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大德讲故事:昙荣·乱世高僧

昙荣乱世高僧

寺院里聚集着一群人,有身穿袈裟的僧人,也有没有出家的俗人。人们静静地坐在那里,认真地听一位法师宣讲华严经。 法师叫灵裕,是南北朝和隋时的著名高僧,人称裕菩萨。

在听说的人中,有一个刚刚从远处赶来的年轻人。他是特地来投奔灵裕出家的。这个年轻人一生下来,就对佛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后来,他竟然把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学习佛经上。他早就想脱离尘世,遁入空门,只是一直没有遇到好的法师。当听说灵裕法师道法高深,名振天下时,就不辞劳苦地前来拜师。正赶法师在讲经,他就坐下来听讲。

不久,他的注意力就被灵裕法师精彩的讲法所吸引,旅途的疲劳也消失了。法师时而剖析佛理,时而解答疑问,所讲的内容都切中佛法的幽微之义。这个听讲的年轻人,觉得法师的每一句语都是他有所体悟,只是他还不太明白的。他会心地微笑着,好像是进入了某种快乐之境。

法席结束。这个年轻人快步走到灵裕面前,扑通一声跪下,恳切地对灵裕说:

大师请收入弟子!

灵裕把他扶起来,看了看年轻人那被长途的跋涉的汗水浸湿了的衣服,和他那真挚而渴望表情,就点了点头,收下了这个年轻人。

这个年轻人就是昙荣。

昙荣从灵裕学佛法,他先是钻研科律,接着又阅读其它佛典。最终成为一个通晓经藏的僧人。

在周武帝灭法时,昙荣身着俗人之服,读经修持不断。隋朝初年,佛教复兴,他依然不求显名,只是静心修持,游于自在,放弃种种贪念。仿佛人世的沧桑,他已完全置之度外。

昙荣在四十岁时,为求至道而向西游学。走到上党(今山西长治县)的山中,他依山建起一座寺宇,在此修炼。很快就有人前来投他学法。昙荣再次在荆棘丛生的地方,拓出平地,建起一座座禅房。四周闻昙荣之名前来投奔者络绎不绝。

隋末兵荒马乱,全心学法的人生活困苦不堪,很少能有人坚守戒律的。昙荣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清除乱世对人心的污染,亲自做法主,宣讲佛理,以正风俗。

每年春夏两季,昙荣为弟子们讲解大乘佛经;冬季和秋季,则领着众人坐禅修持。昙荣所建的禅房共有四处,僧人和尼姑别院而居。

在这个乱世里,昙荣主持的寺院却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规模和名声与时俱进,前来学法者,胜过从前。一时,昙荣传法遍及晋、魏、韩、赵、周、郑等地。

在此期间,昙荣曾去韩州乡邑(今陕西东部)延圣寺设立忏悔法的法门。当地有个刺史,名叫风同仁,一向供奉释门,世代如此。刺史听说昙荣到此,他就把自己家传的三粒舍利子献给昙荣,让僧俗共仰。昙荣虽年事已高,但还是亲率弟子和俗人三千,徒步二十里迎请舍利。

将舍利迎到寺中,昙荣向弟子们宣告:

舍利功德无量,法力无穷,如果积累的罪业已经销尽,向佛求宝,就可以如愿以偿。

于是,每人前面放一水钵,然后焚香念诵,默默祈求。后来,在钵中共得到舍利四百多粒。

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乡邑县。县令怕昙荣聚众喧闹不合律条,想制止昙荣的作法。可就在当天晚上,有怪兽在县令家的庭院中吼叫不停,周围的住户整夜心神不安。第二天早晨,县令去向昙荣悔过,跟从昙荣受了佛法。

昙荣虽然历经磨难,却坚定不移地崇尚佛法,坚守戒律。昙荣在不惑之年,就断粒少食,极度节俭。昙荣生性好净。每天他都要到僧人的住处和厨房中察看,看到不干净的地方,他立刻清除。昙荣在寺中的各房间里设一块净地,用草药薰染,除去杂味,做为用温水清洗法器的地方。每年行忏法时,昙荣都要和弟子们先沐浴净身,然后恭敬侍立,行忏礼。

