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典寓言:耶律楚材佐政止杀

耶律楚材佐政止杀

耶律楚材是元朝时代有名的大臣,生平无书不读,学问很渊博,尤精通佛教内典,对于术数黄老等学说,也很有研究。元太祖成吉思汗在行军之前,每次都要请楚材占卜得失,预言常能应验如神,所以成吉思汗对他十分倚重信任。

有一次,元军征伐东印度,行军到铁门关地方,发现一只有角的兽,身形似鹿而尾巴像马,发出人声,对元太祖的侍卫说:这地不宜再进攻,请你们皇上早日收兵为妙。成吉思汗觉得大为惊奇,向楚材请教,楚材回答说:这是世界上难见稀有的瑞兽,它的名称叫做角瑞,能够说各地的方言,好生而恶杀,这是天降祥瑞,以示皇上,愿皇上承顺天心而保全民命。成吉思汗听了,立刻收兵回国。

当时各地州郡的官吏,大多很暴虐,常常任意杀人,甚至奸人妻女,取人货财,楚材听到各地政治黑暗的情形,不禁痛哭流涕,就向元太祖上奏,下令各地州郡,官吏不能随便杀人,凡死刑一定要报经皇上核准,违者官吏处死。这样以后,各地官吏暴虐的恶风,才渐渐的改变,元太祖南征的时候,楚材奏请制备招降的旗数百面,发给降顺的民众,使他们各归故里,因此保全了很多的民命。

后来元太祖率军攻打汴梁(汴梁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带兵的武将,为了报复金人的持久顽抗,主张要烧杀全城,楚材就向太祖上奏说:皇上用兵的目的,是要获得土地与人民,如果烧杀全城,那么得了土地而无人民,又有什么用呢?成吉思汗还是犹豫不决,楚材又继续进谏说:奇巧精美的工程,厚藏财宝的富户,都荟集在这城中,倘若烧杀全城,我们将一无所获,岂不可惜!太祖听了很有道理,就取消屠城的原议,下令只办城内颜氏的罪,其余一概不究,这样保全了一百四十七万人的性命。当时被俘而逃亡的人很多,元军下令,凡收留或资助逃俘的人,必灭其全家,楚材又向太祖上奏说:河南既已平定,人民都是皇上的赤子,他们逃也没有地方可以去,怎么可以为了一个俘囚,因而连死数十人数百人呢?太祖听了楚材的奏言,就解除了原来的命令。楚材襄佐军国大事,官拜中书令,死了以后,追封广宁王。他的儿子铸,位至左丞相,孙儿十一人,也多数做了大官。

我们看耶律楚材的一生,因为精通佛法,所以虽位至大臣,但并不是以做官为目的,而以救国救民为急务。他为了阻止元军烧杀汴梁全城,因正谏不能使元太祖接受,就以奇巧厚藏的物欲,打动了元太祖的心,使汴梁免除了大屠杀的灾难,至于逃俘免究,更保全了不知凡几的人命。耶律楚材的功德,不仅如此而已,当蒙古人初入中国的时候,本来要杀尽汉人,把中国变为牧场,幸而耶律楚材深明佛法,谏止了蒙古人的杀机,我们汉族能存留于天地之间,固然是耶律楚材之功,也可说完全是靠了佛法。仅从这一点看来,佛教对于中华民族的贡献,实在太大了。

文章由佛教网小编@平觉心,栏目属:佛教故事 佛教因果故事 杀生故事 ----弘法佛法文库恭请十方师兄随喜转载,弘扬善知识,功德无量!南无阿弥陀佛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龙年启新,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

新年,全国各地,新气象充满,门户贴新春联,人多着新衣,口言恭贺新喜、新年大吉等。在这万象更新的时刻,我们也应该“更新”。愿以弘一大师之清凉语,同濯此心,浣旧容,得新生,为新民。△ 弘一大师法相学须先...

净土法门法语:你每天诵经念佛,所修的那点福,那点善,全从口里漏失了,怎么从口业漏失了?

净土法门法语:你每天诵经念佛,所修的那点福,那点善,全从口里漏失了,怎么从口业漏失了?

1 《无量寿经》一开端,佛就教给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这个道理很深。日常生活当中,喜欢批评人、随意批评人,殊不知这是最大的过失,你每天诵经念佛,所修的那一点福、那一点善,全都从口里头流出去了...

星云法师:改正缺点

星云法师:改正缺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失就是我们的缺点;“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可见只要能改正缺点,就是善事! 吾人从小,父母就不断的教我们要改正缺点,例如:不可以随地吐痰,不可以用左手拿筷子,天亮了不可赖床,...

达真堪布:怎样看待夫妻反目成仇的现象?

达真堪布:怎样看待夫妻反目成仇的现象?

达真堪布:怎样看待夫妻反目成仇的现象? 问:现今社会中,有很多明星夫妻貌合神离,曾经恩爱幸福,最后却反目成仇,令很多人不大喊“不再相信真爱了”,请问上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无常?又有哪些修行的方...

达真堪布:学佛可以不找师父,自己在家看佛教视频和书籍自学吗?

达真堪布:学佛可以不找师父,自己在家看佛教视频和书籍自学吗?

达真堪布:学佛可以不找师父,自己在家看佛教视频和书籍自学吗? 2018年观音九本尊法会问答 提问:请问上师,学佛一定要有老师指导吗?可以不找师父,自己在家看佛教视频和书籍自学吗? 上师答:按佛的教...

修行之道 远离嗔恚

修行之道 远离嗔恚

远离嗔恚《佛说十善业道经》云:“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无嗔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