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智明破魔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凡夫烦恼很多,好比面临一万个敌人,而发心修道,则等于是一个人要与一万个敌人作战。既然发心要断烦恼,那就要打起精神,披上铠甲,誓与烦恼敌人作战。心里或者胆怯懦弱,害怕打不过敌人,或者半路就退下来,或者失败被打死了,或者打胜仗回来。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我们凡夫想学佛道,心一定要坚持,用戒、定、慧三种力量,决定可以战胜诸魔。前面讲打仗,要披挂铠甲,等于严持戒律。想要降伏诸魔,先要严持戒律,不能令心意动摇。


心如果坚持起来,就不会有怯弱之意,这是譬如持戒的力量。心坚持不会动摇,精进之力、勇锐之气发出来,只有往前精进,不会半路而退,这是譬喻定力的力量。想打胜仗,不可畏惧前面的境界,假如不把一万人当一回事,决定不会战败,这是譬喻智慧的力量。


烦恼八万四千,各式各样,根本烦恼包括贪、瞋、痴、慢、疑五个,枝末烦恼无量无边。烦恼魔,加五阴魔:色、受、想、行、识,再加天魔、死魔,叫做“众魔”。众魔虽然很多,但是用戒、定、慧三种力量,可以使令众魔破灭,从而进一步证得佛道之果。



六波罗蜜中,就有精进一项,包括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乐精进三种。


披甲精进,披菩萨大心之甲,不怖种种难行。披甲是比方,披上盔甲来打仗的意思,我们要行菩萨道,先要断自己的烦恼,同时要利益众生。断自己的烦恼,不是容易断的,因为自无始劫来积聚的烦恼实在太多,要想把烦恼断掉,实在和打仗差不多,所以要披甲,勇猛精进,要打胜仗,不能打败仗。


摄善精进,勤修善法而不倦。摄持一切善法,大的善事要做,小的善事也要做。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每天做一点小善事,积少成多,就变成大善事,要勇猛精进去做。


利乐精进,劝化众生而不倦。能令众生得到佛法的利益,得到佛法的快乐,叫作利乐,要勇猛精进地利益众生。


我们用功,就是要了生死,生死是无量劫以来的生死,悠悠泛泛,马马虎虎,怎么能把无量劫的生死了脱。因此不能懈怠放逸,要勇猛精进,烦恼才能断掉,生死才能了脱。




前文回顾

每日一偈  /  佛说四十二章经



经题

译者

经序①

经序②

经序③

出家证果①

出家证果②

出家证果③

断欲绝求①

断欲绝求②

割爱去贪

善恶并明①

善恶并明②

善恶并明③

转重令轻

忍恶无嗔

恶还本身

尘唾自污

返本会道

喜施获福

施饭转胜①

施饭转胜②

举难劝修①

举难劝修②

举难劝修③

举难劝修④

问道宿命

请问善大
请问力明①

请问力明②

舍爱得道

明来暗谢

念等本空①

念等本空②

假真并观

推我本空

名声丧本

财色招苦

妻子甚狱

色欲障道

天魔娆佛

无着得道

意马莫纵

正观敌色

欲火远离

心寂欲除

我空怖灭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审核相莲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赏析|清丁观鹏绘宝相观音像

赏析|清丁观鹏绘宝相观音像

清丁观鹏绘宝相观音像规格:纵148cm 横80.8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宝相二字有四种解释,第一种指佛的形象,第二种指帝王的形象,第三种是蔷薇花的一种,第四种是苹花的别称。在指佛像时有文献记载,南朝...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去诸业尊者(385)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去诸业尊者(385)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除疑网尊者(373)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除疑网尊者(373)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德净悟尊者(316)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德净悟尊者(316)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赏析|观音经变图卷

赏析|观音经变图卷

此敦煌图卷《观音经变图卷》是横卷式的连环故事画。其故事内容是《妙法莲华经》(七卷本)中的第二十五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述观世音菩萨以神通力救济诸般苦难,游诸国土以三十三现身度化众生。此卷为伯希和当...

历史|清初及清末唯识学代表人物——中国佛教史略之清代佛教(十一)

历史|清初及清末唯识学代表人物——中国佛教史略之清代佛教(十一)

慈恩一宗,自明末昭觉广承于杭州莲居庵讲《唯识》,其弟子灵源大惠、古德大贤、新伊大真等继之,入清传承不绝,时称莲居派。大惠曾讲《唯识》于京师及苏杭等地,著有《唯识自考录》。大贤弘法云栖,智旭曾从他听《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