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词:我执_我执是什么意思_如何破除我执

我执是什么意思?什么是我执?

我执,也就是执着自我,即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以我为前提,对任何事都坚持自己的想法才是对的。佛教中指对一切有形和无形事物的执着,指人类执着于自我的缺点。包括自大,自满,自卑,贪婪,放不下自己,心中梗着非常大、非常粗、非常重的「我」,执着自己的想法、做法、人格等,提不起自己和他人的义务与责任,自我意识太强而缺乏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或太关注自己而忽略别人等等。

我见是第六识所起的认知,而我执是第七识所起,所以我见不是我执。我见证得初果须陀洹后即可破除,而细微的我执则须成就佛果后才可彻底断除。我执可以说是无明的同义语,一般以内容分类,为人我执、法我执;以缘起分类,名分别我执、俱生我执。

人我执

一切凡夫,不知人身为五蕴假合,而有见闻觉知之作用,固执此中有常一主宰之我体,一切烦恼障由此而生,便有贪嗔痴等诸惑,发业润生而缠缚有情于三界六道之中,障涅盘盘盘寂静之理,搅扰有情之身心。如《唯识述记》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

法我执

一切凡夫,不了诸法空性,不明五蕴等法由因缘而生,如幻如化,固执法有实性,一切所知障由此而生。《起信论》云:人我见者,计有总相主宰,法我见者,计一切法各有体性。《唯识论》云:由执我法,二障俱生。

分别我执

为后天我执,依自己分别力或邪师所教而生者。菩萨于通达位,正发根本无分别智时断之。

俱生我执

为先天随生具有之我执,为吾人过去世之业习。菩萨于修道位,数数修习无分别智,渐断之。

此我执者,任何世彰漏之智不能伏灭,唯三乘无漏圣道的观智(指根本智及后得无漏智现行时)才能伏灭,就是把人我执返于人空智,法我执返于法空智。伏灭人我执,二乘在见道位以上,顿悟菩萨在初地以上,渐悟菩萨在回心以后的生空无漏位;伏灭法我执,是菩萨初地以上的法空无漏位(见《唯识论讲话》)。二乘之人虽断人我执,证得人空,而不断断法我执,如《菩提心论》曰:二乘之人虽破人执,犹有法执。

我执会带给我们很多烦恼,因为自我意识太强,自我中心太坚固,就会坚持自己的性情或想法,全身如同刺猬般长满利刺,棱角很多,动则伤人,而无法圆融待人。我执是流转生死的根源,唯有从根本上舍弃它,我们才能超越三界和轮回。消除我执是佛教徒的一个修炼目标,认为没有我执就可以将潜在的智慧显现出来,成为有大智慧的人,即为佛。

如何破除我执?

破除我执的方法(济群法师)

我们要消除我执,必须依靠止观的力量。通过禅修培养止的力量,通过闻思正见培养观的力量。首先在观念上认识到五蕴是空的,色身是空的,山河大地是空的。认识到外在世界和我们的起心动念皆是因缘所生,其中没有我,也没有我所。我和我所,只是我们附着于客观对象的一种感觉。这些现象本是无我的,只要我们不将自我感觉附于其上,便不会因此产生我执。这也是一种思维训练,经常如是观修,我执便会逐渐淡化。

破除我执的方法(大安法师)

我执从缘起分为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众生因俱生我执而有身见,就会贪著五欲享受,心意识为自己身体服务。粗重的烦恼有贪瞋痴慢疑。首先是贪欲,也即欲望里面最重的是淫欲。这确实很麻烦,无始劫以来贪欲驱使着我们在三界六道轮回不能出离,如油入面,当烦恼生起的当下要观照清楚,但要知道烦是心理状态,恼是身体状态,有这个业报身就有病苦逼恼,有这个心意识就有烦躁,所以我们的身心状况决定了我们是一个烦恼惑具足的苦恼众生,所以我们就要培植出离心。

那就要回归阿弥陀佛的大愿之海。阿弥陀佛称性起发的四十八大愿完全就是为解决我等烦恼的源头而施设,只要众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身见我执就破了,就不会再有身见。阿弥陀佛名号内蕴十二光如来的功德,有对治三毒烦恼的光明功德在里面,其中清净光能对治众生的淫欲心,欢喜光能对治瞋恨的心,智慧光能对治愚痴心。众生靠自己的力量要证道,破除我执,需要达到阿罗汉的水平,五浊恶世的罪恶生死凡夫基本都没有这个能力,举心动念离不开我执,所以人与人之间矛盾重重,是非不断。

去除我执的方法(星云大师)

我们想要去除执着的毛病,必须要用无我的空慧,如《般若心经》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当我也能空,法也能空,我、法皆空的时候,百病还能不尽皆消除吗?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红眼病吃什么好?(图文)

红眼病吃什么好?(图文)

红眼病俗称红眼或火眼,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流行性眼病。其主要特征为结膜明显充血,脓性或粘液脓性分泌物,有自愈倾向。既然有自愈倾向,那我们能不能通过饮食来治疗呢?1.枸杞芹菜粥:新鲜芹菜叶...

佛教故事:南传法句经的故事:珠宝商与谛舍长老

佛教故事:南传法句经的故事:珠宝商与谛舍长老

珠宝商与谛舍长老「有人生于(母)胎中:作恶者则(堕)地狱,正直之人升天界,漏尽者证入涅槃。」【恶品第(126 偈颂)】这一偈颂是佛陀于祇树给孤独园的时候,因为一个珠宝商诬赖谛舍长老的事而说的:给孤独...

忘恩负义

忘恩负义

从前,有一个樵夫,入山砍柴,不觉天色将晚,急忙收拾,直奔归路。不久天下大雨,樵夫迷失了道路;在万分焦急中,他东奔西走,寻觅隐藏的地方。于是,无意中他走人一石窟中,环顾一看,一只大熊,正卧睡在角落里,...

宽运法师:妄境现前 安然处之

宽运法师:妄境现前 安然处之

有一天释迦佛要去修道,当然父亲不舍得。他就问父亲,人可不可以不老,人可不可以不病,人可不可以不死?父亲说做不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生老病死,既然人生是无常,我们怎么在五常之中,让自己好好的度过。这就...

佛教圣众因缘集 八、恶意欺僧 悭妇罪报

佛教圣众因缘集 八、恶意欺僧 悭妇罪报

八、恶意欺僧 悭妇罪报诗曰:焦身饿鬼腹如山,万劫千生剧苦艰;悭妇无知行暗计,施僧秽物恶心蛮。南印度摩竭陀国的国王频婆娑罗王,是佛陀的大护法。他为了恭请佛陀说法,特在王舍城外建立一座富丽堂皇的讲堂,名...

不可不信因果,连佛陀都无法避;免

不可不信因果,连佛陀都无法避;免

你相信因果吗?什么是因果呢?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有众多条件引起的,这些条件就是因,由这些因产生的事物就是果。佛陀也无法逃脱因果,受了风寒引起了背部疼痛的痼疾,所以我们要认识到因果是和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