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四集)

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四集)

让我们先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以及念开经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我们上一回一起学习了本经的第一品,这是介绍参加法会的圣众。今天我们就来看第二品,我们来一起读经文:

【德遵普贤第二。又贤护等十六正士。所谓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观无住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宝幢菩萨。智上菩萨。寂根菩萨。信慧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而为上首。】

我们先看到这一段。这里是列举出『贤护等十六正士』,总共有十六位在家菩萨的上首。上一品给我们介绍的普贤菩萨等,那是出家菩萨,这里是列举在家菩萨,所列的十六位上首的菩萨都是等觉菩萨,跟普贤、文殊师利、弥勒菩萨地位是平等的。这些在家菩萨当中,除了第一位贤护菩萨之外,其它都来自于他方世界,贤护是我们娑婆世界的菩萨。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到,净土法门不仅是我们此方娑婆世界众生要修,他方世界众生也要修,所以当释迦牟尼佛宣讲这部《无量寿经》的时候,他方世界的一切菩萨都来集会。他们是来做影响众,随喜这一次的法会,为我们来做证明,证明这部经典是十方如来所宣说的不思议的经典。

本经我们看到这个序分很长,第一、第二品是属于通序,通序也叫证信序,就是让我们对这个经产生信心。这证信序两品经文相当的有分量,可以说味道十足,虽然是序分,但是已经把本经殊胜玄妙的义理给我们和盘托出。正如古德所讲的,「如人食蜜,中边皆甜」,我们尝那个蜜的味道,中间的和旁边的都一样甜,都一样的味道那么好。

本经我们看到这些菩萨「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这是第一品我们看到,他是菩萨众的上首,所有的菩萨,这些等觉菩萨都是修普贤德的。这一章我们看到列举完十六正士之后,就是赞德,赞叹这些菩萨,都在修普贤行愿的这些菩萨他们的德行之高广。我们看到世间人,世间的圣人,他们的德行,孔老夫子做代表,学生们赞叹孔老夫子的德行是「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礼让,这是世间圣人之德。出世间的大圣人呢?这是普贤菩萨之德代表,具体而言就是普贤十愿,从「礼敬诸佛」一直到「普皆回向」,十大愿王。后面的经文有讲到「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我们在那里会详细跟大家介绍普贤十愿。

《华严经》上说得好,不修普贤行,不能够圆成佛道。换句话说,如来在果地上这个品德是至高无上的,从哪里修来的?所修的就是普贤之德。所以菩萨想要成佛,必须要修普贤的德行。华严会上,普贤菩萨给我们做示现,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如果这十大愿王不导归极乐,这个愿王不能圆满,一定是要在极乐世界才能够圆满。换句话说,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人也必须要修普贤行,多少都要相应。当然你修的功夫愈高,你在极乐世界品位就愈高,但是所有往生的人都要跟普贤行愿相应。哪怕是一个造作一身罪业这种人,到临终的时候他忏悔回头,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能够忏罪往生,这种人实际上他也是跟普贤行愿相应。因为他忏悔,他的心转过来,转得很快,真正是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虽然善还没来得及修,他就命终了,但是他已经发了心,也是一个善人,普贤行愿他也基本合乎条件,所以才能够往生。

在本经我们看到先介绍贤护菩萨,这位菩萨出生在释迦牟尼佛同一个时代,他是一位在家居士,证得等觉的果位。换句话说,他的境界跟文殊、普贤、观音、势至是相齐的。这里列举了十六位都是等觉的菩萨,而在家列举的十六个上首。出家的菩萨,出家菩萨我们看经文里面,列举了三位,是出家的菩萨,前面列举了五位出家众弟子,加起来总共才八位,是出家的上首;而在家的竟然列了十六位,这说明什么问题?这显示出净宗法门是佛专门来度在家同修的,所以在家人列得多,出家人反而列得少。当然净土法门在历代,尤其是近代,成就的人当中,确确实实在家的人很多,依这个法门修行得度的在家人居多。你不信看看咱们这个道场,在座的全是在家人,没有出家人。在家人他修这个法门比较的方便,其它的法门修起来不容易。所以佛告诉我们,在末法时期是必须要修净土法门,才有把握一生当中成就。

