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来到世上,既要享福也要刻苦

文章来源:收集 编辑:慕凌佛缘

布雷兹里特曾说过:假如没有严冬,春天就不会那样舒心宜人。切实其实,不知苦痛,怎能体会到快乐?在生活中,许多时刻,我们若不是尝到苦楚,遭受熬煎,就不会有苦尽甘来的甜蜜感到。

有一位哲人问他的三个门徒:我们来到人世间是为了什么呢?

第一个门徒回答道:我来这个世界是为了享受快乐。

第二个门徒回答道:我来这个世界是为了遭遇苦楚。

第三个门徒回答道:我来到这个世界,既要承担生活给我的灾祸,又要享受生活赐赉我的幸福。

这位哲人给前两个门徒打了50分,而给第三个门徒打了100分。为什么呢?

因为前两个门徒只答对了问题的一半,而第三个才答对了人生的价值。

人生有苦乐的两面,是我们都需要去体验的。太苦了,就要去寻找人生的快乐;太乐了,也应该明白人生的本相。仅仅是快乐,总会乐极生悲;仅仅是苦楚,也会苦得无味;人生最好是在苦与乐中调出滋味,过一种不苦不乐的生活。

苦楚与快乐是种相对的感到,没有尝过什么叫苦楚的人,也不会知道什么是快乐。

唐朝宰相裴休是一位忠诚的佛教徒,他的儿子裴文德,天姿聪颖,博学多才,年纪轻轻就中了状元,被皇帝点为翰林。但裴休知道,儿子从小就在安逸的情况中长大,不知世苦,太快就飞黄腾达,难免基本不牢,是以就把他送到寺院里修行参学,并要他先从行单(苦工)上的水头和伙头做起。

裴文德住在寺院里,天天挑水砍柴。他从小到大,哪干过这种苦活,几世界来,弄得身心疲惫、烦恼重重,只因父命难违,不得不强自隐忍,心里却不甘不愿,经常发些牢骚。

有一天,他好不轻易把水缸挑满,累得全身大汗,放下扁担,占诗两句:翰林担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

寺里的住持无德禅师适值从此路过,听到裴文德的牢骚话,不禁微微一笑,也念了两句偈: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

裴文德听了不觉一惊。他诗中的汗淋与翰林谐音,颇具才思,但跟无德禅师偈语中显示的巨大气势比拟,如同滚滚波涛中的一个小浪花,是那么眇乎小哉。由此他知道了自己的浅薄,从此收束身心,安心劳作,勤修心性,受益非浅。

只有聪明人才知道需要吃苦,只有傻瓜才以为轻闲是福。人的才能需要在吃苦中考验,人的意志需要在吃苦中砥砺,人的情感需要在吃苦中成熟,人的阅历需要在吃苦中丰富,真正的快乐和幸福也只能从吃苦中收成。所以,聪明人不怕吃苦,主动吃苦,经常吃苦,直到修炼到以苦为乐,他们的人生也在吃苦中绽出绚丽的花朵。

生活中难免会碰到这样那样的不如意,就看我们以如何的心态对待它。普希金在一首诗中写道: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烦恼不要心焦,阴郁的日子里要心平气和,想念吧,那快乐的时光就要来到既然我们每小我都还做不到挥手出尘凡,就要在生活中学会歌唱和欢笑。不要一味去苛责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不要一味去抱怨命运多舛、天意弄人。关键要调剂自己的心态,用心去发明生活中的美和气。在没有阳光普照的日子里,要学会温暖自己,使自己变得顽强,使自己的心灵充满愿望。

从另一个角度看,一小我来到人世间,假如没有理想,没有追求,只是为了享受;而不去遭遇苦楚,那么他不仅享受不到生活赐赉他真正意义上的幸福,还有可能变成吊儿郎当的寄生虫。

现在很多都会里的人生活前提好了,过得舒适了,反而很难快乐起来。究其原因,恰是因为没有体验过前提艰苦和物质穷困的苦,才不知现在这种物质知足和前提舒适的甜。

因为,幸福是相对的,所以幸福可以很简单:肚子饿的时刻,有一碗热腾腾的拉面放在你面前,就是幸福;累得半死的时刻,扑上软软的床,就是幸福;哭得悲伤的时刻,旁边有人温柔地递来一张纸巾,也是幸福平常一些很小的事,也能给你带来幸福。

可以说,世间本不缺少幸福,缺少的只是感触感染它的心灵。

修行路上你和我:

没有经历风雨就不会见到彩虹,没有品尝过苦楚的滋味,就不会享受到幸福的甜蜜。所以,我们有幸活在这个世上,就要勇敢地承担起生活带来的灾祸,也要好好地享受生活赐赉的幸福。只有这样,我们才算是一个真正懂得人生的人。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在开始实修任何大乘教法时,最重要的是观察一己的发心与动机是否为菩提心。菩提心的对象是如父母般的众生。为什么说众生就像父母一般呢?这是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在轮回中漂流无量劫,在生生死死的洪流中,在受胎的四种方式:卵生、胎生、湿生与化生——其中除了化生不需仰仗父母亲外,其它的方式一定是藉由父母亲赐与我们生命的。

