得。因为诸菩萨,为了这样如实地悟入唯识陆,勤修四寻思观、四如实智的加行,就在似文似境义的意言上进行推求,这似文名的字,只是意言为性,依此似文和名下所诠之义进行推求,也只是意言为性。依名义的自性差别进行推求,也只是意识上的假立。假若能够超过推求的寻思,那时就能证得只有意书,同时也能证知不管是名,还是义,与名义的自性差别,都是假立的自性差别,其义相都是无所有的,都同样是不可得。由四寻思,并由四如实遍智,於这似文似境义的意言,便能够悟入只有识性。 【原典】 由何云何而得悟入?由闻熏习种类如理作意所摄,似法似义有见意言。由四寻思①,谓由名、义、自性、差别假立寻思。及由四种如实徧智②,谓由名、事、自性、差别假立如实徧智,如是皆同不可得故。以诺菩萨如是如实为人唯识,勃修加行,即於似文似义意言,推求文名唯是意言,推求依此文③、名④之义亦唯意言。推求名、义、自性、差别唯是假立。若时证得唯有意言,尔时证知若名、若义、自性、差别皆是假立,自性、差别义相无故,同不可得。由四寻思及由四种如实徧智,於此似文似义意言,便能悟人唯有识性。 【注释】 ①四寻思:即四寻思观,唯识宗认为在加行位修此观法,寻思事物的名、义、自性、差别都是假有实无。《成唯识论》卷九称:「寻思名、义、自性、差别,假有实无 ②四种如实徧智:由四寻思观,进而对此四方面的唯识道理,给以明确的印可决定,此称四如实智。 ③文:即文身(Vyanjanakaya),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和大乘唯识宗的心不相应行法之一,指构成名身和句身的梵文字母。 ④名:即是名身(Namakaya),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和大乘唯识宗的心不相应行法之一。两个以上的名称构成名身。《俱舍论》卷五称:「名身者,谓色、声、香等。」 【译文】 於此悟入唯识性中,什么是所悟入呢?如何悟入呢?悟入唯识性,相、见二性,及各种各样的性。名有三种:名、名自性、名差别,义也有三种:义、义自性、义差别。这名、义的自性差别,都是假立的,这六种义都无所有,所取相、能取见的二性现前,於一时在心中现似种种相义而生起。如在黑暗中的一条绳,显现似蛇的义相,譬如绳上的蛇相是不真实的,是无所有的。假若已经了知那绳上的蛇义是没有的,蛇的错觉虽然灭除了,但绳的觉知还是存在的。假若以微细品类进行分析,便会发现这绳也是虚妄的,以色、香、味、触为其体相,以此觉知为依,那绳的知觉当然就要灭除。这样,於那似文似义的六相意言,伏除了非实有的六相义的时候,这唯识性觉,犹如蛇觉一样,也应当遣除,这是由於圆成实自性的觉慧。菩萨就这样悟入意言似义相显,所以悟入遍计所执性。悟入这唯识,就悟入了依他起自性。 如何悟入圆成实自性呢?假若已经灭除唯识之想,对於意言为性的,从闻法熏习种类所生的似文、似义、似境、似心的观想也就灭除了。这时候,菩萨已经遗除了义想,一切似义不可能得生,所以,似唯识的义想也不能得生。由於这种因缘,安住於一切义没有分别名的法界,於法界中便得现见与法界相应而住。这时候,菩萨平等平等的所缘、能缘无分别智已经生起,由此,菩萨称为已经悟入圆成实性了。这裏有如下偈颂: 法、补特伽罗、法、义、略、广、性、不净、净、究竟,都是名字所行境界的差别。 菩萨就这样悟入了唯识性,悟入了所知相,由於悟人了这真如法界,就进入了极喜地,善巧深达法界,生如来家,悟得一切有情众生的平等心性,得一切菩萨的平等心性,得一切佛的平等心性,这就称为菩萨见道。 【原典】 於此悟人唯识性中,何所悟人?如何悟入?入唯识性,相、见二性,及种种性。若名,若义,自性,差别假,自性差别义,如是六种义皆无故,所取、能取性现前故,一时现似种种相义而生起故。如闇中绳显现似蛇,譬如绳上蛇非真实,以无有故。若已了知彼义无者,蛇觉虽灭,绳觉犹在。若以徽细品类分析,此又虚妄,色、香、味、触为其相故,此觉为依,绳觉当灭。如是於彼似文似义六相意言,伏除非实六相义时,唯识性觉,犹如蛇觉亦当除遣,由圆成实自性觉故。如是菩萨悟入意言似义相故,悟入徧计所执性,悟入唯识故,悟入依他起性。 云何悟入圆成实性?若已灭除意言闻法熏习种类唯识之想,尔时菩萨已遣义想,一切似义无容得生,故似唯识亦不得生。由是因缘,住一切义无分别名,於法界中便得现见相应而住。尔时,菩萨平等平等所缘、能缘无分别智已得生起,由此菩萨名已悟人阅成实性。此中有颂: 法补特伽罗,法①义略广性,不净净究竟,名所行差别。 如是菩萨悟入唯识性故,悟入所知相,悟入此故,入极喜地②,善达法界,生如来家③,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得一切菩萨平等心性,得一切佛平等心性,此即名为菩萨见道。 【注释】 ①法:本颂出现两个法,第一个法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诸法的名字。第二个法是一经、一偈、一句的能诠教法。 ②极喜地:菩萨十地的第一地,又称为欢喜地、喜地,初证圣果,悟我、法二空,能益自他,生大欢喜, ③生如来家:真如法界为如来之所住,所以称为如来家。生如来家是佛子,悟入佛的知见,能够继承诸佛自觉觉他的家业,所以称为生如来家,绍隆佛种。 【译文】 而且,由於什么义利而入唯识性呢?由缘总法的出世止观妙智,由此根本智以後所得的後得智,这後得智就是种种相识智。要断除阿赖耶识中能生一切法的种于性,还要断除种子的能生因,为了增长能触法身的种子,为了转阿赖耶识的染依,得法身的净依,为了证得一切佛法,为了证得一切智智而入唯识性。而且,後得智在阿赖耶识所生的一切了别相中,後得智能够正确见到如幻如化等唯识性,没有颠倒而转,所以菩萨就像幻术师一样,对於所幻化的事情,对於了别的各种相中及为诸众生说因果法,永远没有颠倒错误。 在这修行悟入唯识性的时候,有四种三摩地,是四种顺抉择分所依止。应当怎样知道呢?应当知道,由四寻思,於下品无义忍的阶段,有明得三摩地,这就是暖顺抉择分的依止。於上品无义忍的阶段,有明增三摩地,这是顶顺抉择分的依止。 又由四种如实遍智,已经悟入唯识,於无义中已得决定,有发入真义一分的四如实智所依的三摩地,是谛顺忍的依止。从此不间断地伏除唯识想,有无间隔的三摩地,是世第一法的依止。