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经民间故事:弥兰的故事

弥兰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五百个商人结伴入海采宝,其中有个聪明人,名叫弥兰,是五百个商人的首领。大海里有位海神,名叫摩揭,弥兰他们所乘的船,刚好碰上了摩揭鱼,被它顶翻了。其他人都葬身鱼腹,唯有弥兰抓住一块破木板,侥幸逃命。

弥兰抓住木板,随水飘流,渐渐被风吹到一个叫鼻摩的地方的岸边。弥兰上了岸,休息一会儿,又观察了一下周围的环境,发现一条路。于是他便顺着路一直前进,远远地看见一座银城,树木茂密,中间还有浴池,四周清泉淙淙。

四个天仙一样的美女,出来迎接弥兰,说:您航海辛苦了,又幸而得免大难,请在我们这儿住下吧!这座银城有各种珍宝,我们四人就是您的人了,从今以后负责服侍您,听您使唤,请您再也不要到其他地方去了。

弥兰进了城,住进一座华丽的宫殿,由四名美女服侍着,想要什么就有什么,非常幸福愉快。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了一千多年。

有一天,弥兰心想:这四个美女不肯放我到其他地方去,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于是趁着美女们熟睡时,他偷偷地出了城,走啊走地,远远地看见一座金城。

城里出来八名玉女,比银城的四美女漂亮多了,说的话却与银城美女差不多;也是让他留下,自愿服侍他的饮食起居。弥兰不知不觉地,在金城住了几千万年。

有一天,弥兰又想:这些玉女也不让我到其他地方去,又是为了什么呢?于是又趁半夜玉女们睡着之际,偷偷地走出金城,走没多远,他看见一座水晶城,出来十六名美女,比金城的玉女更美丽。

她们把弥兰迎进水晶城,拿出许多金银珠宝,都是弥兰生平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美女们伺候着弥兰的吃喝住睡,十分殷勤小心,但就是不愿让弥兰离开。这样过了几千万年,弥兰又耐不住了,再次出走。

这次碰上的是座琉璃宝城,有三十二名美女,把他迎入城中。无论是生活、房屋、装饰、珠宝,还是美女们漂亮的程度,琉璃宝城都远远超过前面几座城。

在琉璃宝城中住了无数年之后,弥兰又逃了出来。

这次他遇上一座铁城,城门紧闭,不见有人迎接。弥兰心想:第一次是四个美女,后来是八个,然后是十六个,再后是三十二个,怎么现在却一个出来迎接的美人也没有呢?是不是因为这个地方,比前面几座城市更高级,所以不派人迎接呢?一边胡思乱想,一边绕着城走了一圈。

这时,只见一名鬼卒把城门打开。

弥兰进了城,刚进城,就看见一个鬼,名叫俱引,头上顶着一具铁轮,正在快速旋转。

站在旁边监视俱引的另一个鬼,看见弥兰走过去,一把抓起俱引头上的铁轮,顶在弥兰头上。

铁轮飞快地旋转,像火烧一样,脑浆都被磨出来了,万分痛苦。弥兰哭着说:由四到八,由八到十六,由十六到三十二,我还以为可以得到更好的享受,没想到是受这种罪。这都怪我自己贪心不足啊!请问鬼卒大哥,这种罪要受多久啊?

看守的鬼卒说:你已享了多少年的福,便在这儿受多少年的罪。

就这样,弥兰头顶铁轮,一直顶了六亿年。

据《六度集经》卷四《弥兰经》改编。参见《大正藏》第三卷第21页。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索达吉堪布:如何迅速断除自己顽固的执著心?

索达吉堪布:如何迅速断除自己顽固的执著心?

索达吉堪布:如何迅速断除自己顽固的执著心? 问:如何迅速断除自己顽固的执著心?索达吉堪布答:一是我们若以理智来观察色声香味等六境,则不难了知此等诸法都是虚妄无实的本性,故断定此为迷乱显现,从而励力断...

星云法师《如何实践佛法》之三:六度四摄篇

星云法师《如何实践佛法》之三:六度四摄篇

第三篇 六度四摄壹·前言佛法浩瀚无边,但是归纳起来总不出: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五乘佛法。此五乘佛法是依发心、目的与方法的不同而区别。人天乘是佛陀所施设的方便法门,是世间法,不能了生死...

好吃的圣诞树

好吃的圣诞树

   原料:米饭、西兰花、胡萝卜、黄瓜   做法: 1、煮好的米饭稍放凉,用四个由小至大的饭团做出层层叠叠的圣诞树体;  2、用焯熟的西兰花碎和胡萝卜碎点缀;  3、...

佛教故事:哼哈一如说:加拿大落矶山脉的梦露湖──隐藏的甘泉

佛教故事:哼哈一如说:加拿大落矶山脉的梦露湖──隐藏的甘泉

加拿大落矶山脉的梦露湖──隐藏的甘泉想必大家都知道甘泉的来处,只因忙碌的人事,让人们渐渐遗忘了它的存在。对于远离河池的鱼来说,一碗水是甘泉;对于焦渴的人来说,一滴水都是甘泉;对于孤独的人,一句温暖的...

补完财库多久才有效果?补财库的效果时间?

补完财库多久才有效果?补财库的效果时间?

有很多人有这样的一种感受,自己辛辛苦苦赚的钱,到头来就是攒不下钱,赚的钱甚至都不够自己花的,甚至还要去借钱,像这样的一种情况,就需要进行补财库,原因就是你出现了漏财,如果不进行补财库,即使再努力也是...

事实如斯

事实如斯

  事实如斯  般若波罗蜜,实法不倒置;念想观已除,言语法亦灭。  《大智度论卷十八释初品中般若波罗蜜》  此偈是说,获得般若的聪明之后,所见到的才是不虚妄、不倒置的真实法,那已不是思惟说话所能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