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请问力明①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忍辱:梵音羼提波罗密,译名忍辱到彼岸。忍,是忍耐,是修行人的能忍之心,辱,是侮辱之境。当侮辱我们的境界现前怎么办,要能忍,这样才能修行用功,不能忍,就会被境所转,不能修行用功。忍辱有三种:


生忍,就是众生忍,对于众生能够忍耐。我们生在此娑婆世界,常常会遇到需要忍辱的境界,遇到别人要骂你、打你、欺辱你的境界。我们佛弟子,平常修行用功就要准备,遇到这样的境界能够忍受,否则,遇到这样的人,心里立马就会冒火,起嗔恨烦恼。


法忍,对外面的气候,大寒大热,或者遇到饥饿、口渴等境界所逼迫,能够忍。法忍就是一切诸法的忍耐,也叫无情忍。法,就是这些无情法,或者大热天、大寒天,要吃饭时没有饭吃,要喝水没有水喝,都要忍耐。


生忍和法忍都属于世间法,如果不能够忍耐,当遇到不顺心的境界现前,不能够忍耐的话,又怎么用功呢。


无生法忍,这里的忍字是安忍,安住不动的意思。无生法是真如实相之理,无生无灭,无生法忍就是安住于无生法。我们修行就是要证得这个不虚妄的真实之法,证得真实之法我们就了生死、成佛道。


在娑婆世界修行,要证得这种无生法忍是非常困难的,因此释迦佛开示了我们一个殊胜方面的法门,要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到极乐世界,莲花一开,见到阿弥陀佛,听到阿弥陀佛一说法,即悟无生忍,当时就悟得、就证得无生法忍。


本章请问力明,讲述力与明两个方面的道理,先说力的一面。有佛弟子问佛:什么法的力量最多?什么法最光明?佛答复他:忍辱的力量最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忍辱不动瞋恨,心中不怀恶念,加上安定坚强,能够生出一种最大的力量。能够忍辱,不怀恶念,自然不做恶事,不说恶话,人家自然会更加尊敬你。


如《金刚经》中,释迦牟尼佛现身说法,他前生前世当忍辱仙人时,遇见歌利王割截他的身体,节节肢解,他不动瞋恨心,才显出他的力量大。他对于歌利王不但恶念不起,还发了愿,得了道要先度他。五比丘中第一个开悟的憍陈如,就是那时候的歌利王,佛成佛之后就先度他,这都是忍辱的功夫。


前文回顾

每日一偈  /  佛说四十二章经


经题

译者

经序①

经序②

经序③

出家证果①

出家证果②

出家证果③

断欲绝求①

断欲绝求②

割爱去贪

善恶并明①

善恶并明②

善恶并明③

转重令轻

忍恶无嗔

恶还本身

尘唾自污

返本会道

喜施获福

施饭转胜①

施饭转胜②

举难劝修①

举难劝修②

举难劝修③

举难劝修④

问道宿命

请问善大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百喻经故事——偷犛牛(46)

百喻经故事——偷犛牛(46)

偷犛牛——《百喻经》经文譬如一村,共偷犛牛而共食之。其失牛者,逐踪至村。唤此村人,问其由状,而语之言:“在尔此村不?”偷者对曰:“我实无村。”又问:“尔村中有池,在此池边共食牛不?”答言:“无池。”又...

观照|忆佛念佛 久久为功

观照|忆佛念佛 久久为功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世人最慈悲的...

百喻经故事——梵天弟子造物因(61)

百喻经故事——梵天弟子造物因(61)

梵天弟子造物因——《百喻经》经文婆罗门众皆言:“大梵天王是世间父,能造万物。”造万物主者有弟子,言我亦能造万物。实是愚痴,自谓有智,语梵天言:“我欲造万物。”梵天王语言:“莫作此意,汝不能造。”不用天...

开示|虚云老和尚:怎能因为忙了就不讲威仪呢?

开示|虚云老和尚:怎能因为忙了就不讲威仪呢?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既然说识得心无寸土,那就算了,何必...

释教三字经|曹洞宗 传宝镜 定君臣 行正令

释教三字经|曹洞宗 传宝镜 定君臣 行正令

传宝镜:曹山本寂禅师本来在洞山参学,忽然辞别洞山,要出外云游。临下山的时候,洞山叮嘱曹山,说:“我在云岩先师处,亲印宝镜三昧,堪称穷理尽性,我今付嘱于汝。”定君臣:洞山有所谓五位君臣:一、正中偏,二、...

开示|虚云老和尚:一切圣贤之所以为圣贤者,其要在于明因识果

开示|虚云老和尚:一切圣贤之所以为圣贤者,其要在于明因识果

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归摄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是也。三藏所诠,不外戒定慧三学。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再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包括无余了。因果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