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六集)

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六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请看经文第五页第一行:

【天人归仰。请转法轮。常以法音。

觉诸世间。】

这一段以及下面很长一段的经文,一直到「显示三乘」,这里都属于八相成道的第七相,第七相是转法轮。我们昨天跟大家介绍,释迦牟尼佛以及一切诸佛在世间示现成佛,都有所谓八相成道,这个实际上就是对众生的身教和言教。佛教它不是宗教,是教育,释迦牟尼佛是老师,他来这世间就是教导我们,这个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一切众生能够破迷开悟、转凡成圣。所以经文这里讲到『常以法音,觉诸世间』,这是佛教学的宗旨之所在。

底下这一大段都是讲转法轮,可以说把佛陀教育到底是什么给我们基本都讲明白了。佛在世间他弘法利生,弘法利生一定要有人请,所以这里我们看到『天人归仰,请转法轮』。为什么佛要讲法还要有人请才讲?这是因为佛教是师道,所谓尊师重道。对老师要恭敬,要对法尊重,所以要请老师讲,要求学,而不是马马虎虎,一点恭敬心都没有。现在我们看到学校里面老师教课,学生确实对老师恭敬心就不如从前。当然学校的教育它是收费的,不像释迦牟尼佛以及古圣先贤那样,教育从来不收学费,孔老夫子唯一就是你要拜师的时候送一点束修之礼,这是一个礼节,除此之外老师不要求你。这束修之礼是表达学生对老师的那种恭敬心,表示我是来求学的。所以老师教学生全是义务的,因此学生对老师就非常的尊敬,真正尊重老师的人格,老师是无私奉献。当然现在学校的老师就做不到这样,所以这个也是师生双方都有这样的一个责任。学生要真正得到利益,一定是要对于老师有十足的恭敬心。这不是老师要求的,而是什么?学生自己要有诚敬心才能受益,这对学生好。

我们看到佛陀当年出家修道,十九岁出家,三十岁证道,证道以后,当然他唯一留在世间的使命就是弘法利生,如果没有缘分,他就要走了。如果他真的走了,谁知道他成佛?世间肉眼凡胎的凡夫,谁能晓得这位三界大尊?没人知道他,那就要有人慧眼识英雄,来请他住世。但是凡夫不懂,凡夫只是看到这是个苦行僧,有福不会享,太子位都不要,跑到深山老林里面去苦修什么?看不起他,轻慢。一定要是什么?真正有德行的菩萨他才能够会请。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是谁请的?天人请的,「天人归仰」,这个是四禅天上的五不还天,净居天这些天人在天上看到释迦牟尼佛成道,很难得,三界里头这是无上至尊,遇佛出世是非常稀有的。净居天人他们都不是普通人,都是什么?至少证得三果以上的圣人,阿那含果以上,甚至有很多是阿罗汉。他们从净居天下来,来请佛说法。首先是归仰,归是皈依,仰是敬仰,这是尊师重道。真正圣贤人他懂得尊师重道,凡夫不懂得尊师重道,佛在面前都当面错过。所以这些天人来皈依敬仰,然后请转法轮,请佛留在世间,不要涅盘,给我们大众宣说妙理。佛是很慈悲的,只要有人请,有求必应。除非没人请,没人请他也绝不攀缘,他就走了。所以他看到有人请,他就留在世间,就开始讲经说法,从鹿野苑开始度五比丘,一直到七十九岁圆寂,讲经四十九年,说法三百余会。

鹿野苑度五比丘之后,陆陆续续很多人就开始认识释迦牟尼佛,像大迦叶、目犍连、舍利弗这些尊者,其实他们都是佛菩萨来示现的。原来都是修外道,带着很多徒众,他们是外道的首领,看到释迦牟尼佛的境界很高,他们很佩服,都带着外道的徒众来皈依。所以释迦牟尼佛也是水涨船高,一下子就被捧起来了,大家都知道,这释迦牟尼佛是人天导师。这些学生,说老实话,个个都不是普通人,舍利弗、目犍连那都是古佛再来的,来唱同台戏,他们表演学生,来尊师重道。这个我们也要学习,特别是对佛法已经有一定的造诣的人,看到真正善知识,我们要学会「请转法轮」,请他来弘法,让众生有觉悟、得度的因缘,这个功德是无量无边。

我们在中国历史上也看到,唐朝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这是了不起的人物。听了半部《金刚经》就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了,他的境界跟释迦牟尼佛是平等的。五祖把衣钵就传给他,给他说了,给他印证,你识得本心,便是天人师,便是佛。当时惠能大师还没出家,二十四岁的一个小伙子,靠砍柴为生的樵夫,什么文化都没有,根性特利,听到五祖给他讲了开示,他就能够觉悟、能够见性成佛。可是世间人没人认识他,没人相信他是成佛了。

五祖把衣钵传给他,大家都不服气,为什么不传给神秀,传给六祖?神秀又有威仪,身材又高大,北方人,六祖是广东人,身材比较矮小。神秀气宇轩昂,还能给武则天讲经说法,理应把衣钵传给他,可是他没见性,没见性就不能传,六祖见性了。所以五祖传给他之后,叫他赶快跑,不跑不行,大家嫉妒,大家不服。所以六祖惠能大师就跑了,而且在猎人队里躲了十五年。大家追他,追衣钵,不服气,他就躲起来。十五年的时间,不是短的时间,真叫韬光隐晦。十五年之后,人们对这个事也就慢慢淡忘,他才开始复出,来到广东广州,就是现在的光孝寺,当时唐朝叫法性寺,这是千年古剎。我也是在光孝寺得度入佛门的,当时是本焕老和尚接引我们入佛门,现在光孝寺还在那里,香火鼎盛。

结果印宗法师那时候是法性寺的方丈,他讲《涅盘经》,惠能大师那时候就来到那,就在外面听经。正好两个法师在外面吵起来,一个人说风吹着幡动,他说是风动;一个人说是幡动,不是风动。一个人说这,一个人说那,两个人就吵起来。结果惠能大师上去跟他们俩讲,「你们都别吵了,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结果这话传到了印宗法师耳朵里,印宗就知道,这不是普通人,能讲得出这样的话来,立刻请他来见面。一了解才知道,原来他正是五祖的衣钵传人。印宗法师也不简单,立刻就给六祖剃度,他那时候出家了。

