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禅师:故道白云:50.一把麦糠

50.一把麦糠

接下来的一年,佛陀与五百比丘在鞞阇那雨季安居。舍利弗和目犍连替他助理一切事务。安居季节刚过了一半,整个地区都被干旱影响,热气迫人。佛陀大半天都在一棵婆树荫下度过。他用食、开示、禅修和睡觉都在同一棵树下。

安居进入第三个月,比丘们所乞食到的食物越来载少。食物短缺是因为天旱所至,就是政府的储备粮饷,都已所余无几。很多增人都往往空钵而回。佛陀也不例外,每次空钵而回的时候,他便只好喝水充饥。所有的比丘都变得面黄山骨瘦。目犍连尊建议迁往郁多罗拘庐度过剩下来的安居日子,因为那里会比较容易找到食物。但佛陀却反对,他说:目犍连,不单是我们在受苦,除了几个最富有的住户外,这里我们的机会去分担和了解他们的苦难。我们是应该留在这里至安居完毕的。

他们这次前来鞞阇那,是富商火达多听过佛陀说法后邀请他来这里安居的。但火达多现在却在外公干,对家乡的情况毫不知情。

一天,目犍连着精舍旁边仍长得壮绿的一些草木,对佛陀说道:世尊,我想这些树木还可以保持健壮,必定是因为泥土晨的营养丰足。我们可以掘起那肥沃的土壤,与水调匀,以给比丘们作食。

佛陀说:这是不对的,目犍连。我昔日在弹多落迦山上苦修的时候,也曾这样试过,但发觉其实没有好处。许多生物都住在泥土里,以防受到太阳的暴晒。如果我们翻起泥土,这很多的微细生物和植物便会死去。目犍连再没有说下去。

一向以来,比丘的僧规都是乞来的一部份食物,放进一个空着的容器,以供那些乞得不够食物的比丘所用。缚悉底留意到在过去十日,容器内就连一料饭或一小片烘饱也没有。罗睺罗私下告诉缚悉底,虽然每个比丘都乞不够食物,但一般人都会先供食给年长的比丘们。因此,年轻的比丘大都乞不到任何的食物。缚悉底也有同感,他说:就是在乞到一点食物的日子里,我吃完之后也很快又肚子饿。你也是这样吗?

罗睺罗点头。他发觉自己时常因为饥饿,以至夜间不能入睡。一天乞食回来,阿难陀尊者在户外的三脚炉上,放上一个土制的煲。他又收集了一些柴枝生火。缚悉度走过看看他做什么,并自动替他看火,因他对这等工作最为熟悉。不到一会,火已烧得熊熊的。阿难陀从他的钵中把一些看似木悄的东西倒进煲内。他说:这是麦糠。我们可以把它烤香,然后献给佛陀。

缚悉底一边用两支小竹枝移动着麦糠,一边听阿难陀说他如何遇上这个刚带着五百匹马来到鞞阇那的马贩。他看到比丘的苦况,因而嘱阿难陀当比丘有需要时,可到他的马房受他供养马匹作粮的麦糠。那天,阿难陀被供两把麦糠,其中一把是给佛陀的。阿难陀答应会把这个慷慨商人的消息告诉所有的比丘。

麦糠很快便烘得香喷喷。阿难陀把它放回钵中,更请缚悉底陪他一起前去婆树那里。阿难陀把麦糠给佛陀奉上。佛陀问缚悉底有没有食物。缚悉底展示他那天很幸运地乞到的甜薯。佛陀邀请他们坐下来与他共食。他恭敬的提起他的钵。缚悉底也专注地拿起他的甜薯。当他望着佛陀把麦糠满怀感恩的拨到嘴里时,他真的想哭了。

那天开示完毕,阿难陀尊者告诉僧众马贩的好意。阿难陀请他们只要在乞不到食物时才到马房受供,因为麦糠本来是给马匹吃的,他不希望连累马匹捱饿。

那夜,舍利弗在月下往访在婆树下的佛陀。他说:世尊,醒觉之道太奇妙了!所有听闻、理解和修行它的人,都给它改变过来。但世尊,你入灭后,我们又怎样能够确保大道的承传呢?

舍利弗,如果比丘们可以掌握到经中的真义,而又如实修行和严守戒律,解脱之道便可以世代延续下去。

世尊,众多的比丘都勤诵经典。只要将来世代的僧人都继续如是,您的慈悲的智慧定必可以永世深广流传。

舍利弗,单传经教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实行经中所说的。守持戒律尤其重要。没有戒行,正法难持。没有戒律,正法很快便会灭亡。

有没有方法把戒律形式化以能保存于后世呢?

这仍没有可能。舍利弗,一套完整的戒律不是一朝一夕或一个人可以建立的。僧团的初期,是没有戒律。我们现在有一百二十戒。这个数目会随着时间增长。舍利弗,现时的戒律还未完整。我相信它的数目将会达到二百以上。

安居最后的一天终于来临。富商火达多从外回来才知道比丘们的状况。他觉得非常惭愧,便立刻在家里给比丘们供食。他又给每位比丘送上一件新的衲衣。佛陀作了雨季最后一次的开示后,比丘便往南面而行。

这次的旅程很是写意。比丘们都行得不缓不急。他们日间乞食,夜间作息。每天午食后小休,他们又再出发。他们偶而留在一些村镇数天,以满足当地居民听法的兴趣。晚间,僧众都在睡觉前读诵经本。

