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第十四集)
尊敬的各位大德,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孝经》,上一回我们学到「纪孝行章第十」,这一章我们刚刚开了个头,还没有讲完,今天我们来继续。「纪孝行章」也就是记录孝子行为的这一章,纪就是记录,所以讲到如何孝侍父母讲得非常的具体。我们先把这一段经文再念一下: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我们先看到这一段。昨天我们简单的解释了头两句,『居则致其敬』和『养则致其乐』,这里主要是说要对父母有一种恭敬之心、爱敬存心,常常要想到为父母服务奉侍的时候要尽自己的恭敬。唐玄宗他的注解当中解释这句话,说到「居则致其敬,平居必尽其敬」,这就是平常在居家当中要懂得尽到自己的恭敬心。养父母不难,难是难在能够对自己的父母尽到那分恭敬之心。下面说到「养则致其乐」,唐玄宗他的注解说,「就养能致其欢」,就是养父母关键是让父母能得到欢乐,如果是让父母操心、忧虑、烦恼,这就是不孝。我们继续看第三个部分,孝亲第三是『病则致其忧』,这是讲到父母有病的时候,做儿女当然是忧心忡忡。唐玄宗注解当中说到,「色不满容,行不正履」,这是讲到文王当时侍奉他的父亲王季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的,所谓「色不满容,行不正履」。因为什么?父母有病心有不安,每天都要到父亲那里去问安。如果看到父亲病有所好转,脸色才比较好看,如果父母的病没有好转,做儿女的必定是满脸的忧闷。当然,满脸忧闷也要尽量的节制,不能够让父母看到,所以这里讲到色不满容,是在父母面前忧闷,这些烦恼也不要表现出来。所以色不满容它有两层含意,一则自己内心当中的忧闷表现出在脸色上,脸上没有欢喜,只有忧愁,但是在父母面前又不可以表现,因为让父母看到我们忧愁的脸色,父母心里也会担忧,是不是觉得自己的病不能好,所以做孝子的处处要想到父母的心理。
行不正履,这是自己在穿鞋子的时候都穿得不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因为古人他们在家里居住的时候一般都是把鞋子脱到外面,不穿到家里来,古人都是席地而坐。当一个孝子听到父母有病的时候,就赶快起来跑到外面去问父母病情如何,因为心情很焦虑、很紧张,所以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快,可能连鞋子都没穿好就跑出来,所以都鞋不正履,他赶紧跑到父母那边去看看父母如何,这都是孝子担忧父母的这种表现。「色不满容,行不正履」,只是举出两个例子,实际上我们知道,真正孝子内心当中最希望的就是把父母的病医好。我们看到在二00四年评出的一位中国十大孝子,他的名字叫戴永胜,他是山东省枣庄的煤矿工人,当时他只有二十七岁。他的母亲是患了癌症,而且癌症已经扩散,医生说生命不会超过一年。戴永胜看到自己母亲被病苦的折磨,内心也非常的忧闷,当他看到母亲躺在病床上每况愈下,全身浮肿、呕吐,吃不下饭,经常发烧,精神已经到了快要崩溃的地步,所以戴永胜非常的忧虑,下定决心要抢救他母亲。既然医院的医生说没有办法给她治疗,於是戴永胜就去到处寻医,去找民间的医生,去寻找民间治癌的良方,所以他到处寻药访医,有时为了长途跋涉去找药,要走三天三夜,是忍饥挨饿。他为了自己的母亲寻药找医,辗转走了九个省,搜集了一百五十多个民间抗癌的药方,由於他的认真去研究,他自己也成了一位治癌的专家。每天他就按照这些药方煎药,把药送到母亲的身旁,真的是像《弟子规》上讲的「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戴永胜真正在这么做。结果由於他的这种努力,他母亲的病况居然渐渐好转,经过大约半年的时间,他的母亲又一次到医院去复查,医生惊奇的发现他母亲体内的癌细胞已经萎缩了百分之七十,也就是她的病已经好了七成。医生非常惊讶,都认为这是医学史上的奇迹,不可思议。