六祖是二十四岁开悟见性,十五年下来,将近四十岁才出家,印宗给他剃度。剃度以后,反过来就拜他为师。印宗法师当时是法性寺大寺院的方丈,徒众很多,他拜六祖惠能大师为师,这一下子把所有的徒众都带到六祖会下,跟六祖惠能大师来学,所以这一下就把惠能大师捧起来了。这是真正的护法,不是普通人,他没有嫉妒心。一般他觉得你有什么了不起,把我的徒众都带到你那,他不肯这么做,甚至你在那讲经说法,他会叫徒众不要听他的,你听我的,别听他的。这是什么?嫉妒障碍。像印宗那样的对惠能大师这样的来成就,成就他的法缘,这是功德无量。印宗的境界绝不在六祖惠能大师之下,正如当时舍利弗、目犍连都是古佛再来的,他们来做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这就是叫做天人归仰,请转法轮。

所以僧团一定要什么?互相赞叹,互相护持。古德有一句话讲,「若要佛法兴,除非僧赞僧」,对别人要赞叹,法师与法师之间互相赞叹,绝不能够自赞毁他,那就成了勾心斗角,破坏僧团。自赞毁他都是自己心里头有名闻利养的执着,担心自己的利给人家夺去,都会有这样的一个心,这样的心怎么能够弘法利生?僧团也就没办法有六和敬。

所以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在一起学习,我们要怎么样建立僧团?就是要互相尊敬,互相赞叹,互相的鼓励。譬如说我们上台讲经,我们不敢以老师身分自居,我们是学生,我们是向大家学习,台下坐的是我的老师。我是一个学生练讲,上来给台下的老师们做汇报,这是我学习的一个最新的这样的一个成绩来汇报,请老师监督,请老师指正。我们学讲经的人都得要有这样的心态。而对听经的人只有感恩,是你们来成就这样的法会,成就我这学习的机会,你们才是真正的菩萨。还有像我们协会的这些义工、职员,没有他们的尽心尽力的奉献,哪能够成就这样的法会?哪能够成就这种功德?这个团体谁都少不了。

像我们在这讲,后台有摄影组,有上字幕的,还有做行政工作的,包括扫地的、打扫卫生的、做饭的,统统都是菩萨,来成就这项功德。一个团体谁都少不了,就像一个手表,手表要走得很精确,每一个零件都不能少,少一个零件,这个表可能就走不动。我们学讲经的等于是面上的那个指针,大家能看得到,底下的零件它的作用绝不亚于指针。所以互相之间要恭敬、要赞叹,大家的功德是平等的,没有说高下,没有说上台的人就高,下面的人就低,没有这样的。正如释迦牟尼佛当年,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释迦牟尼佛是扮演佛的、老师的角色,底下的这些弟子们其实都是古佛,都是大菩萨,前台好像是这样的师生关系,在后台,扮演学生的可能都是扮演老师的老师。

所以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就一定要学着生平等心,自己谦虚,恭敬别人,礼敬诸佛。不管是讲法的人,还是护法的人,都是什么?心心念念想着众生,自己不能有丝毫名闻利养的贪着,那是真正为众生来护持佛法。护法的人对弘法的人就好像父母对自己儿女那么样的照顾,弘法的人要担当弘扬圣教的这样的一个使命,对护法者要感恩,感恩戴德。所以这是讲究请转法轮,谁能够请?那绝对不是普通人,如果不明理,自己没有智慧,怎么懂得请法?而且请法都是要有一个团队一起来工作,大家有团队精神,那就是修六和敬,这才能够把这个法轮转得起来,世间的众生就得福。如果团队里面的人个个都是自己想着自己的事,互相之间又不服气,还勾心斗角的,这个就完了,法轮就转不起来。所以和敬,这真正是佛法弘扬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所谓法赖僧传,僧就是修六和敬的这样一个团体,这才能够真正转法轮。

为什么要用轮来表示?这是个比喻。佛法用轮来表示,这个比喻非常好。你看轮子是圆的,圆的轮子它的圆周是在转动,在动,可是圆心是不动的,这个很好,就是动和不动是一不是二。动的是相,不动的是性,性相是一不是二,你看这个意思表示得好。圆周是表示有,圆心是表示空,圆心你找不到,你找不到圆心,它只是一个点,数学上说的一个点,它是没有长度、没有体积的,只是你这样一个概念中有这么一个圆心的点,它是空的。虽然说空,但是它有,空有不二。空有不二它就能够带动整个大千世界转动起来。所以用轮来代表佛法,这真的是很贴切,而且轮要转动,转动是表示什么?要推广,佛法一定要辗转流通,普及十方三世。

下面「常以法音,觉诸世间」,这句话就是所谓法说,上面是比喻说,现在是法说,把那个道理讲出来。常是不断,佛法不能断,要永恒的来流传。使佛法不断,不是说经典能够流传在世间就能不断了,不一定,最重要的是有讲经说法的人,有真修行人,把经典里面的道理能开解出来,能演示出来,否则经典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凡夫真的看不懂,不能入境界,这就要有人去说。所以常以法音,觉诸世间,法音就是说法。当然说法不仅是口说,身口意三业的造作都是说法。

你看我们师父上人他台上每天两个小时那是说,台下二十二个小时那也是说,有智慧的人懂得观察、懂得学习,就从老人家的一举一动当中你就能觉悟。譬如说老人家他讲让我们放下分别执着,这是说,我们听到这是语言文字,可是什么意思未必能懂。如果你真懂,你就能放下分别执着,没放下说明你没懂。然后你看看老人家他日常生活是怎么待人处事接物,他能够把如何放下分别执着这些道理演出来给你看。我跟着他身边时间久了,体会特别深,有时候一些事情来了,自己觉得很急,这事情很重要,跑到他身边跟他讲,他听完之后好像无动于衷,悠然自在,这下我一看他的表情,我的心也就定下来。原来是心浮气躁,为什么心浮气躁?你有分别执着,你把这事真当成真的,不是告诉你「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吗?你没懂,事情来了你就忘了,你就没把它当梦幻泡影,你把它当成真的,所以你会气急败坏,你会心浮气躁。老人家他什么话都不说,就这样一表演,你就回光返照,这不就是说法吗?这不就是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吗?所以如果不是真入境界的人,你怎么可能真正把佛法的道理能够演示出来?这叫为人演说,演就是你表演,说才是用语言,而且是不间断的说,一生都是这样说,二十四小时没间断过,只是你能不能看得出来,那是你自己的本事。

觉诸世间,诸世间是指十法界,包括六道,还有六道以外的声闻、缘觉、菩萨、佛,这是四圣法界。这个佛是十法界里面的佛,他已经放下分别执着,但是他起心动念还没有完全放下,还差一点,放下了他就入一真法界,没放下那继续得学,就是还没完全觉悟。所以觉诸世间,包括十法界。