在家的等觉菩萨实际上也很多,为什么在这里特别列贤护菩萨?这里面也有寓意,贤护有表法的意思。贤护表什么意思?顾名思义,这就让我们想起《金刚经》上讲的,「如来善护念诸菩萨」,贤护就是要善护,护是护持,护持什么?护持修行人,那些真正发了道心,想要在这一生有所成就的弘法、护法的这些修行人,佛菩萨要护持他。我们看到这个名称,我们也应该学习,特别是在家的同修要学贤护菩萨,护持那些真正依教奉行的修行人,把护持修行人做为自己的一个使命和责任,正如佛菩萨护持我们是他们的使命和责任。我们看到了真正有发道心的人,他要发心弘法利生,我们应该护持他,绍隆佛种。我们护持他,自然也就得到诸佛如来、大菩萨们的护持,这是什么?相应,我们是这个心,自然就感得佛菩萨这样来护佑我们。所以对这些修行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我们看到他如果真有道心,真正发心要续佛慧命,我们应该细心的呵护,像父母照顾自己的子女一样来照顾他,来成就他,这是贤护所表达的意思。我们不能够有嫉妒心,那就障碍他了,看到他发心,我们不能随喜,不能够护持,反而障碍,去阻挠,这就大错特错!这个罪业就非常的重,为什么?你障碍续佛慧命。佛法现在要补救、要护持都已经很不容易了,还要去障碍,那是断佛慧命,那一定是堕地狱。

所以这是贤护表示,能要护持佛法的人,要知道这也要有相当水平,贤护是等觉菩萨,大菩萨才能护持小菩萨。如果自己没这个境界,没这个水平,你护,护不了,自己都有烦恼,连自己都护不住,你怎么能护人?所以要想护持佛法,最重要自己先成就,自己能断烦恼,那你才有可能这一生把法给护好,护法就是护依法修行的人。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是贤护代表的。

底下『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这两位以及后面总共十五位,都是他方世界来的。善思惟和慧辩才二位菩萨所代表的,是正智明了,这是智慧。善思惟是智慧,特别是讲接触了这个法门能接受、能信受奉行,这是真正的智慧。夏莲居老居士曾经写过一首偈子,这偈子写到,「此事本来也太奇,顿教一念越三祇。佛云难信诚难信,万亿人中一二知」,这此事是表什么?就是代表这个净土法门。你要修这个法门,这事情太奇怪了。这个法门奇在哪?它能够一念越三祇,三祇是三大阿僧祇劫,这是讲凡夫要修成佛果,那要三大阿僧祇劫这么长。但是你要是能够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一念就能够超越三大阿僧祇劫,这事真是太奇妙。所以一般的人不能相信,不要说人不相信,连菩萨都不能相信。所以佛云难信诚难信,如果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不能相信,一万人中也就是,不是一万人,万亿人中也就是一、二个人,对这个法门能够明了,能够作善思惟。

那么我们问,这个法门这么难信,那为什么我能信?在座的各位你们能不能信?要知道,你们就不是普通人,你们是万亿人中之一、二,结果都碰到一起来了。全球六十多亿人口,有多少人能够来学习《无量寿经》?真是很少的一个数字。如果能够这一生接触到《无量寿经》,你能相信,你能依教奉行,那恭喜你,你这一生成佛的机会到了,你能够超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你念几句佛就能往生,这个连菩萨都觉得不能够想象。这是等觉菩萨他们明了,善思惟是等觉菩萨,他对你也佩服。你没有他的智慧,居然也能相信,实在讲,那个善根深厚无与伦比。不仅我们自己相信,还要劝导有缘的众生相信,你能劝导别人相信,这叫「慧辩才」,你这个辩才是高度的智慧,为什么?竟然能劝人相信净土。这个净土法门是难信之法,你能让人相信,你也是慧辩才。

