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迎|腊月廿九 华严菩萨圣诞

1

20


壬寅年农历腊月廿九

恭迎华严菩萨圣诞



华严菩萨之名,载于《维摩诘所说经》、《佛说佛名经》、《贤劫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等经典中。要理解这位菩萨的殊胜功德,还要从他得名的《华严经》说起。


《华严经》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修万行如同杂华,庄严一乘佛果功德,所谓万行因华庄严一乘果德,即名华严。


《华严经》以根本佛乘为宗,以毗卢遮那智慧果德普示众生,介绍了释尊及十方诸佛亲证的不思议解脱境界——尽虚空,遍法界,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同时,还讲述了从初发心至究竟佛果,所经历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共五十一个阶位的修行方法——于初发心,便成正觉,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华严经》是一部大经,汪洋渊博,故古德云“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家之富贵”。


华严菩萨的名号,也就由此而来。僧肇法师在注解《维摩诘所说经》时,曾记录了鸠摩罗什三藏对华严菩萨的解释:以三昧力现众华,遍满虚空大庄严也。




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两位古德传为华严菩萨化现。一位是唐代清凉国师,一位是元朝正顺大师,皆以专修《华严经》而名。


清凉国师法名澄观,字大休,会稽人,俗姓夏侯氏,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身长九尺四寸,两手过膝,有四十颗牙齿,夜间眼中放光。


建中四年(783)时,澄观大师写作《华严疏钞》,注解《华严经》。动笔前,他先求华严海会菩萨加被,帮助他完成使命。当夜梦见一巨山岳,万丈金霞,光逾皎白,连大接地,才知此是光明遍照之意。此后写作《华严疏钞》,澄观大师振笔疾书,不加思索,四年即告完成。


这天后夜,澄观梦自己变成一条金龙,又化成千千万万,无量无边的龙,飞到其他世界各处,这种境界便是《华严疏钞》流通的征兆。时至今日,长达一百二十卷的《华严疏钞》仍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华严经》最完整、最详细的注疏。




澄观大师一生宣讲《华严经》五十遍,设无遮大会十五次,身历九朝,先后为七代皇帝(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讲经,累封为国师,被尊为贤首宗(华严宗)第四代祖师。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三月六日,澄观大师预知时至,召集弟子海岸等人,咐嘱后便跏趺而寂,世寿一百零二僧腊八十三。文宗以师为先帝所崇仰,特罢朝三日,重臣缟素,举国哀悼。


大师圆寂之后,印度有位证得罗汉果的僧人,来震旦(中国)弘扬佛法,续佛慧命,路过葱岭(帕米尔高原)的地方,忽见有两个童子凌空而过。这位僧人用神通制住二童子前进,乃问他们前往哪处,所为何事。二童答:“我们到震旦请华严菩萨的牙齿,拟在印度文殊堂供养。”僧人又问:“何人是华严菩萨的化身?”二童答:“澄观国师。”言毕,二童凌空而去。


这位罗汉来到长安,将此事奏明皇帝,准许开龛验查,果然发现门牙少了二颗。由此大家才知澄观法师是华严菩萨的化身,乘愿而来教化众生。




华严菩萨的另一次示现便是元朝正顺大师。大师是尉州高氏之子,天资聪颖,于五台山寿明法师座下出家。受具足戒后,潜心读诵《华严经》达千部之多,并常作华藏世界观,颇有心得。


有一天,他正入观时,忽然听空中有声音说道:“和吞山水,少会风云,即有契入。”于是,正顺大师立即契入华严,顶戴《华严经》,不论行住,都不敢有违华严之旨,被世人尊称为“华严菩萨”。


正顺大师曾建一座藏经楼,名“华严阁”,阁楼之下有海水,但水面上植有大莲华,而且塑着毘卢如来圣像端坐在莲华之上。他每天面对佛像修禅观,有时候入定经过三、五天才起观。


元朝皇太后仰慕他的德名,三次下懿旨召见,但正顺大师无意功名,也自认不善奉迎权贵,因此都没有遵旨入宫。当朝又以“五路总摄”的僧官职位相授,他又坚决的谢辞,不愿接受。成宗皇帝临幸入山,对他礼遇有加,至为看重。




正顺大师临圆寂前夕,对寺众们说:“无尽刹海,不离当处;妄情未破,悟入无时。”


门下弟子法忍法师问:“未知上人现在向什么地方去呢?”他回答:“虚空剖出一茎骨。”


徒众再次乞求示偈以解众人迷津,于是他写下了这几句:


历劫本无去住,应用何思何虑?