我们学了《孝经》就知道,这奇迹是怎么发生的?完全是这一位孝子戴永胜他真诚的孝心所感来的。所以《孝经》上讲,「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无所不通」,真正孝心到了极处,它可以通於神明,我们说神了,奇迹都出现了。光於四海,无所不通,至诚能感通,所以使他的母亲这个病奇迹般的恢复。这个事情现代的科学家他们也用实验来证明,证明人的意念可以改变物质这些结构,可以影响水的结晶结构。像日本江本胜博士,他十多年就对水进行研究,他发现人的心理,包括语言,这些意念对於水结晶结构产生影响。当人的意念是良善的来对待水,譬如说赞美水很美好,说「水,我爱你」,用爱心对待它,用感恩心对待它,发现在显微镜下观察水的结晶非常美丽。而如果我们用恶意对水,或者加之以恶言,结果所结出的水结晶非常的丑陋、难看。同样的水竟然有两种不同的结晶,这是由於人的意念对它产生了作用,产生了影响,所以它也证明了人意念可以改变物质结构,我们身体百分之七十都是水分,一个细胞里头也是百分之七十是水。所以我们想想,当这位戴永胜孝子他每天给母亲煎药,让他母亲喝药,他以什么样的心?以纯孝纯善之心,所以感得他母亲身体病况好转那么多。所以我们相信所煎的药这个药汤那种水结晶结构必定是很美的,能够转化癌细胞。所以真正以至孝对父母,就会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这就是「病则致其忧」,这个忧是表现在行动上的,不仅是表现在外表,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行动,为父母医治。
另外我们也看到在湖北也有一个奇迹发生,这也是一个孝女感召的故事,这是在二00四年在武汉晚报上面所刊载的一个故事,真人真事。这是有一个聋哑人,姓谢,他因为在年轻的时候由於药物中毒,导致自己聋哑,所以从幼年开始一直只能用手语跟外界来交流。后来他成家了,生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后来长大考上湖北省的旅游学校。结果这个女儿非常的孝顺,每天都花一个小时陪著她的老父亲,帮助这位父亲学讲话。这个女儿很耐心,从拼音开始教起,慢慢的一点一点的来教他去发音。虽然聋哑人对於发音卷舌音特别不敏感,有时候翘舌音、平舌音都不分,所以很难发得准。但是这女儿她就用自己的手比作是舌头来教他卷舌,而且很耐心的,用大的、夸张的口型来教导她自己的父亲,一点点的为他讲解发音的技巧。有时候当父亲的自己都不想学了,都灰心丧气学不下去,但是女儿这时候就哭,一个劲的哭,结果让她父亲非常感动,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讲话。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四年后,整整教了十四年,他的女儿每天教他一小时,结果后来这位聋哑的老父真的会讲话。这也是在医学史上是一个奇迹,成年的聋哑人还能够通过训练而能够开口说话,这都是由於孝心的感召,所以病则致其忧真正落实到行动当中。
我们继续看下面一条,『丧则致其哀』,在唐玄宗注解里面讲,「擗踊哭泣,尽其哀情」。父母总有离开我们的一天,人生确实自古谁无死,如果父母过世,当然做儿女的是非常的哀痛。哀痛这是一种心情,因为孝子想到,从小到大自己蒙受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个恩德比山高、比海深,自己长大了,就很想为父母做奉养来报恩,可是父母却偏偏离我们而去,想要报恩也没有机会,这是古德说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留,所以儿女当然非常的哀痛,哀痛到捶胸顿足的哭泣,擗踊,擗就是捶胸,踊就是顿足,这都是因为哀痛表现出来的样子。整日的哭泣,这是尽其哀情,父母与儿女的情意,这是儿女有厚道的心。做人要有厚道,是知恩必报。古人心都很厚道,所以总想著要报恩,对我们恩德最大的就莫过於父母,所以当父母离开的时候,自自然然就表现出那种哀伤,吃不下饭,喝不下水,晚上也睡不好觉,因为他没有心思去吃饭、喝水、睡眠,整日整夜的哭泣,这是他自然的那种情感流露。当然这种情形也不可以太长时间,所以《孝经》里面最后一章,「丧亲章」中给我们说明,这种哭泣,不吃饭、不喝水的,不能够超过三天,因为超过三天身体就不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孝之始也,虽然有哀痛,但是不可以超过三日,三日之后必定要吃饭、要喝水,要进入正常的生活,这是丧则致其哀。