 而这些众生在作我们父母亲的时候,除了赐与我们珍贵的人身宝外,同时也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提供我们最好的衣食、护佑及教育等一切所需,对我们实有难以言喻的恩德。累劫父母们心里想要的是安乐。哪怕是一点点的食物,也希望是好的食物;所不想要的是痛苦——即便如星星之火触身的痛苦也不想经历。但是安乐之因是善行,没有善行之因便不可能有安乐之果;痛苦之因是恶行,不弃舍恶行之因便不可能有远离痛苦之果。

 累劫父母们虽希冀安乐却没有种下善行之因,畏惧痛苦没有舍弃恶行之业。这种对离苦得乐之道一无所悉的昏昧情形,就好像一个没有眼睛的人,独自无依地走失在广大的荒漠中一般,茫然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由于过去无数生以来所累积福德善因的缘故,我们现在得到暇满的人身宝。我们要留意的是,一般的身体不能够称为人身宝。唯有正确地依佛法来做实修的人身才可称之为人身宝,否则,只能称之为普遍人的身体。此殊胜的暇满人身宝,就好像黎明时的星星一般地稀少。因为唯有仰仗暇满人身宝我们才有机会证得佛果,其它的身体不论是天、龙、干达婆、地狱、饿鬼、畜生等都不能够证得佛果。

 因此之故,现在我们得到殊胜人身宝的时候,一定要痛下决心,正确地实修正法。

 我们大家都是佛弟子,只追求自己的快乐而漠视他人利益不是佛弟子应有的行径,因此我们应当趋入殊胜的大乘菩提道。所谓的大乘,并不是因为自己身体非常高大,或所住的房子非常的宽广,才被称为大乘。大乘之所以被称为大乘是因为行者在因地修行时心量非常地广大,所以得到果位成熟时,威德与成就也自然地极为殊胜。

 譬如在无量的诸佛菩萨众中,莲花生大士、观世音、阿弥陀佛等,他们的摄受力与加持力特别地强大。就所有佛菩萨而言,他们证得佛果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但是由于这几尊佛菩萨的大悲、大愿有不共殊胜之处,因此利益众生的时候就自然地显现出超胜的力量来。

 譬如在一块肥沃的土壤上撒下种子,将来果实当然会长得非常地硕大甜美;如果土地只是普普通通的话,将来所结的果实也是普普通通的。因此,在实修之初,具有广大的心量是极为重要的。

在实修之初,具有广大的心量是极为重要的

 在开始实修任何大乘教法时,最重要的是观察一己的发心与动机是否为菩提心。菩提心的对象是如父母般的众生。为什么说众生就像父母一般呢?这是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在轮回中漂流无量劫,在生生死死的洪流中...

大寂尼师:净土探究(三十六)

大寂尼师:净土探究(三十六)

20、弥陀是十方诸佛智慧圆满成就的代表者诸佛的悲智本愿在学佛修行之初,因个人学习的环境,接近的善知识及发心度生因缘的差异,容或有各种偏胜、偏执之点,但是到了最后证圆满佛果时,依华严经说,每一尊佛一定...

审美残酷

审美残酷

新疆的阿尔金山草原上,藏羚羊四蹄腾空奔跑的样子俊美极了。但你不知道,它的后面追着一辆拍摄者的吉普车。藏羚羊是否会撞上山丘,是否会力竭身亡?在美丽的电视镜头后面,其实有着我们看不见的血腥。 青海湖的鸟...

不能带皮吃的蔬果

不能带皮吃的蔬果

五种蔬果不能带皮吃1土豆皮含配糖生物碱,会引起人体中毒; 2红薯皮含碱多,食用过多会引起胃肠不适;3柿子皮容易在胃里生成沉淀物,引发疾病;4荸荠皮表皮聚集有大量的有毒物质;5银杏皮果皮中含有的有毒物...

星云大师:第二十六节 在竹林精舍的教化

星云大师:第二十六节 在竹林精舍的教化

第二十六节 在竹林精舍的教化频婆娑罗王迎接佛陀住在王宫中,得到无上的法乐,他心中老是想着不知如何报答佛陀才好。忽然,王舍城的迦兰陀竹林浮现在他的脑内,那竹林之中,寂静雅洁,很富有园林的优美,在那竹林...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第十八集)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第十八集)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第十八集) 尊敬的各位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孝经》,今天我们学习第十六章「感应章第十六」,这章题目是叫「感应」,是讲到一个行孝的人他的孝心达到至诚,就能够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