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清代禅宗著述——中国佛教史略之清代佛教(六)



明代以来各派禅僧竞撰灯录、世谱。紫柏以《传灯》未续,为他出世一大负,因此能文缁素,都发愿有所著述。此种风气,在清代尤为流行。


清代所撰的传灯僧史,有道忞《禅灯世谱》九卷,通容《五灯严统》,通问《续灯存稿》十二卷,本晰《宗门宝积录》九十三卷,通醉《锦江禅灯》二十卷,如纯《黔商会灯录》八卷,性统《续灯正统》四十二卷,超永《五灯全书》一百二十卷,净符《祖灯大统》十八卷,弘储《南岳单传记》一卷,纪荫《宗统遍年》三十二卷,自新、性磊《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十五卷,心圆、火莲居士《揞黑豆集》九卷,聂先居士《续指月录》二十卷,达珍《正源略集》十六卷等。



清初风气,凡是开堂说法宗师,寂后常由门人辑录其机缘法语付版。因之,当时续刻的《嘉兴藏》以语录为最多。

临济宗如天童密云门下的通容、道忞等十二弟子;磬山天隐门下的通问、通忞;三峰汉月门下的灵岩弘储、灵隐弘礼及其弟子等;曹洞宗如博山一系的道独、函昰、函可、今无、今释、今辩等;鼓山一系的元贤、道霈;东苑元镜门下的道盛及其弟子等;云门圆澄一系的明盂、净柱、净挺、净斯、智操等,都有语录行世。

中国佛教史略 · 往期回顾

后汉
佛教


佛教究竟何时传入中国

后汉最著名的两位译经家:安世高与支娄迦谶

后汉其他译家与初期译经特点

汉地最初的佛教信仰

三国
佛教


除了英雄辈出,三国也是佛教戒律初传中土的时期

三国时期吴地的佛经翻译家与汉人西行求法的先驱

西晋
佛教


西晋时期的佛经翻译

西晋一代佛教的义学与传播
东晋
佛教


东晋时期佛教在中国北方的传播

东晋时期佛教在中国南方的传播


东晋高僧西行求法与朝廷信仰佛教

东晋时期南北两地的佛典翻译


东晋时期的佛教义学


东晋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

南朝
佛教


南北朝时南朝佛教的兴盛

南朝历代相承的佛典翻译事业


形成于南朝的佛教义学宗派雏形


摄论师与十诵律师


南朝的《涅槃经》“研究热”


南朝时期佛教与儒、道二教的论辩


南朝的佛教文学与艺术成就

北朝

佛教


汉传佛教历史上第一场“法难”


