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圣法印经--竺法护

  佛说圣法印经一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诸比丘。听诸比丘。唯诺受教佛言。当为汝说圣法印。所应威仪。现清净行。谛听善思念之。佛言。比丘。假使有人。说不求空。不用无想。欲使兴发。至不自大禅定之业未之有也。设使有人。慕乐空法。志在无想。兴发至要。消除自大憍慢之心禅定之业此可致矣。辄如道愿。普有所见。所以者何。慕乐于空。欲得无想。无慢自大见。于慧业皆可致矣。何谓比丘圣法印者。其圣法印。所可更习。至清净见。假使比丘。处于闲居。若坐树下空闲之处。解色无常。见色本无。已解无常。解至空无。皆为恍惚。无我无欲心则休息。自然清净而得解脱。是名曰空。尚未得舍憍慢自大。禅定清净所见业也。虽尔得致柔顺之定。即时辄见除诸色想声想香想以故谓言至于无想。故曰无欲。尚未得消自大憍慢。至于禅定清净见也。其心续存柔顺之定。彼则见除所有贪淫嗔恚愚痴。是故名曰无欲之定。尚未得除自大憍慢。至于禅定清净见也。心自念言。吾我起灭。从何所兴思惟解知其吾我者。所因习味分别诸识。皆从因缘而致此业。从是因缘致有神识。复自念言。此诸因缘。为有常乎为无常耶。复自念言。因缘所合致神识者。此皆无常。无有根本。此神识者。依猗无常而有妄想。故有缘起十二因也。皆归于尽无常苦空毁坏别离离欲灭尽。晓了是者。乃知无本。得至降伏。消一切起。得入道行。是乃逮致除于自大无慢放逸。禅定之业。现清净行。是则名曰由圣法印。清净之业。从始至终。究竟本末。佛说如是。诸比丘。闻莫不欢喜。作礼而去。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释迦牟尼佛广传:三,布施品29,西吾国王舍身护鸽

释迦牟尼佛广传:三,布施品29,西吾国王舍身护鸽

  前言: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是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凝集全知麦彭仁波切甚深智慧之结晶,是整个佛教史上前所未有、圆满齐备宣说释迦牟尼佛生平事迹之巨著。全知麦彭尊者以超拔的智慧...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四--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四--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四)   日常法师释   学菩萨行   ※﹝第三既发心已于诸胜行修学道理分三:一、发心已后须学学处之因相,二、显示学习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三、正释学习学处之次第。今初﹞...

解析《心经》之般若--正果法师

解析《心经》之般若--正果法师

解析《心经》之“般若” 正果 《心经》,具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炼,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典藉。它和《金刚经》一样,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极大。 《心经》在佛教中属于般若...

佛教启示:是被子暖人,还是人暖被子?

佛教启示:是被子暖人,还是人暖被子?

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不明白很多道理,心中充满了疑惑、恼怒、甚至是嗔恨?譬如,为什么我总是被人冷眼相待、嘲笑讽刺?譬如,为什么我总是受人欺负、被人冷落、孤苦无依?譬如,为什么我总是遭遇坎坷、命途...

非时非处行欲戒第二十--道源

非时非处行欲戒第二十--道源

非时非处行欲戒第二十   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若于非处、非时行欲,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注释】   [非处行欲]:   受戒已的优婆塞、优婆夷行欲,是...

悲华经   第八卷--昙无谶

悲华经 第八卷--昙无谶

  尔时上方过二十万百千世界。有世界名妙华。是中有佛号华敷日王如来。今现在为四部众说三乘法。有二菩萨。一名选择自法摄取国土。二名陀罗尼妙音。是二菩萨俱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而此大地六种震动。有大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