底下讲到,『祭则致其严』,这是父母走了以后要祭祀父母,祭祀父母最重要的是要在祭祀当中能够庄严肃穆,表达自己对於父母、对於先人的那种恭敬心。唐玄宗在注解当中说到,「斋戒沐浴,明发不寐」,这是什么意思?这是讲到祭祀,父母从出殡之后,这是埋葬了,就要定期的祭祀。一般来讲都要守孝三年,这三年当中,古人有的在父母陵墓旁边,或者有的人在自己家里,这三年之内也不去做官,也不搞任何享乐的生活,每日思念父母恩德,常想著自己如何报父母恩,要立德立身,不辜负父母对我的期望,常常做这个思惟,要三年。所谓《弟子规》讲的,「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这是说到这三年当中我们不能够有任何享受,即使是有喜事也没有快乐,为什么?因为心中有这种哀痛,常常的悲咽,悲咽就是哭泣,因为思念父母而有这种哀情。三年之后每一年都要有定期的祭祀,祭祀一般家族都有一个祠堂,祠堂就是祭祀的地方。从自己的始祖开始,每一家每一户都有一个祖先,祖先,自己家有一个开始的祖先,叫始祖,到自己去世的父母,这每一位祖先都有立席的牌位,或者是有一个总的牌位。定期祭祀当中,一般我们讲祭祀的日子有清明节、有中元节、有冬至节。清明一般讲四月五号,一般人都扫墓,扫墓不是在祠堂当中祭祀,而是到父母的墓地那里去祭祀。中元节,这是七月十五,农历的七月十五,冬至节,这是年底。都是祭祀父母的日子,在祭祀当中追忆父母对我这一生养育之恩。
父母上面还有父母,我们一代一代的祖先都对我有恩德,虽然我没有见过这些祖先,但是他们的恩德、他们的福荫让我也能够享受到,我之所以有今天,真的是祖宗之德,常常这么个思惟方法,所以人心就厚道。所以古人讲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能够祭祀祖先,人心就厚道、就纯朴。为什么?你想想,祖先就好比是一棵树的根本,我们的家族是一棵大树,从祖先那里长起来,这是有根本。常常我们想到根本,想到我今天之所以是枝繁叶茂,家族也是能够这样的昌盛,是因为有根,我们要报本反始,要回到根上来,祖先是我们的根,所以我们要给他们祭祀,这是一种报恩的思想。人能够常常有这种报恩心,报本反始的心,这个德就厚,人心就朴实。所以人人都能如此,这民族也就能够有福分。所以民德归厚,整个民族来讲,他们百姓的德行都变得很厚道,有厚道这个德行就有福报,所以民族能够长盛不衰。所以你看看中国人都讲自己是炎黄子孙,这是想到我们整个民族最初的祖先,炎帝、黄帝,用他们两位来做代表,我们讲三皇五帝,用炎黄二帝来做代表,炎黄二帝之前还有伏羲氏,炎帝是神农氏,黄帝是轩辕氏,他们的祖先还有,最早的有记载的是伏羲氏,我们都给他立牌位,都祭祀他,你想想我们这个民族的民心多么淳厚。所以中国,这中华民族,能够绵延五千年长盛不衰,没有说变得四分五裂,依然是维持大一统,这我们就想像到这是因为民族有根基,这个根基就是孝道的文化。百姓能够有著报本反始的思想,能够不忘祖先、不忘根本,所以它才能够长盛不衰,而且是历久弥新,这个是其他文明没有的。我们通常讲的四大文明古国,其他三个文明现在都没有了,都衰败了,只有中华文明你看到现在仍然有著强盛的生命力,原因真的是古圣先贤给我们留下的道统太好,让我们能够遵循孝道,祭祀祖先,不忘本。
古人对祭祀这个礼非常的看重,这是因为对祖先真的有那分恭敬心。所以玄宗这里讲到,「斋戒沐浴,明发不寐」,这个斋戒是在祭祀之前提前三天就要斋戒沐浴,夫妻之间不能够同房,这三天都要过著清净的生活,身体清净心里才能够清净。所以斋戒是戒我们的身的行为,帮助我们心得清净,沐浴是洗干净我们的身体。古人,特别是北方,不是天天洗澡,在记载上有说到,一个月,我们说三十天,一般十天洗一次,从初一到初十,这第一个十天,叫做上浣,浣洗的浣,三点水一个完字,或者古字是三点水一个干字,这个浣就是洗浴,叫上浣,第二个十天叫中浣,第三个十天叫下浣,上中下这三旬,只洗这三次。当然在沐浴的时候同时也就换洗衣服,而在祭祀的时候必定也要沐浴。所以平时不是沐浴的日子,为了祭祀也要沐浴,这都是表示恭敬。明发不寐,这个明发,这是讲到整个晚上,祭祀之前,从晚上一直到第二天早上天亮,这叫明发,都不睡觉,这是保持自己的那种清净恭敬的心理,因为人一睡觉难免就会怠慢,就会放逸。古人你看,为了祭祀,能够做出这样的一种行为,这是表示对祖宗的恭敬。这种恭敬完全出自赤诚的孝心,在父母在世的时候,我们是以这种赤诚的孝心对父母,父母走了以后,我们赤诚的孝心仍然不改变,像周文王对他的父亲一样,所谓「事死者,如事生」。所以文王有这样的圣德,才感得周朝基业能够绵延八百载而不衰,有这样的厚福才有这样长久的家业。
