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典故事:杀业是重罪

杀业是重罪

《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世间众生莫不贪生怕死,爱惜自己的生命,所以我们要秉承佛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长养平等不二的慈悲心,不但不杀生,还要积极地护生、救生,令一切众生皆能远离怖畏,获得安乐。

过去,在罗阅祇国外五百里处有一座山,山中住着一户人家,男女老少共有一百二十二人。他们以打猎为生,过着穿皮吃肉从不耕种的生活。他们只知敬奉鬼神,不知世上还有佛法僧三宝。

一天,佛陀以圣智观察,知道他们得度的因缘成熟,于是来到这户人家附近,并于树下打坐。当时,这家男子都去打猎了,只剩妇女在家。她们看到树下坐着一个人,身上散发出的光芒照耀着天地,连树林、石头都变成金黄色。一家大小非常惊喜,认为此人必是神人,于是赶紧前往礼拜供养。佛陀除了为她们开示杀生的罪过以及护生的福报外,也解释无常的道理,即使恩爱非常,也难免有别离之时。妇女们听了都觉得深得法益,十分欢喜。

妇人们对佛陀说:我们虽然贪心杀生,以肉为食,但还是希望您能接受我们微薄的供养。佛陀回答:诸佛慈悲,不以肉为食,而我也是饱食才来,你们就不必为我准备了!又说:人生在世,可以赖以维生的东西非常多,你们为何不选择一些有益的食物呢?如此残害众生以养活自己,死后会堕入恶道,对自己只有损害没有帮助。人们应当食用五谷杂粮,并且悲悯众生皆有贪生怕死之性,屠杀它们来养活自己的罪业是无法消灭的,唯有心怀慈悲不杀生,才能世世吉祥无患。于是佛陀说了一首偈语:

为仁不杀,常能摄身;是处不死,所适无患。

不杀为仁,慎言守心;是处不死,所适无患。

垂拱无为,不害众生;无所娆恼,是应梵天。

常以慈哀,净如佛教;知足知止,是度生死。

此时,外出打猎的男子正好回家,却发现妇女们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出来迎接,心想:平常回家,妻子都会出来迎接,怎么今天连一个人影也没看到,不知是否发生了什么变故?情急之下,将猎物丢下,四处寻找。没想到,自己的妻子坐在树下,合掌聆听佛陀的开示。男子们非常生气,冲动地想要殴打佛陀,妇女们赶紧劝道:这位可是大神,千万不可以对他乱来。男子们一听,赶紧向佛礼拜忏悔。于是,慈悲的佛陀又为男子们再说一次不杀得福、杀生有罪的道理。男子们听了非常惭愧,长跪向佛说道:我们自幼生长于深山,以杀猎为生,罪过如山,有什么办法才能免除我们的恶业?于是佛陀又说了一首偈子:

履仁行慈,博爱济众;有十一誉:福常随身,

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天护仁爱,不毒不兵,

水火不丧,所在得利,死升梵天,是为十一。

说完之后,在场的一百二十二个人都欢喜信受,受持五戒。佛陀并且请罗阅祇国的瓶沙王,赐给他们田地与粮食。从此以后,整个罗阅祇国和国家边境外的人民,都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素食有益健康名不虚传

素食有益健康名不虚传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坚信素食养生,有益健康。按照中国的古老传统,人不应该过分追求浓烈的厚味饮食,而平易恬淡才是养生的基本原则。《吕氏春秋》之《重己》篇指出,善于养生的人是不味众珍的,因为味众珍由胃充...

佛教故事:生活故事:记住他人的好,用一颗感恩的心生活

佛教故事:生活故事:记住他人的好,用一颗感恩的心生活

我有一个朋友刚刚步入职场没多久,进入了大企业上班。这家公司想削尖脑袋往里钻的人不在少数。还在实习期的她就经常加班到很晚,她很朴实工作认真,有的时候同事家里有事,想早点下班就把工作交给她办,即使她手上...

皈依修学手册: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

皈依修学手册: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

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皈依,须有正当的理由,这直接影响到学佛的态度和成就。正确的皈依之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认识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我们所拥有的能够听闻佛法的暇满人身,蕴涵着重大意义,但这些价值必...

索达吉堪布:魔是什么

索达吉堪布:魔是什么

索达吉堪布:魔是什么问:很多论典中经常说“魔障”或某某人“着魔”了,究竟什么是“魔”呀?索达吉堪布答:《大智度论》云:能夺命者是名为魔。命有两种,一是身命、二是慧命。而烦恼魔、蕴魔、死魔、天子魔能夺...

百合雪梨银耳羹

百合雪梨银耳羹

我们的使命:传承传统文化 共筑美好家园我们的宗旨:做好百姓保姆我们的价值观:孝悌忠信 礼义廉耻 仁爱和平百合,养阴润燥,补肺阴,清肺热;雪梨,生津润燥,清热润肺,止咳化痰;银耳,帮助肠道蠕动,减少脂...

宣化上人:时时你都能少欲,一切的功德就都能生出来了

宣化上人:时时你都能少欲,一切的功德就都能生出来了

《佛遗教经浅释》◎一九七九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洛杉矶金轮圣寺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你们各位众生,不要单说比丘,所有的众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