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盂兰盆经全文解释--纯果法师 

佛说盂兰盆经全文解释 纯果法师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说“盂兰盆”经。“盂兰”指的是救倒悬之苦,“倒悬”就是头朝下,脚向上倒挂起来。“盆”指的是盛饮食用的器具,三恶道的痛苦实在是无法解说。经中提到七世父母,因为人人皆有父母。父亲有父母,母亲也有父母;既祖父也有父母,如此祖先逐级增加,若以三十年为一代,以三十三代计算,前后应有祖先三十万万三千三百九十三万四千五百九十二人。   这许许多多的祖先,经过了多少年代,始生出你来,经过了轮回数劫,同时又与这些生的父母有缘,得以借着母胎托生成人,人生难得。   佛为什么要说这部经?是因为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大目犍连得到六神通后,想报乳哺之恩,以天眼上下观看,到处寻找,果然看见亡母在饿鬼道中,不见饮食,皮包骨头,骨瘦如柴。目连尊者看到这种情况,赶快拿自己的钵,盛了一钵饭,给母亲送去。母亲看见儿子送来一钵饭,心里急得不得了,赶快用左手护钵,右手去抓饭。不想,饭还没有进到嘴里,就化成了火炭,不能吃,这就是前世业障现前的因果。左手障钵是怕别人来抢,右手抟食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别人。佛经曰:“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只,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目连悲痛大声号哭、涕泪迸流。急忙跪倒佛前,向佛哭诉他母亲不能得食的经过。佛听目连诉说之后,对目连说:你母亲的罪根很深,由于根深所以根长。佛说这句话是有根据的,从他母亲左手障钵,右手抟食的具体表现,就断定她悭贪的恶习难改。因此说:“汝母罪根深结”。目连你的神通再大也救不了,各人有各人的定业,谁也替不了谁,这就是定业不可转。就是母子至亲,也不能代替,是故“非汝一人力所奈何”。虽然你的孝心很切,哭的很伤心,叫的声音很大,惊动天地,感动了天神地只,也是不能救的。就是四大天王,邪魔外道,像这些神魔外道,虽然人数不多,也是无可奈何的。“外道”就是心外取法、别为一道,因为这些神魔自己救不了自己,怎么能救别人呢?佛说:“当需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佛把能救的力量讲出来。十方众僧就是能救拔的力量,是应当也是必须的力量。为什么众僧就有威神之力?因为佛灭度后,佛法的命脉全赖于僧传,能使正法久住,众僧本身具有六种和合,所以威神力大。尊者的母亲“罪根深结”、只有靠众僧的力量把罪根拔除。这个救济之法,可以使一切受难的众生脱离忧苦,不单是目连的母亲,凡是在三恶道的众生,都可以解脱。   佛把救济之法的人和时间告诉目连,“人”是十方众僧,“时间”是七月十五日。因此叫作“僧自恣日”,又叫做“佛欢喜日”。因为众僧经过“结夏”、又经过“自恣”,得道的得道,忏悔的忏悔,都具有清净戒,所以佛很欢喜。   这部经的主要大意,就是目连用“盂兰盆”法救母。盂兰盆法不但能救现生父母,还能救七世父母。并不是救一次就算完了,要年年七月十五日照此法去做,而不是烧纸之日。“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及灌盆器……”佛把具体设供的方法,应具备的饭是主食,百味是副食。单用食具是不能救倒悬的,必须用百味五果及种种饮食放在盆中,这就是“盂兰盆”最主要的方法,为什么要供养这些僧众呢?因为从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日,这三个月的“结夏”中,有的在山间修禅定,有的得四道果,在树下行经,有的得六通自在,还有的证到了十地菩萨果位,在大众中现比丘相。他们可以分破无明,分证法身。出集一处,同生怜愍心,救倒悬苦。这些圣众都是道高德重,他们的道德如同汪洋大海一样。发心设“盂兰盆”供养这些圣众,使现生或已经去世的父母以及六亲眷属,都得到好处。地狱饿鬼畜生,就在这供佛及僧的时候,他们都能够得到解脱,有衣有食,自然快乐。父母健在的,使他们增福延寿,福乐百年。不仅这一生父母的恩可报,就是过去七世父母也可以使他们不受胎胞之苦,得升天上,自在化生,入于天宫,享受花香光明的快乐。“佛说盂兰盆经”,不但救恶鬼苦,还可以利益现生父母。   上供的时候,佛叫十方众僧先为施主家“咒愿”。为做布施的主人,用咒来加持,愿施主的父母离苦得乐。“行禅定意”是显密里的一种定功。就是说受食过程中存想五观。在受“盂兰盆”供时,“咒愿”时必“行禅”,“行禅”时必须“咒愿”。“禅定”就是摄心观想。达到心法不二的圣境。   遵照佛所说的“咒愿行禅”后,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破涕为笑。不是笑吃的好,而是笑目连母亲在这一日得脱恶鬼之苦。如果不“咒愿行禅”,哪里会这么快使目连母亲离苦得乐呢。可想佛法威神之力,也是十方圣众获得戒体清净后,才有这不可思议的功德。   目连尊者得蒙三宝神妙不可思议的力量,救母心愿达到了。但是未来众生,人人皆有父母,照此法去做,可不可以呢?佛说:“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宫百官、万民庶人行此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也就是说凡是四众弟子,上至一国之主,下至人民,不分出家在家,也不分富贵贫贱,人人都是父母所生,都应该报恩,教他们奉行“盂兰盆”法,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不但可使已故的父母离苦得乐,即使现在活在世上的父母,使他们寿命百年。百年之中,没有病苦,这是人生最为幸福的。比如说即使有一点小毛病,也是病苦的,又何况是大病呢?不但死无人代替,就是病也不能代替,任何人都是一样,纵然你是个百万富翁,金钱也买不了替病替死的人。生老病死苦及诸多的苦恼是免不了的。行此“盂兰盆”供,就可以避免。所以说,无一切苦恼之患,这是对活着的父母获得的利益。如果死去的父母,肉眼是看不见的,必须用道眼才可以看见;可是道眼必须行道才能得到,不修道怎么会得到道眼呢?离恶鬼苦,是悲心拔苦的力量,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是慈心与乐的力量。   凡是佛弟子更应当修孝顺,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儿女想父母时也正是父母想儿女的时候。这是说活着的父母,如死去的父母堕在三恶道受倒悬苦,那就更盼望有人来救拔,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儿女。有善根的善男子,善女人,既然闻到了佛法,就要珍惜这个美好的因缘,如梦中见到故去的亲人,望诸阳眷福力救拔,是发出来的求救信号,请拜读《地藏经》就会明了。“应当奉持是法”是佛的苦口婆心、叮咛嘱咐。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将来,都可以以此法来报答父母的恩德,像这种事情,都很愿意欢喜奉行才是。阿弥陀佛!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四十二章经疏钞--灌顶续法

