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八正道经--安世高

  佛说八正道经一卷   后汉安息国三藏法师安世高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弟子。听我说邪道亦说正道。何等为邪道不谛见不谛念不谛语不谛治不谛求不谛行不谛意不谛定。是为道八邪行。   何等为道八正行。一者谛见。谛见为何等。信布施信礼信祠信善恶行自然福信父母信天下道人信求道信谛行信谛受。今世后世自黠得证自成。便相告说是为谛见。   第二谛念为何等。所意弃欲弃家不嗔恚怒不相侵。是为谛念。   第三谛语为何等。不两舌不传语不恶骂不妄语。是为谛语。   第四谛行为何等。不杀盗淫。是为谛行。   第五谛受为何等。是闻有道弟子法求不可非法。饭食床卧病瘦正法求不可非法。是为谛受。   第六谛治为何等。生死意共合行所精进行出力因缘行。乃精进不厌意持。是为谛治。   第七谛意为何等。生死行合意念向意念不妄不共意求。是名为谛意。   第八谛定为何等。生死意合念止相止护已止聚止。不可为。不作所有罪。不堕中庭。是名为谛定。   比丘。所有道弟子。当受是八种行谛道。如说行可得道八行觉。谛见者信布施后世得具福。信礼者见沙门道人作礼福。信祠者悬缯烧香散花然灯。信所行十善是为自然得福。信父母者信孝顺。信天下道人者喜受经。信求道者为行道。信谛行者断恶意。信谛受者不犯戒。今世后世自黠为得黠。能教人得证。自成者能成人。能成他人便相告说。是名为谛见知。如是便自脱亦脱他人。   第二谛念所意起者为失意。欲弃家者为念道。不嗔恚怒者为忍辱。不相侵者当正意。   第三谛语者。不恶骂不犯口四过。但说至诚道品谛要。   第四谛行者不杀盗淫而行诚信。   第五谛不堕贪者。但求一衣一食为贱医。   第六谛治者为向三十七品经。   第七谛意者日增三十七品经不离意。   第八谛止者不忘因缘。止者常还意护。已止者一切无所犯。聚止者得福道。佛说如是。皆欢喜受。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思益梵天所问经 卷一--鸠摩罗什

思益梵天所问经 卷一--鸠摩罗什

《思益梵天所问经》 鸠摩罗什(译) 《思益梵天所问经》第一卷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林,与大比丘僧六万四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七万二千人,皆众所知识,得陀罗尼、无碍辩才及诸三昧,...

美满的姻缘,修自前世

美满的姻缘,修自前世

  小青是一名三十一岁的小单位主管,已婚,育有一子一女,希望能对自己的过去做一番透视和了解,顺便查查看她与丈夫之间的过去。她有个贴心的老公,事业上也还算顺利,只是不知为何经常被小人所陷。她很快就进...

佛说身观经--竺法护

佛说身观经--竺法护

佛说身观经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诸比丘。是身有肌肤髓血肉。含满屎溺。自视身见何等好。常有九孔恶病。常不净常流。可足惭。常与冤家合。为至老死。亦与病俱。...

入大乘论--释道泰

入大乘论--释道泰

入大乘论二卷 坚意菩萨造北凉沙门释道泰译     入大乘论卷上 义品第一   今欲解入大乘义。问曰。何故说入大乘义。答曰。我为众生欲遮苦因故。汝今当知。或复有人近恶知识。为恶所误偏执己法。专著邪见。颠...

佛教故事:佛陀是否存在?

佛教故事:佛陀是否存在?

  关于佛陀是否存在,曾经也有这样一则故事:一次,某国王故意刁难一位比丘:“你跟佛陀又不是同一时代,也没有见过佛陀,怎么知道有没有佛陀这个人呢?”  比丘反问道:“大王,您的王位是谁传给您的?” ...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第三卷--提婆设摩阿罗汉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第三卷--提婆设摩阿罗汉

  第三卷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补特伽罗蕴第二之二   补特伽罗论者,作如是言:“谛义胜义,补特伽罗,可得可证,现有等有,是故定有补特伽罗。”   性空论者作是问言:“汝然此否,谓契经中世尊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