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戒第二--道 源

盗戒第二   优婆塞、优婆夷戒,虽为身命,不得偷盗,乃至一钱。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优婆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优婆夷,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优婆夷。是名二重。   【注释】   [偷盗]:   偷、盗、窃三种恶行,意义相近,是乘人不注意或不备之时,取走其财物。在佛法术语叫做‘不与取’。   偷盗的人,先发欲而后起思,由思(惑)而后起行,将他人财物据为己有,以满其欲。   偷盗是不误而取,即明知该财物是他人所有,非自身所有,且自身亦无类似财物,是完全的偷盗行为。这就犯了偷盗戒,应得不与取之罪名。   [一钱]:   ‘一’是指最小的单位,在自然数来说,‘一’是最小的,最大的数则不存在。因为宇宙间,什么数是最大数,为不可知。故佛常以‘无量’来形容最大。   ‘钱’是流通的货币,有一定的价值,可以用来购物活命,故众生视‘钱’为第二生命。若偷盗他人的钱,就是损害他人的生命,等于犯了杀生戒一般。   戒法上的‘一钱’,是指佛制戒时印度的币值。到了唐代的时候,印度的‘一钱’合唐代币值‘十六钱’。印度币五钱,即为唐代币值八十钱。八十钱在当时可买长衫一件。佛当时的一钱,其购买力可能更高。   偷盗‘一钱’就犯了重戒,由此类推,偷盗财物越多,罪业越重。受了戒的优婆塞、优婆夷若犯偷盗而破此戒,其所得罪报如第一(初重)戒者一样。   ‘误取’则不犯重戒,因原无偷盗之心,也未生欲,更无思惑。故虽有‘不与取’的行为,但不犯重戒。然应在自我或他人发现后应即求忏悔,忏悔自己的粗心大意。   ‘同意取’则不犯戒,既经原有人之同意,即非偷盗,故也不必求忏悔。   【旨意】   ‘偷盗’是最不光明正大的恶行,最令人生厌。因欲心不止,烦恼不断,是修道的最大业障。故佛制盗戒,以防止受过戒法的优婆塞、优婆夷犯此行为。如果破了此戒,就将被名之为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优婆夷了。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只要心中有佛,人人皆可自度

只要心中有佛,人人皆可自度

  一位虔诚的信徒在遇到水灾后,爬到屋顶上避难。  但是,洪水渐渐上涨,眼看就要淹到脚下了,信徒急忙祷告道:“大慈大悲的佛祖快来救我啊!”  不久就来了一条独木舟,船上的人要救信徒,他却说:“我不...

佛智长老的传奇人生

佛智长老的传奇人生

  佛智长老的传奇人生  今生遇正法,披得福田衣。  他7岁出家,24岁任方丈衣钵,重建千年古寺,还教授过众多的高僧大德,缔造了一个佛教界的传奇!他就是——佛智长老。佛智长老,临济正宗第四十六世、...

海涛法师:讲故事|因小失大

海涛法师:讲故事|因小失大

  从前有一个国王,既好享受,又很吝啬,他总是喜欢让别人侍候他,又不愿意付工钱,所以大家都不愿意为他效劳。  在他所统治的国家,有一个很有名气的歌女,她不但长得美若天仙,更有一副好歌喉,还弹得一手...

佛子文摘:最高尚的事

佛子文摘:最高尚的事

  很久以前,有一位年老的国王,他决定不久之后就将王位传给三个儿子中的一个。  一天,国王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说:“我老了,决定把王位传给你们三兄弟中的一个,但你们三个都要到外面去游历一年。一年后...

贤愚经第九卷--慧觉

贤愚经第九卷--慧觉

  贤愚经第九卷   元魏凉州沙门慧觉等在高昌郡译   (四一)净居天请佛洗品第三十六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首陀会天。下阎浮提。至世尊所。请佛及僧。洗浴供养。世尊默然。...

大庄严法门经--那连提耶舍

大庄严法门经--那连提耶舍

大庄严法门经二卷 隋天竺三藏法师那连提耶舍译    大庄严法门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五百人。大菩萨众八千人俱。尔时王舍城中。有淫女。女名胜金色光明德。彼女宿世善根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