转身踏破虚空,一切是非不顾。


说完没多久,正顺大师就安详地示寂了。大师示寂之日,在他平日书写的几桌上显现出龙瑞,还现五彩的光芒照耀在庭院之内。示寂三天后,大师遗体化火自焚,门下弟子检拾到不少舍利,并建塔供藏。




历史上因读诵受持《华严经》而得感应的事迹还有很多,杭州这座城市也与《华严经》有着十分深厚的渊源。


华严菩萨——贤首宗四祖清凉澄观国师就曾在杭州驻锡。唐末乱世,《华严经》章疏及贤首一宗典籍散佚,宋代时高丽国王子义天法师远涉重洋到杭州来求学佛法,并随净源法师入住慧因寺。后义天法师归国,将大批华严典籍送与慧因寺,并捐资建造华严经藏经阁及菩萨像等,慧因寺被誉为“华严第一道场”,贤首一宗始称复兴。直至明清两代,明末四大师之一的云栖莲池大师和著述颇丰的灌顶续法大师均是贤首法裔,又都驻锡杭州,对华严教法的弘传贡献良多。


为绍隆佛种,缅怀祖师,杭州灵隐寺每年都会在结夏安居期间启建华严共修法会,与一切众生同结华藏法缘,共入菩提道场!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
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
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
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

☀巡觅
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
巡觅|思灵隐 愿重游
巡觅|信佛不是迷信
巡觅|学习佛法二、三事

☀学处
学处|放生思想的渊源
学处|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一起来看看极乐世界的十种快乐
学处|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具体分为哪几个阶段
学处|佛教是如何认识疾病的

☀观照

观照|人生靠什么

观照|礼敬佛菩萨的十种作用

观照|礼佛一拜 罪灭河沙
观照|发起一个正愿

☀开示
开示|虚云老和尚: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
开示|印光大师:家庭教育乃治国平天下之根本
开示|太虚大师:欲令吾人安信志之心,定慧性之命,必求佛教之无上真正之道
开示|圆瑛法师:提倡素食聚餐会

☀联灯
联灯|佛弟子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为何还会有国家的观念
联灯|佛诞恰逢母亲节 当效释尊报母恩
联灯|为报一切父母恩 佛在忉利天说了这部经
联灯|佛弟子如何过重阳节

☀物语
物语|梅子熟也
物语|苟非一片金刚地 难使菩提叶叶辉
物语|睹见莲花思妙法
物语|桂花香处露真机

☀常识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不定心所
常识|腊月初八为什么要喝粥
常识|五位百法:色法
常识|五位百法:心不相应行法①

☀素食
素食|灵隐寺腊八粥秘方 在家熬粥吃吧
素食|无事
素食|过年怎么招待亲朋好友,这几道灵隐美食安排上
素食|动静寒温 自愧自悔

☀分享
分享|我是自己的第一位游客
分享|筝音起落间 处处皆禅意
分享|辩才无碍  内心无诤
分享|舌灿莲花 妙语连珠

☀赏析
赏析|唐代石雕供养菩萨像
赏析|明代禅画:戴进《伏虎罗汉图》
赏析|青州佛教造像精品:东魏石雕释迦三尊像
赏析|敦煌写经精品:释慧湛《佛说生经》手稿

☀阅读
阅读|净土不成,良以其精诚之未至耳
阅读|杀生人世大恶
阅读|紫柏禅师:于境缘不可意处,最为大幸
阅读|富贵留恋人

☀故事
故事|生公说法 顽石点头
故事|大龟的因缘
故事|化悲伤为精勤
故事|厨房得遇文殊菩萨现身的灵隐祖师

☀视频
视频|元正启祚 万物咸新
视频|红叶舞风须早觉 莫将有限逐虚华
视频|朔风吹绽腊梅华
视频|初看历日新年近 喜见山林骤雪飞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禅诗欣赏——宽却肚皮常忍辱 豁开心地任从他

禅诗欣赏——宽却肚皮常忍辱 豁开心地任从他

布袋和尚偈【五代】契此和尚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常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布袋和尚一次外出化缘,有居士问他:“和尚何姓?...

新闻|迎国庆 保安全 杭州灵隐寺组织消防安全演练​

新闻|迎国庆 保安全 杭州灵隐寺组织消防安全演练​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省“除险保安”百日攻坚行动部署,高水平推进宗教活动场所平安建设,切实保障国庆长假期间寺院消防安全,9月22日,在灵隐景区消防救援大队的指导下,杭州灵隐寺组织消防安全演练。上午9时,随...

开示|印光大师:菩萨之心犹如虚空,无所不遍,众生小感则小应,大感则大应

开示|印光大师:菩萨之心犹如虚空,无所不遍,众生小感则小应,大感则大应

众生之心,与佛无二。虽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而其寂照真常之本体,仍然如故,毫无损失。以故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悯其业障深重,不能直复本体,故以种种方便,令种善根,先...

常识|三法印与一实相印(上)

常识|三法印与一实相印(上)

三法印一、诸行无常印:行是造作迁流义,指一切的有为法。有为有生、异、灭三相相应,为生异灭三相作为,刹那不停地在迁流变动,所以说之为行。常是恒时固实不变义,无常就说明诸有为法上没有这种固实不变性,所以无...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离净语尊者(345)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离净语尊者(345)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参访寺院:听经闻法

参访寺院:听经闻法

无论是在寺院听过法师讲经的居士还是常常自己课诵经典修习佛法的佛弟子,或是仅对佛教有一些涉猎的人,应该都听过、见过安在经典起首的偈子,这首偈子文义很明白,清楚地表达了佛法的庄严尊贵与微妙甚深。我们在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