这里「天人归仰,请转法轮,常以法音,觉诸世间」,这是讲转法轮相,第七相,总相,总说。底下是别说,就是分别给我们讲转法轮相是怎么个转法,把这个相给我们分别细致的说出来。我们来看经文:

【破烦恼城。坏诸欲堑。洗濯垢污。显明清白。】

前面讲的「常以法音,觉诸世间」,法音就是指宇宙人生真相这些道理。我们一般众生凡夫迷失了宇宙人生真相,宇宙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人生是我们本人,就是我们对自己和对我们所生活的环境都没办法真正了解,所以生活在痛苦和烦恼当中,这是迷失。这个迷失是因为有烦恼、有妄想。所以佛教学首先教我们断烦恼、去妄想,这就是『破烦恼城,坏诸欲堑』。烦恼和欲望是我们觉悟的最大障碍。要知道我们人人本性本觉,每个人本来是佛,都是觉悟的,但是我们自从有了烦恼和妄想以后,就变得迷惑颠倒,失去了清净心,清净心就是真如本性。所以我们一定要把那些烦恼妄想去除掉,回归到真如本性,恢复我们的清净心,这是佛陀教育教我们的一个修行方法。所以破烦恼,烦恼就是魔怨。魔,前面有讲到的「降伏魔怨」,烦恼魔是其中一个魔。怨就是怨家,怨是什么?怨是欲,前面讲到的财色名利这四种欲望就是怨家。「城」是比喻烦恼非常的坚固,不容易破,但是不容易破,也要把它破掉,魔怨很难降伏也要降伏。「坏诸欲堑」,堑也是,我们讲天堑,这是很难跨越的,也要跨越。

然后『洗濯垢污』,这是把心地洗干净,心地有染污,把它清洁干净。这种心地的染污是我们一切染污的根本,现在我们处在一个污染的时代,环境的污染,人生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太多了!要想把这些污染都清干净,怎么清?你说清环境的污染,现在科学家都在讨论,怎么样防止污染?讨论来讨论去,看来没什么特别好的效果。这生理的染污就是疾病,我们为什么会得病?这根本还在于我们的心出了毛病。

有一位同修他跟我讲,说他两个姐姐都得了癌症,一个已经过世,另外一个现在得了肺癌,做了手术,但是并不很理想。他在医院里面(肿瘤医院),也看到很多这种患了癌症极度痛苦的病人,他是学佛的,他在那想,为什么人会患癌症?他求佛菩萨给他启示一下。结果晚上做了梦,就梦到两句话,就是讲「人品即自性,自性即佛性」,就是你的人品如果是出了毛病,那你就会得病,大概是这个意思,这两句话。他来问我,他梦到这个是不是真的佛菩萨给他启示?我看了之后我说是的,为什么?这符合经上讲的道理。经上讲「相由心生」,相是我们的身体这个色相,那是心所变现的。你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身相,你的心要是不清净,你身体肯定会出毛病。要是人品不好,那肯定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毛病。

所以明天中午我承师父上人之命,要讲「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这个师父上人在讲《无量寿经》里面讲过一点点,大概他老人家觉得这个很重要,但是在讲经当中不能全讲,只能挑几句,所以他让我把它讲出来,做一个补充。我看了老子的这篇文章,觉得太好了!他说这病完全都是心病,心有了毛病,身就会得病。心病还须心药医,崇百药,这一百味药就是医你的百病,你要真正把这心病都防止了,你是百病不生。所以我现在也找了不少的一些病例,来加以诠释,发现中医真的了不起,讲人各种情执、各种心态,就会感召不同的病。彭鑫大夫他就讲过「仁义礼智信对五脏的影响」。

仁,它对应肝,五常是对应五脏的,仁对应肝,一个人有仁爱心的时候,他的肝就会好一些;如果不仁之人,没有爱心的、冷漠的,或者是常常发脾气,发脾气、发怒这是伤仁,仁爱的心没有,仁慈心没有你才会发怒,所以往往会得肝的病。情执里面怒伤肝。所以为什么我们肝不好?肝开窍于目,目是眼睛,眼睛不好的,那你得想想,我们可能肝有毛病。为什么肝有毛病?你得想想你的脾气,你是不是不够仁慈?是不是不够关心人?是不是整天发脾气?这脾气有的是发出来的,那叫怒火;有的是生闷气,人家说我,我不敢发作,但是闷在里头,那也会伤肝,仁。

义,义是对应肺。肺,如果是说我们人不义的话,那就会有肺的毛病,为什么有肺癌、肺气肿、肺炎?那肯定做出不义之事,义者宜也,你肯定有很多不应该做的做了。

礼,仁义礼智信的礼,礼对心,一个不守礼的人他心脏会有毛病,或者是跟心脏有关的,一般讲的心血管,现在特别多。所谓的脑血栓,跟血有关,心血管硬化、高血压,这是三高,都是因为不符合礼仪所致,待人处事接物没有礼。

还有仁义礼智信的智,智是对应肾,如果是不智慧,那会肾有毛病,这是愚痴颠倒,没有接受圣教的人往往会迷惑颠倒。所以现在你看实在肾病的人也特别多,肾虚等等。

还有信,信是对应脾胃,一个不诚信的人,脾胃会出毛病。这是彭鑫大夫跟我们讲的,确实也是《黄帝内经》的精神。

所以真正要「洗濯垢污」,把心理的病给去掉了,身体不会有病。如果身体有病,立刻得反省,我哪个方面出了毛病,赶紧得改过自新。彭鑫大夫他就说他有一个这样的病例,一个女孩子找他看病,把了脉之后,他说妳的肝有问题,妳是不是整天爱生气,自己很好强,不仁?她确实是,她也承认。为什么?这个女孩子她很强势,譬如她自己开车在路上,别人超过她她都不服气,拼命得冲上去压着别人,这么强势,很容易生气。对父母尤其是不孝敬,生气,有时候骂父母。彭鑫博士告诉她,说妳是肝有毛病,实际上妳得修妳的仁心,当然最重要是孝,「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仁之本,孝顺父母,仁爱大众。很不错,这个女孩听进去了,回头她自己反省忏悔,结果很快这病就好了,她没有用西药,只是找彭大夫用中药调理。彭大夫说中药是很慢的,没想到她很快就好转,为什么?她从根本转了,身上的毛病是心的一个反应,她心上改了,洗濯垢污,身也就好了,通了。所以老子说百病崇百药,我们会稍微详细一点跟大家一起分享,这一句洗濯垢污就说到。

