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供养父母师长戒第一--道源

参、释二十八轻戒   不供养父母师长戒第一   善男子!如佛说言,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不能供养父母、师长,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注释】   [供养父母、师长]:   所谓‘供养’,就是以自身所能有的一切,施之于父母、师长、尊贤等人受用,即是供养。而父母、师长尤宜供养。因为‘人身难得’,父母生我此身;‘佛法难闻’,师长授我佛法。故父母、师长于我,恩重于天,故宜恭敬供养。   庄严经十二说:‘诸菩萨为成就六度故,于诸地中,决定应作六事:一者、必应供养,此为成就檀度。若不长时供养,则檀度不得圆满...’ 受优婆塞、优婆夷戒,就是‘在家菩萨’,菩萨必须成就六度,供养即是六度中的檀度。故供养父母、师长,是为成就、圆满檀度。   不供养父母、师长的人,忤逆不道,在世法亦所不容,而况佛法?不供养父母、师长,虽一心念佛,或执持菩萨名号,但其与佛、菩萨的本愿相违,故佛、菩萨不与相应。   西方三圣中,阿弥陀佛身旁所站立者,一为大势至菩萨,一为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为观世音菩萨之师,所以他头顶阿弥陀佛相,以示敬奉师长。大势至菩萨头顶宝瓶,瓶内盛其父母舍利,以示孝敬父母。故二菩萨德行,正是受菩萨戒之优婆塞、优婆夷‘供养父母、师长’最好的典范。   [失意罪]:   什么是‘意’呢?俱舍论四说:‘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心、意、识三名,所诠义虽异,而体是一如。’又梁译摄论一说:‘以识生依止为意,释曰:若心前灭后生,无间能生后心,说此名意。’   依以上的说法,前往‘在家菩萨戒’法会受戒的优婆塞、优婆夷,先发菩提心,立意参与‘菩萨戒’会,接受‘菩萨戒法’,依‘菩萨戒法’,识知必成菩萨。所以这心、意、识是一如的。   若受了戒的优婆塞、优婆夷不供养父母、师长,即是犯了此戒,就违失了菩提心,及受戒的立意和成为菩萨的识智了。而烦恼乱心,不但成不了菩萨,反会获罪。故凡不供养父母、师长者,必得‘失意罪’。   [不起]:   ‘起’就是道业由下向上升进,谓之‘升起’。受了菩萨戒的人,若不供养父母、师长,连暖法都得不到,又何能起升至须陀洹乃至菩萨?   [堕落]:   ‘堕’与‘落’,都是由上向下坠的意思。受菩萨戒的人,曾发菩提心,并努力升进。但若不供养父母、师长,其菩提心已失,将由此下坠而堕落,乃至畜牲、饿鬼、地狱的下三道。   [不净]:   ‘净’就是‘清净’,受戒的优婆塞、优婆夷,若能至心乃至一心受持戒文,即可达‘清净’的境界。若不供养父母、师长,即已破戒,身心不净。身心不净的凡夫,连天界都升进不了,而况升进净界的极乐净土?   [有作]:   ‘有’是生死界,有因、有果谓之‘有’。因此,这个‘有’就成了三界生死之因,所谓三界‘有者是’。如‘欲有’是欲界生死,‘色有’是色界生死,‘无色有’是无色界生死。   ‘作’,有‘作意’、‘作业’、‘作犯’的三种意义。‘作意’就是相应于一切之心而起。成唯识论三说:‘作意,谓能惊心为性,于所缘境引心为业。’有不供养父母、师长之心意,而有不供养父母、师长之恶业行。故不供养父母、师长的业行,是由身、口、意三业具足。受了戒的优婆塞、优婆夷,连父母、师长都不供养,则其他如杀生、偷盗等恶事,当亦常为之。若如此,就犯了所受的一切戒律,故称之为‘作犯’。   是以,‘有作’即是堕落的因缘,将轮回生死,永远不能出离了。   【旨意】   父母、师长之于我身、心,恩重于天,故宜努力供养、奉事。故佛制此戒,受戒之人若犯,即得失意罪和不起、堕落、不净、有作等的恶果。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百千颂大集经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不空

百千颂大集经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不空

百千诵大集经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 唐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译      归命礼法身  住于诸有情   彼由不遍知  轮回于三有   其性即生死  净时亦复然   清净是涅槃  亦即是法身   譬如乳相杂  ...

佛说济诸方等学经--竺法护

佛说济诸方等学经--竺法护

佛说济诸方等学经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六万。菩萨八十亿。摩竭国中众优婆塞六百万。临灭度时最后末年至罗阅只初首新岁。于时世尊即如其像三昧正受。庄严...

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施护

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施护

  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卷上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等奉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众俱。是时有五髻干闼婆王子。过于夜分。至明旦时。来诣佛所。...

金刚经说什么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南怀瑾

金刚经说什么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南怀瑾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只劫。于然灯佛前。得值...

虚云老和尚朝礼五台山两次蒙文殊菩萨搭救

虚云老和尚朝礼五台山两次蒙文殊菩萨搭救

  老和尚是在清咸丰八年(岁次戊午十九岁)离家逃至福州鼓山涌泉寺,礼常开老人为披剃,次年依鼓山妙莲和尚圆受具戒。光阴过得真快,老和尚割爱辞亲,不觉转瞬就是二十多年。自忖道业没有成就,终日随风飘荡,...

找到自己的人生轨迹

找到自己的人生轨迹

  一天,弟子们和禅师一起在田里插秧,可是弟子插的秧总是歪歪扭扭,而禅师却插得整整齐齐,就像是用尺子量过一样。  弟子们感到很疑惑,就问禅师:“师父,你是怎么把禾苗插得那么直的?”  禅师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