底下经文当中说到,『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讲到五者,就是前面说到的,孝子之事亲有五个方面,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你看这五个方面都讲到一个「致」字,致敬、致乐、致忧、致哀、致严,这个致字就是尽,尽心尽力的意思,如果不能够尽心尽力,这个诚心总少了一些。所以这五者,五个各方面都要尽力的去做到,能够尽力的做到才能够称为「事亲」,侍奉双亲。所以一个孝子侍奉双亲,他要真正有这分赤诚的孝心,自然他在这五个方面才能做到。如果这五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有缺失,「五者阙一」,这是唐玄宗讲的,「则未为能」,这就是不能称为事亲。所以五者都要圆备,都要具足,才能够称为能事亲。什么叫做备?备是圆满。事上如何圆满?那是要我们心要圆满,对待父母那个心真正是恭敬到极处,所以在事上也自自然然做到圆满,这里面没有造作的成分,自然而然的,这是本性本善自然流露。这是讲到孝子事亲这五个方面。底下经文继续说到:
【事亲者。居上不骄。】
这是讲到如何做一个真正事亲的人还要讲到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居上不骄』,第二个是「为下不乱」,第三是「在丑不争」。我们看唐玄宗的注解,唐玄宗注解中说,「居上不骄,当庄敬以临下也」,我们先看这一句。『事亲者』,就是儿女,儿女是对父母尽孝的人。这里讲到三个等级的人物,一个是居上者,居上者是什么人?是做领导的,地位很高的。譬如说经上讲的孝子,所谓五等之孝,第一是天子,第二是诸侯,这些都属於居上者。在一个国家来讲,这是国家领导人,在一个企业来讲,企业领导人,在一个团体,譬如说学校、机关单位等等,都有它的领导,这都属於居上者。居上位的人最重要的品德是不骄傲,《礼记》上讲「傲不可长」,即使我们有很好的德行、学问,也不可以有傲慢,因为当我们一傲慢的时候,这个德行就缺了,德行缺了学问也就不真实,所以我们要常常怀著谦卑恭敬之心。当庄敬以临下也,这是对待下属,对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这个地位低的,在一个国家来讲是下层的这些官员,在企业来讲这是各部门的这些企业员工,在家里,下面的晚辈,这都是下涵盖的意思。做上位的就要以庄敬而临之,庄是庄严,敬是尊敬,对待他们我们要庄严,对他们要恭敬,要懂得爱护、照顾他们,即使是对一个非常不起眼的人物,也要用平等的恭敬之心。
孔子曾经说过,说「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这是讲到如果人没有恭敬之心,他即使是有像周公那样的才华、周公那样的外表,但是他骄傲而且吝啬,其余就不足去观,不用看了,他的德行、学问必定是有限。周公是何许人?周公确实他的才华、学问真的是孔子最佩服的,而周公真的表现出那种庄敬、不骄。在记载中我们看到,周公他在吃著饭的时候,别人来拜访他,有客人来了,他的饭还没有吞下去,客人来了,他就马上吐出来去接待客人,一点都没有怠慢,饭虽然还没有吃好,但是他以接待客人为重,客人走了以后再回来继续吃饭,吃著吃著饭嚼在嘴里又有个客人来了,他又把这个饭吐出来,因为如果你要吞下去时间还要更久一点,而且怕吃不好,对肠胃也消化不良,所以干脆就吐出来,又去接待客人,就这样,一顿饭来了三个客人,他就「一饭三吐哺」。当他在洗头的时候,古人头发很长,周公把头发刚刚洗好,还没有来得及用布把它擦干,一般擦干之后把头发卷到头上是需要一定时间,这时候有人来了,结果周公来不及整好自己的头发,就马上拿著手挽住自己的头发去会客,如是有三个人来访,他的头发就握著三次去见面,见客人。所以有句话称为「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沐浴一次,三次要会客人,所以手握著头发去见客人三次,吃一顿饭的工夫,三次把饭吐出来,为了接待客人。周公真的是厚德,多么的谦虚,对人多么的恭敬,虽然身居上位,周公是辅佐成王摄政,国家大权掌握在周公手里,可是周公一点傲慢心都没有,对於下人都是这样的恭敬,这是我们要学习。
因为如果生起傲慢,就会招致人不服,而且对人失礼,也会招致人的讥嫌、议论,小者他会批评你,也会批评你的父母,这是一般讲说「这个人没有家教,不懂礼节」,你看他这么一说,没有家教,把父母都给批评了,这是对我们父母不孝。所以我自己的行为要能够为父母争光,这才是有孝心。重者可能甚至上位不保,自古至今我们看到太多的案例,因为骄慢而导致自己最后身败名裂,而导致家破人亡,这样父母必定是极端的忧虑、伤心,所以这也是大不孝。我们看到像韩信这样的人,韩信辅佐刘邦打败项羽楚霸王夺得天下,韩信年轻的时候都能忍胯下之辱,一个地痞流氓来羞辱他,让他从流氓的胯下,两条腿胯下钻过去,韩信就钻过去,面不改色,这是能够忍辱,我们说他应该是有这种谦虚的心,可是你看到他成名以后,功成名就,骄慢心也起来,甚至想自立为王,结果他的下场就被刘邦给收拾掉。