后面经文第三十六品也讲到,「身心净洁,与善相应」,现在我是专讲《无量寿经》,师父现在插入让我讲其它的,这也是对我考验,你想一门深入,你得讲讲其它的,你不能自己又分别执着,其实其它的不也都是讲《无量寿经》吗?所以我就在经里面找出这一句,「身心净洁,与善相应」,这就是「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太上老君是详讲这一句经文,还是讲《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包含一切法,所以洗濯垢污也是这个意思。除了烦恼以外,垢污还包括知见上的错误,见思烦恼,见和思这是两大类烦恼。见是指见解上的错误,一般讲五大类,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细说有八十八品见惑。思呢?思就是贪、瞋、痴、慢、疑、恶见,六大类,细说八十一品,统统都是染污。要把这些染污都洗濯干净,你才能慢慢恢复自性。把见思烦恼放下还不行,你的自性只是恢复了一部分,还没完全恢复,还要放下分别,这是尘沙烦恼,自性又恢复一部分,然后继续放下无明烦恼,自性才能完全恢复。『显明清白』就是讲真心本性完全显露出来,你就是成佛了,这个是佛教学的目的。我们来看底下经文,第五页第三行:

【调众生。宣妙理。贮功德。示福田。以诸法药。救疗三苦。升灌顶阶。授菩提记。为教菩萨。作阿阇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成熟菩萨无边善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

先看到这。『调众生』,调是调顺、调和这个意思。众生,这个意思就很广,它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一切现象,这叫众生。你看看宇宙当中世出世间一切法,哪一个不是众缘和合的?都是,所以都是众生。我们讲度众生,这就是调众生,众生不顺,你给他调顺。怎么不顺?有烦恼就不顺。怎么调?先从自己调,你自己得调顺了,你才能够调顺其它众生。我们自己这个身体,这是众缘和合而生的。一个人,我们一般讲由四大五蕴组成,四大是物质的,地水火风,这叫四大。地是物质的东西,像我们的骨肉这些,皮肤、毛发,这些都是有形的,摸得着的,这是地大;水大是指液体的,像血液、体液,这些都是水大;火大是指我们身体的温度,体温;风大是指呼吸。所以我们整个物质的这样的一个肉体,四大就能够概括。《黄帝内经》,中医上的概括是五行,金木水火土,这个概括也很好,其实两个概括这种方法是异曲同工。这是指物质上的。

除了物质,还有精神,五蕴就包括物质和精神,所谓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这叫五蕴。色就是指物质,四大就叫色。受、想、行、识这都是精神的,受是感受,想是你的思想。行是什么?行是你念念相续的这么一个行为,不能停住的,这叫行,念念在无常变动。识,这是讲我们的阿赖耶识,广义上,八识。五蕴就是包括物质和精神,概括了众缘,我们是众缘和合而生。所以假如我们的物质上身体的四大不调,这就生病,风寒感冒,这都是四大不调,就是你没有调理好你的身体,你没有一个很好的作息规律,你没有很好的那种饮食规律,你可能就会造成身体的毛病。所以调四大就是调身,中医很注重这个调身。而且调身,我们讲治未病,不治已病,已经生病了你去找大夫治,那都是下一等,中医讲究的未病之前,你还没生病之前你就得调治,要调到不生病,这才是真正的好的方式。所以中医重养生,养生是最重要的,不是强调说你治病,你已经生病了去治,那是第二步,下策。除了调身以外,还要调心,调五蕴,这五蕴,色是身,受想行识就是心,我们都要调,调就是什么?不要让它生烦恼,我们的心总是处在清净的、平等的这样的状态,心平气和,你会百病不生,这所谓身心都要健康。

佛法也重视调身心,用什么调?用戒定慧来调,戒是调身的,戒就是规矩,你的身要遵循规矩,不能够乱来,包括你有好的作息习惯、饮食习惯,这都是规矩,这是讲戒。定和慧都是调心,慧也调身也调心,身心俱调。所以调众生,我们第一个要想到自己要调好自己,所以学佛的人首先要做到自己「身心净洁,与善相应」。如果自己的身都还是很多毛病,这说明学佛还没学得有效果,你连自己的身都转不过来,那你还转什么其它的众生?所以首先要自己断烦恼,持戒修定,这个是调伏。净宗法门里面讲如何调伏身心?用读《无量寿经》、念阿弥陀佛,这就是调身心。你读经的时候,读经要注意不要求解,我读经文的时候,我就认认真真的把这经文念准确,不要想着经文什么意思。如果你边念着边想着经文什么意思,你这是打妄想,你想来的意思都不是真正佛的意思,你说「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什么意思?如来没有意思。连孔子都说,他自己是空空如也,人家来问他的,他是「叩其两端而竭焉」,就是别人来问,他就给你说得很圆满,把这个两端,是非、好丑、善恶,都给你讲得清清楚楚。但是你不问的时候,他是空空如也。他说我「吾有知乎哉」,我有没有知?没有知,无知也,心里没意思,没意思那才是真正如来真实义。佛更是这样,孔子都能做到,佛当然更是如此。所以我们读经的时候,不要去想,就专心的念,念得准确就行了,你就是在持戒。你不打妄想,什么都不想,恶念不生,那你就是持戒;一心去读,专注的读,你就是修定;读得很清楚,没有漏行,没读错,没有读颠倒,这个就是慧,慧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你读《无量寿经》,读一部一个小时,你这一小时是修戒定慧;读两部是修两个小时戒定慧;如果你一天能读上十部,你戒定慧修上十个小时,这就很了不起,那你肯定是身心调和,身心清净,你身上有什么病很快就会好。念佛也是一样,当然我们师父讲,初学者读经是最好的,因为你念佛,念着念着打妄想,自己还不觉察,读经你就比较容易觉察,因为你一打妄想的时候可能你就读错,你马上就能够觉照,我在打妄想,立刻就把心收回来,重新专注在经文上。念佛有时候就会随口滑过,打着妄想还在念。所以读经对初学者这是很好的一个方式,我自己也是这样过来的,非常的受用,现在也是每天都读经。等读经读到一部下来都没妄想了,那你念佛那个功夫就很好,就很容易成片。

