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之道 远离嗔恚

远离嗔恚

《佛说十善业道经》云:“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

一、无损恼心。

二、无嗔恚心。

三、无诤讼心。

四、柔和质直心。

五、得圣者慈心。

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

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

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

是为八。”

嗔恚,就是发怒,此或由争执,或由夺取,或由嫉妒,或由忿恨而生起对别人恶意邪念的嗔恨之心,一般的说法就是发脾气、动肝火。人对于环境的不满,或是人事上违逆自己的个性,都可以使他面红耳赤,破口相骂,发这样的大脾气,就是“嗔”的表现。如果是遇到不能忍受的逆境,又不敢表现出来,只好怀恨在心,待机报复,这种叫做“恚”。嗔恚心发作起来,往往会使人失去理智,甚至杀人放火的大恶都做得出来,佛陀深刻了解这种不堪设想的后果,所以特别教示弟子要“远离嗔恚”。

从前有一位出家人,托钵经过草丛,听到有声音向他叫道:“僧人!僧人!”

出家人回头一望,并没看到任何人,只见从草丛中出来一只蟒蛇。

这只蟒蛇对他说:“师父!请您不要怕,愿为我说法,使我早日脱离恶道。”

蟒蛇再问出家人说:“您曾经听过一位叫阿耆达王的人吗?”

出家人说:“我曾经听过。”

蟒蛇说:“我就是阿耆达王。”

出家人说:“阿耆达王是佛陀的大护法,一生兴建塔寺,供养三宝,功德无量,命终以后应当生于天上,为何会变成这样?”

蟒蛇说:“我临命终时,侍者手拿扇子为我扇风,不小心扇子落在我的脸上,使我生起嗔恚心,因此堕落恶道,受此蟒身。”

出家人就为蟒蛇说法。蟒蛇一心受持,然后绝食七天,命终后往生天上。

蟒蛇升天经过几个月,有一位天人捧花来供佛,僧众觉得很奇怪,天人就在空中对大众说:“我是阿耆达王,承蒙僧人说法,得生天上,所以今天特来奉花供佛,以报佛恩!”

贪欲、嗔恚、愚痴三毒之中,嗔恚的罪过最深。一切心病当中,嗔恚的病第一难治。一个人发起嗔恚来,会导致身、口、意同时造作恶业,业果成熟时,必堕入地狱道,遭受无边的痛苦;业果未熟时,若转生为人,则本性骄躁易怒,对他人多有怨诤之念,且他人必视其如敌。古德说:“嗔恚心中火,能烧功德林。”佛经上也对此提出严重的警告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起了嗔恚心,种种的障碍、灾难就开始了。

人类发脾气的表现,虽然各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发脾气时,脸和颈部的血管会胀大起来,心中好像一团火,全身神经紧张,身体颤抖。有的人气冲向头上,结果连话也说不出来,有的人气得眼泪直流,做出野蛮的行为。所以,动火、生气实在是一件不好的事,因为它带给身心痛苦和害处,不但造成人格上的缺点,而且容易得罪人,走到那里,人人都变成怨家仇人,如此的人生那有什么快乐可言?

还有一点,就是不论什么人,一旦发起脾气来,他的面相所表现出来的形样,都是很难看的,没有那一个人愿意去看生气者的面孔,发脾气的人当然自己没有感觉,但在别人看来,实在是不好看。所以,将来他所感招的果报就是凶相丑脸,不可能是庄严相。

话说回来,如果我们能够远离嗔恚,不但生活平静安详,心地柔直善良,不会损恼众生,不去与人诤讼,而且面貌慈和,能够得到端正庄严之身相,为人所尊敬,处处无所障碍,人人都喜欢亲近他,这是何等的利益!因此,学佛修行的人应当培养慈悲心,时时悲悯众生,养成慈和忍辱的美德,广结善缘,与人和乐相处,共同建立起无诤的世界。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泡的是茶 修的是你

泡的是茶 修的是你

泡茶,看似很简单的一件事。爱喝茶的人几乎每天都得泡茶。投茶、注水、出汤、斟茶,就是泡茶的整个过程。越是简单的事,越不容易做好。在泡茶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心境不同,心性不同,泡茶的动作不同,泡出来茶汤的...

佛说这样做就能远离各类人生苦楚

佛说这样做就能远离各类人生苦楚

行八正道远离诸苦【佛经介绍】《杂阿含经》,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为论述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个中的很多名相,为佛教基本,通用于大小乘的修行者。【佛经原文】苦苦及苦集,灭尽离诸苦。修习八正道,安隐趣涅槃。...

证严法师:守财狗

证严法师:守财狗

通常静坐是为了训练自己精神集中,洗涤习气,每天若以一点点的时间来训练,慢慢地累积,就能养成很好的思考习惯,调伏向外奔驰的「心念」。佛陀最关心众生的心念,所以应机施教、化导众生;在佛经里面,佛陀常常提...

常见的家居化煞物品 可以快速的帮你驱除煞气

常见的家居化煞物品 可以快速的帮你驱除煞气

风水,在人的观念中是虚无缥缈的。因为懂行的人比较少,而这门传统学问博大精深,其中煞气是很常见的格局。那么,接下来跟大家了解一下常见的家居化煞物品都有哪些吧?煞气,是一种风水上的术语,平日间,气场区分...

觉海文集:求福无厌

觉海文集:求福无厌

在《增壹阿含经》卷三十一中,叙说一则有关佛陀与尊者阿那律的事迹:有一天,在舍卫城只园精舍,因为精进修行以至双目失明的阿那律正准备缝补衣裳,可是千尝万试,却无法将线穿进针孔里。在束手无策之余,阿那律便...

如本法师答:如果当淫欲炽盛,应以何方便令其离欲?

如本法师答:如果当淫欲炽盛,应以何方便令其离欲?

如本法师答:凡夫在修行的历程,尚未证得果位,有时会淫欲炽盛,是在所难免,因为众生所以为众生,就是以淫欲为生命的所依所归,动不动淫欲即时现前,的确难调难伏。楞严经云: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藏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