应当知道,上述四种三摩地,是现观边。 这样的菩萨已经入於地,已达见道,已经悟入唯识,於修道中怎样修行呢?在所说的安立十地中,总摄这一切经,在定心中皆明了现前,由缘总法出世後得止观智,经过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多次的修行,而得转依。为了证得三种佛身,精进勤加修行。 【原典】 复次,为何义故入唯识性?由缘总法出世止观智故,由此後得种种相识智故。为断及相阿赖耶识诸相种子,为长能触法身种子,为转所依,为欲证得一切佛法①,为欲证得一切智智入唯识性。又後得智②於一切阿赖耶识所生一切了别相中,见如幻等性无倒转,是故菩萨譬如幻师,於所幻事,於诸相中及说因果,常无颠倒。 於此悟入唯识性时,有四种三摩地,是四种顺决择分③依止。云何应知?应知由四寻思,於下品无义忍中,有明得三摩地④,是煖⑤顺决择分依止。於上品无义忍中,有明增三摩地,是顶⑥顺决择分依止。 复由四种如实徧智,已入唯识,於无义中已得决定,有人真义一分三摩地,是谛顺忍⑦依止。从此无闲伏唯识想,有无閒三摩地,是世第一法⑧依止。应知如是诸三摩地,是现观边⑨。 如是菩萨已入於地,已得见道,已入唯识,於修道中云何修行?於如所说安立十地⑩,摄一切经皆现前中,由绿总法出世後得止观智故,经於无量百千俱胝⑾那庾多⑿劫⒀数修习故,而得转依⒁。为欲证得三种佛身,精勤修行。 【注释】 ①佛法:佛所说的教法,共八万四千法藏。 ②後得智:全称後得无分别智,又称为俗智、权智等。将根本无分别智证得的佛教真理具体运用於分析各类具体现象的智能,因为在根本智以後产生,所以称为後得智。 ③四种顺决择分:决择分是三分(顺福分、顺解脱分、顺决择分)之一,顺决择分是暖、顶、忍、世第一法的有漏善根,「决择」是见四谛理的无漏胜慧,「分」为部分,这四种善根的功德,能顺益胜慧的一部分见道决择智,使之出生,所以称为顺决择分。 ④明得三摩地:即明得定,菩萨在四加行位中暖位所得之禅定,「明」是无漏智慧,是初得无漏慧前相的禅定,所以称为明得定。 ⑤暖:四加行位的第一位,即专观四谛十六行相之位,将士见道的无漏慧,先生相似之解。如火将发,先有暖相。 ⑥顶:四善根中的顶位,四善根中的暖、顶是动善,忍、世第一法是不动善,顶位是动善中的最极,犹如人之头顶,所以称为顶法。 ⑦忍:四善根的第三位,即忍位,於四谛理忍可决定而不动。 ⑧世第一法:四善根的第四位,是有漏智的最极,在世俗法中名列第一,所以称为世第一法。 ⑨现观边:即见道现观後边所得的世俗智。《大昆婆沙论》卷三十六称:「现观苦边 、集边、灭边,得此智故,名现观边;有说此是诸瑜伽师,观圣谛时,傍修得故,名现观边。尊者妙音说曰:此智近现观故,名现观边,如近村物,名曰村边:」 ⑩十地:梵文Dasabhumi的意译,菩萨十地是菩萨修行的十个阶位:㈠欢喜地,㈡离垢地,曰发光地,㈣焰慧地,㈤难胜地,㈥现前地,㈦远行地,㈧不动地,㈨善慧地,㈩法云地。 ⑾俱胝:梵文Koti的音译,另译俱致、拘致等,意译为亿。 ⑿那庾多:梵文Ayuta的音译,意译为万。 ⒀劫:梵文Kalpa的音译,劫波之略,意为极为久远的时节,源於印度婆罗门教,佛教洽用之。一般分为大劫、中劫、小劫,世上人的寿命有增有减,每一增(人寿自十岁开始,每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及一减(人寿自八万四千岁开始,每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名为一小劫,合一增一减为一中劫,一大劫包括成、住、坏、空四个时期,通称四劫,各包括二十中劫,即一大劫包括二十中劫。 ⒁转依:法相宗所说的全部修行的最高目标,意谓转舍我执、法执二障,转得涅槃、菩提二果。 【译文】 声闻现观和菩萨现观,有什么差别呢?菩萨现观和声闻现观是不同的,应当知道,有十一种差别:一、由所缘差别。因为以大乘法为所缘;二、由资持差别。因为以大福、智二种资粮为资持;三、由通达差别。因为能够通达补特伽罗法无我;四、由涅槃差别。因为摄受无住大涅槃;五、由地差别。因为依於十地而出离;六、七、由清净差别。断烦恼习,净佛土的缘故;八、由於自他得平等心差别。因为成熟有情加行没有休息;九、由生差别。因为生如来家:十、由受住差别。因为常於诸佛的大集会中统摄受生;十一、由果差别。因为十力、无畏、不共沸法无量功德果成满。这裏有二个偈颂: 名、事互相因待,对其属性应当进行寻思,对於二者的自性差别,也应当进行推求,知道它只是心量,只是名言假立。 然後以如实智观察本无义,悟入只有虚妄分别的三类。彼义既然是无相,此依他起也没有生起的可能,这就是悟入三性的次第。 又有开示的二颂,如《分别瑜伽论》说:菩萨在禅定位,观名、义等影像相只是心。义相既然已经灭除,审谛观察名、义等,只是自想。如是安住於内心,了知其听取的义想是没有的,然後能取的心也没有了,就能接触到无所得的法界。 又有关於现观的五个偈颂,如《大乘庄严经论》所说:对於福德、智慧二种资粮,菩萨必须善巧具备,积聚到无边无际。对於一切事物,进行思量推度,善能决了,所以能够了解这义只是名言类。假若能够了知各种境义只是名言,就可以安住波义相显现唯是心性的正理,便能够现证真正的法界,所以就能把所取、能取的二相镯除乾净。体知到离心以外再也没有其他东西,就能体会到能取的心也没有。有智慧的菩萨了达逼计所执和依他起二者都是无,就平等安住於二相皆无的真法界当中。慧者就是具有无分别智的人,其智力能够周遏平等地永远随顺真如法界而行,就能够灭除所知依,这如榛梗一样,是过失熏习的总聚。如服大良药,消除众毒一样。佛说的大乘妙法,是善巧成立的,安立智慧并植根於法界中,了知念趣只是分别,就勇猛速疾地归到功德海的彼岸。 【原典】 声闻现观、菩萨现观,有何差别?谓菩萨现观与声闻异,由十一种差别应加:一、由所绿差别。以大乘法为所缘故:二、由资持差别。以大福、智二种资粮为资持故;三、由通达差别。以能通达补特伽罗法无我故;四、由涅槃差别。摄受无住大涅槃故;五、由地差别。依於十地而出离故;六、七、由清净差别。断烦恼习,净佛土故;八、由於自他得平等心差别。成熟有情加行无休息故:九、由生差别。生如来家故;十、由受住差别。常於诺佛大集会中摄受生故;十一、由果差别。十力①、无畏②、不共佛法③无量功德果成满故。