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得受斋主供养七日的因缘

佛陀得受斋主供养七日的因缘

  过去,有位菩萨出家为沙门,于山林间修道,慈心悲愍众生轮回三界受苦,常思应如何救度。于是静心思惟,求索根本解脱之道,以拯济众生。

  一日,因衣内有只虱子,致全身发痒,心受干扰,难以安心静虑,于是用手探寻,抓获虱子。菩萨起悲悯心,想找个地方好好安置这虱子,正好附近有野兽遗骨,便缓缓将虱子放在兽骨中,虱子因此得以在兽骨上饱食七日,吃完后便离开;此后辗转轮回生死,而此菩萨行者后来成就佛道,教化众生。

  时天降大雪,阻断道路,当时国内有个富人,请佛及数千比丘至家中接受供养七日,态度恭敬庄重,宗族之人也是如此。

  七日后,大雪仍未停,这时,佛对阿难说道:令比丘们都回精舍。阿难回覆:斋主恭敬庄重,供养之诚心未减,而且雪下得正大,无处乞食。佛告阿难:斋主供养之心已止,不再有意愿供养。佛即启程出发,众比丘亦跟随还归精舍。

  翌日,佛告阿难:你前往斋主家乞食。阿难依教奉行,来到斋主家门前,门人见到阿难,却视若无睹,不问阿难所为何来。过了一会,阿难返还精舍,顶礼长跪,将事情经过禀白世尊,并询问缘由:斋主供养之心没有持续,为何变化如此之快?

  佛即详细讲述如上因缘,并说道:阿难!我过去生曾以慈心救济虱子性命,将虱子放于野兽遗骨中,使其得以饱食七日,因为这样的因缘,所以今世得到斋主的供养,奉献世上最好之物;过去施恩虱子七日之食,所以今世斋主供养七日后,便不再有供养之心,更何况能以慈心对待佛及沙门?

  要知道,能恭敬供养持戒清净、内心端正无欲、以慈心教化众生、梵行高远的比丘一人,胜过累劫尽心布施凡夫庶民。为何如此说?因为比丘解佛经义理,具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以此五德慈心化导众生,令众生远离三界万苦之祸患。

  阿难说道:此富有之斋主得遇佛,实在是太幸运了!能见到并亲自供佛及僧,此诸比丘僧或已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是菩萨,都是立广大愿、具大慈愍心,将化导无量众生者。此供养,所获福德,犹如大海般深广,难以度量;又如同大地般广博,难以称量。

  佛言:善哉!阿难!如你所言,佛世难遇,佛法难闻,能供养比丘僧亦是殊胜难得,犹如久久一现的优昙花般,难值难遇。

  闻佛开示,比丘们皆心生欢喜,至诚顶礼,信受奉行。菩萨慈愍惠济众生,如是广行布施。

典故摘自:《六度集经卷第三布施度无极经(二六)》

  省思:

  公案中,佛以过去生曾救济虱子,布施七日之食,而得今生受斋主供养七日之因缘,因而开示布施及供养三宝之功德。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人有二十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又云: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三宝能教令众生远离三界诸苦,为最胜福田,佛弟子应把握因缘亲近供养,广积福慧资粮,行自利利他之菩萨行,直至圆满菩提。

点我:

相关文章

苦来自于欲

苦来自于欲

  佛陀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弘法时,一天早晨,佛陀着衣持钵,准备入城乞食。有一位阿支罗迦叶居士正准备出城办事,在往耆阇崛山的路上,他远远地便看到佛陀。阿支罗迦叶请示佛陀:‘世尊,我心中有一些疑惑,不...

何为世上痛苦之最?

何为世上痛苦之最?

  佛陀在舍卫城讲解佛法的时候,有一次,他的四位弟子听完他的讲解,结伴来到一个僻静的地方。那时正是盛夏,暑热难当,所以他们坐在一棵壮硕茂盛的石榴树下乘凉,并互相交换各自修习佛法的心得。  说着说着...

龙树菩萨是如何成为伟大的论师的

龙树菩萨是如何成为伟大的论师的

    龙树菩萨是佛教史上的著名人物,你不会不知道吧?龙树菩萨精通佛法,著作颇丰,有“千部论主”之称。看看龙树菩萨的成长历程。  公元前3世纪,南天竺有位佛教论师,他跟老师姓龙,又因为母亲是在大树...

慈心的功德殊胜难量

慈心的功德殊胜难量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有一天,为诸比丘开示:“比丘们!当行慈心,广布慈心,因为修行慈心,所有瞋恚的心念自然能够化除。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们当知,过去有一位非常丑恶凶暴的鬼,来到忉利...

因果轮回:冤冤相报何时了 佛教佛典故事

因果轮回:冤冤相报何时了 佛教佛典故事

na mo a mi tuo fo南 無 阿 彌 陀 佛  过去有个男子,娶了两位太太:大太太膝下无子,小太太则生了一位容貌端正、模样可爱的男婴。  由于丈夫非常喜欢这个小儿子,...

积阴德太重要了

积阴德太重要了

  唐朝彭城有个人叫刘弘敬,字元溥。世世代代居住在淮河淝水之间。家有资财数百万,常积德而不夸耀,人们都不知道他所积的德行。  他家虽然很富,取利于别人的财富,也使别人不怨恨。他拿出钱财帮助别人,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