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供养父母师长戒第一--道源

参、释二十八轻戒   不供养父母师长戒第一   善男子!如佛说言,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不能供养父母、师长,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注释】   [供养父母、师长]:   所谓‘供养’,就是以自身所能有的一切,施之于父母、师长、尊贤等人受用,即是供养。而父母、师长尤宜供养。因为‘人身难得’,父母生我此身;‘佛法难闻’,师长授我佛法。故父母、师长于我,恩重于天,故宜恭敬供养。   庄严经十二说:‘诸菩萨为成就六度故,于诸地中,决定应作六事:一者、必应供养,此为成就檀度。若不长时供养,则檀度不得圆满...’ 受优婆塞、优婆夷戒,就是‘在家菩萨’,菩萨必须成就六度,供养即是六度中的檀度。故供养父母、师长,是为成就、圆满檀度。   不供养父母、师长的人,忤逆不道,在世法亦所不容,而况佛法?不供养父母、师长,虽一心念佛,或执持菩萨名号,但其与佛、菩萨的本愿相违,故佛、菩萨不与相应。   西方三圣中,阿弥陀佛身旁所站立者,一为大势至菩萨,一为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为观世音菩萨之师,所以他头顶阿弥陀佛相,以示敬奉师长。大势至菩萨头顶宝瓶,瓶内盛其父母舍利,以示孝敬父母。故二菩萨德行,正是受菩萨戒之优婆塞、优婆夷‘供养父母、师长’最好的典范。   [失意罪]:   什么是‘意’呢?俱舍论四说:‘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心、意、识三名,所诠义虽异,而体是一如。’又梁译摄论一说:‘以识生依止为意,释曰:若心前灭后生,无间能生后心,说此名意。’   依以上的说法,前往‘在家菩萨戒’法会受戒的优婆塞、优婆夷,先发菩提心,立意参与‘菩萨戒’会,接受‘菩萨戒法’,依‘菩萨戒法’,识知必成菩萨。所以这心、意、识是一如的。   若受了戒的优婆塞、优婆夷不供养父母、师长,即是犯了此戒,就违失了菩提心,及受戒的立意和成为菩萨的识智了。而烦恼乱心,不但成不了菩萨,反会获罪。故凡不供养父母、师长者,必得‘失意罪’。   [不起]:   ‘起’就是道业由下向上升进,谓之‘升起’。受了菩萨戒的人,若不供养父母、师长,连暖法都得不到,又何能起升至须陀洹乃至菩萨?   [堕落]:   ‘堕’与‘落’,都是由上向下坠的意思。受菩萨戒的人,曾发菩提心,并努力升进。但若不供养父母、师长,其菩提心已失,将由此下坠而堕落,乃至畜牲、饿鬼、地狱的下三道。   [不净]:   ‘净’就是‘清净’,受戒的优婆塞、优婆夷,若能至心乃至一心受持戒文,即可达‘清净’的境界。若不供养父母、师长,即已破戒,身心不净。身心不净的凡夫,连天界都升进不了,而况升进净界的极乐净土?   [有作]:   ‘有’是生死界,有因、有果谓之‘有’。因此,这个‘有’就成了三界生死之因,所谓三界‘有者是’。如‘欲有’是欲界生死,‘色有’是色界生死,‘无色有’是无色界生死。   ‘作’,有‘作意’、‘作业’、‘作犯’的三种意义。‘作意’就是相应于一切之心而起。成唯识论三说:‘作意,谓能惊心为性,于所缘境引心为业。’有不供养父母、师长之心意,而有不供养父母、师长之恶业行。故不供养父母、师长的业行,是由身、口、意三业具足。受了戒的优婆塞、优婆夷,连父母、师长都不供养,则其他如杀生、偷盗等恶事,当亦常为之。若如此,就犯了所受的一切戒律,故称之为‘作犯’。   是以,‘有作’即是堕落的因缘,将轮回生死,永远不能出离了。   【旨意】   父母、师长之于我身、心,恩重于天,故宜努力供养、奉事。故佛制此戒,受戒之人若犯,即得失意罪和不起、堕落、不净、有作等的恶果。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佛说大方广曼殊室利经观自在多罗菩萨仪轨经--不空

佛说大方广曼殊室利经观自在多罗菩萨仪轨经--不空

佛说大方广曼殊室利经观自在多罗菩萨仪轨经一卷 唐特进试鸿胪卿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诏译 授记品第一   尔时世尊。复遍观察净居天宫。告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愍念多众生故。住陀罗尼形...

佛说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功德直共玄畅

佛说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功德直共玄畅

佛说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 宋西域沙门功德直共玄畅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毗舍离大林重阁,与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俱。   是时,世尊默然自念:“化缘将毕,应舍寿行,却后三月当般涅槃。”   尔时...

大颠禅师点醒毁谤佛法的韩愈

大颠禅师点醒毁谤佛法的韩愈

  韩愈,字退之,唐河北昌黎人,三岁丧父,由哥哥嫂子抚养长大。韩愈早年深研儒学,并以儒学为正统,认为佛教不过是外国人的一种法术罢了。他反对佛教可以说到了舍生忘死的地步,当朝皇帝唐宪宗准备迎请佛的舍...

为何诵经前都要念开经偈?人身究竟有多难得?

为何诵经前都要念开经偈?人身究竟有多难得?

  佛教传闻  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传法的时候,有一天,释迦佛带着弟子托砵外出化斋。一群小孩在路上玩堆沙子。其中一位娇滴滴的女孩子,远远看见释迦佛带领弟子们而来,就半戏半真的用双手从地上捧一捧...

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知礼

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知礼

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 宋四明沙门知礼集   此大陀罗尼。忝自髫年便能口诵。且罔谙持法。后习天台教观。寻其经文。观慧事仪足可行用。故略出之诚堪自轨。然智者所立行仪。总有四种。何等为四。一曰常坐。即文殊问经...

茶经--陆羽

茶经--陆羽

茶经 陆羽 陆羽(733~804),唐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鸿渐,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冈子。自幼好学,性淡泊,闭门著书,不愿为官。安史之乱后,尽心于茶的研究。撰成《茶经》一书,对促进我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