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经故事:皈依三宝获福无量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园时,一日对比丘们开示:皈依具足三种功德,是哪三种功德呢?第一种是皈依佛的功德,第二种是皈依法的功德,第三种是皈依僧的功德。

什么是皈依佛的功德呢?无论是二足、四足,或多足的众生;或是有色、无色、有想、无想,乃至于非想非非想处天的众生,都无法超越最尊、最上、福慧圆满的如来。就好像由牛得到牛乳,再由牛乳提炼乳酪,进一步再炼制成生酥、熟酥,最后再精炼成醍醐,醍醐是五味之中最上、最为珍贵,其他诸味皆不能与之相比。同理,如来就如同醍醐之味,福慧圆满、最尊、最上,所有众生皆无有能及者。若有众生恭敬供养承事于佛,即是承事第一功德、最胜福田,便受人天之福,此即皈依佛的功德。

什么是皈依法的功德呢?世间所有法:不论有漏、无漏,有为、无为,无欲、无染,灭尽、涅槃。涅槃法在诸法之中,是最尊、最上的真理,没有一法可以超越。犹如从牛身上取得牛乳,进一步由牛乳提炼而得到乳酪,由乳酪再炼制成生酥、熟酥,最后再由熟酥精炼成醍醐,醍醐是五味之中最上、最为珍贵,其他诸味皆不能与之相比。同理,涅槃法如同醍醐,在所有诸法中,最尊、最上,没有一法可以超越。若有众生恭敬遵奉涅槃法,即是承事第一功德、最胜福田,便受人天之福,此即皈依法的功德。

什么是皈依圣众的功德呢?所谓贤圣僧众,是跟随如来修行,僧团中持戒精进的出家众。众生之中,如来僧众最尊、最上,无有众生可以相及者。就如同从牛取得牛乳,再从牛乳炼成乳酪,由乳酪进一步炼制得生酥、熟酥,最后再由熟酥精炼出醍醐,醍醐是五味之中最上、最为珍贵,其他诸味皆不能与之相比。同样地,如来僧众如同醍醐,于众生中最尊、最上,无人及者。如有众生恭敬事奉如来僧众,即是承事第一功德、最胜福田,便受人天之福,此即皈依僧的功德。

世尊于是为大众宣说此偈:第一承事佛,最尊无有上;次复承事法,无欲无所著;敬奉贤圣众,最是良福田;彼人第一智,受福最在前。若在天人中,处众为正导;亦得最妙座,自然食甘露。身着七宝衣,为人之所敬;戒具最完全,诸根不缺漏。亦获智慧海,渐至涅槃界;有此三归者,趣道亦不难。

比丘们闻佛教导,皆欢喜奉行。

典故摘自:《增一阿含经卷第十二三宝品第二十一》

省思:

修行学佛,皈向三宝,如同生死苦海中找到舟航的方向,令众生得渡苦海至涅槃岸。依佛为师,找到正确的修行方向,凭法为药,断除烦恼,依僧为友,提携接引于正道,是故皈依三宝能得第一功德。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二十六、干布国王

二十六、干布国王

二十六、干布国王残杀五百罗汉,恒在地狱受苦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候,有一个正在地狱受苦的怪物。牠的躯体庞大,没有双眼,全身溃烂,溃烂处还有许多小虫不停地吸食,真是苦不堪言。当它跑到平原时,有狮子、老虎、...

老人念佛的感应

老人念佛的感应

其实念佛是非常好的,自己在家中念诵佛法是有很多的好处的,我们多多的念诵佛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增加功德,而且我们平时多多的念诵是可以获得感应的。现在就有很多的老人在念诵佛法,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老人念佛的...

阿秋喇嘛:上师与弟子

阿秋喇嘛:上师与弟子

阿秋喇嘛:上师与弟子 一个人能够在现世中遇到一位证得究竟智慧的上师,依止他,经由他的指导而生起强烈的出离心与菩提心,并通过亲近上师身语意而涌现对实修实证的渴慕,进而全身心地摈弃今生,把自己投入到实证...

佛教故事:孝的故事:陈荣

佛教故事:孝的故事:陈荣

陈荣陈荣是福建建宁人,他对母亲非常孝顺。明朝天启年间,县城遭水灾,老百姓被水淹没漂流。陈荣和他母亲被冲散,在两处各自都抱著一根木头。当陈荣到达岸边时突然遇见了母亲。原来,一艘官船中有位郡守夜晚作梦,...

【原  文】

智有二:有世间智,有出世间智。世智又二:一者博学宏辞,长技远略,但以多知多解而胜乎人者是也;二者明善恶、别邪正,行其所当行,而止其所当止者是也。仅得其初,是谓“狂智”,当堕三涂。兼得其后,是谓“正智”,报在人天。何以故?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也。

出世间智亦二:一者善能分别如来正法四谛六度等,依而奉行者是也;二者破无明惑,如实了了,见自本心者是也。仅得其初,是出世间智也,名为“渐入”。兼得其后,是出世间上上智也,乃名“顿超”。何以故?但得本,不愁末;得末者未必得本也。今有乍得世智初分,便谓大彻大悟者,何谬昧之甚。

—— 节选自《竹窗随笔》

【译  文】

通常所说的智慧,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世间智;另一种是出世间智。具有世间智的人,又可分为二种:

狂  智

一种是偏重于才学的,譬如学问广博言辞巧辩,有特长的技艺,有深远的谋略,这些人大都是以知识丰富,头脑灵活而胜过普通的人;

正  智

另一种是注重品德修养的,能认清善恶,分别邪正,知道做哪些事是符合道德的,应当行的便行;哪些事是不道德的,不该做的便坚决不做。

这二种世智中,如果只具有才学而忽略了品德,那么这种智慧只能称狂智,仗此狂智造业,势必堕落三涂;既有才学又兼能注重品德修养,这种智慧才可称为正智,以此正智断恶修善,将来报在人天。为什么呢?世间有君子小人之分,凡注重于品德修养而不炫耀才华的人,称为君子;而那些专爱卖弄才华的人,投机取巧,藐视品德修养的人,便是小人。

出世间智也有二种:

渐  入

一种是善能分别如来所说的四谛六度等种种法门,并依此正法而修行;

顿  悟

一种是断尽无明烦恼,能够通达一切诸法的实相,彻见本具佛性的人。

在这二种中,仅得前一种,虽可称为出世间智,但名为渐入。兼得后一种,便是出世间上上智了,名为顿悟。为什么呢?因为明心见性是根本,其余皆属枝末。得了根本,自然不愁不具枝末;但如果仅得枝末,却未必能得到根本。可笑现在有些人,刚得到点世间智的一点皮毛,便以为大彻大悟了,真是荒谬愚昧到了极点。

智慧有哪四个层次?

【原  文】智有二:有世间智,有出世间智。世智又二:一者博学宏辞,长技远略,但以多知多解而胜乎人者是也;二者明善恶、别邪正,行其所当行,而止其所当止者是也。仅得其初,是谓“狂智”,当堕三涂...

佛教故事:罗汉菜:施一口水

佛教故事:罗汉菜:施一口水

施一口水从前舍卫国中,有一豪贵梵志,财富无数,其人也很聪慧明达,只是堕入邪见,不相信善恶报应,说布施无益。舍利弗以慧眼观之,这个长者宿有大福,今得豪富,即往度之。舍利弗即以神足持钵到长者家,这时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