底下第四位菩萨『观无住菩萨』,看到这个菩萨的名号就让我们想起《金刚经》的两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是让我们心不要住在任何的法上,无所住,离妄想分别执着。但是这里又生心,生心就很难理解。无住还怎么生心?凡夫乃至二乘、乃至权教菩萨,他们对于无住生心没办法圆融起来,无住了,他就不能生心。像二乘人,他能无住,断了执着,但是他不能生大悲心来度众生。我们凡夫生心,成天打妄想,但就不能无住。所以又无住、又生心,这太难了,这是什么?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才有可能做得到。我们怎么能做到?黄念祖老居士曾经说过,你只要能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凡夫也能够近似的做到无住生心。你看,什么都不想,只念一句佛号,什么都不想就是无住,念这句佛号是生心,同时完成。所以这个法门妙!观无住菩萨在这里所代表的就是《金刚经》跟《无量寿经》不二,《无量寿经》里也包含了《金刚经》的义理。而且《无量寿经》它包含得更广,《金刚经》只是一部分,这部经是全体,涵盖了《金刚经》。

下面第五位菩萨『神通华菩萨』,他代表的是行愿方便,无不具足。行愿方便,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四无碍法界,所谓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个法界在《华严》里面才圆满的具备,在其它经上我们没看到。可是本经是中本《华严》,所以当然也具备了四无碍的法界,神通华在这里代表。所以我们学这部经,也等于学了《华严经》。

下面第六位『光英菩萨』。「光」是光明,「英」是英发,光明英发。光明是什么?是智慧,无量无边的深广的智慧在这里统统发现出来,这是说明本经的德用。

下面第七位是『宝幢菩萨』,他代表智慧的殊胜,特别是表弘法利生。因为这个「幢」在古代寺庙里面它是一个通讯的工具,如果这个寺院有人、有法师讲经说法,在外面旗杆上就会树起这个幢。幢是什么?是一个圆筒形的,跟幡的质量是一样的,幡是扁平的,这个幢是圆筒的。我们在大陆的这些大丛林里面,大雄宝殿当中我们会看到,有那些幢,不过那些变成装饰品了,挂在宝殿里头。在古代是挂在外面的,是做为一个讯号,告诉附近的这些邻里乡党、学佛的居士,今天晚上我们这个道场有讲经,你们看到了之后就来,这是讲法幢。所以高树法幢这个词往往就是用来表示讲经的殊胜,讲这个法会殊胜,这个法门得以推广和弘扬。

我们学到了这一点,我们也要会用,净土法门既然如此的殊胜,那我们每一个人接受了这个法门之后,有义务向其它人推介。现在道场不需要挂法幢了,但是这种精神我们要懂,就是要多向别人介绍。譬如说我们晚上讲经,你的朋友亲戚你可以给他打个电话,发个Email,这些都是法幢的意思。像我们协会一天八个小时上课,一般情况下我们师父两个小时讲经,有悟泓法师讲《华严经》,有何美慧老师讲《文昌帝君阴骘文》,还有我在这里晚上讲《无量寿经》,复讲,八个小时。这个讯息我们也可以把它,譬如说印成一个小的纸片送给别人,这也是法幢。或者是打个广告,把这活动的情形,这个时间表公布出去,欢迎信众们来一起学习,这就是高树法幢的意思。

底下第八位菩萨是『智上菩萨』,「智」是智慧,「上」就是第一,这是讲在本经所说的智慧是无上的智慧,本经的内容就是无上的智慧。一般人想要开智慧,去读《般若经》,或者读《楞严经》,读了老半天,不知道他真的开了智慧没有,如果没开智慧,读也是没什么效果。如果我们能够读这部经,你能够明白这里头的义理,读着读着你能契入,你就真正能开智慧。所以这部经也代表着无上的智慧。

