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典故事:护心要勿瞋

护心要勿瞋

佛陀住世时,众僧日中一食,托钵化缘毕,或在山林间经行,或于树下静坐思惟谛理,个个摄心专注,精进行道。

一天,有位比丘正安详地行走在草间小路上,听得不远处传来喑哑低沉的声音,唤道:「和尚道人」比丘抬头张望,猛然看到一条大蛇正逶迤而来,顿时一惊;只见大蛇又说:「道人不要惊慌恐怖,我不会加害于您,我是特地来请您为我说法,让我得以脱离这丑陋可怕的身躯。」

大蛇问比丘:「您有听过阿耆达王吗?」比丘回答曾听过此人,大蛇便言:「我就是阿耆达王。」比丘不可置信地问:「阿耆达王造立佛塔无数,供养三宝,护持正法,功德广大,理当受享天福,怎么会得如此果报呢?」大蛇不胜唏嘘,面露愁苦地向比丘哀诉说:「您有所不知,在我临命终时,为我持扇旁立的侍者不慎失手,致使扇子掉在我的脸上,我不由自主地起了大瞋恨心。一念之间,气绝命终,心与境相应,便堕落成蟒身,身心不宁,日夜受苦。」

比丘听完大蛇的话后,心生怜悯,立刻为大蛇开示苦集灭道、因缘果报、自性清净等种种妙理。大蛇一心乐听,法喜无比,七天七夜不眠不食,过后命终便生天上,得庄严自在的报身。几个月后,天人为了感念佛法利生的恩泽,特持香花来到佛所散花供佛。现场大众突见天降香花,不明所以,天人于是在虚空中出声白言:「我乃过去阿耆达王,幸得道人为我说法而生天上,今日散花以报佛恩!」

命终一念决定受生之处,关键至重,不可不慎。不但旁人要能善护念病者之心,莫恼莫乱,病者更要忍心勿动,不忘正念。希冀临终作得了主,须于平时日常事上用功,不贪不瞋,遇境不动,训练对治烦恼、降伏念头的功夫,面对一切境界才能坦然自在。

典故摘自:《众经撰杂譬喻卷一》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心生菩提树:宽容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佛教故事:心生菩提树:宽容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宽容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一天晚上,一位老禅师在禅院里散步,忽然发现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就知道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这位老禅师也不声张,他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着。过了一会儿,果然有...

南无阿弥陀佛的“阿“字,怎么读?

南无阿弥陀佛的“阿“字,怎么读?

慧超法师(长安香积寺首座兼监院):对于称念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因为地区不同,读音也不尽相同,在中国念:a、o、e三种较为常见。历史证明,称念任一种皆不影响往生净土。在日本,多念“阿弥达(Amid...

索达吉堪布:一个人如果说话不算话有何坏处?

索达吉堪布:一个人如果说话不算话有何坏处?

索达吉堪布:一个人如果说话不算话有何坏处? 问:一个人如果说话不算话有何坏处? 索达吉堪布:一个人若出尔反尔,谁都会看不惯他,当然也没人愿意相信他的话,在单位或家庭里,他做什么都会不顺,最后自己孤...

药师坛城“法施”连载15

药师坛城“法施”连载15

【药师坛城“法施”连载15】药师禅:认识一个人靠缘分,了解一个人靠耐心,征服一个人靠智慧,和睦相处靠包容。人,相互帮扶才感到温暖;事,共同努力才知道简单;路,有人同行才不觉漫长;友,相互记挂才体味情...

宣化上人:“诸恶不作”这就是修慧;“众善奉行”这就是修福

宣化上人:“诸恶不作”这就是修慧;“众善奉行”这就是修福

六道轮回“诸恶不作”,这就是修慧;“众善奉行”,这就是修福。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我们人为何颠倒?即是无智慧。为何背觉合尘?也是因为无智慧。为何总在六道中轮回?也是因为无智慧。所以修道,应该以智慧为首。...

星云法师: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 2

星云法师: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 2

各位同学:记得上周讲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我曾提出六点意见贡献大家,今天仍然提出几点意见,供各位参考:一.从发心中担当责任我们佛教青年经常会说要‘发心’,但是很少听说要担当‘责任’,更不知道责任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