此中有二颂: 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於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 实智观无义,唯有分别三④。彼无故此无,是即入三性。 复有教授二颂,如《分别瑜伽论》⑤说:菩萨於定位,观影唯是心。义相既灭除,审观唯自想。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後触无所得。 复有别五现观伽他⑥,如《大乘经庄严论》⑦说: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备无边际,於法思量善决已,故了义趣唯言类。若知诸义唯是言,即住似彼唯心理,便能现证真法界,是故二相悉镯除。体知离心无别物,由此即会心非有,智者了达二皆无,等住二无真法界。慧者无分别智力,周徧平等常顺行,灭依榛梗过失聚,如大良药销众毒。佛说妙法善成立,安慧并根法界中,厂知念趣唯分别,勇猛疾归德海岸。 【注释】 ①十力:佛所具有的十种智力:知觉处非处智力、知三世业报智力、知诸禅——脱三昧智力、知众土上下根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 ②无畏:此指四无畏,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③不共佛法:即十八不共佛法,佛具有的十八种功德,不共同於其他二乘、菩萨。㈠身无失,㈡口无失,㈢念无失,㈣无异想,㈤无不定心,㈥无不知已舍,㈦欲无灭,㈧精进无减,㈨念无减,㈩慧无灭,(十一)解脱无灭,(十二)解脱知见无灭,(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由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④唯有分别三:即名分别、自性分别、差别分别三种虚妄分别。 ⑤分别瑜伽论:唯识宗依据的十一论之一,没有汉译。 ⑥伽他:梵文Gatha的音译,意译为偈,即佛经中的诗体。 ⑦大乘经庄严论:即《大乘庄严经论》,唯识宗依据的十一论之一,十三卷,古印度无著著,唐·波罗颇蜜多罗译。 白话《摄大乘论》彼入因果分第五 【译文】 这已经讲完了入所知相,彼入因果云何可见呢?即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六种波罗蜜多。如何由六度而入唯识呢?六度又如何成为彼入果呢?修六度的这些菩萨,不贪著财位,不犯戒,遇苦不会动摇,对於修行不懈怠,於此等散动因中,不再使它现行的时候,心专注一境,便能如理简择各种事物,使之悟入唯识。菩萨依六度悟入唯识以後,证得六种清净增上意乐所统摄的波罗蜜多。即使离开六度现起加行,由於对圣教获得殊胜理解,还由於对波罗蜜多起爱重、随喜、欣乐各种作意,菩萨便能以恒常无问相应不离的方便,修习六度,迅速达到圆满。这裏有三个偈颂: 白法已经积集圆满,并得利疾忍。菩萨以自乘的甚深广大教。 周遍觉知一切事物只是虚妄分别心的显现,得到无分别智,希求胜解净信,所以意乐是清净的。 由於以前的加行和此法流,所以得见十方诸佛,了知自己和菩提很接近了,是不难证得的。 由於这三个偈颂,总的显明清净增上意乐有七种相:即资粮、堪忍、所缘、作意、自体、瑞相、胜利。应当知道,偈颂各句按照这种次第显示说明。 【原典】 如是已说人所知相,彼人因果云何可见?谓由施、戒、忍、精进、静虑、般若六种波罗蜜多。云何由六波罗蜜多得人唯识?复云何六波罗蜜多成彼人果?谓此菩萨不著财位,不犯尸罗,於苦无动,於修无懈,於如是等散动因中不现行时,心专一境,便能如理简择诺法,得人唯识。菩萨依六波罗蜜多人唯识已,证得六种清净增上意乐所摄波罗蜜多,是故於此设离六种波罗蜜多现起加行,由於圣教得胜解故,及由爱重、随喜、欣乐诸作意故,恒常无闲相应方便修习六种波罗蜜多,速得圆满。此中有三颂: 已圆满白法①,及得利疾忍,菩萨於自乘,甚深广大教。 等觉唯分别,得无分别智。恃求胜解净,故意乐清净。 前及此法流,皆得见诸佛,了知菩提近,以无难得故。 由此二颂,总显清净增上意乐有七种相:谓资粮故,堪忍故,所缘故,作意故,白体故,瑞相故,胜利故。如其次第,诸句伽他应知显示。 【注释】 ①白法:白净之法,总指一切善法。一般来说,有二种白法:惭与愧。 【译文】 由於什么因缘,波罗蜜多的数目只有六种呢?因为成立对治所治的六障。从证得佛法的所依,菩萨在随顺化导成熟诸有情。为了对治不发起出离生死趣向解脱心,所以成立布施、持戒二种波罗蜜多。凡夫不肯发趣出世的原因,是贪著财位和眷恋家室。为了对治虽已发趣而又退还的原因,所以要立忍辱、精进波罗蜜多。这退还的原因,主要是处於生死中的有情众生,违把菩萨身心,使之产生各种痛苦,以及由长时修习善品加行,听生疲怠。为了对治虽已发趣不再退还而失坏正道的原因,所以立禅定、智慧波罗蜜多。失坏的原因,有的是散动,有的是邪恶的智慧。这样成立对治所治障,只立六种。由於修前四波罗蜜多的不散动因,次一个慧波罗蜜多,就是因不散动而获得成就。这因不散动的定力为依止,就能如实等觉各种事物的真实含义,便能证得一切佛法。 这样证得各种佛法的所依处,所以只立六种。由於布施波罗蜜多,能够正确摄受各种有情众生。由於持戒波罗蜜多,能够对各类有情众生不毁害。由於忍辱波罗蜜多,虽然遭到毁害,但能忍受。由於精进波罗蜜多,能够帮助其他人经营他所应作的事业。这就是由於摄受利益有情的四种因缘,使诸有情众生於成熟解脱的出世大事,有所堪任。从此以後,心还没有得定者,使之得定:心已得定者,使其得到解脱;当开悟的时候,使之成熟起来。如此,从这随顺成熟一切有情众生方面,也只有六种,应当这样了知。 【原典】 何因缘故波罗蜜多唯有六数?成立对治所治障故。证诸佛法所依处故,随顺成熟诸有情故。为欲对治不发趣因,故立施、戒波罗蜜多。不发趣因,谓著财位及苦室家。为欲对治虽已发趣复退还因,故立忍、进波罗蜜多。退还因者,谓处生死有情违犯所生众苦,及於长时善品加行所生疲怠。为欲对治虽已发趣不复退还而失坏因,故立定、慧波罗蜜多。失坏因者,谓诸散动及邪恶意。如是成立对治所治障故,唯立六数。