四十二章经疏钞--灌顶续法

四十二章经疏钞一卷 清浙水崇壽沙門灌顶续法集 四十二章经疏钞 序 圣人作。贤人述。而大道弘矣。如来说。菩萨论。而佛教盛矣。然而作者述者说者论者。为经为传为藏为典。几令学者望洋焉。佛氏马鸣作大乘论。先...

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九至二十七--昙无谶

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九至二十七--昙无谶

南本大般涅槃经(第十九卷~第二十七卷) 北凉天竺昙无谶译宋沙门慧严等再治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九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二十二之一   尔时,世尊告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菩萨摩诃萨...

佛说文殊师利现宝藏经--竺法护

佛说文殊师利现宝藏经--竺法护

佛说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二卷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 佛说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卷上   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祇树给孤独精舍。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千二百五十。菩萨万人。尔时佛于迦利罗讲堂上坐。与无央数百千之众...

佛说宝云经--曼陀罗仙共僧伽婆罗

佛说宝云经--曼陀罗仙共僧伽婆罗

佛说宝云经 梁扶南三藏曼陀罗仙共僧伽婆罗译 佛说宝云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伽耶山顶。与大比丘僧七万人俱。所作已办舍诸重担其心自在。尽诸有结正见解脱。皆如大龙善解法界。是法王子能舍利养。善具出...

地藏菩萨圣德大观--弘一法师

地藏菩萨圣德大观--弘一法师

地藏菩萨圣德大观 弘一大师编述 地藏菩萨圣德大观序 第一章译名辨异 第二章十轮经大旨 第三章占察经大旨 第四章本愿经大旨 第五章法身赞及仪轨大旨并灭定业真言 第六章他经流传 第七章诸家...

净土圣贤录续编新白话版10

净土圣贤录续编新白话版10

  清丁繁桂  丁繁桂,字小山,是金山的秀才。自幼学习科举业,不谈佛法,也不毁谤。只是父母要为他娶妻,坚决不同意,说:“我有我的志向啊。”亲友暗中观察他,才知道他秘密修行净业已经很久了,先前只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