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八正道经--安世高

  佛说八正道经一卷   后汉安息国三藏法师安世高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弟子。听我说邪道亦说正道。何等为邪道不谛见不谛念不谛语不谛治不谛求不谛行不谛意不谛定。是为道八邪行。   何等为道八正行。一者谛见。谛见为何等。信布施信礼信祠信善恶行自然福信父母信天下道人信求道信谛行信谛受。今世后世自黠得证自成。便相告说是为谛见。   第二谛念为何等。所意弃欲弃家不嗔恚怒不相侵。是为谛念。   第三谛语为何等。不两舌不传语不恶骂不妄语。是为谛语。   第四谛行为何等。不杀盗淫。是为谛行。   第五谛受为何等。是闻有道弟子法求不可非法。饭食床卧病瘦正法求不可非法。是为谛受。   第六谛治为何等。生死意共合行所精进行出力因缘行。乃精进不厌意持。是为谛治。   第七谛意为何等。生死行合意念向意念不妄不共意求。是名为谛意。   第八谛定为何等。生死意合念止相止护已止聚止。不可为。不作所有罪。不堕中庭。是名为谛定。   比丘。所有道弟子。当受是八种行谛道。如说行可得道八行觉。谛见者信布施后世得具福。信礼者见沙门道人作礼福。信祠者悬缯烧香散花然灯。信所行十善是为自然得福。信父母者信孝顺。信天下道人者喜受经。信求道者为行道。信谛行者断恶意。信谛受者不犯戒。今世后世自黠为得黠。能教人得证。自成者能成人。能成他人便相告说。是名为谛见知。如是便自脱亦脱他人。   第二谛念所意起者为失意。欲弃家者为念道。不嗔恚怒者为忍辱。不相侵者当正意。   第三谛语者。不恶骂不犯口四过。但说至诚道品谛要。   第四谛行者不杀盗淫而行诚信。   第五谛不堕贪者。但求一衣一食为贱医。   第六谛治者为向三十七品经。   第七谛意者日增三十七品经不离意。   第八谛止者不忘因缘。止者常还意护。已止者一切无所犯。聚止者得福道。佛说如是。皆欢喜受。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四分戒本--佛陀耶舍

四分戒本--佛陀耶舍

  四分戒本卷上   四分比丘戒本序   夫戒者。乃是定慧之宏基。圣贤之妙趾。穷八正之道。尽七觉之源。然既树五制之良规。传须获实。扬六和之清训。学者知诠。窃寻流行。总有四本。据其理虽复同。会其文则...

佛说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消除一切灾难陀罗尼经--失译人名

佛说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消除一切灾难陀罗尼经--失译人名

佛说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消除一切灾难陀罗尼经一卷 唐代失译人名   尔时释迦牟尼佛。住净居天宫。告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及诸四众八部游空大天九执七曜十二宫神二十八星日月诸宿。我昔于过去娑罗树王佛...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第八卷--提婆设摩阿罗汉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第八卷--提婆设摩阿罗汉

  第八卷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所缘缘蕴第四之三   诸色界系善心,若体未断所缘未断耶?   或体未断所缘未断,或体未断所缘已断,或体未断所缘已断及所缘未断,或体未断不可分别此心所缘已断未断。其...

欲海狂回     卷二--佚名

欲海狂回 卷二--佚名

欲海狂回卷二 受持篇 居官门 (共计十科,七十有五条,多属治国平天下之事) 万恶之首,实唯邪婬。况居高位,式化匪轻〖式化,以自身为榜样教化民众〗。作君股肱,纳诲宜勤。为民父母,训俗须殷。敢竭刍荛,...

大丈夫论--提婆罗菩萨

大丈夫论--提婆罗菩萨

大丈夫论 提婆罗菩萨(译) 卷上   施胜品第一   敬礼等正觉大悲哀世尊   因彼起正法三界中真济   众中第一尊无量功德藏   菩萨本所行我当说少分   我今哀愍...

贤劫经--竺法护

贤劫经--竺法护

贤劫经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 贤劫经卷第一 一名颰陀劫三昧经晋曰贤劫定意 问三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终竟三岁。始初三年。悉具衣服。所化已周。着衣执钵游维耶离。与大圣众无数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