底下第九位菩萨『寂根菩萨』,「寂」是寂静,「根」是六根。一般我们修行人都希望六根清净,可是却很难做到,脑袋瓜子里头老是胡思乱想。用什么方法能够得到六根清净?最好的方法,你能读诵本经,这就是修清净心。我们师父上人提倡,要读经,这部经至少得读三千遍,把它读熟了,你能背诵了,然后你来修断妄念的功夫。一部经从头到尾读,不能打妄想,如果打了妄想,暂停,然后重新开始。你要真正这样修,你真正在修清净心。当然这个也是不容易,这样你要有时间来投入。上了年纪的老菩萨们有这个时间,这是你们的福报,你们可以抓紧修。要不然一天到晚忙什么?往生净土这个事情是最要紧的,这个我们应该摆在第一位。那么年轻人他要工作,很多事情做,最好也能一天读上一遍。我自己是每天读一遍,虽然备课很忙,但是也能挤出一点时间。我通常都是早上在公园散步的时候来背经,我背经当然是有妄念,现在说背经没有妄念做不到。我也没有时间来按照我们师父提出的要求,说读到哪儿打了一个妄念,就得从头开始读,我现在还做不到。但是我做到什么?这一品,《无量寿经》四十八品,这一品当中如果有妄念,我们这一品重新读,我是偷个懒,这样来做,发现效果也挺好。慢慢你能保证一品之内不打妄想,然后两品不打妄想,慢慢增加,如果半部下来都不打妄想,这功夫就不错了。你可以这样修,循序渐进,最后目标是我们师父提出的要求,从头到尾一部经不打一个妄想。这是寂根菩萨所代表的,要修清净心。

第十位菩萨是『信慧菩萨』,「信」是信这个法门,那才是真实的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这一生修来的,是宿世累积而成。本经里面你看后面四十七品讲到,「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已曾供养诸如来」,你才能够信这个。所以信这个法门,那个智慧是生生世世、多生多劫熏修而成。如果过去生中没有修过这样的善根,你要勉强让他信,没办法,善根不足。修这个法门,「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他过去生中没修够,你让他信,他真的信不来,他会怀疑,他不能死心塌地来接受。所以怎么办?你要求自己。如果是我们自己信还不踏实,善根还不足,怎么办?你得通过听经明理,把这个善根补足,善根能够补足的。

底下第十一位是『愿慧菩萨』,「愿」就是发愿求生净土,这是真实智慧,为什么?你往生了极乐世界,你这一生能够成佛,你一往生就是阿惟越致菩萨,你修什么法门有这个法门成就得快?所以你真能发愿,你是真有智慧。这里讲的信、愿,还有一个行,信愿行是净土三资粮。

底下『香象菩萨』就代表行,「香象」,他这个行是大乘的行门。所以很多人他不了解净土,说你念阿弥陀佛只顾自己念阿弥陀佛往生,你不顾众生,你是自了汉,小乘。其实这个法门不是小乘,你看本经里面专门第四十三品就说「非是小乘」,特别怕你误会,给你特别讲出来,是佛讲的,你修这个法门不是小乘,而且你修这个法门是如来第一弟子,这是香象菩萨代表这个行门,持名念佛。一般用小乘、大乘这个比喻,小乘用羊车、用鹿车来代表,羊拉的、鹿拉的,那是小车,只能载一个人。大乘一般是讲大白牛车,大白牛就是马,马车它能够拉的人比较多一点。可是这里讲的香象,象比马就更大了,力气大很多,拉的车就更大。所以香象是大乘中的第一,是最为殊胜的,这表示念佛的功德,净土的这个行门。

