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百喻故事广释:31、驴毁磁器

31、驴毁磁器

一座高楼大厦,不但要花许多的物资,也经工人经年累月辛辛苦苦的建筑,才能够完成。一旦被地震震毁了岂不枉费多的辛苦和财物,谁能阻止地震的震动呢?只能在建筑上讲究坚固安全。

一个有钱人的大富翁,也是辛辛苦苦的干了几十年,省食俭用,一点一滴的累积下来,最后才成了财富。一旦三寸气不来,一切财富、名利岂不是成了幻泡影,谁又能阻止人的死亡呢?唯有修行积德才是生生世世用不完的财产。

人的一生自少读书、求智识、学技艺,又要辛辛苦苦的创业立业、积财产才有事业的基础。一旦失败破产断送了一生的辛劳。人是何等的悲伤,只有怪命运不济或怪老天不帮忙?怎么不怪前生或今生恶业太重?或怪自己没有智慧,做错了事情呢?

从前有一位波罗门想请亲友以及附近的邻人,举行一次请客。在举行之前必须种种的准备工作。金钱的筹备、食物的数集,请最好的厨师,招待客人的场地一切之施设,以及应用的盘具等等。把所有的佣人都叫来分配工作。其中有一位佣人分配到准备杯盘碗碟的工作,就去遥远的寻访窑师。到了那窑师之家,看到窑师在那里悲哀哭泣,佣人就跑去问他为什么哭泣?窑师说:我花五六年的时间才做了这么多的磁器,欲让驴子驮上街上去出售,不料驴子身上一歪把所有的磁器都打碎了,叫我怎么不伤心呢?

但波罗门的佣人却认为这驴子的本事很大,他人花五六年的时间做成的东西,它一下就弄坏了。我现在请这一位做事很迅速的驴子岂不省了很多人工吗?所以把这驴子买下来牵回去了,对主人说:吾买了这头驴子本领很高,可以节省很多的人工,就把驴子在一刹那破坏了窑师五六年的工作毁于一旦说了一遍。主人一听火冒三丈说:你这笨蛋,天下创事当然要经过很多辛苦和很多时间才能成功,破坏与失败只要一刹那,况且驴子破坏器皿却永远不会做出一个器皿,你买它干什么?因没有器皿所以这个宴会也做不成了。

这个故事说明世间有许多富有的人想做大功德、做善事。又怕要花很多钱。或因种种因缘条件不合如不知那里有功德可做?做什事才有功德?又想会不会遇到做假善事的人?遇到做善事的机会,又刚刚没有钱,有钱的时候又没有机会等等,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还有一种人,一生发心供养外道,因为外道不事修行,供养他们也没有功德。还有一种人外表虽很可怜的样子,可是好吃懒做,而且有钱即拿去赌博或花在花街柳巷、喝酒等等,你布施他等于帮他造业能说功德吗?

世间每一个人创造事业都是经年累月,一点一滴努力累积经验而来的。就是我们日常生活、衣食住行那一件东西不是集许多人的辛劳而来呢?盖一栋房子,买一块地,养一个家都是经年累月的辛苦,日日省食俭用,一块五毛钱累积下来的,可是一阵台风,一把火一次水灾可以一下子把你摧毁,乃至不肖子、盗贼、国家反乱,都可以从你三代累积,一代皆空。世间的创业那么困难,毁灭又那么容易,我们何不创造生生世世用不完的财产呢?修行积功德。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依空法师-人间巧喻:66 不老的生命

依空法师-人间巧喻:66 不老的生命

依空法师-人间巧喻:66不老的生命波罗奈国的年轻国王登上王位,励精图治,对于国家的内政、外交、财税、农林、粮食等方面施攻,大事改革,一心要把国家建设成富强兵的大国。国王发现国家的老人人口众多,老人既...

遇上了珍惜,别过了珍重

遇上了珍惜,别过了珍重

遇上了珍惜,别过了珍重 人与人总有邂逅;心与心总会生情;情与情总能相溶。人各有异,不能强同,人各有志,不能强求,人个有缘,不能强结。天下情缘,天下结,聚聚散散无可厚非,理解,才能宽容;宽容,才有宁...

奥运冠军邓亚萍成长故事

奥运冠军邓亚萍成长故事

我出生的时候,父亲邓大松40岁,母亲蔡荷珍36岁。父亲性格很内向,不爱说话,属于意志品质特别顽强、特别有韧劲儿的那种人,一辈子勤勤恳恳工作。母亲性格外向,很要强。我的性格融合了他们两人的特点。父亲一...

佛教故事:情感世界:为了父亲

佛教故事:情感世界:为了父亲

为了父亲他把父亲背回家中,悉心奉养。很久以前,有个人家里非常穷,又碰上灾年,每天都要忍饥挨饿。万般无奈,他决定将年迈瘫痪的父亲扔到山里。一大早,他背着父亲上山,穿越人迹罕至的密林。当可怜的父亲意识到...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泥里转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泥里转

暴雨刚过。一位老太婆到寺庙进香,一不小心跃进了泥坑,浑身沾满了黄泥,香火钱也掉进了泥里。她不起身,只是在泥里捞个不停。一向慈悲的富人刚好坐轿从此经过,看见了这个情况,想去扶她,又怕弄脏了自己的衣服,...

妙量法师河北辛集念佛堂佛七开示 一

妙量法师河北辛集念佛堂佛七开示 一

妙量法师河北辛集念佛堂佛七开示(一)2009年2月17日请大家坐好尽量不要动,今天是辛集念佛堂佛七的第一天,我们同聚一堂共修的机会是很不容易的,法师和众居士们都非常欢喜。虽然地方小,但还是比较有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