刘素云居士她就是最好的例子,原来身体得了红斑狼疮,那是绝症。结果她在家里听经、念佛、读经,就专修《无量寿经》,专念阿弥陀佛,结果这个病不治而愈,医生都感觉到奇迹。跟她同样得病的人,比她还轻的都已经死了,就她活着,现在活得挺好。这是什么?她善调自己的身心,她能洗濯垢污,把垢污都洗干净,身心就恢复健康。所以我们的修行修戒定慧的时间愈长愈好。《无量寿经》可以说是非常的适合,因为我们读经,如果经典太长,读起来可能受持比较困难;如果太短,太短,你看《心经》二百六十个字,一下子就读完了,读完之后,你修戒定慧的时间就太短。所以《无量寿经》就很好,读下来得一个小时,当然有的人快的四十五分钟,甚至半小时的都有。当然我们不主张读得太快,还是读的时候一个字一个字很清楚。

一天,现在我们如果有时间,在家读三遍,一年就一千遍,三年三千遍圆满,这是我们师父开出来的功课。如果你能精进的话,一天读个六、七遍,速度就更快,你的功夫提升会非常的迅速。不少同修,我知道的,读过一万遍以上,这些都是修戒定慧,让自己的心地恢复到清净,这叫调众生,调众生先调自己。然后你把自己调好了,你调别人就容易,你自自然然看到别人有什么问题,你就给他一个很好的提示,你能够教导他。

所以底下讲『宣妙理』,宣妙理就是教导众生。自己身心调伏了,没有烦恼,你才有资格说来接受佛法,你能学法门,你能够契入大乘经典,这样你能够很快悟入,你开悟。开悟了,你这些经典讲起来全都是契合如来真实义,你宣妙理你才能做到。所以宣妙理一定得开悟,不开悟不可能,自己都不知道妙理,你怎么能宣说妙理?所以我们这个修学次第很重要,首先得调伏自己的身心,把烦恼要去除,这是第一步,然后才能够学经教,真正契入大乘的教义。如果一开始就拼命学很多经教,烦恼没断,学的东西都叫增长邪见,这是清凉大师讲的,「有解无行,增长邪见」,妙理都变成邪见,所以你去跟人家讲是宣邪见,不是宣妙理,在那胡说八道。

所以我们师父劝导我们,真正想要这一生成就,从断烦恼开始,洗濯垢污开始。就好像我们拿一个茶杯,如果这个茶杯原来是很脏的,里头都是那些污七八糟的东西,甚至有毒的东西,你不拿去洗,直接倒杯水给你喝,你这一喝就呜呼哀哉了。所以真正好的老师会教你,你先别喝这个水,你赶快把这个杯子先洗干净,洗干净了,洗濯垢污了,然后你才能拿这个杯子装水喝,你这杯子就叫法器,你首先要成一个法器。什么叫法器?你没有垢污,你心地清净,你才能够盛装妙法,你才接受真正的大法。要不然大法灌到里头,就是醍醐甘露放进去,这里头是有毒的,都变成毒药,这就叫增长邪见。

所以我们师父非常重视我们的扎根,你要真想学教,不是说马上得学讲经说法,不是时候,现在没有资格。师父为什么劝人要学讲经?那是用这个做钓饵,引诱你,你发心,你得来,然后你要真正想干,你得从洗濯垢污下手。这是什么?你断烦恼,所以读《无量寿经》这是最好的方法。首先你得把三千部《无量寿经》完成,然后你才有资格说要学法,是真的。我们师父当年,一九八九年讲这部经的时候就强调这一点,说学教的人一开始不要以研究教理为主。不用听很多,一天听两个小时够了,剩下的时间,六个小时、八个小时、十个小时读《无量寿经》,你这真正是如理如法。有的人说,读八个小时、十个小时太枯燥了?你读得枯燥是因为你还没读出味道,万事起头难,你没得到味道之前你是有点枯燥,但是你得咬紧牙关,你得念进去,念出法味来了,你就有法喜。你要是觉得枯燥,那就可以听听经,用听经做调剂,不是主课,然后你主课是读经。

这叫断烦恼才学法门,调众生,宣妙理,这个次第很重要。等到我们心清净,听经叫一闻千悟,那个进步就快。

底下『贮功德』,贮是贮蓄,功德要贮蓄,所谓积功累德。可是功德贮蓄起来很不容易,要破坏很容易。我们辛辛苦苦修的功德,古德有句话说,「火烧功德林」,一把火你所修的功德全给烧掉,什么火?怒火。譬如说你在那听经闻法,读《无量寿经》,结果发了一顿脾气,行了,那全部白修了,那功德全部给烧掉了,重新来过吧!所以你想问问自己有多少功德,你自己回想一下,你上次什么时候发过脾气?如果你昨天发过一次脾气,那你的功德是从昨天开始修的,以前都是作废。所以贮功德,就是还是要你降伏烦恼。戒定慧的功夫增上,你就有能力克服烦恼,定功是压住烦恼,如果有慧,慧是转烦恼。念佛的人,如果念到功夫成片,这一句佛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个漏洞都没有,从早到晚佛号连片,妄想插不进来,这是真正的功德。因为什么?你的念头都插不进来,更何况说有那些贪瞋痴的烦恼?那你真正贮功德,念念都是功德。如果没念到功夫成片,还会在境界当中起心动念,那就保不住,说不定一下子你会被激怒,你就火烧功德林。所以真正要念到功夫成片,这就叫功德,你得清净心。所谓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个功夫成片就是定,叫三昧。如果念到理一心,那就是智慧现前,那个正是真正的功德。

「贮功德,示福田」,这个其实就是讲菩萨修波罗蜜,六波罗蜜,就是讲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是六度。贮功德的贮,就是教我们修忍辱,修禅定,你才能把功德贮得住,要不然你贮不住,会漏掉。譬如说前面讲的布施、持戒,布施、持戒你是在修,但是能不能有功德,就要看你能不能忍辱。六度里面前三条,布施和持戒有没有功德,就看你能不能忍,如果不能忍,你这变成福德。示福田,那就是等于布施忍辱,就是修福田。如果你能忍,你就能贮功德。而且忍到最后你得定,得定那就是真正功德,所以禅定就是功德。戒定慧就是贮功德。还有精进、禅定、智慧,这就是修戒、开慧。所以贮功德,示福田,就是菩萨的修学纲领,六度。