这是历史上讲到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是刘邦的宰相,韩信就是萧何举荐给刘邦的。韩信一开始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萧何看中了他,月下追韩信,韩信想走,结果萧何把他追回来,推荐他给刘邦。后来萧何看到韩信这个人傲慢心起来了,自己想当王,结果也把他给收拾掉。所以居上位的人一有骄慢,就是腐化、堕落的开始。为什么人会傲慢?因为有了名闻利养,有了权势,就以为自己了不起,好像高高在上,在人之上,生起傲慢心,人品就没有了,人品没有了,他的福分就大大减弱,这就对不起父母,让父母蒙羞、受害。所以底下就讲到「居上而骄则亡」,亡就是灭亡,自己身败名裂,家破人亡,我们下面会说到。第二条:
【为下不乱。】
唐玄宗注解说,「当恭谨以奉上也」,为下者,这是居在下位的人,他们是臣子。譬如说是做臣民的,对於诸侯而言他是臣子,对於卿大夫来讲他是家臣,像一个大家族里面的仆人、佣人,一个企业有员工,这些都属於在下位的人。在下位关键是『不乱』,「不乱」是不能够有叛逆的这些念头,更不可以有这些事情。要怎么样做?恭恭谨谨,恭就是恭敬,谨是谨慎,来侍奉自己的长上。就像过去三国时代诸葛亮一样,诸葛亮他一生就是恭谨二字,每做一件事情都是三思而后行。他带兵打仗都是非常谨慎,推行的政策也是很谨慎,因为稍不谨慎就可能会惹来灾祸。所以诸葛亮一生没有什么破绽,没有什么漏洞,所以古人有一副对联讲,这是赞扬他的,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诸葛亮他这一生做到以恭谨之心来侍奉自己的国君,精忠报国,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负刘备三顾茅庐这种知遇之恩,这是古代圣人君子的那种情怀、那种品德。不乱不仅是我们行为、办事、待人要有恭谨,实际上恭谨之心是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仅是对自己上位的人,长上。所以凡是做事情粗心大意、不恭敬、不谨慎,或者说是常常丢三落四,行为也放逸懒散,这些种种的缺点都属於乱。乱是什么?不正常的,不正常的言行这就是对父母的不孝,因为事亲者他是不乱的,一切都是恭敬的。古德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人真正有一分诚敬之心,他就能够获得一分的福分,用这种福分来孝亲事亲,这是属於尽孝。下面讲到:
【在丑不争。】
这个『丑』字在中国文字里头也有不少的含义,一般说「丑」是丑陋的意思,在这里它是按照众字的意思来讲,说「丑,众也」,在大众当中,在丑不争,就是在大众,而这些大众是属於平民百姓,也是属於地位比较卑贱的,古代的等级社会里面他属於下位、下级。所以讲到三个方面是居上的,上位的人,还有为下的,这是讲到臣子,在丑就是更加的普通和卑贱的这一类人。在大众之中最关键的是不能够争,什么叫争?争是竞也,就是竞争,不要有竞争的意念。「当和顺以从众也」,这是跟大众相处的时候要懂得恒顺众生,要懂得以和为贵,和顺这就没有斗争、没有竞争。真正圣贤君子,他们的品德就是无争,真的是於人无争,於世无求。《道德经》你看老子他说,「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天的道理是什么?利而不害,只利益人而不害人。人之道?它是为而不争,为是作为,为人服务、为社会做贡献,但是绝不跟一切人竞争,以无争的心、以礼让的心来处众,这是在丑不争的意思。现代我们的教育体制因为受到西方人的影响,西方国家尤其是现在经济思潮,大家都争利,都搞竞争,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人与人之间要竞争,乃至国与国之间也要竞争。要知道要是有竞争的思想,竞争互相都要争利,争到最后就产生斗争,大家就以兵戈相见,斗争升级就是战争。所以战争,现在的战争很麻烦,不像古代常规战争,死的人有限,现在的战争那可是原子弹核武的战争、生化武器的战争,所以到最后战争就是导致世界末日。所以竞争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是末日,是死路一条。西方国家讲的竞争是死路,不像我们传统文化,中国人讲的忍让、礼让、不争。能够礼让,大家就和睦,能够不争,自然就不会有怨恨。
