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戒第二--道 源

盗戒第二   优婆塞、优婆夷戒,虽为身命,不得偷盗,乃至一钱。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优婆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优婆夷,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优婆夷。是名二重。   【注释】   [偷盗]:   偷、盗、窃三种恶行,意义相近,是乘人不注意或不备之时,取走其财物。在佛法术语叫做‘不与取’。   偷盗的人,先发欲而后起思,由思(惑)而后起行,将他人财物据为己有,以满其欲。   偷盗是不误而取,即明知该财物是他人所有,非自身所有,且自身亦无类似财物,是完全的偷盗行为。这就犯了偷盗戒,应得不与取之罪名。   [一钱]:   ‘一’是指最小的单位,在自然数来说,‘一’是最小的,最大的数则不存在。因为宇宙间,什么数是最大数,为不可知。故佛常以‘无量’来形容最大。   ‘钱’是流通的货币,有一定的价值,可以用来购物活命,故众生视‘钱’为第二生命。若偷盗他人的钱,就是损害他人的生命,等于犯了杀生戒一般。   戒法上的‘一钱’,是指佛制戒时印度的币值。到了唐代的时候,印度的‘一钱’合唐代币值‘十六钱’。印度币五钱,即为唐代币值八十钱。八十钱在当时可买长衫一件。佛当时的一钱,其购买力可能更高。   偷盗‘一钱’就犯了重戒,由此类推,偷盗财物越多,罪业越重。受了戒的优婆塞、优婆夷若犯偷盗而破此戒,其所得罪报如第一(初重)戒者一样。   ‘误取’则不犯重戒,因原无偷盗之心,也未生欲,更无思惑。故虽有‘不与取’的行为,但不犯重戒。然应在自我或他人发现后应即求忏悔,忏悔自己的粗心大意。   ‘同意取’则不犯戒,既经原有人之同意,即非偷盗,故也不必求忏悔。   【旨意】   ‘偷盗’是最不光明正大的恶行,最令人生厌。因欲心不止,烦恼不断,是修道的最大业障。故佛制盗戒,以防止受过戒法的优婆塞、优婆夷犯此行为。如果破了此戒,就将被名之为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优婆夷了。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大正句王经--法贤

大正句王经--法贤

  大正句王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尊者童子迦葉在憍萨罗国。游行次第至于尸利沙大城之北尸利沙林鹿野园中止住。是时有王名大正句。都尸利沙城。其王先来不信因果。每作是言。无有来世亦无有人复无化生。常起...

观所缘缘论--玄奘

观所缘缘论--玄奘

观所缘缘论 陈那菩萨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诸有欲令眼等五识。以外色作所缘缘者。或执极微许有实体。能生识故或执和合。以识生时带彼相故。二俱非理。所以者何。   极微于五识  设缘非所缘   彼相识...

楞严大义今释--未知

楞严大义今释--未知

楞严大义今释    ——南怀瑾 著    “自从一读楞严后, 不看人间糟粕书”。楞严经是宇宙人生真理探原的经典,是入门悟空的一部书,也是抱本修行,闭关修行一直到证果跟在身边的一部...

心经的修持方法--索达吉堪布

心经的修持方法--索达吉堪布

《心经》的修持方法 索达吉堪布 之前,按照藏传和汉传佛教一些高僧大德的教言,我们对《心经》的内容作了字面上的简单介绍,大家应该反复推敲思维,力争掌握其内容。如果不懂《心经》,那么,学习中观或其...

金刚顶瑜伽他化自在天理趣会普贤修行念诵仪轨--不空

金刚顶瑜伽他化自在天理趣会普贤修行念诵仪轨--不空

金刚顶瑜伽他化自在天理趣会普贤修行念诵仪轨 唐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诏译   我以净三业  为利诸众生   令得三身故  归命礼三宝   金刚身语意  遍满生死中   秘密金刚界  大悲依护者   雄猛...

净土圣贤录续编新白话版9

净土圣贤录续编新白话版9

  清 路坤  路坤,是江宁人,本性慈善,信三宝。他弟弟,在别处做官。路曾经到弟弟的官署,见厨房天天宰割,心里难受,常用因果劝谕弟弟,但仍然不断,路于是发愿吃素。就在官署中,刺舌头上的血,书写《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