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词:比丘_什么叫比丘_比丘是什么意思

比丘是什么意思?

比丘,是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佛家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比丘是梵语(bhiksu)的音译,华言乞士。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称。谓出家之人,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资色身,故名乞士。俗称和尚。比丘的具足戒共有二百五十条。

比丘是佛的弟子,当然要从佛乞法,但为什么要向俗人乞食呢?原因是:比丘出家学法,一般不作治生产业,乞食不但可以省事修道,而且可以破除骄慢之心。《金刚经》载:(佛)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释迦牟尼出家时,净饭王派憍陈如等五名亲信随侍。释迦成道以后,这五人在鹿野苑听法出家,是最早的比丘。

各佛典对「比丘」的解释

《释氏要览》云:梵语云比丘,秦言乞士,谓上于诸佛乞法资益慧命,下于施主乞食资益色身。肇法师云:因果有三名:一名怖魔,即因出家时,魔宫震动故,至果上名杀贼;有云出家者,具正信正因,发勇捍心,求佛果大菩提,誓度一切众生,真实大心者,方能震动魔宫尔。二因中名乞士,果上名应供;三因中名破恶,即持戒名破恶。至果上名无生。

《涅槃经》云:能破烦恼,故名比丘。破我等想,修戒定慧,度三有四流,安处无畏道,故名比丘。《大庄严经》云:破无明藏,故名比丘。《瑜伽论》云:比丘者,舍离家法,趣非家等,具足别解脱律仪众同分是其自性,于其形色勤精进故,怖畏恶趣,自防守故,摄无损故,名比丘。

《毗婆沙论》偈云:手足勿妄犯,节言顺所行,常乐守定意,是名真比丘。《杂阿含经》偈云:所谓比丘者,非但以乞食,受持在家法,是何名比丘?于功德过恶,俱离修正行,其心无所畏,是则名比丘。

《大威德陁罗尼》:有一长者,名选择,投佛出家,剃发已,时有尊者婆难陁唤言:长者!选择答曰:我今出家,剃发为比丘,非长者也。时婆难陁语曰:不但剃发名为比丘,乃以偈说云:若断欲希望,复断诸漏尽,诸法无希望,不可说有法。随顺向涅槃,随顺趣厌离,入信到彼岸,此成为比丘。

有四种比丘:一、毕竟到道比丘,谓阿罗汉;二、示道比丘,谓三果圣人;三、受道比丘,谓初果向;四、污道比丘,谓凡夫破戒者。凡夫持戒比丘,随信随戒法故,必在受道下称也。问:污道比丘堪为福田否?答:《大婆沙论》云:污道比丘,虽破戒而不破见,虽破加行,不破意乐,信有因果,如是正见意乐,九十六种外道所无。但施主于彼起正信,不生嫌恶,自生大福矣。

《智度论》云: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乃至复次,比,名破;丘,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名比丘。复次,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汉、羌、虏各有名字。复次,受戒时,自言我是某甲比丘,尽形受持戒,故名比丘。复次,比,名怖;丘,名能。怖魔王及魔人民,当出家剃头,着染衣,受戒,是时魔怖。何以故怖?魔王言:是人必得入涅槃,如佛说有人能剃头,着染衣,一心受戒,是人渐渐断结离苦入涅槃。

《维摩经注》云:肇曰:比丘,秦言或名净乞食,或名破烦恼,或名净持戒,或名能怖魔。天竺一名,该此四义,秦言无一名以译之,故存义名焉。忠曰:比丘号不必局声闻僧。

马鸣《遗教论》云:此修多罗中每说比丘者,示现远离相故,复示摩诃衍方便道与二乘共故,又于四众亦同远离行故。《住法记》释第二义云:欲明比丘之号,不局声闻,取其所修,皆受斯目,方显遗教普被群机。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十支居士八城人经

十支居士八城人经

十支居士八城人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闻如是。一时诸上尊比丘。在波罗梨弗都卢城鸡园中。世尊般涅槃不久。于是十支居士八城人多有财物。诣波罗梨弗都卢治生。于是十支居士八城人持钱财物尽买。尽买已极欢喜。...

清明节等祭祀活动【通用仪轨】

清明节等祭祀活动【通用仪轨】

多位高僧开示:清明节这样做,对亡者利益巨大!索达吉堪布:请不要给亡者增苦,清明如何为亡者超度?关于清明祭拜,亡者骨灰处理等问题的开示【慈诚罗珠堪布】普巴扎西仁波切:清明节,度化这个众生的灵魂才是真正...

互联网+药师坛城+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026)“法施”分享

互联网+药师坛城+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026)“法施”分享

药师坛城(世界)文化集团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北京药师坛城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药叉大将(护法菩萨):佛告诉阿难,这部法叫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另外一个名字叫十二神将饶益有情结愿...

佛教故事:济公活佛传奇录:第二十回 来去明一笑归真 感应佛千秋显圣

佛教故事:济公活佛传奇录:第二十回 来去明一笑归真 感应佛千秋显圣

第二十回 来去明一笑归真 感应佛千秋显圣却说长老同众僧齐到安乐堂来看时,并无动静。只见济公盘膝而坐,对长老道:弟子今日要归去了,敢烦长老做主,唤个剃头的,来与我剃净,省我毛茸茸的不便见佛。沈万法既有...

净土法门法语:菩提心造一切业,都是菩萨业

净土法门法语:菩提心造一切业,都是菩萨业

1佛法是清净法,清净是心地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名闻利养、没有利害得失、没有人我是非,你的心就清净了;如果还有是非人我、还有名闻利养,你想想看,你的心到什么时候才能清净?永远不得清净。2诸位一定要...

贫女变皇后,一个赡养三宝的小故事

贫女变皇后,一个赡养三宝的小故事

以前,有一座名山 「昼暗山」,因为山中有浩瀚贤圣僧众隐居修道,所以诸方国土都争相前来赡养植福。一日,诸方耆德长者浩浩荡荡携供诣山,绵延的部队让路旁以乞食为生的贫女赞叹、称羡不已。她心想:长老们设会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