经营生意的、商业的这些企业家们,如果真正懂得这个不争的道理,实际上活得也很自在,而且也不见得企业的利润会降低。茂森曾经就听到过在北京的一位企业家,他姓胡,胡小林,他过去经营当中有竞争的思想,他是一个卖炉子的公司,跟另外一个公司竞争市场,结果互相揭露对方的不是,譬如说有一次,当看到对方的公司制造的产品里面有一个部分,炉子里的部分没有用金属的,而是用塑料,结果就去揭发他,结果也导致对方公司报复,结果当胡总他的公司有问题的时候,对方公司也就不放过他,把他的这些问题、这些阴私都揭露出来,甚至放到网上告诉所有的消费者,你看互相的诋毁。《弟子规》上讲「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把人家的短处都给揭露出来,这是引起怨恨。所以我如果不干这些事情,就不会跟人家结怨,我做了这些事情,自然就会导致别人的报复。结果后来这位胡总他学了《弟子规》,非常的难得,他把《弟子规》做为自己企业的规范,自己带头学,从上到下员工们一起学《弟子规》,要求员工们不要有竞争的思想,只是为大家服务。真正以一颗真诚的心为客户著想、为客户服务,反而使到客户对他们产生信赖感,就是因为不争,反而使大家信赖。结果自从学了《弟子规》以后,这位胡总在报告当中说到,他们的企业竟然盈利额增加很多,比过去用竞争的理念去经营企业要经营得更好。
所以真正懂得圣贤之道的人他们不会争,因为知道争得来的其实也是你该有的,你不该有的你争也不争不到,所以何必要去争?这时候君子乐得做君子,反而小人要争,冤枉做小人,愈争,争到最后他没有幸福、没有快乐,而且到处树敌。就像一些大富大贵的人,他们靠一些不良的手段发家,通过这种跟人家争利,他是能够发达,可是这种发达也是他命中本该有的,如果命里没有,他怎么争,用什么方式,他也做不到。这个是在《了凡四训》里面我们看到,明朝的袁了凡先生,他是一位进士,在年轻的时候被一位算命的高人给他算定,这一生的命运、吉凶祸福,考试考第几名,做什么样的官职,拿多少俸禄,命中无子,几岁去世,都给他算定。结果真的他后来的路子完全按照这算命的人给他算定的来走,所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所争得来的还是命中所有的。所以用这个争来的这种方式其实得到的不是幸福、不是快乐,而是跟大众有怨恨、有对立、有矛盾,最后甚至自己终日都活在惶恐当中。所以很有钱的人反而是他很孤独、很寂寞,而且还很惶恐,常常担心自己的钱被人拿走,而且常常担心别人去绑架他、谋害他,因为他跟人家争,他就怕人家跟他争,他用不良手段争来的,别人也是用这种不良手段去争他的,这都是有因果报应。所以在丑要争的话,最后就会导致斗争到战争。后面讲到,「在丑而争则兵」,兵就是战争。所以夫子在这里劝导我们,处众不要有争的思想。我们继续看下面的经文:
【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这里所说的『居上』就是上位的人,如果是产生骄慢,他就最终会灭亡。不仅是对人,也对一个家庭、一个国家,都是一样的道理。这个「居上」,对人而言,他是居於上位,有很高的名誉、很高的地位、很大的财富,如果是产生骄慢心,最终就会变得没有德行,缺了德福报就丧失掉,最后就变得家破人亡,这是我们刚才举到韩信的例子。一个家族也是如此,再大的家族都会有没落的时分,如果是在旺盛的时期不懂得谦敬、不懂得布施行善,而生活得骄奢淫逸,这个家族也会灭亡。《红楼梦》小说里面我们就看到,四大家族,贾、王、史、薛,最后都是灭亡,为什么?因为骄,骄了以后就忽略去积福,福总是有享完的一天。国家也是如此,国力强盛的国家如果有骄慢,看不起小国,欺负别国,最终必定导致这个国家的消亡,这是古来看到历史的朝代更替就是如此,朝代之所以被推翻,都是因为最后的那个皇帝骄慢,骄奢淫逸导致的。现前我们看到,如果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它会骄慢的话,它的前途也是会消亡。『为下而乱则刑』,这个「为下」,我们刚才讲到的,居下位的人不能乱,要遵守著礼法,要恭谨的来侍奉长上,如果不能够恭谨办事而乱了,乱了以后就会有刑罚相加,这个「刑」就是会有刑罚的。最明显的,如果是犯了法律,遭到法律的制裁,如果在一个企业当中员工违反了企业的规定,这也就遭到企业的惩处、责罚。所以为下最重要的就是有这种恭恭敬敬、谨谨慎慎的心。