第十三是『宝英菩萨』,宝英菩萨是代表愿海万德庄严。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大愿海成就的,这里面有无量无边功德庄严,极乐世界是众宝所成,这都是性德。这个性德像无量无尽的宝藏,现在开显了,这是宝英菩萨所代表的,所谓宝中之英。修这个法门,刚才讲的,能一念超越三祇,三大阿僧祇劫。你往生极乐世界之后,你成就阿惟越致菩萨,这个地位是八地菩萨的地位。一般来讲,要成佛,三大阿僧祇劫,第一个阿僧祇劫修满三贤位,所谓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贤位;第二个阿僧祇劫,从初地修到七地。你看看,你一下就能超越这么多,这个功德可以说是不可思议。在极乐世界你要修,一般来讲第三个阿僧祇劫是第八地修到十地、等觉、妙觉,这样修上去,三大阿僧祇劫。但是你到了极乐世界,你剩下的本来要一个阿僧祇劫修的,你也不需要,你能够非常快速的成就。像《无量寿经》里面讲,往生下下品这样的人,他是最久才能够开花结果,他需要最多是十二劫。十二劫比起阿僧祇劫来讲,这个没得比,阿僧祇是无量的意思,无量劫跟十二劫那没得比。所以在极乐世界成就是非常的快速。这是靠阿弥陀佛威神加持,使我们的自性中的宝藏顿时开显,这是宝英菩萨所代表。

下面第十四位是『中住菩萨』,这个「中」是中道,「住」是安住,安住中道的意思。怎么样安住中道?就跟刚才讲的无住生心一样,无住生心就是安住中道,怎么安住?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安住中道,中道第一妙谛,至玄至妙,你安住在佛号当中就是,所以极其方便。

下面第十五位菩萨『制行菩萨』,这个「行」是讲我们的心行,身口意三业的造作都叫行。「制行」是什么意思?制是约束,约束、控制我们的身口意的造作,这是讲持戒,修善、持戒。我们师父上人要求我们一定要落实三个根,《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这三个根是戒的基础,我们先用这三个根来降伏自己的那些毛病习气,所以天天都应该什么?拿着功过格,三个根功过格,协会这里发给大家,你拿来去对照、去反省,天天认真的改过自新,这就是制行,把自己的毛病习气改过来。

譬如说如果我们平常比较懒散,生活很随意,这就不符合《弟子规》的要求,那怎么改?按照《弟子规.谨》这一篇努力的改,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非常的条理,环境、屋子打扫得很干净,「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处处都有规矩,这是制行,断我们懒散、放逸的毛病习气,这就是落实《弟子规》。还有《感应篇》,假如我们念头里面常常会起恶念,有杀盗淫妄的恶念,这杀的念头是恶业里面最为严重的,但是它比较容易断。当然习气也不好断,什么叫习气?譬如说你发脾气,你发脾气等于说是伤害人,你伤害人就是杀心未断,那要去断。最难断的是淫念,尤其是年轻人,在这个五浊恶世、花花世界里面,要降伏这个烦恼不容易。可能行为没有了,念头还在,见了异性还会动心,这个念头要断,这是三界轮回的根本。《感应篇》里面教我们,「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这就是淫念,见了美色动心,这就是造作恶业。所以制行,把身口意不善的造作、恶作控制住,先认真控制,然后慢慢就把它化掉,用戒律来把这些无始劫来的习气化解得干干净净。

前面讲的十四位菩萨,这是教我们认识这个法门,第十五位制行菩萨是教我们要认真的下手修行。前面是解门,这里讲的是行门。那么行门里面,我们师父上人为净宗学人开出五个科目,所谓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这五大科目一定要去落实,不落实,这往生就可能没把握。第一个是三福,《观无量寿经》里面讲的三福。这里我们就不把它展开说了,但是要提到,三福第一福是人天福,是基础,所谓「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学佛的大根大本。特别是头两条,孝亲尊师,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学佛肯定学不成,不会有成就,学得再多都是皮毛,为什么?没有这个根本。经上讲这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正因里面的第一福的第一条就讲的孝养父母,孝心,还有奉事师长,这是敬师。一个是孝道,一个是师道,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往往我们看到很多同修当中有所成就的,学得比较好的,进步很快的人,你看看他都是孝子,孝子容易成就,为什么?他的根基牢。所以他这一学,很快就进步。我们反省我们为什么会学了很久,都好像进步不大,烦恼习气克制不住?很可能就是因为这个根本缺失,孝敬心始终没有生起来,所以空费了很多的岁月。

