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离心与菩提心

出离心与菩提心

有三种不同因果的人:一种是平凡的人,只想要得到现世利乐或來世生到更好的地方等等,则必须要有增上生心,力行十善业;另一种是中等的人,想要获得自己的解脱,不再轮回,则必须要有出离心;最后一种是殊胜的人,為了利他而希求全然证悟,发愿成佛,则须具备有菩提心。

修行就是出离轮回,解脱诸苦而成圣,直至成佛,故真正学佛的人须有出离心与菩提心,这是一切修行的基础。「出离」不是离开这里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而是出离烦恼有漏的境界。由怖畏三涂苦及生死苦,深知六道轮回苦不堪言,不但自苦,而且如父如母一切众生均在无常苦痛中,知苦、欲脱於苦,因此真心修行,而生出离心;由出离心而生大悲心,由大悲心而生菩提心。

如果没有出离心与菩提心,即使修再殊胜的法,也是徒劳无益。在没有具备出离心与菩提心的前提下,即使长期闭关修大法,也不能播下解脱的种子。所以,对任何一位修行人來说,出离心与菩提心都极為重要。

如果没有出离心与菩提心,即使念诵上亿遍的心咒,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故一切修法的关键在於出离心与菩提心。有不少人在没有修好出离心与菩提心,即盲目地念诵一些仪轨,以图获得收效,这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很多人因缺乏这些知见,只知道密法殊胜,就好高骛远,妄想不修加行而一步登天,疲於奔命到处接受灌顶,不亦乐乎地修法,最终却竹篮打水,收效甚微。这一切过失都是因為基础不牢所导致的结果,故学佛修行必须具备出离心与菩提心,这是显密的共同基础,是趋入一切修行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

一切万法都随发心而定,如果一个人仅是為了今生今世的幸福快乐而修行,从未考虑过解脱、度生、成佛等等,既然发心已如此明白,那他所做的善业又怎能变成解脱之因呢?绝对不可能!

佛经中有如此的比喻:如果有一个人被饥饿所逼迫,正万般无奈地挣扎在生死线上,假如不立即进食,几分钟后就会被死神夺去生命。这时,如果让他到国王的宝库中去取宝,他首先应该选择什麼呢?绝对是食物。因為宝库中的其他金银珠宝虽然珍贵,却无法解决濒临饿死的困境。对此时此刻的他來说,价值昂贵的金银珠宝是毫无用处的。同样的道理,大法虽是殊胜,但对没有基础的人而言却太高深了,故当务之急还是先修习出离心和菩提心。

我们不必急於修持大法,而是要先生起坚定不移的出离心。若由於一时环境等因素,偶尔产生的出离心是不可靠的,故要反覆修习,一旦生起,就要令其稳固不退。生起出离心别无他途,唯有思惟暇满难得、死亡无常、轮回过患、业果道理等外四加行的修法。

我们容易了解人身万劫难得的道理,但是不易生起与暇满大义相应的心,若生起暇满大义的心,则於一刹那时,皆不令空过,於无义之事,必生追悔,就如商人血本不能生息,彼即痛悔不堪。又此生无常,决定是死,死后识性不灭,随业力流转,不得自在,而诸业中,我们又以恶业為多,故修死亡无常及流转之苦,令生出离心。

如果希求解脱的心念,能日日夜夜从不间断,就叫做生起真正的出离心。真正的出离心标准较高,凡夫一时难以做到,若以较低层次的出离心來说,其衡量标准则是:只求今生世间圆满及來世人天福报,此外便安於现状,得过且过,没有更高的追求,这就是没有出离心的人。有出离心的人,可能偶尔也会有这些想法,或许也会喜欢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但是,在他的思想深处,始终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信念:「这些都不是生存的目的,只是一种临时的生活方式和手段,是可有可无的,我的最终目标是获得解脱!」如果能有这样的意识,就基本上可以算是具备了出离心。

出离心和菩提心的涵义十分深刻,若仅仅通过闻思是感受不到的,必须要亲自体会和实修,才能明白其内涵的伟大和必要。要知道:即使没有证悟、没有念诵上亿心咒、修观想不清楚,都不会有人说我们不是修行人。但是,如果缺失出离心和菩提心,那我们就真的不是修行人了!

有一位学者在乘船渡河时,问船夫说:「你懂不懂数学?」

船夫说:「我不懂!」

学者叹了一口气,说:「哦,那你的半个生命已经失去了!」接著又问:「你懂不懂哲学呢?」

船夫说:「我还是不懂!」

学者又叹了一口气,说:「那你又失去了半个生命!」

船行至河中间时,出了故障,立刻就要沉没了,船夫问学者:「你会不会游泳?」

学者说:「我不会!」

船夫不无遗憾地对学者说:「那你的整个生命都已经失去了!」

同样的,没有修持大法,虽然看似缺少很多,但实际上却并不缺少。反之,如果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那就真正是失去了一切,因為连修行的门径都没有趋入。所以,这两个基础非常重要!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世智聪慧的人极力追求财富,却走向了末途

世智聪慧的人极力追求财富,却走向了末途

编者按:很多人对于生命的可贵性认识度不够,一生追逐名利、财富、地位,往往到了人生的最后阶段,才恐惧:我还有多少天可活?最终会去向哪里?我就要和家人离别,辛辛苦苦打拼的家业、财产一分也都带不走,只有痛...

索达吉堪布:哪些人属于初学者不能亲近的“恶友”?

索达吉堪布:哪些人属于初学者不能亲近的“恶友”?

索达吉堪布:哪些人属于初学者不能亲近的“恶友”? 问:哪些人属于初学者不能亲近的“恶友”?答:大善知识博朵瓦的传记《美丽的莲花》中写道:“破戒毁誓着魔及女人,见行不同追求现世利,秉性恶劣愚笨贪欲大,...

说吉话祥:发奋勤正行

说吉话祥:发奋勤正行

发奋勤正行「努力今生须了却,莫教永劫受余殃」於道业上来论,学佛者在发奋勤正行上,有著二种正行法,即事修与理修上的四正行。所谓事修上的四正行即:1. 亲近善士∶善人则亲近之,能助德行於身心。学道者应当...

星云大师:为父担棺

星云大师:为父担棺

为父担棺有一天,佛陀正在灵鹫山静坐时,王宫使者前来通报:佛陀的父亲净饭王病危。佛陀立即吩咐好僧团的事务,马上回家探望病中的父亲。九十三岁的净饭王看到佛陀回来,流下欣慰的眼泪,慢慢地伸出手掌,佛陀默默...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356」“法施”分享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356」“法施”分享

药师坛城(世界)文化集团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北京药师坛城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 今天继续分享药师灌顶真言!唐密药师法门称“药师灌顶真言”为药师根本咒,此咒有大威德,若能念诵药师真言,即可消除病苦,延...

五台山人皮鼓传说

五台山人皮鼓传说

五台山人皮鼓传说鼓,远古以来,都是以兽皮做鼓面,这是天以地义的。可是五台山铁瓦寺却有一面人皮鼓,不能不说是稀见之物。关于这面人皮鼓有两种传说:传说位于东庄村的铁瓦寺,共分两院,前院叫法祥寺,后院叫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