『在丑而争』,如果是在处众的时候去跟人竞争,跟人家争斗,最后就导致兵刃相加。这个『兵』就是兵器,古代这个兵讲的是兵器,这些刀、箭,现在我们就可以说是战争。所以竞争升级就导致斗争,斗争这是小范围的,譬如说一个人在社会上他跟人家争斗,如果遇到对方心怀怨恨,可能他会雇用一些黑社会的团体他来加害於你,这就是有兵刃相加,会引来杀身之祸。如果是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要争,争到最后就变成战争。所以如果是争石油的,就变成石油战争,争资源、争土地,我们看到二战时期日本的法西斯他们就是这样去掠夺,所以他们得到就是所有国家的痛恨,国家形成联盟来对他进行反击,最后他的结果就是一败涂地。所以处众,就是跟别人相处,或者国与国之间,跟别国相处,不可以用争,应该用让。真正能够礼让能够得民心,国家能够真心的帮助别人,自然也就感得其他国家会真心的帮助我们。我们看到像我们中国五一二大地震当中,这是一国有难,结果很多国家在短短三天之内就有几十个国家伸出援手,或者是传来吊唁,安慰、慰问灾区的灾民。这都是用一种仁爱的心对别的国家,招感得来的别国对自己的这种真心、真诚。如果这三种,「居上而骄,为下而乱,在丑而争」,如果是犯了,这是讲到下面说的:
【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这个『养』是读去声第四声,这是如果居上而骄、为下而乱、在丑而争这三种毛病不能够去除,即使是每天用『三牲』供养,「三牲」是什么?三牲,唐玄宗注解说「太牢也」,太牢就是牛、羊、豕三牲,三种畜生。在古代来讲这三种是很好的食物,在古代吃肉的机会少,能够吃上牛肉、羊肉、猪肉这就是很难得的,所以用三牲比喻对父母那种在物质上丰厚的供养。所以用猪、羊、牛这三种肉的供养,即使是每天用这么好的物质来供养父母,但是却在这三者上做得不好,这也叫做不孝,为什么?因为居上而骄的话,在上位的人如果骄慢,他就会亡身、亡家、亡国,那怎么能够称得上对父母尽孝?为下而乱的,这是在下位的人,如果是他不能够恭谨办事,他违法乱纪,自然遭到刑罚和惩处,这也是对父母不孝。
下面一章特别讲到「五刑章」,就是讲到这种古代的刑罚,刑罚把自己的身体都伤害。《孝经》上讲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这里讲孝以不毁为先,这就是孝之始也的意思。不毁是不能毁伤自己的身体,受到刑罚,这对身体有毁伤。如果居上而骄,自己身体也被杀害,这是亡身,这也是毁伤。在丑而争则兵,兵刃相加,这也是对身体的伤害,怎么能称为孝?不仅毁坏身体,也毁坏自己的家业,毁坏如果是对国家而言,毁坏国家的社稷、主权,这是对国家、祖宗的不孝。所以唐玄宗这里说的,「言上三事皆可亡身,而不除之,虽日致太牢之养,固非孝也」。这是讲到上面的三种事情,居上而骄、为下而乱、在丑而争,都能够使自己亡身,对国家而言就可能会亡国,对企业而言这个企业可能会破产,对待家、对待团体这个都是适用的。所以如果不能够避免这三种事情,即使是对自己的父母每天用很好的物质生活,三牲供养,也叫做不孝。
父母心心挂念的是儿女的身体、是儿女的事业,乃至自己的后代,如果我们因为骄慢,或者不恭谨,或者跟人家去争斗,而导致自己亡身,或者导致自己家没落,后代断绝,这都属於大不孝。尤其是后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后代是需要我们有身体保存绵延下去。不仅是有子、有孙、有后代这些身体这叫有后,更重要的是家道、家风、家规能够承传下去,家业也能承传下去。所以要承传家风、家道、家规、家业,最重要的是要有德,如果是骄了,如果是乱了,如果是争了,这都是坏德、败德的。因此我们能晓得为什么中华文化里面这么强调要谦卑、要恭谨、要忍让,这个是保存一个家的家业最重要的品德,从《孝经》里面我们能看得到。所以人只有修养品德,他才能够真正的尽孝,而尽孝也就是将自己的品德修至圆满。所以《孝经.开宗明义》就说到,「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能够这样修德、立身、行道,使到自己有后世得到大家的尊重,有这种名望,能够显耀自己的父母,这就是大孝,这是至孝。所以中华民族,我们做为炎黄子孙,要常常想到,不仅是现前父母我们要尽孝,更重要的,还要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这种家风。修德立身是每一个人、每一个炎黄子孙应该做的。