一天下午,缚悉底遇到一群看顾水牛的男童,正牵着水牛回家。他停下来与他们交谈,怀缅着自己少年时的日子。忽然,他思乡的情怀被勾起来了。他惦挂着庐培克和芭娜,尤其是媲摩。他不知道一个比丘是否应该想念他已离开了的家人。当然,罗睺罗也曾告诉缚悉底他对自己的家人也非常挂念。

缚悉底现在已二十二岁了。他比较喜欢与年青人相处,尤其喜欢和罗睺罗一起。他们时常都会互吐心声。缚悉底告诉罗睺罗他看水牛的日子。罗睺罗从没有过机会坐在水牛背上。当缚悉底告诉他水牛的温驯,罗睺罗起初觉得很难相信。缚悉底移山倒海了再三保证,虽然水牛体型庞大,但却是其中一类最驯良的动物之一。他不知曾多少次在归途上仰卧牛背,沿着河岸欣赏蓝天白云,享受在温暖软滑的牛背上悠闲的每一刻。缚悉底又告诉罗睺罗他与别的孩子所玩的游戏。罗睺罗很喜欢听这些故事。这种生活是他从来都未接触过的,因为他在王宫里长大。他说他想骑在水牛背上。缚悉底答应一定替他作出安排。

缚悉底设法想给罗睺罗安排骑水牛,但却记起他们都已是受了戒的比丘了!他决定如果途经故乡附近时,他便会向佛陀请准准回家探家人。那时,他便可以邀罗睺罗与他同行。当没有其他人的时候,他便会让罗睺罗骑上庐培克看顾的水牛,在尼连禅河河畔畅游。缚悉底自己也会脱下衲衣,骑上水牛背,就像昔日一般。

翌年,佛陀在者梨迦这些石山上安居。这已是佛陀自证悟后第十三次的雨季安居了。弥伽耶是他当时的侍从。一天,弥伽耶向佛陀透露他在森林禅坐时,往往会被情欲所扰。佛陀曾嘱咐比丘们要有些时间独自修行,但他独自修行时,却有这么铁魔障现前,因而令他非常担心。

佛陀告诉他,独自修行并不代表不需要同修的支持。当然,与友伴作无聊的闲谈或言说是非都肯定对修行有损无益,但得到同修道友的支持,对修行却是非常重要的。比丘们需要在团内共下,以能互相勉励。这才是皈依僧宝的意义。

佛陀又说:一个比丘有五种需要。第一是同修道友的善知识。第二是有助比丘保持专念的戒律。第三是要有足够的机会研读教理。第四是精进修行。第五是能体解事物的慧力。后四样的需要都是有赖第一样条件的存在,那就是要有同修良伴。

弥伽耶,修习观想死亡、慈悲、无常和对呼吸的觉察:

要降伏欲念,必需修习观想死尸。深深洞视身体腐烂的九个阶段,从气息停止至白骨化为尘土。

要降伏瞋怒,必需修习观想慈悲。慈悲可以使我们明了自己心内瞋怒的起因,以及那些导致我们瞋怒的人。

要降伏贪欲,必需修习观想无常。这样的观想,可以燃亮生死以至万象的真相。

要降伏散乱,必需修习观想气息的呼吸。

如果你能够时常修习此四种观想,你必定可以证得解脱和彻悟。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学会付出,便会拥有幸福

学会付出,便会拥有幸福

一个馒头店的老板,天天蒸120个馒头,100个用来出售,20个用来救济穷苦的白叟和孩子。在生意好的时刻,馒头刚一出锅便被顾客一抢而光,于是有人便劝他卖掉那些留下的馒头,可是无论顾客若何要求,馒头店的...

来自流浪动物的拷问:谁剥夺了我们的幸福?

来自流浪动物的拷问:谁剥夺了我们的幸福?

人类不是说我们是他们的好朋友吗?还说众生平等,可为什么有些人却任意、恣意掠夺我同伴们的生命,侵犯我们的生存权利?大量野生动物被捕杀,鱼类被捕杀,流浪猫狗们在某些城市也被捕杀……我们在悲催地承受着人类...

佛教故事:因果报应:素食馆受观音护佑

佛教故事:因果报应:素食馆受观音护佑

素食馆受观音护佑这件事发生在台中兴中街。追忆当年灾情,实乃令人心悸。 一九七四年农历十二月十七日,台中市兴中街爆竹工厂发生爆炸,当场死亡卅余人,整条街被 烧得光秃秃的,唯独二家素食馆安然无恙。一九七...

星云大师:第三十五节 毘舍佉大心布施

星云大师:第三十五节 毘舍佉大心布施

第三十五节 毘舍佉大心布施佛陀在祇园精舍教化的时候,一天,当佛陀托钵经过街道,有一对夫妇供养佛陀一钵饭,佛陀说:『种一收十,种十收百,种百收万,你们以此一钵饭的布施功德,将获得无量的福报。』佛陀说后...

净土法门法语:念佛、想佛有大利益

净土法门法语:念佛、想佛有大利益

决定没有贪爱的念头,你保持在清净平等觉,那要忍,这是善缘顺境。恶缘逆境,那就是碰到找麻烦的,羞辱、毁谤你的,造谣、生事、障碍、陷害,你还是清净平等觉,无动于衷,这样你才顺利通关。不要把所看、所闻的放...

哪些食物错配鸳鸯?

哪些食物错配鸳鸯?

网络上不时会见到有些食物不能混在一起吃的传言,究竟可不可信呢? 吃火腿三明治配优酪乳会致癌?吃肉又喝茶容易便秘?柠檬虾里有砒霜? 三不五时在网络上就会看到这类食物混着吃,对健康有不良影响的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