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十轮经中的智慧--佚名

在《十轮经》中,佛说:“随所在处。若诸有情。互相乖违。兴诸斗诤。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一切皆得舍毒害心。共相和穆。欢喜忍受。展转悔愧。慈心相向。随其所应。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诸位地藏道友,佛的这段开示,就是告诉我们,喜欢逞口舌之利,爱争论是非长短的人,要多念诵和供养地藏菩萨对治;经常被是非缠绕,不合群的人,通过念诵和供养地藏菩萨就能化解。同时佛还告诉我们,至心皈敬供养和念诵地藏菩萨,不争长论短,能与众生和睦相处,并能忏悔过往,对众生充满慈爱之心,最起码可以生天,不堕三涂,乃至于得到不生不灭,究竟成佛。   告诉大家,爱争长论短说是是非非的,最后都会堕入鬼道。所以,作为一个修行人,一定要学会忍。因为我们这个世界是娑婆世界,也就是“堪忍世界”,不是极乐世界,众生的性格是刚强难化的,所以肯定会有许多缺陷。既然这个世界缺陷这么多,加之自己的幻化之躯也免不了无常,如果天天讲人我是非、不断进行斗争,这有什么意义呢?人生这么短暂,哪有工夫搞这些啊?   以前罗状元有一首《醒世诗》,里面也有类似的教言:“世事纷纷如电闪,轮回滚滚似云飞,今日不知明日事,哪有工夫理是非?”如果一个人重视自己的修行,或者利益他众的心比较强,那他根本不会谈论别人的是非。   诸位地藏道友,我们在三宝门里,如果是为了众生,事情越多越好;如果是为了自己,事情越少越好。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自己的琐事太多会障碍修行,而利益众生的事情太多则不同,即使障碍自己的修行也是值得的。我们是大乘佛教徒,所以首先要有利益众生的发心,然后要实地行持。   打个比方,如果某一天因为做事情而耽误了修行,我就会返观自身:我是因为利益众生还是因为散乱、烦恼而耽误了修行?如果是因为利益众生而耽误了修行,那我不会有后悔心,毕竟是为众生而忙碌,虽然自己的念经、磕头、观修没有完成,但众生的事情和自己的事情比较起来,我应该选择为众生做事情。   当然,各人有各人的价值观,有人认为要自度,有人认为度他就是自度。但话说回来,不管是先度自己还是先度他人,我们哪有谈论是非长短的时间呢?世间本来不可能十全十美,再说自己的身体也无有恒常性,既然如此,我们就没必要谈论人我是非,要么自己认认真真修行,要么勤勤恳恳利他。   南无本尊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百业经 角宿大象--堪布索达吉

百业经 角宿大象--堪布索达吉

角宿大象 ——被诱等流 两世还俗 一时,佛在王舍城。王舍城由国王影胜执政,王有一大臣名叫大象师,其财富圆满犹如多闻天子。他长大后娶了妻子,与她共度美好时光。不久其妻怀孕,九个月后生下一个非常庄严的...

佛说普曜经第四卷--竺法护

佛说普曜经第四卷--竺法护

  普曜经第四卷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出家品第十二   尔时菩萨普观眷属。视众伎女犹如木人。百节空中。譬如芭蕉中无有实。乱头倚鼓。委担伏琴。更相扶枕。臂脚委地。鼻涕目泪口中流涎。琴瑟筝...

马鸣菩萨传--鸠摩罗什

马鸣菩萨传--鸠摩罗什

马鸣菩萨传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有大师名马鸣菩萨。长老胁弟子也。时长老胁勤忧佛法入三昧观。谁堪出家广宣道化开悟众生者。见中天竺有出家外道。世智聪辩善通论议。唱言若诸比丘。能与我论议者。可打揵椎。如...

大随求陀罗尼经--不空

大随求陀罗尼经--不空

  普遍光明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二卷   唐北印度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译   普遍光明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卷上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第二卷--不空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第二卷--不空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第二卷   开府仪同三司持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   尔时世尊复告大虚空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菩萨成就四法。修行净...

广百论释论--玄奘

广百论释论--玄奘

广百论释论十卷 圣天菩萨本护法菩萨释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广百论释论卷第一 破常品第一   稽首妙慧如日轮  垂光破闇开净眼   远布微言广百论  百圣随行我当释   论曰。为显邪执我我所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