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明代佛教的海外交流——中国佛教史略之明代佛教(十一)



明代建国以后,为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于洪武三年(1370)命僧慧昙出使国外,开了以僧为使的创举。慧昙率领使节团一行二十余人,访问西域各国,于洪武四年(1371)秋到达僧伽罗国(今斯里兰卡)。他以高龄劳瘁,到僧伽罗后不久即患病,自知不能复命,预向僧伽罗王留下遗表而寂(宋濂《觉原禅师遗衣塔铭》)。洪武十年(1377),宗泐又继慧昙遗志,奉命率领佛徒三十人,再使西域。往返六年,至洪武十五年(1382)归国,从印度取回《庄严宝王》、《文殊》(真实名义)等经。


其次是对日外交。当时日本为南北朝时代(1336—1396),南朝太宰府怀良亲王曾遣日僧祖来来中国致书通好,洪武四年(1371)十月至京。太祖即命禅僧祖阐、天台讲僧克勤等送祖来还国(《明史日本传》)。迨达九州时,怀良亲王已出奔,新任地方官怀疑祖来乞师中国,把祖阐等拘留在九州太宰府。后经京都王朝得悉其事,派舆马来迎。足利义满欲请祖阐主持天龙寺,克勤未允,只为日本僧俗演说佛法而已。洪武七年(1374)五月,祖阐、克勤等回至南京,太祖以他们不辱使命,给以嘉奖,并令克勤蓄发拜官(宋濂《送无逸勤公出使还乡省亲序》)。



建文三年(1401)日本足利幕府也遣僧祖阿等来明。建文四年(1402)祖阿归国时,惠帝亦遣僧道彝(天伦)、一庵(一如)赴日还聘。次年(1403)二月,明使归国时,足利义满又遣僧坚中圭密为正使来明。时惠帝出奔,成祖即位,日使适到称贺,逐遣赵居任、张洪及僧道成等,送日使者还国并赠书通好(《释氏稽古略续集》卷二)。

明代中国和尼泊尔的外交往来,也以僧人为使节。洪武十七年(1384),太祖命僧智光与其徒惠辩等赍玺书彩币出使尼八刺国(今尼泊尔),其王马达纳罗摩遣使随智光入京,送金塔、佛经及名马方物,于洪武二十年(1387)到达南京。太祖报以银印、玉图书及幢幡彩币等。智光在尼泊尔时,曾从麻诃菩提上师受传金刚曼陀罗四十二会,归国后译有《八支了义真实名经》、《仁王护国经》、《大白伞盖经》等(《明史》卷三百三十一《西域列传》)。

中国佛教史略 · 往期回顾

后汉
佛教


佛教究竟何时传入中国

后汉最著名的两位译经家:安世高与支娄迦谶

后汉其他译家与初期译经特点

汉地最初的佛教信仰

三国
佛教


除了英雄辈出,三国也是佛教戒律初传中土的时期

三国时期吴地的佛经翻译家与汉人西行求法的先驱

西晋
佛教


西晋时期的佛经翻译

西晋一代佛教的义学与传播
东晋
佛教


东晋时期佛教在中国北方的传播

东晋时期佛教在中国南方的传播


东晋高僧西行求法与朝廷信仰佛教

东晋时期南北两地的佛典翻译


东晋时期的佛教义学


东晋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

南朝
佛教


南北朝时南朝佛教的兴盛

南朝历代相承的佛典翻译事业


形成于南朝的佛教义学宗派雏形


摄论师与十诵律师


南朝的《涅槃经》“研究热”


南朝时期佛教与儒、道二教的论辩


南朝的佛教文学与艺术成就

北朝

佛教


汉传佛教历史上第一场“法难”


