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四众过戒第五--道 源

说四众过戒第五   优婆塞、优婆夷戒,虽为身命,不得宣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有罪过。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优婆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优婆夷、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优婆夷。是名五重。   【注释】   [宣说]:   ‘宣’就是宣传、宣告、宣扬;‘说’就是称说、道说、传说。是以语言(含文字、图画)方式向外传播的意思。   人有身、口、意三业,其中口业最容易触犯,如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等,常突口而出。口业是患苦之门,祸累之始,受了戒的优婆塞、优婆夷宜慎之于口。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罪过]:   ‘罪’者,是指于佛法中犯了戒、于世法中犯了法而言;‘过’者,是指有心的、无心的、有形的、无形的一切过错。   四众弟子虽接受了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戒法,但仍为凡夫,均有罪过之可能,世间无有罪过者,唯佛陀一人。   ‘比丘、比丘尼’具三义:   一是怖魔:一人出家受具足戒,魔宫震动,魔王恐怖,故谓之怖魔。   二是乞士:上乞法于诸佛,下乞食于众生,故云‘乞士’。   三是破恶法:比丘、比丘尼修戒、定、慧,破贪、嗔、痴等一切恶法,故云破恶法。   比丘、比丘尼因具有以上三义,若宣说其罪过,即是破坏三宝中的僧宝,是犯重戒。   优婆塞、优婆夷,为佛法之外护,若宣说其罪过,即使生退转护法之心。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形如大厦之四支柱,破坏其中一支柱,大厦即将崩塌。   若见四众中之一有罪过时,应于密处劝告之,劝之不听,亦不得对外宣说其罪过。莲池大师说:‘不见僧过...白衣之良剂。’故在家二众尤不得宣说出家二众罪过。   圣人者学而至之。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佛弟子见有罪过者密劝不听,则亲近善知识即可,不必强而改之,更不必宣说其罪过。受了戒的优婆塞、优婆夷宜慎之。   【旨意】   四众弟子,交往频繁,若彼此宣说其罪过,即足以破坏四众之和合。故佛制此戒,若犯了此戒,其所得恶果,与第一重戒者然。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未知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未知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    ——明憨山大师著    此经以单法为名,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为体,以圆照觉相为宗,以离妄证真为用,以一乘圆顿为教相。   以单法为名者,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

金刚经说什么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南怀瑾

金刚经说什么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南怀瑾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须菩提!于意云...

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知礼集

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知礼集

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 宋四明沙门知礼集   此大陀罗尼。忝自髫年便能口诵。且罔谙持法。后习天台教观。寻其经文。观慧事仪足可行用。故略出之诚堪自轨。然智者所立行仪。总有四种。何等为四。一曰常坐。即文殊问经...

《释迦牟尼佛广传》四、持戒品46、饮酒过失

《释迦牟尼佛广传》四、持戒品46、饮酒过失

  前言: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是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凝集全知麦彭仁波切甚深智慧之结晶,是整个佛教史上前所未有、圆满齐备宣说释迦牟尼佛生平事迹之巨著。全知麦彭尊者以超拔的智慧...

楞严经卷7浅释--宣化上人

楞严经卷7浅释--宣化上人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浅释 宣化上人讲述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七   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

命中注定35岁死,他用这三方法渡过,还延寿六十多年!

命中注定35岁死,他用这三方法渡过,还延寿六十多年!

  我老家湖北偏僻山区里有一位念佛人,现在已经过世了,下面我讲讲他的故事。  说起这位念佛人,他是我的邻居,我还小的时候,经常听到他躺在椅子上念我听不懂的佛经和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等,就觉得好玩,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