我自己想到在学习孝道方面,最初在我十一岁的时候,我母亲教导我《孝经》,教导我学习孝道,我就是读到这一段,这是「纪孝行章」的五事供养,「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当时我印象也很深刻,也是在母亲的带动下学习孝道,在家里学习对父母的恭敬。我记得我在小学三年级就能够学会做饭,有一天当父母回到家里的时候,看到满桌子已经摆上饭菜,我已经站在门口等待父母回来,跟父母鞠躬,然后请父母上座吃饭,学著「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当我父亲有病的时候,他有一次患脑瘤,要动手术,当时我在美国大学教书,特地就从美国赶回来,为我父亲找到广州市最好的外科医生为他做手术。当时我还记得在他手术房的门口一直念著观世音菩萨,祈求菩萨降福给父亲。手术也做得很成功,而且医生也很惊讶,说他这样的肿瘤,因为生在脑腔的中部,脑室中部,很难动手术的,也不知为什么,做手术也做得特别顺利,现在恢复的都很好。
「丧则致其哀」这方面,我的外祖母她是八十四岁离开的,当时我的母亲带领我为老人家守夜送终,我们给她做临终关怀,给她念佛,一直从她断气的那时候一直念佛念到第二天,一天一夜。她走了以后,母亲跟我就一起发心吃长素,《弟子规》上讲的,要「居处变,酒肉绝」,就是把享受要断除,结果我跟我母亲发心吃素,本来是吃素四十九天,结果一吃完之后,一直吃到现在,到现在已经十五年,还继续保持著吃素。而每年我母亲带著我必定是春天清明时节和冬至都祭祀父母,就是我母亲的父母、祖先和我自己父亲这边的祖先。每次祭祀的时候都供上供品,自己穿著得很肃穆,而且为祖先读诵传统文化的经典,自己思惟自己这一年当中德行到底能不能够对得起祖先,我们家里面都有这种传统。现在学了传统文化,遇到明师,我们的师长净空老教授,他启发我们要把心量扩大,不要只是想著自己一个小家,要想到一个大家。中华民族是个大家,我们要常常想到替我们这个中华民族大家尽孝,所以立德立身这就是最重要。我们现在看到中华的传统文化到现在是非常衰微,为什么?因为真正在传统文化当中成就的人少,传统文化三家里面儒释道三家都少了。儒里面的大儒、圣贤君子少了,道家里面的高道也少了,佛家里面真正成就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开悟证果的人也少了。现在要拯救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力行,自己能够从不骄、从谦卑、忍让、从不乱、从恭谨下手,从不争、忍让,从这些品德去修养,来为往圣继绝学,把传统文化扶植起来,复兴起来。这是我们,尤其是年轻人,有这种志愿是应该要去做的,这个是比自己在这世间上得到一些富贵、名利来孝养父母更为重要,因为这是大孝显亲,以自己真实的品德、学问、德行,让父母得到荣耀。哪怕是不能够对父母有三牲之养,有很好的物质生活的供养,让父母能够得到小康的水平,他们能够心里安乐,知道自己儿女在做很重要的复兴民族文化的事业,所以父母心里高兴。看到儿女有德行,又能够增长学问,这是父母最欢喜的。
所以我自己也很感恩我的母亲,她能够成全我这种心愿,虽然原来在昆士兰大学也做到终身教授,本来是可以给父母日用三牲之养,很好的物质生活,但是父母知道我有这种愿心,希望能够效法古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有一点这种心愿,父母就成全我们,宁愿自己吃穿用度上节俭一点,而希望我们能够在道德、学问上能够得以成长。所以我母亲就带著我,在呈交昆士兰大学的辞职函以后,带著我到我们的师长净空老教授门下拜师求学。而且我母亲献上一点束修之礼,跟师长说,现在我这儿子就送给您来调教,日后希望他也能够效法您一样,真正为社会、为众生启发大众觉悟做出贡献。当时我自己也非常的感动,也非常感恩,我母亲不是想著自己的名闻利养、生活享受,辛辛苦苦培育三十多年的儿子,一个独生子,她能够毅然把他捐献出来,为社会、为众生做一点事情。所以读到《孝经》,假如我们不能够好好的修养自己的德行,增长学问,那真的是大不孝,即使是能够在德行、学问上有所进步,也不可以有丝毫的骄慢。因为《孝经》上讲的,「骄则亡」,一骄傲,道业就要被损坏,德行就亏缺,这就对不起父母。所以《孝经》上讲的这个我们要常常反省,回馈到自己的身上,检点自己,在自己的角色上面去认真的力行、落实。
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就跟大家分享到此地。有讲得不妥当的地方,还请各位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净空法师专集网站
《孝经》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十四集) 2008/7/14 华严讲堂 档名:52-266-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