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戒第二--道 源

盗戒第二   优婆塞、优婆夷戒,虽为身命,不得偷盗,乃至一钱。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优婆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优婆夷,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优婆夷。是名二重。   【注释】   [偷盗]:   偷、盗、窃三种恶行,意义相近,是乘人不注意或不备之时,取走其财物。在佛法术语叫做‘不与取’。   偷盗的人,先发欲而后起思,由思(惑)而后起行,将他人财物据为己有,以满其欲。   偷盗是不误而取,即明知该财物是他人所有,非自身所有,且自身亦无类似财物,是完全的偷盗行为。这就犯了偷盗戒,应得不与取之罪名。   [一钱]:   ‘一’是指最小的单位,在自然数来说,‘一’是最小的,最大的数则不存在。因为宇宙间,什么数是最大数,为不可知。故佛常以‘无量’来形容最大。   ‘钱’是流通的货币,有一定的价值,可以用来购物活命,故众生视‘钱’为第二生命。若偷盗他人的钱,就是损害他人的生命,等于犯了杀生戒一般。   戒法上的‘一钱’,是指佛制戒时印度的币值。到了唐代的时候,印度的‘一钱’合唐代币值‘十六钱’。印度币五钱,即为唐代币值八十钱。八十钱在当时可买长衫一件。佛当时的一钱,其购买力可能更高。   偷盗‘一钱’就犯了重戒,由此类推,偷盗财物越多,罪业越重。受了戒的优婆塞、优婆夷若犯偷盗而破此戒,其所得罪报如第一(初重)戒者一样。   ‘误取’则不犯重戒,因原无偷盗之心,也未生欲,更无思惑。故虽有‘不与取’的行为,但不犯重戒。然应在自我或他人发现后应即求忏悔,忏悔自己的粗心大意。   ‘同意取’则不犯戒,既经原有人之同意,即非偷盗,故也不必求忏悔。   【旨意】   ‘偷盗’是最不光明正大的恶行,最令人生厌。因欲心不止,烦恼不断,是修道的最大业障。故佛制盗戒,以防止受过戒法的优婆塞、优婆夷犯此行为。如果破了此戒,就将被名之为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优婆夷了。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第八卷--菩提流支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第八卷--菩提流支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第八卷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如来无过功德品第八之三   大王当知。沙门瞿昙如意神通智行者。为欲调伏邪见刚强难化众生令从正法。是故沙门瞿昙。能示种种神通教化。若色...

金刚三昧经--未知

金刚三昧经--未知

金刚三昧经 出北凉录失译师名 金刚三昧经卷上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大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一万人俱,皆得阿罗汉道,其名曰:舍利弗、大目揵连、须菩提,如是众等阿罗汉。复有菩萨摩诃萨二...

百论.上卷--鸠摩罗什

百论.上卷--鸠摩罗什

《百论》序 作者:释僧肇(作) 百论者。盖是通圣心之津涂。开真谛之要论也。佛泥曰后八百余年。有出家大士。厥名提婆。玄心独悟俊气高朗。道映当时。神超世表。故能辟三藏之重关。坦十二之幽路。擅步迦夷。为法...

佛说摩诃迦业度贫母经--求那跋陀罗

佛说摩诃迦业度贫母经--求那跋陀罗

佛说摩诃迦葉度贫母经一卷 刘宋三藏法师求那跋陀罗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度于君民。与除馑众菩萨大士。天龙鬼神世间人民。无央数众会听经。是时摩诃迦葉。独行教化到王舍城。常行大哀福于众生。舍...

大宝积经论第一卷--菩提留支

大宝积经论第一卷--菩提留支

  第一卷大宝积经论   归命世间救苦海度彼岸   大悲降魔怨我释宝积经   庄严十六种真实微妙义   欲令法久住自利利他故   问曰。汝欲释宝积经。应先释此法。问以何义故。名为宝积。答曰。...

五灯会元第五卷--大川济

五灯会元第五卷--大川济

  五灯会元第五卷   六祖大鉴禅师法嗣   吉州青原山静居寺行思禅师   本州安城刘氏子。幼岁出家。每群居论道。师唯默然。闻曹溪法席。乃往参礼。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曰。汝曾作甚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