又前四波罗蜜多是不散动因,次一波罗蜜多不散动成就。此不散劲为依止故,如实等觉诸法真义,便能证得一切佛法。 如是证诸佛法所依处故,唯立六数。由施波罗蜜多故,於诸有情能正摄受。由戒波罗蜜多故,於诸有情能不毁害。由忍波罗蜜多故,虽遭毁害而能忍受。由精进波罗蜜多故,能助经营彼所应作。即由如是摄利因缘,令诸有情於成熟事有所堪任。从此已後,心未定者令其得定,心已定者令得解脱,於开悟①时彼得成熟。如是随顺成熟—切有悄,唯立六数,应如是知。 【注释】 ①开悟:意谓开智悟理,即生起真智反转迷梦,觉悟真理实相,乃佛教修行之目的所在。 【译文】 这六度的体相如何显现呢?由六种最胜来显示:一、由所依最胜,因为以菩提心为所依;二、由事最胜,因为具足现行:三、由处最胜,因为以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为依处;四、由方便善巧最胜,因为以无分别智所摄受:五、由回向最胜,因为回向无上正等菩提:六、由清净最胜,因为是烦恼、所知二障无障所集起。是以布施作为波罗蜜多呢?还是以波罗蜜多作为布施呢?有的布施并不是波罗蜜多,应当作四句分别。就像对於布施那样,对於其余的波罗蜜多,也作四句分别,可以例知。 由於什么因缘,这六波罗蜜多按照这种次第而说呢?因为前一个波罗蜜多随顺产生後一个波罗蜜多。 【原典】 此六种相云何可见?由六种最胜故:一、由所依最胜,谓菩提心①为所依故;二、由事最胜,谓具足现行故;三、由处最胜,谓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为依处故:四、由方便善巧最胜,谓无分别智所摄受故;五、由回向②最胜,谓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故;六、由清净最胜,谓烦恼、所知二障无障所集起故。若施是波罗蜜多耶?设波罗蜜多是拖耶?有施非波罗蜜多,应作四句③。如於其施,如是於余波罗蜜多,亦作四句,如应当知。 何因缘故如是六种波罗蜜多此次第说?谓前波罗蜜多随顺生後波罗蜜多故。 【注释】 ①菩提心:菩提另译为道,求真道之心称为菩提心。菩提又译为觉,求正觉之心称为菩提心。 ②迴向:以所修的一切善根,向於众生,又向於佛道。 ③应作四句:即㈠布施非波罗蜜多,㈡是波罗蜜多非布施,㈢是布施亦是波罗蜜多,㈣非布施亦非波罗蜜多, 【译文】 而且,各个波罗蜜多的训释名言,云何可见呢?在世间(凡夫)、声闻、独觉(小乘)中,施等善根都很微劣,菩萨所修的善根最为殊胜,因为能到大乘果的彼岸,所以通称波罗蜜多。而且,布施能够破裂悭吝、贫穷,并能引得广大财位的福德资粮,所以称为施。又能息灭恶戒、恶趣,并能取得善趣、等持,所以称为戒。又能灭尽忿怒、怨仇,并能使自己使他人安住於安隐境地,所以称为忍。又能远离所有懈怠、恶不善法,并能出生无量善法,使其增长,所以称为精进。又能消除所有的散动,并能引得内心安住,所以称为静虑。又能遣除一切见趣、各种邪恶慧,并能真实品别知法,所以称为慧。 【原典】 复次,此诸波罗蜜多训释名言,云何可见?於诸世闲、声闻、独觉,施等善根最为殊胜,能到彼岸,是故通称波罗蜜多。又能破裂悭恪、贫穷,及能引得广大财位福德资粮,故名为施。又能息灭恶戒、恶趣,及能取得善趣、等持,故名为戒。又能灭尽忿怒、怨警,及能善住自他安隐①,故名为忍。又能远离所有懈怠②、恶不善法,及能出生无量善法,令其增长,故名精进。又能清除所有散动,及能引得内心安住,故名静虑。又能除造一切儿趣、诸邪恶慧,及能真实品别知法,故名为慧。 【注释】 ①安隐:又称为安稳,意谓身安心稳。 ②懈怠:梵文Kausidya的意译,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的大烦恼地法之一,唯识宗的随烦恼之一,与勤相对,意谓於佛教善行不努力。 【译文】 如何应知修习此等波罗蜜多呢?应当知道,这种修习简略来说有五种:一、现起加行修,二、胜解修,三、作意修,四、方便善巧修,五、成所作事修。前四修如前所说,关於哎所作事修问题,即诸如来任运地广行佛事没有休息,於其圆满波罗蜜多,再次修习六度。而且,作意修是修六种意乐所统摄的爱重、随喜、欣喜作意:一、广大意乐,二、长时意乐,三、欢喜意乐,四、荷恩意乐,五、大志意乐,六、纯善意乐。 假若诸菩萨,从最初发心,乃至经过若千无数大劫,才能现证无上正等菩提,经过这么长的时间,一一刹那,假使能顿舍一切身命,以恒河沙那么多的世界盛满七宝,奉献布施给如来,一直到安坐於菩提座,菩萨的布施意乐仍然没有厌足。经过这么长的时间,一一刹那,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炽火,在四威仪当中,经常缺乏一切资生众具,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永恒现行,一直到安坐於菩提座,这样的菩萨对所有的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意乐,仍然没有感到厌足,这就称为菩萨的广大意乐。 诸菩萨即於此中的无厌意乐,一直到安坐於妙菩提座;水远没有间息,这就称为菩萨长时意乐。 诸菩萨以其六度,饶益有情众生,由於这样作,深刻产生欢喜,是那蒙益有情之欢喜所不及的,这就称为菩萨欢喜意乐。 诸菩萨以其六度饶益有情,只看到众生对於自己有大恩德,从来不见自己对於那有情有恩,这就称为菩萨荷恩意乐。 诸菩萨以此六度所积集的善根,以恳切的深心回施一切有情,使他们得到可爱殊胜的异熟果,这就称为菩萨大志意乐。 菩萨又以此六度所积集的善根,回施自己和各类有情众生,共求无上正等菩提,这就称为菩萨纯善意乐。这就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统摄的爱重作意。 修六度的诸菩萨,对於其余菩萨,凡是能以六种意乐,修习六度相应,积集无量善根的,自己也深心随喜赞叹,这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的随喜作意。 修六度的诸菩萨,不仅深心欣乐一切有情六种意乐所统摄的六度修行,同时也愿意自身与此六种意乐所摄的六度,从最初发心,一直到安坐於妙菩提座,永不相脱离,这就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的欣乐作意。