下面『以诸法药,救疗三苦』,诸法就是万行。前面说六度,这里说万行,菩萨的万行,也就是无量无边一切法门,佛讲八万四千法门。法门就好像药一样,为什么要这么多药?老子是有百药,释迦牟尼佛这里是八万四千种药,这是因为众生害的病很多,有八万四千种病,就得要用这么多的药。所以老子说百病崇百药,他有一百病,他就得要一百个药来治。所以这些法门都是药方,对治我们的病。救疗三苦,三苦是指三界里面众生所受的苦,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苦是苦苦、坏苦和行苦。在欲界当中,三种苦都有,苦苦、坏苦、行苦都有。苦苦,我们讲八苦,生老病死这四种,还有四种是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五阴炽盛,刚才讲的五蕴,也就是五阴,色受想行识,炽盛就是煎熬,身心的煎熬、折磨。这是欲界众生要受的苦,不管你是帝王还是乞丐,都得受。生老病死谁不受?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都得受。

如果是上升到色界天,离开欲界,你就没有苦苦。所以八苦怎么来的?因为你有欲,你就有苦,欲为苦本。所以我们想要把苦难减少一些,没别的,把欲望减少,你就能减少苦难。把苦苦放下,就是你无欲了,你能生到色界天,财色名食睡这五欲统统都没有,没有是什么?它根还在,只是它不起作用,它能伏住。苦苦没有了,但是还有坏苦,还有行苦。坏苦是什么?就是你不能够保持永久,色界天人他有色身,他有身体,有身体就有寿命,有寿命,总有一天寿命到了,这色身就要死掉、坏掉,这就是坏苦来了。从色界再上升,到了无色界,无色界天人更了不得,他连肉体都没有,无色,色是物质,他没有物质。我们说的灵界,这灵界的天人,所谓的苦苦、坏苦都没有,他没有物质、没有身体,当然就不会有坏,但是还有行苦。

所谓的行苦就是念念迁移不住,为什么?因为他有念头,这念头是不断的生灭的,剎那剎那在生灭。他的心非常细,因为禅定很深,他就感受到这种念念剎那不住,停不下来,他也会感到苦,而且最终到最后也会有寿命,无色界最高是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一个大劫相当于将近十三亿年,八万大劫你回去算算多少亿年。寿命那么长,但是最后还是有寿命到的那一天,他保不住,这是他的行苦。所以三界里头苦始终离不了,《法华经》里面讲「三界通苦」,这是众生都有受,凡夫离不开的。一定要超越三界,真正苦没有了,离苦得乐。所以「以诸法药,救疗三苦」,这就是这些菩萨们帮助众生真正离苦得乐,这个没别的,都是修戒定慧。

底下我们再来看经文中讲的,『升灌顶阶,授菩提记』,这两句经文是佛菩萨教学的成绩。我们学佛,看修学如何,看看有什么成绩,有没有不断的提升,现在读小学一年级,有没有升二年级。不断的提升,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研究所,最后拿到博士学位,你的学业就圆满了。佛就好像世间的博士学位一样,佛是最高的学位。前面的你都在修行,不断的提升自己。这些与会的大众菩萨,升灌顶阶,这是他们有很高的地位,他们就是已经得到了佛教里面的研究所,在圆教里面讲,都是八地以上的菩萨才有资格说升灌顶阶。严格来讲,这属于十地菩萨,他们菩萨的位次圆满了,所以升灌顶阶,就好像准备要学业圆满,要拿到学位,快毕业了。授菩提记,是佛给他授记。授记是什么?给他预言,告诉他,他将来在哪一个世界去作佛,他成佛以后这个世界叫什么名,他的佛的名号是什么,他能度多少众生,这都是佛给他授记。

在密宗里面,往往一学密他都要去灌顶,这个灌顶当然不同于十地以上的菩萨灌顶。密宗一般所谓的灌顶,那属于结缘灌顶,就好像显宗里面讲的三皈依一样。我们要入佛门,首先要三皈依,受个三皈依,这才叫做佛弟子。我们问,什么叫皈依?是不是到佛门里面我们举行一个形式,找一个师父拜他为师,他给你写一个皈依证,你拿到这个证就是真正的皈依?这个不一定。什么叫皈,什么叫依,我们要知道,皈是回头,依是依靠。这个依靠不是说依靠那个法师。如果说皈依某个人,你搞错了。皈依是皈依三宝,不是皈依哪个人,这不是搞人情的,这个是我的师父,那不是我的师父,对立了。真正的皈依是你要皈依自性三宝,所谓佛法僧三宝,都是自性三宝。

自性佛是觉悟的意思,你觉悟就是自性佛,从迷惑颠倒回头,依靠自性觉悟,这叫皈依佛;皈依法,从邪知邪见回头,依靠自性正知正见,这叫皈依法;皈依僧是指从染污回头,皈依自性清净,这叫三皈依。佛讲的,如果你真正受了三皈依,必定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保护你,可是你得是真受,你是真佛弟子,在一切境界当中你能够保持觉正净,你不搞迷邪染,这才是真正佛弟子。这些护法神都尊重你,恭敬你,他当然会保护你。显宗讲皈依是这样,密宗讲灌顶也是这样。灌顶不是说你去找一个密宗金刚上师,让他在你头上洒点水,那叫灌顶,统统搞错了。我们师父还讲得很风趣,如果洒点水叫灌顶,那你不如晚上去冲凉,拿那个花洒冲够为止,那哪是灌顶?

什么叫真正的灌顶?我们要懂得这意思,这都是表法的意思。灌是以大慈悲心护念众生,这个意思就叫灌;顶是把殊胜的大法,这顶法,顶是至高无上,传授给你,这叫给你灌顶。我们学《无量寿经》,修净土法门,这个法门是释迦牟尼佛讲四十九年的第一法门,无上的顶法。所以你来学《无量寿经》,你念《无量寿经》,这就是诸佛给你灌顶,你要晓得。你念《无量寿经》念一次,十方诸佛给你灌顶一次,一天念三次,给你灌三次,你一天念上十次灌十次,这还了得!所以我们要懂得什么叫真正的灌顶。我们在这里一起研究学习《无量寿经》,那何尝不是诸佛也给我们现前在灌顶?真正帮我们消业障、增福慧。

授菩提记,在这个法门里面就很明显。我们学《无量寿经》,坚信切愿求生净土,这一生你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你往生极乐世界就不退成佛,你肯定成佛,佛在本经里也给我们授记,你们晓不晓得?而且给我们讲佛名号都讲出来了,我们将来往生极乐世界,在他方世界成佛,「同名妙音如来」,释迦牟尼佛在经里讲的,第四十八品,我们将来成佛叫什么佛号?妙音佛。所以我们师父专弘《无量寿经》的,凡是有人求受皈依,他给起一个法号叫妙音居士,现在没去往生之前叫妙音居士,将来往生成佛了叫妙音如来,因果相应,你看多好!我们这些法名全在《无量寿经》里都已经写好了,这不就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授菩提记吗?

