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故事——小儿争分别毛(49)

小儿争分别毛

——《百喻经》



经文

譬如昔日,有二小儿入河游戏,于此水底,得一把毛。一小儿言:“此是仙须。”一小儿言:“此是罴毛。”尔时河边有一仙人,此二小儿诤之不已,诣彼仙所,决其所疑。而彼仙人,寻即取米及胡麻子,口中含嚼,吐着掌中,语小儿言:“我掌中者,似孔雀屎。”而此仙人不答他问,人皆知之。



释义

有两个小孩子,同在河边游玩,他们在水里捞得一把毛,就争论了起来。一个说:“这是仙人的胡须。”另一个说:“这是熊身上的毛。”各自不肯相让。


那时河边刚好走过一位仙人,并不回答他们的问题,只是从自己的口袋里,取出一小撮米和芝麻,放入口中一嚼,过了一会儿,吐在手掌上,给两个小孩看,说:“我掌上的东西,真像孔雀屎呢!”两个孩子弄得莫名其妙。这个仙人可说答非所问。



寓意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在装模作样地说法,往往漫无边际地作着空谈,戏论诸法,没有说到正理,对别人既没有利益,对自己也徒费精神,就像上面的仙人答非所问一样滑稽可笑。



往期回顾:百喻经故事 

愚人食盐(1)

愚人集牛乳(2)

以梨打头破(3)

妇诈称死(4)

渴见水(5)

子死欲停置家中(6)

认人为兄(7)

山羌偷官库(8)

叹父德行(9)

三重楼(10)

婆罗门杀子(11)

煮黑石蜜浆(12)

说人喜嗔(13)

杀商主祀天(14)

医与王女药(15)

灌甘蔗(16)

债半钱(17)

就楼磨刀(18)

乘船失盂(19)

人说王纵暴(20)

妇女欲更求子(21)

入海取沉水(22)

贼偷锦绣(23)

种熬胡麻子(24)

水火(25)

人效王眼瞤(26)

治鞭疮(27)

为妇贸鼻(28)

贫人烧粗褐衣(29)

牧羊人(30)

雇借瓦师(31)

估客偷金(32)

斫树取果(33)

送美水(34)

宝箧镜(35)

破五通仙眼(36)

杀群牛(37)

饮木筒水(38)

见他人涂舍(39)

治秃(40)

毗舍阇鬼(41)

估客驼死(42)

磨大石(43)

欲食半饼(44)

奴守门(45)

偷犛牛(46)

贫人作鸳鸯鸣(47)

野干为折树枝所打(48)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纪念|七月廿一 普庵祖师圆寂日——失珠无限人遭劫 幻应权机为汝清

纪念|七月廿一 普庵祖师圆寂日——失珠无限人遭劫 幻应权机为汝清

七月廿一 普庵祖师圆寂日普庵祖师(1115—1169)俗姓余,名印肃,号普庵。祖师俗家世居宜春县石里乡太平里,即今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余坊村,唐时精通风水的司马头陀和尚曾到此地,并留下铃记云:南山有个七...

禅诗欣赏——黄叶任从流水去 白云曾便入山来

禅诗欣赏——黄叶任从流水去 白云曾便入山来

山居之五【元】石屋清珙禅师黄叶任从流水去,白云曾便入山来。寥寥岩畔三间屋,两片柴门竟日开。清珙禅师的山居诗总是信手拈来,又浑然天成,俨然已得诗禅之三昧。“黄叶任从流水去”,秋日已至,秋风肃杀,草木渐渐...

历史|北方的曹洞和临济宗师——中国佛教史略之元代佛教(六)

历史|北方的曹洞和临济宗师——中国佛教史略之元代佛教(六)

元代的禅宗,北方有金代万松行秀、雪庭福裕一系的曹洞宗师与海云印简一系的临济宗师。南方则有云峰妙高、雪岩祖钦、高峰原妙、中峰明本、元叟行端等著名临济宗匠,传持禅学。万松行秀(1166—1246),在金代...

云林物语|先放腊梅凝瑞雪 次教春色到瑶池​

云林物语|先放腊梅凝瑞雪 次教春色到瑶池​

琳庭节物乐无涯,又是余寒易岁华昨夜雪晴天气好,后园初进腊梅花篱菊初残后,疏香忽傲霜一枝冲腊绽,紫瑰列金房不随梅竞白,迎腊吐芳菲于道色唯正,先春气不违暗香闻静夜,幽室发清机意趣忘言说,寒窗对月晖天然厌学...

释教三字经|第十二 号马鸣 造起信 大乘兴

释教三字经|第十二 号马鸣 造起信 大乘兴

禅宗代代相承,传至第十二代祖师,即马鸣菩萨,中印度舍卫国娑枳多城人,与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关系深厚。出身婆罗门家族,家学渊源,为卓越之论客。初习外道之法,后与胁尊者对论,深有所感而皈依佛门,受菩萨之称号...

百喻经故事——​磨大石(43)

百喻经故事——​磨大石(43)

磨大石——《百喻经》经文譬如有人,磨一大石,勤加功力。经历日月,作小戏牛。用功既重,所期甚轻。释义有一个人,每天很勤劳地磨一块大石头,经过几年的功夫,把它磨成一个小戏牛,结果只能当玩具,没别的用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