假若有人听闻这菩萨的六种意乐所摄的三种作意修以後,只要能够生起一念的清净信心,还能产生无量的福聚,各种恶业障也能消灭,更何况是菩萨呢! 【原典】 云何应知修习如是波罗蜜多?应如此修略有五种:一、现起加行修,二、胜解修,三、作意修,四、方便善巧修,五、成所作事修。此中四修如前已说。成所作事修者,谓诸如来任运佛事无有休息,於其圆满波罗蜜多,复更修习六到彼岸。又作意修者,谓修六种意乐所摄爱重、随喜、欣乐作意:一、广大意乐,二、长时意乐,三、欢喜意乐,四、荷恩意乐,五、大志意乐,六、纯善意乐。 若诸菩萨,乃至若干无数大劫,现证无上正等菩提,经尔所时,一一刹那,假使顿舍一切身命,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满七宝①,奉施如来,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布施意乐犹无厌足。经尔所时,一一刹那,假使三千大千世界②满中炽火,於四威仪常乏一切资生众具,戒、忍、精进、静虑、般若心恒现行,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所有成、忍、精进、静虑、般若意乐犹无厌足,是名菩萨广大意乐。 又诸菩萨,即於此中无厌意乐,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无闲息,是名菩萨长时意乐。 又诸菩萨以其六种波罗蜜多饶益有情,由此所作深生欢喜,蒙益有情所不能及,是名菩萨欢喜意乐。 又诸菩萨以其六种波罗蜜多饶益有情,见彼於已有大恩德,不见自身於彼有恩,是名菩萨荷恩意乐。 又诸菩萨即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深心回施一切有情,令得可爱胜果异热,是名菩萨大志意乐。 又诸菩萨复以如是六到彼岸昕集善根,共诺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萨纯善意乐。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爱重作意。 又诸菩萨於余菩萨六种意乐,修习相应无量善根,深心随喜,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随喜作意。 又诸菩萨深心欣乐一切有情六种意乐所摄六种到彼岸修,亦愿自身与此六种列彼岸修恒不相离,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欣乐作意。若有闻此菩萨六种意乐所摄作意修已,但当能起一念信心,尚当发生无量幅聚,诸恶业障亦当消灭,何况菩萨! 【注释】 ①七宝:佛教经典中有不少记载,据《法华经·授记品》,七宝如下:金、银、瑠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无量寿经》则载为:金、银、琉璃、珊瑚、琥珀、车渠、玛瑙。《大智度论》则载为:金、银、昆琉璃、颇梨、车渠、玛瑙、真珠。 ②三千大千世界:略称大千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郭,同一日月所照的四天下为一小世界,一千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因为大千世界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所以称为三千大千世界, 【译文】 这六种波罗蜜多的差别如何可见呢?应当知道,一一各有三品。施三品如下:一、法施,二、财施,三、无畏施。戒三品如下: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忍三品如下:一 、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谛察法忍。精进三品如下:一、被甲精进,二、加行精进,三、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静虑三品如下:一、安住静虑,二、引发静虑,三、成所作事静虑。慧三品如下:一、无分别加行慧,二、无分别慧,三、无分别俊得意。 【原典】 此诸波罗蜜多差别云何可见?应知一一各有二品。施三品者:一、法施,二、财施,三、无畏施。戒三品者:一、律仪戒①,二、摄善法戒②,三、饶益有情戒③。忍三品者: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谛察法忍④。精进三品者:一、被甲精进⑤,二、加行精进⑥,三、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⑦。静虑三品者:—、安住静虑⑧,二、引发静虑⑨,三、成所作事静虑⑩。慧三品者:一、无分别加行慧,二、无分别慧,三、无分别後得慧。 【注释】 ①律仪戒:又称为摄律仪戒,乃舍断一切诸恶,含摄诸律仪之止恶门,为七众所受之戒。随其在家、出家之不同而分别受持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一切戒律。 ②摄善法戒:又作受善法戒、摄持一切菩提道戒、接善戒。即以修一切善法为戒。 ③饶益有情戒:又称焉摄众生戒,以饶益一切有情众生为戒。 ④谛察法忍:菩萨以其智慧审谛观察诸法实相,了达一切事物都是空无自性,对於这甚深教法,能够深信认可。 ⑤被甲精进:修习六度的菩萨们,就像将赴前线作战的战士一样披起铠甲,积集福德智慧资粮,以助成精进。 ⑥加行精进:披起铠甲,一切准备好以後,菩萨向菩提大道迈进,就像行军一样,所以称为加行。 ⑦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如战士到前线,虽大敞当前而不生恐怖,菩萨修行也是这样,不因菩提路速、烦恼障重而怯弱,这就是无法弱。