所以我们师父提倡要真正扎根,扎什么根?孝亲尊师的根,从《弟子规》开始。而《弟子规》最重要的头八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是大根大本,别看它很简单,你落实起来就不容易。如果你没有真正孝敬心,这八句你就很难落实。你落实孝道了,你师道也很容易落实,你把对父母的那个孝敬心转向对老师,这就是敬师。如果不孝敬父母,他怎么可能尊敬老师?老师可能名气很大,他见到老师很尊敬,那个不是真正的尊敬,那是尊敬老师的名气,心里有名利的心使然,不是说真正希望在老师会下求道、学道。所以他就不可能有长远心,他容易懈怠。

我自己感觉到我也很幸运,从小母亲善教,我的孝道还算稍微有一点点基础。当然跟古人比,跟古圣先贤的标准来比,那是差得太远,但是跟同龄人来比还算好一些,这是母亲教导有方,言教还有身教。所以我遇到老师,遇到师父上人,这个恭敬心就比较能够生得起来,尊师才有重道,不尊师其实就是不重道。老师有没有说要求你尊重他?没有,如果老师要求你尊重他,这老师不是真正的明师,这个明不是名气的名,是明白的明,有智慧的老师叫明师。真正明师把这名闻利养全都放下了,怎么可能说要求学生尊敬他?为什么强调要尊师重道?那是为学生好。印光大师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学生自己心中有诚敬心,那才可能学到真正的学问。特别是学道,恭敬心一定要十足,才能有成就,不在乎你原来根性如何,真的在于你对于老师的恭敬心。

我对师父,跟大家说老实话,我把他就看成佛一样。这话说出来,有的人说你是搞迷信,师父有讲过,他的身分是不能透露,你要是透露了他就要走了,所以你透露,他不是。他不是,是你心中认为不是,那就不是;我心中认为是,那就是。对我是佛,他对你可能是个凡夫,那你只能够接受凡夫的教化;我心目中他是佛,我接受的是佛的教化,你看不一样吧?这全在自己做弟子、做学生的那个存心,你能够有十足的恭敬,你就能够得十足的利益。他是不是佛?当然我们没有成佛,我们不晓得,但是我们真的由衷的把他当作佛一样看待,所以对他的教诲是毫不怀疑,认真去力行。更何况我们看到经上也有依据,《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就讲到,经文中说,弟子对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存心?为人弟子应当尊重恭敬老师,「当视之如佛」,这是经文上讲的,要把老师看成佛一样,这是世尊教导我们的。所以三福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孝亲尊师。有了这个根基,然后其它的就比较容易成就,你就接着再落实《感应篇》,《感应篇》落实什么?慈心不杀,修养我们的慈悲心,不杀是不伤害一切众生。修十善业是《十善业道》,你看这三福第一福是三个根。

然后,第二福是二乘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小乘人修的福,建立在第一福的基础上,你才有三皈五戒。然后第三福是菩萨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发菩提心这是往生正因,不发菩提心往生不了,什么叫菩提心?最简单的来讲,四弘誓愿头一个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度尽一切众生,你真的发出这个愿来。那么发了菩提心之后,首先自己断烦恼,自度,然后才能度他。自度是什么?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度他是劝进行者。这是三福。

第二个科目是六和,修六和敬,我们香港佛陀教育协会在师父上人的倡导下,深入来学习六和敬。我们也曾经细细的讲过师父提倡六和敬的倡议书,还有《修六和敬祈祷文》,都有光盘,网上都有视频,可以认真来学习。最重要是什么?自己要落实和,这个和是要求自己跟外面一切人事物和,绝不能要求说别人跟我和,这是关键所在。往往不能跟人和的,都是要求别人跟我和,不能够去自己反求诸己。