底下讲『为教菩萨,作阿阇黎』,这是自己成就以后,要发愿行菩萨道,利益一切众生,代佛来宣扬这一个究竟圆满、殊胜稀有的第一法门。教菩萨,菩萨是根熟的众生,如果不是菩萨,就不能够真正接受这样的大法。所以你要是能接受这个经典,你能接受这个法门,你能依教奉行,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你就是真的菩萨。西方极乐世界纯是菩萨的法界,凡夫是没办法去的,声闻、缘觉那里都没有,更没有六道,全是什么?菩萨法界。你现在发愿求生净土,你就是那个法界当中的人,你自己还不知道自己成菩萨,但是佛已经承认你,不仅是菩萨,而且是普贤菩萨,求往生极乐世界的人全是修普贤行的,所以你是真的普贤大士。不过现在虽然还没去,咱们就不能够真正去担当这个名号,但是我们师父讲的,你也能够称为准普贤菩萨,你不是正式的,能成个准普贤菩萨,将来就是正式的。所以这是稀有难得。作阿阇黎,就是这些菩萨们来给我们做榜样,阿阇黎是老师的意思,它是梵文,翻译成中文叫轨范师,轨范就是榜样,给我们做榜样。我们遇到了这样的好老师,向他学习,这一生就能够得度。佛法中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只要你真心想学,这些菩萨一定来示现,给你做轨范师,就怕你不是真心学,那你就不能感应道交。你要真学,他一定来教你。

经文中说,『常习相应无边诸行』,常是不断的意思,至少对我们来讲是尽形寿,从现在开始,一直到我最后断气为止,都不中断,这叫常。习,这是修习。常习相应无边诸行,就是你要去做,你要去依教奉行。这个习就是《论语》首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习,那个习是什么?就是你去真干。学了你就得要去做,把它落实到你的日常生活当中,待人处事接物当中,这叫习。那你学了之后,真正去照做,依教奉行,你会法喜充满,这个是不亦悦乎。你看孔子都是这么说,如果是你学佛,那更是不亦悦乎。所以佛法也是重行门,行门里面我们师父给我们开出五个科目,前面我们讲过,所谓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这是净宗行门的总纲领,我们习,习什么?就习这个,要相应。无边诸行,就是说我们日常生活点点滴滴,从早上起床开始,穿衣吃饭、待人接物,每一个细节都要跟这五个科目相应,这叫常习相应无边诸行。

底下说『成熟菩萨无边善根』,成熟就是作佛了,功德圆满,无边善根都圆满了,你成佛了。这里说是成熟菩萨的无边善根,就是讲他成佛了。如果说还是等觉菩萨,还没成佛,这还不能叫成熟,那还是要帮助他,帮助他要成佛。所以你知道这一个道理,你就想到,我们生生世世那都是佛菩萨照顾我们,我们没成佛,佛对我们的照顾都不会停止。这个恩德可以说超过父母,父母的恩德是对我们一生一世,可是佛菩萨的恩德,他能照顾我们生生世世,直至成佛而后已,这个佛恩浩大,无与伦比。所以人真正明白佛之恩,报恩的心才能生起来,上报佛恩,你就认真努力的修行,这才是报佛恩。为什么我们不能够认真修行?因为不知道佛恩,把佛恩德忘了。我们虽然忘了佛,佛没有忘了我们,就好像父母对儿女一样,儿女长大了可能就把父母忘了。像现在西方国家孝道不重视的话,儿女到十八岁长大成人了,离家,可能这一生都不回来,偶尔给父母寄一个贺卡,慰问慰问,父母收到之后高兴得不得了,「这孩子还没忘了我」。父母惦记儿女的心他是断不了的,一生一世断不了,儿女老是忘了父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佛对我们也是从来没有忘掉,念念都在关怀照顾我们,只是我们常常忘记佛。如果什么时候你能够念念不忘佛恩,念念都记着佛,佛不离心,佛不离口,你就能很快成佛。

底下经文说,『无量诸佛咸共护念』,佛保佑我们,护念我们,要知道怎么个护念法?我们怎么样才能得到佛的保佑?最重要的是你要依教奉行,你才能感应道交。我们求佛护念,不是说天天给佛像磕头、作揖,供几个香蕉水果,巴结巴结,希望佛菩萨保佑我,那佛菩萨不会领你这个情,你得要真干真修,佛菩萨自自然然就护念你,你不巴结他,不用求他,他也护念你。

经文到了这个地方,这是从事相上把佛教化众生的目的、方法和成绩,以及教学的期限,都给我们说明,佛陀教育基本在这里就体现出来。底下的经文纯粹是从理上来讲,让我们从理上来了解佛陀教育跟世间教育所不一样的地方。我们来看经文,这是第五页,最后一行倒数第二个字:

【诸佛剎中。皆能示现。譬善幻师。现众异相。于彼相中。实无可得。此诸菩萨。亦复如是。】

看到这里。这里显示佛菩萨能力之不可思议,我们没办法想象。『诸佛剎中,皆能示现』,诸佛剎是指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剎土,每一个佛剎里头都有众生,实际上这些众生跟我们不是没有关系,都是息息相关。从理上讲,宇宙一切众生跟我一体,都是心现识变的。但是从事上讲,这些十方世界的众生跟我们真有关系,我们在过去生中都在那些世界住过,都跟那些众生有缘,都互为父母、儿女、家亲眷属。有缘你就自然能够去。这些大菩萨们他能跟这些诸佛剎中的众生相互的感应,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怎么感?众生因缘成熟,也就是他能够接受菩萨的教诲,这时候菩萨就有应,他去「示现」,到十方一切诸佛剎土去化身。所以菩萨有无量无边的化身,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每个人都是这样,都能化无量无边身,你想回来这个世界,化身就到,瞬间即到。这里说『譬善幻师』,幻师就是我们现在讲魔术师,善于变化。魔术当然不是真的,玩把戏。这里比喻也是指这些菩萨去那里示现也像玩把戏一样,叫游戏神通,他们知道这一切法都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然不是真的,那何必当真?你就当玩把戏一样,譬善幻师。『现众异相』,异相就是不同的身相,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给他说法。而他自己本身很了解,『于彼相中,实无可得』,知道这一切相都是虚妄的,不是真的。「不可得,无所有,毕竟空」,他了解。