犹如两军交火,不管敌人力量如何强大,也决不後退,菩萨修行也是这样,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决不後迟,这就是无迟转。如军队作战,胜而不骄,菩萨修行也是这样,不因暂时的胜利而喜足,不断地精进努力,直至完全胜利。 ⑧安住静虑:心专注一境,使身心得到轻安。 ⑨引发静虑:在定中引发神通等珠胜功德。 ⑩成所作事静虑:以神通作种种有利於众生的事业。 【译文】 这样的相摄云何可见呢?由此六度能够统摄一切善法,是其体相,因其随顺般若,佛德是六度的等流。 六度如此所治所统摄的各种杂染法,云何可见呢?因为是悭贪的体相、因和果。 这样的六度所得到的殊胜利益,云何可见呢?诸菩萨在流转生死中得到大富大贵的胜利,得到广大圆满的受生,能够得到广大的朋友和部属的胜利,能够得到广大事业加行成就的胜利,不受各种恼害,使烦恼污垢轻微淡薄,能够得到善知一切工艺学问的胜利。能够得到世间胜生、出世无罪,乃至安坐於妙菩提座,能够永远现作对一切有情众生有一切利益的事情,这就称为胜利。 【原典】 如是相摄云何可见?由此能摄一切善法,是其相故,是随顺故,是等流故。 如是所治摄诸杂染,云何可见?是此相故,是此因故,是此果故。 如是六种波罗蜜多所得胜利,云何可见?谓诸菩萨流转生死富贵摄故,大生摄故,大朋大唇之所摄故,广大事业加行成就之所摄故,无诸恼害性薄尘垢之所摄故,善知一切工论明①处之所摄故。胜生、无罪,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能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是名胜利。 【注释】 ①工论明:又称为工巧明,五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之一,即工艺学, 【译文】 这样的六度互相抉择,云何可见呢?世尊在这一切六度中,在有的地方说施,在有的地方说戒,有的地方说忍,有的地方说勤,有的地方说定,有的地方说慧。这样的所说,有什么意趣呢?事实上在一切波罗蜜多中,修习任何一种加行的时候,都有一切波罗蜜多互相助成,有这样的意趣。这里有一首嗢柁南颂: 应当知道,数、相和次第、训词、修、差别、摄、所治、功德,互相抉择。 【原典】 如是六种波罗蜜多互相决择,云何可见?世尊於此一切六种波罗蜜多,或有处所以施声说,或有处所以戒声说,或行处所以忍声说,或有处所以勤声说,或有处所以定声说,或有处所以慧声说。如是所说有何意趣?谓於一切波罗蜜多修加行中,皆有一切波罗蜜多互相助成,如是意趣。此中有一嗢柁南①颂: 数相及次第,训词修差别,摄所治功德,互決择应知。 【注释】 ①嗢柁南:梵文Udana的音译,意译无问自说。九分教之一,十二部经之一,佛不待弟子提问,迳自吐露,称嗢柁南。 白话《摄大乘论》彼修差别分第六 【译文】 这就讲完了彼入因果,彼修差别云何可见呢?由菩萨十地。哪十地呢?一、极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极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意地,十、法云地。此等诸地安立为十种,云何可见呢?因为要对治十种无明所治障,所以建立十地。为什么呢?因为以十相逐步深入所知法界,因为法界有十无明所治障住。为什么以十相而知法界呢?因为初地中的法界遍行义,二地中的法界最胜义,三地中的胜流法界相,四地中的无摄受法界相,五地中的相绩无差别法界相,六地中的无杂染清净法界相,七地中的种种无差别相,八地中的不增不减法界相,相自在依止义,土自在依止义,九地中的智自在依止法界相,十地中的业自在依止,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自在依止法界相。这裏有三个偈颂: 遍行、最胜义,及与胜流义,如此无摄义、相续无别义。 无杂染清净义、种种无别义、不增不灭义、四自在依义。 法界当中有十不染污无明,对治这种所治障,所以要安立十地。 再者,应当知道,这样的无明,对於声闻等小乘佛教徒来说,不是染污的,对於诸菩萨来说,是染污的。 【原典】 如是已说彼人因果,彼修差别云何可见?由菩萨十地。何等为十?一、极喜地,二、离垢地①,三、发光地②,四、焰慧地③,五、极难胜地④,六、现前地⑤,七、远行地⑥,八、不动地⑦,九、善慧地⑧,十、法云地⑨。如是诸地安立为厂,云何可见?为欲对治十种无明⑩所治障故。所以者何?以於十相所知法界,有十无明所治障住。云何十相所知法界?谓初地中由徧行义,第二地中由最胜义,第三地中由胜流义,第四地中由无摄受义,第五地中由相续无差别义,第六地中无杂染清净义,第七地巾由种种法无差别义,第八地中由不增不灭义,相自在依止义,土自在依止义,第九地中由智自在依止义,第十地中由业自在依止义,陀罗尼①门、三摩地门自在依止义。此中有三颂: 徧行最胜义,及与胜流义,如是无摄义,相绩无别义; 无杂染净义,种种无别义,不增不减义,四自在依义。 法界中有十,不染污无明,治此所治障,故安立十地? 复次,应知如是无明,於声闻等非染污,於诸菩萨是染污。 【注释】 ①离垢地:又称为无垢地、净地等,迷离能起任何犯戒的烦恼,使身心无垢清净。 ②发光地:又称为明地、有光地,成就殊胜之禅定,发出智慧之光? ③焰慧地:又称为焰胜地、焰地,使慧性增盛。此位菩萨,安住最胜菩提分法,妙慧殊胜,能断烦恼,如火烧薪。 ④极难胜地:又称为难胜地,使俗智和真智合而相应,极难做到,所以称作为极难胜 ⑤现前地:又称为现在地、目见地,由缘起之智,引生无分别智,使最胜般若现前: ⑥远行地:又称为深行地、深入地,在禅定中悟空寂无相之理,即住於无相行,迷离世间和小乘佛教的声闻、缘觉二乘。 ⑦不动地:无分别智,任运相续,不为一切事相烦恼昕动。 ⑧善慧地:又称为善哉意地、善根地,成就四无碍解,具足十力,能遍行十方说法。 ⑨法云地:此地菩萨,成就大法智,具足无边功德,法身如虚空,智慧如大云。 ⑩无明:梵文Avidya的意译,又称为痴、愚痴等,十二因缘之一、三毒之一、根本烦恼之一,意谓无智、愚昧,不懂得佛教道理。 ⑾陀罗尼:梵文Dharani的音译,意译为咒。 【译文】 而且,第一地为什么称为极喜地呢?