唐武德(高祖李渊年号)九年夏天,昙荣在潞城交障村宣讲佛法。他所住的禅堂却突然塌了,但屋里的佛像和舍利却自己跳出来,散到院子当中,毫无损坏。

在贞观(唐太宗年号)七年,有个叫常疑宝的和其他几个居士,请昙荣到州府的法住寺设行方等忏法。

当时,法住寺有一个名叫僧定的沙门,诚心守戒,修持不断,功夫已达于上乘。这一天,僧定忽然在道场看到大光明,五种彩光自上而下,明亮照耀,五色光环中有七位真佛,相貌堂堂。其中六位佛对他说:

我们是毗婆尸。真性既是正觉,因为你的罪业已销,功德圆满,我们特地来作个见证。但只有你的本师才能给你授记。

最后一位佛又说:

我是你的本师释伽牟尼。因你罪业已销,特来给你授记。昙荣是你灭罪的最好机缘,他是佛中的普宁佛。你的根本清净,以后也会成佛,名叫普明。

后来,昙荣在法住寺得病。他在痛床上慈泪潸潸。弟子围宗说:

和尚生来德布四方,一定不会有什么灾祸,您还有什么可悲痛的呢?

昙荣答道:

我的死期已近,我很遗憾不能为迷途的大众引路了。

围宗问他:

为什么一定会死呢?

昙荣又说:

自从佛法再度兴盛,我不曾有过一次不持戒律的。现在病成这样子,定是我气数已尽。

贞观十三年十二月,昙荣在寺中圆寂。享年八十五岁。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唐终南山释道宣述妙法莲华经者,统诸佛降灵之本致也。蕴结大夏,出彼千龄。东传震旦,三百余载。西晋惠帝永康年中,长安青门、敦煌菩萨竺法护者,初翻此经,名正法华。东晋安帝、隆安年中,后秦弘始,龟兹沙门鸠摩...

夫妻相处不离修行,家庭就是彼此的修炼场

夫妻相处不离修行,家庭就是彼此的修炼场

如果我问你:“人为什么要结婚?”你会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但是我想大多数人选择婚姻的初衷都是为了找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够彼此关照,彼此扶持,共度一生。然而,现实让我们清醒地...

佛教故事:因果报应:见多了人世间生死离别,令我时刻警醒自己

佛教故事:因果报应:见多了人世间生死离别,令我时刻警醒自己

见多了人世间生死离别,令我时刻警醒自己敝人从事葬仪的工作,看到很多人间最悲痛的时刻,以及最令人伤感的场面,我深深感觉到人活在世上实在不过是一场梦或一出戏而已。一个人作梦不管多么美好或得意,迟早总会有...

佛教故事:淡定的人生从舍得开始:你是我最笨的学生

佛教故事:淡定的人生从舍得开始:你是我最笨的学生

你是我最笨的学生毕业后我留在北京教书,父亲闲着寂寞,便打电话托我买台电脑,他要和我视频聊天。我笑他,都50岁的人了,对电脑一窍不通,可得专门请个老师才行。父亲说,几年前你是我的学生,现在让老爸做你的...

修行人的十种表面--之八   修法而不知法要流为表面

修行人的十种表面--之八 修法而不知法要流为表面

已依止了上师、皈依佛门的弟子,当依法入修,依师教而作具体行持,每日勤修不怠,方可成就生死之大事。而一些流于表面修行的行人,虽然看起来也同别人一样,别人修法他也修法,但他修法修到最后却不知其所以然,自...

普贤菩萨十大行愿之二 是这2个内容

普贤菩萨十大行愿之二 是这2个内容

普贤菩萨在佛学之中强有力的功德无非就是传统佛学思想中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论,请佛往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善皆回向,普贤菩萨十大行愿了。那么,这些大愿都代表着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