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瞻病苦戒第三--道源

不瞻病苦戒第三   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恶心不能瞻视病苦,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注释】   [恶心]:   ‘恶’有二解:一是‘憎恶’,二是‘厌恶’。‘恶心’也有二解:一是胃逆欲吐谓之恶心,如闻尸臭味,即使人胃逆欲吐。二是对某事不耐于心,如见一糜烂、肮脏病苦之人,不耐于一见,谓之恶心。   此处之‘恶心’,含有憎恶、厌恶、不耐于心等三种意义。就是对病苦之人,见了不起慈悲怜悯之心,反起恶心。   [不能瞻视病苦]:   ‘瞻视’就是‘探候’、‘看顾’、‘照料’的意思。‘病苦’就是身有重病在身,无法自处至为痛苦之人。若受了戒的优婆塞、优婆夷,看到了身有重病而不能自处至为痛苦之人,不生慈悲心反生恶心,不去瞻视,就是犯戒。   瞻视病苦应具五德:一是应知病苦之人什么可食,什么不可食。二是不嫌恶病人的大小便利、唾吐、脓血。三是有慈悲心,不是为了自己的衣食而去瞻视病苦。四是能予调理阳药。五是能为病苦说法。   若是父母、师长病苦,必须前往瞻视,不能委责于他人。若父母、师长病苦而不瞻视,不但犯此戒,同时犯第一戒。   【旨意】   生、老、病、死为四苦 而病苦尤为苦中之苦,最需要他人的帮助。佛陀慈悲,为拔众生病苦,特制此戒。若受了戒的优婆塞、优婆夷犯了此戒,其所得罪恶如第一轻戒者然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潜消弊政,得官贵显

潜消弊政,得官贵显

  潜消弊政 皇明通鉴  宣德间。尝遣太监至西洋求宝。所费不赀。死者无算。天顺时。有上言再遣者。因命兵部项忠。查检往册。时刘大夏为郎中。先至库。匿之。吏无可查。其事遂寝。后项以失册责吏。刘笑曰。此...

嘎玛仁波切:最好的“安心剂”

嘎玛仁波切:最好的“安心剂”

  “放下”实际上有两个部分:一个要从物质层面放下,再一个要从心灵层面放下。  我们谈的大部分都是物质层面的,但是真正“放下”还是要从心里放下。我对“放下”的理解是,不要受“我”这个外在物质的约束...

百喻经新白话版7

百喻经新白话版7

  86.父取儿耳珰喻  昔日有父子二人有事一起出行,路上突然遇到贼,要来抢东西。  那儿子的耳中有真金珰,那父亲见有贼来,怕失掉耳珰,就用手去取耳珰,但一时取不下来,父亲为了保住耳珰,就砍下儿子...

“不杀生”死后可生天道?看看这个故事就明白了

“不杀生”死后可生天道?看看这个故事就明白了

  在释迦牟尼佛未成佛道的多生以前,曾有一次,转生为一条力大无穷的毒龙。  它有一个庞大的身躯,一双可怕的大眼晴,假如有人惹它,它会用那双毒眼把人瞪死。身体强壮的,即使不被瞪死,只要它嘘一口气,也...

世间三种最胜香:戒香、闻香、施香

世间三种最胜香:戒香、闻香、施香

  欢迎关注江西黄龙禅寺  过去,佛陀居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阿难尊者在闲静之处思惟佛法,心中忽然生起一个疑问:“世间上是否有一种香,不论在遇到逆风时、顺风时,或是逆顺之风时,都可以闻...

蓄养畜兽不净施戒第十六--道源

蓄养畜兽不净施戒第十六--道源

蓄养畜兽不净施戒第十六   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蓄养象、马、牛、羊、驼、驴,一切畜兽,不作净施未受戒者,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注释】   [蓄养象、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