因为这初登地的菩萨,是最初获得能够成办自己及其他有情义利的两种殊胜功能。二地为什么称为离垢地呢?因为此地菩萨能够远离微细的犯戒垢。三地为什么称为发光地呢?因为此地菩萨,由无退转的等持、等王所依止,为大法光明所依止。四地为什么称为焰慧地呢?因为此地菩萨,一—各种菩提分法,生起智慧的火焰,焚灭一切障碍。五地为什么称为极难胜地呢?因为真谛智和世间智互相违逆,合此难合二智,使之相应。六地为什么称为现前地呢?因为此地菩萨,以观察十二绿起智为所依,能使般若波罗蜜多的无分别智出现在面前。七地骂什么称为远行地呢?因为此地菩萨,到达了有功用行的最後边际。八地为什么称为不动地呢?因为此地的一切相的有功用行不能动的缘故。九地为什么称为善慧地呢?因为九地菩萨,已经得到最殊胜的无碍智。十地为什么称为法云地呢?因为十地菩萨,已经得到总缘一切事物的智慧,这种智慧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犹如大云一样,能够覆盖犹如虚空一样的广大障碍,而且,对於佛的法身能够圆满成就。 【原典】 复次,何故初地说名极喜?由此最初得能成办自他义利①胜功能故。何故二地说名离垢?由极远离犯戒垢故。何故三地说名发光?由无退转等持②、等至③所依止故,大法光明所依止故。何故四地说名焰慧?由诸菩提分法焚灭一切障故。何故五地名极难胜?由真谛④智与世间智⑤更互机违,合此难合令相应故。何故六地说名现前?由缘起智为所依止,能令般若波罗蜜多现在前故。何故七地说名远行?至功用行最後边故。何故八地说名不动?由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动故。何故九地说名善慧?由得最胜无碍智故。何故十地说名法云?由得总缘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譬如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故,又於法身能圆满故。 【注释】 ①自他义利:即自利、利他,自利是使自己觉悟,利他是使他人觉悟, ②等持:定的别名,意谓心住於一境,平等维持。有三种等持:空等持、无相等持、无愿等持。这裏特指四静虑。 ③等至:定的别名,当禅定的时候,身心平等安和称之为等,禅定能使之至此平等位,所以称为等至。通有心、无心二位,假若是有心定,则其心离昏沈与掉举而为平等,这就称之为等。以其禅定之力,得至此等,所以称为等至。假若是无心定,则约定中依身大种平等,而名为等至。一般讲有八等至,即四静虑和四无色定。此处特指四无色定。 ④真谛:二谛(真谛、俗谛)之一,又称为胜义谛、第一义谛,谛是梵文Satyam的意译,意谓真理。谓一切事物无固定不变之本性(即实体、自性),为无生无灭之空;了知此等空无之理,是为第一义谛。 ⑤世闲智:即俗谛,又称为世谛、世俗谛,随顺世俗而说生灭等有之谛理。即指世间之事实与俗知之理。 【译文】 得此各地,云何可见呢?由四种相:一、得胜解,意谓获得这各地的深刻信解;二、得正行,意谓地上菩萨,修得与各地相应的十种正法行;三、得通达,即於初地最初通达法界的时候,就是普遍能够通达一切地:四、得成满,意谓於各地修习的正行,从初地到十地的究竟圆满。 修行这十地,云何可见呢?意谓地上菩萨,在每一地中,都要修奢摩他和昆鉢舍那,由五相而修。有哪五种修呢?即集总修、无相修、无功用修、炽盛修、无喜足修。这五修使诸菩萨成办五果:㈠每一念中都要销融一切粗重依止;㈡脱离各种各样的戏论相而得法乐,犹如在花苑中随意游赏一般:㈢能够正确了知,其量周遍,其数无量,没有分齐,没有界限,其法相远大光明;㈣随顺清净分,没有所分别的无相现行㈤为了使法身圆满成办,这前前能够正确地摄受後後的胜因。 【原典】 得此诸地,云何可见①?由四种相:一、得胜解,谓得诸地深信解放:二、得正行②,谓得诸地相应十种正法行故:三、得通达,谓於初地达法界时,徧能通达一切地故:四、得成满,谓修诸地到究竟故。 修此诸地,云何可见?谓诸菩萨於地地中,修奢摩他、毗鉢舍那③,由五相修。何等为五?谓集总修④、无相修⑤、无功用修⑥、炽盛修⑦、无喜足修⑧。如是五修,令诸菩萨成办五果,谓念念中销融一切麤重依止,离种种相得法苑乐,能正了知周徧无量无分限相大法光明,顺清净分,无所分别,无相现行,为令法身圆满成办,能正摄受後後胜因。 【注释】 ①得此诸地,云何可见,《藏要》本校注称: 「以下隋本得相章第三。」 ②行,《碛砂藏》本原作「得」,《藏要》本根据藏文本和全局丽藏》本改。 ③毗鉢舍那:梵文Vipasyana的音译,意译为观,即智慧。 ④集总修:集所有的大乘教法,作总相观察,一法如此,法法如此。(参阅印顺《摄大乘论讲记》,下注⑤、⑥、⑦、⑧同) ⑤无相修:於离名相的一真法界性中,观察一切法皆不可得,名无相修。 ⑥无功用修:不加作意,不由功用,能任运的止观双运。 ⑦炽盛修:修习无功用行,念念增胜,不因得无功用道而停滞。 ⑧无喜足修:虽得念念增盛,但不以此为满足,仍是著著上进,所以说是无喜足修。 【译文】 约增胜而说,在十地中分别修习十度。於前六地所修的六度,如前所说。後四地所修的四度如下;一、方便善巧度,由前六度所集的善根,和各个有情众生,共同回求无上正等菩提;二、愿度,即发种种微妙大愿,引摄众生,使之成为当来波罗蜜多的殊胜众缘;三、力度,即由思择、修习二力,使前六度无间现行:四、智度,即由前六度成立的妙智,受用法乐,使有情众生成熟起来。而且,应当知道,这四度是由般若度的无分别智、後得智所摄。而且,於一切地中,并不修习一切度。这样的法门,是波罗蜜多藏所摄。 【原典】 由增胜故,说十地中别修十种波罗蜜多①。於前六地所修六种波罗蜜多,如先已说。後四地中所修四者:一、方便善巧波罗蜜多②,谓以前六波罗蜜多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故;二、愿波罗蜜多③,谓发种种徽妙大愿,引摄当来波罗蜜多殊胜众缘故;三、力波罗蜜多④,谓由思择、修习二力,令前六种波罗蜜多无闲现行故;四、智波罗蜜多⑤,谓由前六波罗蜜多成立妙智⑥,受用法乐⑦,成熟有晴故。又此四种波罗蜜多,应知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智、後得智摄。