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一味的思想渊源

茶,源于绿色,赋予生命,尊享健康。今天,您关注健康了吗?

禅茶一味的思想渊源

茶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 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 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 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 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 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 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次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 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若是对我们的内容有所认同,请点击屏幕右上角

选择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玄奘法师传第五卷

玄奘法师传第五卷

玄奘法师传第五卷奘师孤身西行,在一片茫茫的沙漠海中,没有水草,没有道路,只有认着一堆一堆的白骨马粪,逐渐前进。大风一起,沙层就像海洋一样,一高一低地迎面扑来。但海浪最高不过三五十尺,而这沙漠所刮起的...

第四届中国名石雕刻艺术展在浙江青田举行

第四届中国名石雕刻艺术展在浙江青田举行

浙***田石、福州寿山石、昌化鸡血石和内蒙古巴林石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石。23日,这四大名石的雕刻精品齐聚浙***田,参加第四届中国名石雕刻艺术展。据了解,此次展览设在青田石雕博物馆,共设有6个展厅,青...

佛教故事:玄奘精神 第72节:第十一章 胜任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色(2)

佛教故事:玄奘精神 第72节:第十一章 胜任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色(2)

戒日王与戒贤法师关系密切,在立场上也更倾向于大乘学说,否则也不会专门为那烂陀寺建造一座价值不菲的铜塔,于是就觉得这些小乘信徒有些不知天高地厚。那些小乘僧人见戒日王不相信他们的话,就希望以一场辩经来分...

星云法师:小草精神

星云法师:小草精神

小草,不能轻视喔! 你看!墙头上、峭壁间,一根小草从夹缝里冒出来的时候,任凭你风吹雨打、日晒夜露,它,始终伫立挺拔,随风轻摇,静静地向世人展现生命的丰姿。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在这样一根小草的前面,如...

宽运法师:妄境现前 安然处之

宽运法师:妄境现前 安然处之

有一天释迦佛要去修道,当然父亲不舍得。他就问父亲,人可不可以不老,人可不可以不病,人可不可以不死?父亲说做不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生老病死,既然人生是无常,我们怎么在五常之中,让自己好好的度过。这就...

佛教故事:布衣百姓:后悔拒绝那把伞

佛教故事:布衣百姓:后悔拒绝那把伞

后悔拒绝那把伞微雨的车站上,为了贪看一本心爱的书,我竟腾不出手来撑伞。忽然,左边的一个女孩带着她的伞靠近说:我们一起打,好吗?我竟然拒绝她说:不,不用了,我有伞的,雨不大,我忽然,我感到懊悔,我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