所以在度众生当中,他非常自在,他远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我们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像他们这样自在?我们只有一个身,我们不能化身,人家菩萨有无量无边身,为什么他能有,我们没有?因为我们执着这个身,你一执着这个是我的身,你就不能够化身,你就定在这。你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于彼相中,实无可得」,你要得,你要得你就苦,所以我们有烦恼。菩萨们了解,这个身体是假相,所谓四大五蕴假合之身,「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是佛在《中观论》上所讲的。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全都是空的,因缘聚散而已,它不是真有其相,那个相是假相,不是真的。生灭也不是真的,你看我们的身体有生死,所谓生,就是缘聚的时候就生,我们的身体全是细胞、分子、原子组成的,我们现在都知道。组合在一起的时候,这身相就生了。散了以后,散了这身就没了。实际上有没有说可得?没有什么可得,聚的时候,这身相现了,也不可得,散了,散了更不可得。所以菩萨根本没有得失的念头,没有得失的念头,我们生活就自在,就幸福,没有烦恼。人为什么会有烦恼?因为天天都有得失,患得患失,没得到的时候天天想着得到,得到之后又怕失掉,这叫自找苦吃,冤枉。

所以菩萨他知道于彼相中,实无可得,连度众生的这个好事,他也都不执着,他不着相,所以他不居功。度了众生,他没有度众生的念头。所以《金刚经》里讲的,「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他没有度,为什么没度?根本没这个念头,他心很清净,更不会居功,你看我度了这么多这么多的众生。像梁武帝见了达摩祖师,他就炫耀他功德很大,建了这么多的寺院,度了这么多的人出家,问达摩祖师,「我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给他回一句说,「并无功德」,没功德,为什么?你心染污,不清净。所以「于彼相中,实无可得,此诸菩萨,亦复如是」,这些菩萨都是这样。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也入这个境界,当然现在你能入这个境界就更殊胜。底下我们再看经文:

【通诸法性。达众生相。供养诸佛。开导群生。】

先看到这里。『通诸法性』是说到实智,真实智。诸法,就是讲万法、一切法,一切宇宙人生的现象,包括世间出世间一切现象。诸法的「性」,性就是讲体性、本体,哲学里面讲的本体论,什么是宇宙万有的本体,一切万法从哪来的。『达众生相』,这些众生、这些现象从哪来的,为什么会有?我们人生命从哪来的?宇宙从哪来的?这些道理,菩萨统统明了。通诸法性,就是认识本体的智慧,这叫实智。达众生相,是了解这个本体所生的一切现象的智慧,这叫权智。权实二智统统具足,他能知道这一切众生的,这宇宙一切现象的形成、发展、演变。当然从哪来的,他都知道。《华严经》讲的「心现识变」,他都明了。

下面说『供养诸佛,开导群生』,供养诸佛,是为众生做一个好榜样,诸佛实际上不用他们供养,为什么要供养?那就为众生做一个示范,所以这属于身教。譬如说我们礼敬诸佛,广修供养,这些都是供养诸佛。众生不懂,你要教导他们,先做个好样子。礼敬诸佛从哪做起?孝顺父母做起。众生不懂得孝养父母,你要给他表演一个孝子的好样子,这就是供养诸佛,身教。底下开导群生是言教,用语言来开导。下面经文中说:

【化现其身。犹如电光。裂魔见网。解诸缠缚。远超声闻辟支佛地。】

『化现其身』,这是随类化身。『犹如电光』是讲他不执着。电光是比喻,有几个意思,第一个是比喻快速,石火电光,比喻很快,所谓众生有感,菩萨马上有应,呼应同时。第二个是比喻,有作用,这个作用是什么?作用很短暂,像闪电一样,一下就没了。但是电光它的作用很明显,黑暗当中一闪电,全部就照亮。黑暗是代表无明,照亮了无明,就是破除无明烦恼。第三个意思是不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没有执着,一切法都不执着,执着就会有很多烦恼。第四个意思就是不分别,这个电光一闪全照亮,没有说我喜欢照哪,不喜欢照哪,没有,它不分别,全给照亮。『裂魔见网』,魔是折磨,魔见,有见,有这些见解上的错误,那就受折磨。魔见就像网一样,很多很多,裂魔见网就是破除这些思想见解的错误。『解诸缠缚』,缠缚是指烦恼,这些烦恼一般经上讲,所谓八缠三缚。

现在时间到了,详细的说这个缠缚,等到我们下一节课再跟大家来报告。今天有讲到不妥之处,就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第七十九节 普陀山待重整圣地

佛教故事: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第七十九节 普陀山待重整圣地

第七十九节 陀山待重整圣地从三十八年下半年,普陀山就开始现出名山将失的征兆。真是无情有知,草木变色,天上的殒石掉落到前寺库房里。有一天前寺大和尚上位(住持上任),正在斋堂里过堂,忽然屋上挥下一片瓦来...

佛教故事:心生菩提树:一切的烦恼

佛教故事:心生菩提树:一切的烦恼

一切的烦恼一位满脸愁容的生意人来到禅师的面前。我急需您的帮助。虽然我很富有,但人人都对我横眉冷对。我感觉生活真的像一场充满尔虞我诈的厮杀。那你就停止厮杀好了。禅师回答他。生意人对这样的告诫感到无所适...

钟茂森:做善事的两个关键

钟茂森:做善事的两个关键

钟茂森:做善事的两个关键 『第一要忍耐心,第二要永远心』,你看做善事,这两个心是关键。在末法时代,就是我们现前这个时代,真的做善事的人太少,干恶事的人很多,善人少恶人多。所以你要去做善事,别人可能...

佛教故事:南传法句经的故事:虎姑婆的故事

佛教故事:南传法句经的故事:虎姑婆的故事

虎姑婆的故事「于此世界中,从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圣常法。」【双品YAMAKA-VAGGO(第 5 偈)】这偈法句是佛陀住在舍卫城给孤独园时,为一位不孕症的女人而说的。以下是故事的缘起:有一个人...

念佛感应记,发烧不药而愈(15)

念佛感应记,发烧不药而愈(15)

末学有个学生叫她小善,去年已经有二篇博客写到过她,是富二代。人特别善良就是有点像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她糊里糊涂结婚,糊里糊涂生子,而又糊里糊涂离婚。在人生陷入最低谷时找到了末学,于是乎便度她入佛门。末...

这几种手相的女人 命里财运很旺

这几种手相的女人 命里财运很旺

对很多女生来说,可能不需要在事业上有着绝对的经天纬地成就,只要一辈子过着比较富足的生活,基本上就是很幸福的事情了。其实,有一些女生,从她们的手相中就能发现,一定是命里有着不错的运势的,有9种手纹的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