孝文帝后盛极一时的北魏佛教

北魏分裂后的佛教及北周武帝灭佛


北朝历代佛典翻译


由南朝传入北地的毗昙宗、成实宗和摄论宗


北朝的涅槃师、地论师和四论师


北朝的四分律师、净土师和楞伽师


北朝佛教之专重禅观


石窟造像在北朝的兴盛


宏伟庄严的北魏寺塔建筑

隋代
佛教


隋文帝、隋炀帝对佛教的提倡与限制


隋代佛典翻译和经录编撰


隋代佛教义学的发展及宗派的建立


隋代的佛弟子们如何修行


隋代佛教的艺术成就与国际传播

唐代

佛教


唐代三百年间佛教的兴衰

佛典翻译的兴盛与经录编撰的成熟


八宗并弘之天台宗与三论宗


八宗并弘之慈恩宗


八宗并弘之律宗与贤首宗


八宗并弘之密宗与净土宗


八宗并弘之禅宗


唐代佛教在民间的传播

唐代佛教和儒、道二家的争论与交流


唐代佛教的文学艺术与国际传播

五代
佛教


五代时期南北佛教的兴衰


禅宗与天台宗在五代时的传承


五代时北方佛教的义学与律学


五代佛教典籍的弘传与佛教艺术的发展
宋代
佛教

两宋佛教兴衰


宋代的佛典翻译与经录编撰


宋代三百余年间官私刻印的五部藏经


临济、云门、曹洞三宗在宋代的传承


南山律宗与贤首宗在宋代的发展


天台宗的山家山外之争


净土法门在宋代的盛行与禅教思想对儒家的影响


宋代佛教的国际传播和佛教文学艺术的发展

辽代

佛教


辽代诸帝对佛教的支持


辽代的寺院经济和佛教信仰


华严和密教在辽代的弘传


辽代净土、律宗及音释相关著述


辽代大藏经的刻印


保存至今的辽代佛教建筑

金代
佛教


金初诸帝对佛教的支持


金代的试僧制度与佛教管理


金代寺院的经济来源和慈善事业


禅宗在金代的弘传


金代的华严、密教、净土各宗


金代大藏经的刻印


金代佛教艺术之建筑、雕塑和壁画

元代

佛教


元廷对佛教僧众的礼敬


元代的佛教管理机构


元代寺院经济的畸形发展


元代的民间私刻藏经


元朝喇嘛教的著名人物


北方的曹洞和临济宗师


南方的禅门宗匠


元代天台、贤首二宗的代表人物


慈恩、戒律诸宗在元代的余绪

元代的佛像塑造及雕刻艺术

十一

中国佛教史略之元代佛教

明代

佛教


明太祖对佛教的整顿


明初的僧籍和寺田制度


明代诸帝对藏传佛教的优遇


明代著名禅师(上)


明代著名禅师(下)


明代教下诸宗的发展


明代律学的复兴和净土信仰的流行


明代居士对佛教的研究


明代佛教著述


明代的藏经刻印事业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新闻|杭州灵隐寺举办“之江问道·加强佛教中国化学习”专题讲座​

新闻|杭州灵隐寺举办“之江问道·加强佛教中国化学习”专题讲座​

2月15日,杭州灵隐寺举办“之江问道·加强佛教中国化学习”专题讲座,邀请杭州市民宗局政策法规处处长吴修璋作题为《做学习贯彻宗教政策法规的带头人》主题讲座,灵隐寺全体法师到场聆听。吴修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功德相尊者(337)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功德相尊者(337)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学处|怎样才名为菩萨

学处|怎样才名为菩萨

菩萨二字,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略称,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合起来就是“觉有情”的意思。菩萨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理有所证悟,觉察众生在生死苦痛中受烦恼的支配,而起大悲心欲救度他们。菩萨可分为...

恭迎|七月十三 大势至菩萨圣诞

恭迎|七月十三 大势至菩萨圣诞

8.10农历七月十三大势至菩萨圣诞大势至利生深,专主念佛法门。如子忆母忆世尊,直下即蒙恩。因心果觉两相契,立刻返本还源。都摄六根妙难论,愿遍界流存。作为“西方三圣”之一的大势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一样,...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德妙法尊者(329)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德妙法尊者(329)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