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戒第二--道 源

盗戒第二   优婆塞、优婆夷戒,虽为身命,不得偷盗,乃至一钱。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优婆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优婆夷,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优婆夷。是名二重。   【注释】   [偷盗]:   偷、盗、窃三种恶行,意义相近,是乘人不注意或不备之时,取走其财物。在佛法术语叫做‘不与取’。   偷盗的人,先发欲而后起思,由思(惑)而后起行,将他人财物据为己有,以满其欲。   偷盗是不误而取,即明知该财物是他人所有,非自身所有,且自身亦无类似财物,是完全的偷盗行为。这就犯了偷盗戒,应得不与取之罪名。   [一钱]:   ‘一’是指最小的单位,在自然数来说,‘一’是最小的,最大的数则不存在。因为宇宙间,什么数是最大数,为不可知。故佛常以‘无量’来形容最大。   ‘钱’是流通的货币,有一定的价值,可以用来购物活命,故众生视‘钱’为第二生命。若偷盗他人的钱,就是损害他人的生命,等于犯了杀生戒一般。   戒法上的‘一钱’,是指佛制戒时印度的币值。到了唐代的时候,印度的‘一钱’合唐代币值‘十六钱’。印度币五钱,即为唐代币值八十钱。八十钱在当时可买长衫一件。佛当时的一钱,其购买力可能更高。   偷盗‘一钱’就犯了重戒,由此类推,偷盗财物越多,罪业越重。受了戒的优婆塞、优婆夷若犯偷盗而破此戒,其所得罪报如第一(初重)戒者一样。   ‘误取’则不犯重戒,因原无偷盗之心,也未生欲,更无思惑。故虽有‘不与取’的行为,但不犯重戒。然应在自我或他人发现后应即求忏悔,忏悔自己的粗心大意。   ‘同意取’则不犯戒,既经原有人之同意,即非偷盗,故也不必求忏悔。   【旨意】   ‘偷盗’是最不光明正大的恶行,最令人生厌。因欲心不止,烦恼不断,是修道的最大业障。故佛制盗戒,以防止受过戒法的优婆塞、优婆夷犯此行为。如果破了此戒,就将被名之为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优婆夷了。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百业经 婆罗门--堪布索达吉

百业经 婆罗门--堪布索达吉

婆罗门 ——互起争执 得佛度化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一位大施主(Maha Datu),经常对婆罗门作广大的布施。一次,布施时来了市中心的婆罗门和市郊外的婆罗门。市中心的对市郊外的说:“你们是以务农...

积阴德太重要了

积阴德太重要了

  唐朝彭城有个人叫刘弘敬,字元溥。世世代代居住在淮河淝水之间。家有资财数百万,常积德而不夸耀,人们都不知道他所积的德行。  他家虽然很富,取利于别人的财富,也使别人不怨恨。他拿出钱财帮助别人,施...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崛多共笈多等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崛多共笈多等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八卷 隋三藏崛多共笈多等译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王舍大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复有菩萨摩诃萨众一万二千人俱。...

你还在等什么?这又是一个结善缘得善果的故事

你还在等什么?这又是一个结善缘得善果的故事

  波斯匿王是个贤明的国王,也是佛陀忠实的在家弟子,是当时佛教的大护法。他有个可爱的女儿,名叫善光。善光不仅长得十分端庄,身上还自然散发出柔和的光明,而且聪明柔顺、智慧过人,因此皇宫上下没有不喜欢...

昙鸾大师的往生故事

昙鸾大师的往生故事

  昙鸾大师,是魏朝时代雁门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曾上五台山上去游玩,偶然间发现到神述灵异的事迹,就因为这样,就发心出家了。  出家之后读‘大集经’,但感经中词义太过于深奥,担心大家没办法了解,就开...

龙树菩萨是如何成为伟大的论师的

龙树菩萨是如何成为伟大的论师的

    龙树菩萨是佛教史上的著名人物,你不会不知道吧?龙树菩萨精通佛法,著作颇丰,有“千部论主”之称。看看龙树菩萨的成长历程。  公元前3世纪,南天竺有位佛教论师,他跟老师姓龙,又因为母亲是在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