孝文帝后盛极一时的北魏佛教

北魏分裂后的佛教及北周武帝灭佛


北朝历代佛典翻译


由南朝传入北地的毗昙宗、成实宗和摄论宗


北朝的涅槃师、地论师和四论师


北朝的四分律师、净土师和楞伽师


北朝佛教之专重禅观


石窟造像在北朝的兴盛


宏伟庄严的北魏寺塔建筑

隋代
佛教


隋文帝、隋炀帝对佛教的提倡与限制


隋代佛典翻译和经录编撰


隋代佛教义学的发展及宗派的建立


隋代的佛弟子们如何修行


隋代佛教的艺术成就与国际传播

唐代

佛教


唐代三百年间佛教的兴衰

佛典翻译的兴盛与经录编撰的成熟


八宗并弘之天台宗与三论宗


八宗并弘之慈恩宗


八宗并弘之律宗与贤首宗


八宗并弘之密宗与净土宗


八宗并弘之禅宗


唐代佛教在民间的传播

唐代佛教和儒、道二家的争论与交流


唐代佛教的文学艺术与国际传播

五代
佛教


五代时期南北佛教的兴衰


禅宗与天台宗在五代时的传承


五代时北方佛教的义学与律学


五代佛教典籍的弘传与佛教艺术的发展
宋代
佛教

两宋佛教兴衰


宋代的佛典翻译与经录编撰


宋代三百余年间官私刻印的五部藏经


临济、云门、曹洞三宗在宋代的传承


南山律宗与贤首宗在宋代的发展


天台宗的山家山外之争


净土法门在宋代的盛行与禅教思想对儒家的影响


宋代佛教的国际传播和佛教文学艺术的发展

辽代

佛教


辽代诸帝对佛教的支持


辽代的寺院经济和佛教信仰


华严和密教在辽代的弘传


辽代净土、律宗及音释相关著述


辽代大藏经的刻印


保存至今的辽代佛教建筑

金代
佛教


金初诸帝对佛教的支持


金代的试僧制度与佛教管理


金代寺院的经济来源和慈善事业


禅宗在金代的弘传


金代的华严、密教、净土各宗


金代大藏经的刻印


金代佛教艺术之建筑、雕塑和壁画

元代

佛教


元廷对佛教僧众的礼敬


元代的佛教管理机构


元代寺院经济的畸形发展


元代的民间私刻藏经


元朝喇嘛教的著名人物


北方的曹洞和临济宗师


南方的禅门宗匠


元代天台、贤首二宗的代表人物


慈恩、戒律诸宗在元代的余绪

元代的佛像塑造及雕刻艺术

十一

中国佛教史略之元代佛教

明代

佛教


明太祖对佛教的整顿


明初的僧籍和寺田制度


明代诸帝对藏传佛教的优遇


明代著名禅师(上)


明代著名禅师(下)


明代教下诸宗的发展


明代律学的复兴和净土信仰的流行


明代居士对佛教的研究


明代佛教著述


明代的藏经刻印事业

十一

明代佛教的海外交流

清代
佛教


清廷对佛教的管理


清初诸帝对佛教的推崇


清代的刻经事业


清初临济宗天童、磬山二系的传承


清初曹洞宗寿昌、云门二系的传承及太平天国后江南禅宗尊宿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审核|相莲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纪念|十月廿九 华严二祖智俨大师圆寂日——帝心嫡子 贤首真师

纪念|十月廿九 华严二祖智俨大师圆寂日——帝心嫡子 贤首真师

帝心嫡子 贤首真师华严奥旨 尽皆了知静观禅定 非聋非痴觑破法界 粉碎太虚华严宗二祖智俨大师(602—668),俗姓赵,天水人,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他的父亲赵景,任申州(今河南信阳市)录事参军。大师幼年...

历史|清代天台宗弘化大德——中国佛教史略之清代佛教(八)​

历史|清代天台宗弘化大德——中国佛教史略之清代佛教(八)​

天台宗自明末百松真觉再兴,称为重兴天台教观第一世,幽溪传灯为第二世;以后,蕅益智旭、苍辉受晟、警修灵明被继尊为第三、四、五世。天溪受登与受晟为同门,受登弟子灵耀与灵明继绍弘扬台教。受登(1607—16...

历史|佛教中国化的开拓者——道安法师对汉传佛教的贡献

历史|佛教中国化的开拓者——道安法师对汉传佛教的贡献

前文回顾:纪念|二月初八 道安法师圆寂日——分经雅合亲光 释姓颇同增一道安法师,河北常山人,12岁出家,受具足戒后外出参学,在邺城师事佛图澄大师(232—348),当时已有“漆道人,惊四邻”的美誉。佛...

观照|忆佛念佛 久久为功

观照|忆佛念佛 久久为功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世人最慈悲的...

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念戒近道

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念戒近道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佛陀告诫弟子:作为佛弟子,即便是离开我千里之远,而能够忆念我的戒法,并加以行持,一定能够得道。否则,即便是随侍在我左右...

杭州灵隐寺光泉大和尚2023年新年致辞

杭州灵隐寺光泉大和尚2023年新年致辞

▲点击视频观看杭州灵隐寺光泉大和尚2023年新年致辞元旦快乐岁序更替,华章日新。挥别极不平凡的2022年,我们满怀豪情地迈入2023年。我是杭州灵隐寺光泉。值此2023年来临之际,我谨代表杭州灵隐寺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