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师劝母念佛

  蕅益大师劝母念佛

  蕅益大师是明末四大高僧(紫柏、憨山、莲池、蕅益)之一,自号“八不道人”,因读莲池大师所著《自知录》及《竹窗随笔》后,乃焚毁过去所作,依憨山弟子雪岭出家。大师为防母不允,私自出家。出家之后,刺舌血写下了《寄母书》,以表自己对母亲的深情和坚决出家之志。

  《寄母书》共有四段,开篇云:“甲子正月三日,方外男智旭,敬然臂香刺舌血,白母亲大人膝下。”大师为表对母亲之孝心和出家信念,燃香刺血写信,希望母亲不要过于牵挂,同时也希望母亲能够允许其出家之行为。

  为了说服母亲,蕅益大师首先以父亲、母舅和虞表侄的英年早逝为例,来说明人生无常,并以此为缘由劝说母亲出家之了生脱死的意义。大师说:“男幼蒙庭训,少长便道学自任,宁不知父宜葬,母宜养?但生死一事,人人有之,静夜深思,真可怖畏。如大母舅宦正浓而忽殒,虞表侄年未壮而早亡,身命无常如朝露,大限至,老少莫逃,苦海茫茫,谁能免者?念及自身,已觉鼻酸,更念亡父老母,倍觉伤神。亲身既然,众生宁异?倘不早图出世,正恐追悔无及。”

  正是有感于人世生死无常,蕅益大师才萌生了出尘之志,希望藉自己的出家,使亡父得以超生,永脱生死轮回,也希望以己出家修道功德,令母亲福寿康宁。

  接着,蕅益大师又从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出发,讲述了出家修道的孝行。蕅益大师曾在21岁时于星相家占卜母寿,星相家告诉他说,其母最多能活到六十二三岁。大师于是暗在佛前许愿立誓——愿减少自己的寿命和功名,以求母亲的长寿。有感于眼前活生生的无常事例发生,大师认为单纯依靠一己之力,难遂母亲长寿的愿望,更何况人生无常,自己也难免朝不保夕。唯有出家,依仗佛之慈力和自己修道的至诚恳切之心,方可使母亲得以延年益寿。但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就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作为家中的男丁,传宗接代,延续香火已经成了大师出家前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旦出家,便有违传统人伦,也为母亲所不许,还将落下不孝的罪名。为了说服母亲,大师又在信中说:“生育一事,世间苦本,况与功名,皆有定数。且青云得志,难敌生死,大母舅即是殷鉴。何如地藏大士、目连尊者,累劫亲恩,皆蒙度脱之为孝也!”

  大师认为,世间功名富贵、生死寿夭皆有定数,即便是青云得志之人,也难逃生死劫难,一旦大限来临,也只得两手空空离开人世。而娶妻生子,又是在生死中流转,不仅使自己长劫沉沦,又使得后代不得超脱生死之苦。与其如此,倒不如出家,学地藏菩萨和目连尊者,发宏誓愿,救拔累劫冤亲债主,使其永劫免遭沉沦之苦,这才是真正的大孝。

  其后,大师又从世间人情的角度,劝母亲在其出家之后要宽心勿念,并尽可能念佛修行。因出家前,大师曾经谤佛,后得到母亲的教化,又兼读诵莲池大师的《自知录》和《竹窗随笔》,才改信佛教,所以大师很感恩于母亲的及时教导。但又念及母亲难以割舍母子之情,以至日夜思念,恐于身心不利,因此,大师宽慰母亲不要为此劳心伤神,并尽可能自己也努力念佛,并度化亲属人等。如其《寄母书》云:“……(儿)志在出世,恐母爱情难割,不得不硬却心肠,潜行方便。又恐母日夜悬念,故于三宝前然香刺血,寄书远达。伏祈勿事劳心,惟努力念佛,求出轮回。亲属可化者,皆以此意示之。”

  蕅益大师的《寄母书》分别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俗世生活之痛苦和出家修道的利益,并由此劝告母亲能舍世间之亲情,听其出家,希望藉自己出家之功德,救拔历代宗亲离苦得乐,永超轮回。数百年之后再读大师的这封言恳意切的书信,仍觉其志可钦,其情可感。

  附:蕅益大师寄母书

  甲子正月三日,方外男智旭,敬然臂香刺舌血,白母亲大人膝下:

  男幼蒙庭训,少长便道学自任,宁不知父宜葬,母宜养?但生死一事,人人有之,静夜深思,真可怖畏。如大母舅宦正浓而忽殒,虞表侄年未壮而早亡,身命无常如朝露,大限至,老少莫逃,苦海茫茫,谁能免者?念及自身,已觉酸鼻,更念亡父老母,倍觉伤神。亲身既然,众生宁异?傥不早图出世,正恐追悔无及。男忆二十一,至星家问母寿,言六十二三,必有节限。遂於佛前立深誓,唯愿减我算,薄我功名,必冀母臻上寿。今既切思离俗,傥萌一待心,岂是求益母寿之念,男又安能保无中夭邪?生育一事,世间苦本,况与功名,皆有定数。且青云得志,难敌生死,大母舅即是殷鉴。何如地藏大士、目连尊者,累劫亲恩,皆蒙度脱之为孝也!男少年诟大士,赖母痛下钳锤,今得改过从善。志在出世,恐母爱情难割,不得不硬却心肠,潜行方便。又恐母日夜悬念,故于三宝前然香刺血,寄书远达,伏祈勿事劳心,惟努力念佛,求出轮回。亲属可化者,皆以此意示之。

 

点我:

相关文章

参禅,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参禅,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公案  师上堂谓众曰:“此事的的,没量大人,出这里不得。老僧到沩山,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沩山云:‘与我将床子来。’若是宗师,须以本分事接人始得。”  时有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

海涛法师:报恩七天

海涛法师:报恩七天

  有一位菩萨隐居在深山幽谷中修行,他常以大慈大悲的心,同情天下众生的生死苦恼,静心诚意,追求大道。但有个东西一直妨碍他的修炼和求道,那就是一只虱子。  虱子在这位菩萨的衣服上居住,每当菩萨禅坐时...

海涛法师:月亮里的兔子

海涛法师:月亮里的兔子

  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曾经示现做过一只兔子。这一只兔子王领导了很多动物,在森林里面修行。牠常常跟其他的动物说:"每一个月的月圆日,我们要保持道德清淨,我们要做圆满佈施。"  牠自己在想,明天就是月...

阿弥陀佛亲口说

阿弥陀佛亲口说

  释惠镜,宋朝山东淄州人。在蓝田悟真寺出家,平日念佛,欣慕西方净土。平时吃些简单的素食,修习种种的苦行。他生来手巧,自己雕塑了释迦牟尼佛像和阿弥陀佛像各一尊,惟妙惟肖,每日虔诚地供养礼拜。  到...

妓女得度

妓女得度

  舍卫城有一位富有的大臣,名叫如闾达。他有三个儿子,每天挥霍无度,经常到娼妓院游荡。日子久了,家中的财富眼看着即将被挥霍殆尽。心急如焚的如闾达于是向国王告状:「大王!由于那些妓女诱惑我的儿子,使我的...

佛教故事:觉悟不能代替

佛教故事:觉悟不能代替

  临济禅师将圆寂时,曾开示弟子道:“我入灭后,你们不可将正法眼藏也随着灭却!”  座中三圣惠然禅师听后说道:“身为弟子的我们,怎敢将老师的正法眼藏灭却呢?”  临济禅师问道:“那么,假如有人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