又於一切地中,非不修习一切波罗蜜多。如是法门,是波罗蜜多藏⑧之所摄。 【注释】 ①十种波罗蜜多:即十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善巧、颗、力、智。唯识宗讲十度,其他佛教派别一般讲前六度。 ②方便善巧波罗蜜多:即方便善巧度。方便善巧是菩萨救度众生时,所使用的权巧方便手法。有二种方便善巧:由於在前六度所积集的善根,共诸有情众生,回求无上菩提,这称为回向方便善巧。以大悲心,作各种有利於有情众生的事业,这称为拔方便善巧。 ③愿波罗蜜多:「愿」即誓愿。有二种愿:愿於当来速证菩提,名求菩提愿:为利有情,愿於速证,名利乐他愿。 ④力波罗蜜多:力有二种,若加行中,思惟简择诸法,名思择力;若加行中,修习诸行,名修习力。 ⑤智波罗蜜多:智有二种,由前六度成立後得化他智,又由此智成立六度,受用施等增上法乐,名受用法乐智;由此妙智,能够正确了知六度,无倒成熟一切有情众生,名成就有情智。 ⑥妙智:即佛智,因为佛智神妙不可思议,所以称为妙智。 ⑦法乐:对於欲乐而有法乐,以法味乐神,所以称之为法乐。行善积德以自娱,也称为法乐,《维摩经·菩萨品》称:「有法乐可以自娱,不应复乐五欲乐也。天女即问:何谓法乐?答曰:乐常信佛,乐欲听法,乐供众生……乐修无量道品之法,是为菩萨法乐。」 ⑧波罗蜜多藏:大乘法的总称,密教法称为陀罗尼藏,小乘法称为小乘法藏。 【译文】 而且,一共经历多长时间,才能使修行诸地得到圆满呢?有五种补特伽罗,经过三无数大劫。即胜解行补特伽罗,要经过初无数大劫的修行,才能够圆满,第二清净增上意乐补特伽罗,以及第三有相行补特伽罗、第四无相行补特伽罗,在前六地及第七地,要经过第二个无数大劫的修行,才能够圆满。这无功用行补特伽罗,从此以上至第十地,经过第三个无数大劫的修行,才能够圆满。此中有如下偈颂: 以清净力、增上力、坚固心、升进,具备这四力,才能称为菩萨,才能开始初修无数三大劫。 【原典】 复次,几经几时修行诸地可得圆满?有五补特伽罗①,经三无数②大劫。谓胜解行补特伽罗②,经初无数大劫修行圆满,清净增上意乐行补特伽罗④,及有相行、无相行补特伽罗,於前六地及第七地,经第二无数大劫修行圆满。即此无功用行补特伽罗,从此已上至第十地,经第三无数大劫修行圆满。此中有顼: 清净增上力,坚固心升进,名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 【注释】 ①五补特伽罗:补特伽罗(Pudgala)意谓人,这里不是五个人,而是修行的五个阶段。 ②无数:梵文Asamkhya的意译,另译无央数,音译阿僧只或阿僧企耶。 ③胜解行补特伽罗:即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他们要经过初无数大劫的修行,才能得到圆满。 ④清净增上意乐行补特伽罗:包括有相行、无相行和无功用行。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因明入正理论--玄奘

因明入正理论--玄奘

因明入正理论一卷 商羯罗主菩萨造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能立与能破  及似唯悟他   现量与比量  及似唯自悟   如是总摄诸论要义。此中宗等多言名为能立。由宗因喻多言。开示诸有问者未了义故。此中...

圣最上灯明如来陀罗尼经--施护

圣最上灯明如来陀罗尼经--施护

圣最上灯明如来陀罗尼经 宋西天北印度乌填曩国三藏传法大师施护奉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及百千无央数人天菩萨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尔时百千俱胝佛刹皆往...

普贤菩萨法门修持仪轨--未知

普贤菩萨法门修持仪轨--未知

  普贤菩萨圣诞仪规   一、香赞   戒定真香焚起冲天上弟子虔诚热在金炉上顷刻纷纭即遍满十方昔日耶输免难消灾障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二、称圣号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三称)   普贤行愿...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不空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不空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唐不空译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一卷(出乌波离所问经)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   娜谟释迦牟...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施护等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施护等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三卷 宋西天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施护等奉诏译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波罗柰国仙人堕处鹿野园中。与大苾刍众二万人俱。菩萨摩诃萨一...

华严三圣法门捷法仪轨--功德人生

华严三圣法门捷法仪轨--功德人生

  修证华严三圣法门捷法(网络佛堂适用版) (整装、静心,开始仪轨。)   一、称佛号:   南无常住十方佛(双手合十,虔诚恭敬。观想自己虔诚跪拜在诸佛菩萨的座下)   南无常住十方法(双手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