昨天晚上有一位同修来找我,他就是跟我提到,跟另外一位同修合作,做一桩好事,结果两个人闹矛盾,彼此都烦恼,跟我说他怎么样怎么样。我就跟他讲,和才能够万事兴,和为贵。你想做这个好事,你要把事做好,首先你自己得和睦,做事的人大家要和睦共处,齐心协力,才能把这个好事做好。如果是不齐心,不能和的,那这个事肯定很多障碍。他说是很多障碍,我说对。那就要求自己要跟对方和,不能说他要对我怎么样好,怎么样的迁就我,你不可以,你只能要求自己迁就别人。当然原则上的问题我们把握原则,但是不能伤和气。往往伤和气是什么?执着的坚持自己的意见,见和同解被破坏了。菩萨四德里面讲的「柔和质直」,外面对人要柔和,质直,你要把握原则,但是不应该伤和气。你自己用真诚的心,你没有自私自利的想法,一切都是为众生想,做好事,为众生,自己不图名不图利,何必要去生烦恼?做得成,那是众生的福报;做不成,那只好是感叹众生没有福,自己在里面没有任何利害关系,没有得失心,你有什么不能跟人和的?所以一定要守六和敬。

一个团体真正有和敬,它才能够兴旺。僧团是依六和敬来修行的四个人以上就叫僧团,出家、在家都包括在内。古德有讲「法赖僧传」,佛法要靠僧团来兴旺起来。假如我们这个团体、我们这个道场要是不和敬,那我们不能兴佛法,甚至我们会破坏佛法的形象。所以往往团体里面大家都要推行佛陀教育,这是好事,好事大家一起做,但是以不伤和气做为我们好事的标准。大家想想,假如做一桩好事,要跟人家闹矛盾,起烦恼,这好事也变成不好,所以为什么说和为贵。所以和为贵,就是以不伤和气为最重要,那就是要自己控制自己的习气,处处学忍让、学谦虚,这才能够做到六和。

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这都是我们要力行的科目。三学是戒定慧。六度是菩萨六度行,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个我们就不展开介绍。十大愿王,底下我们会介绍。这是讲到制行,用这些五大科目的行门规范自己,你这是修真正的制行,你往生极乐世界一定要行门上也要跟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相应,这才能够感应道交。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要跟他是一类人,你才能感应到一起来。

下面第十六是『解脱菩萨』,最后一位,这位菩萨代表的是果,前面是代表因,修因证果。「解脱」是大自在,解脱什么?解脱的烦恼,烦恼有三大类,所谓见思烦恼、尘沙烦恼和无明烦恼,有这些烦恼就不自在。菩萨在这里代表解脱这些烦恼。断了见思烦恼,你就解脱了生死,三界生死就没有,但是还有变易生死。要把变易生死都要解脱,那要断尘沙、无明这两种烦恼,这两种烦恼都断尽了,你就永得解脱了。这是讲到十六位菩萨,代表可以说是全经的内容,经典的修行的方法,全部都在这里面体现。

底下讲『而为上首』,这是十六位菩萨做为在家菩萨众代表,这是一段,列举了所谓众成就。众成就里面所列名的,那是以德来列名,所以底下是赞德,给我们详细的说明这一些诸大菩萨的德智。前面经文里面讲的「一切大圣神通已达」,那是总说,但是这部经它还加上后面的别说,就是详细的说明这一切大圣到底有些什么样的神通德智。我们来看经文: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

就这一句,这就要讲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了,刚才介绍了师父提倡的五大科目,最后一个也是十大愿王。普贤行,《华严经》里面可以说是最高的行门,普贤菩萨的行门跟其它菩萨行门有什么不一样?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普贤行心量广大,所谓尽虚空遍法界,而且是永无疲厌的。「行愿品」里面讲到普贤十大愿王,愿愿都是「无有疲厌」。这是普贤的他的心量之广大,超过其它任何菩萨。十大愿王都要以这样的大心量去修。

第一个就是讲「礼敬诸佛」。礼是外表有礼貌,有礼节;敬是内心,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内心里面有敬意,外面自然就有礼节。换句话说,如果是外表对人没有礼节,礼貌不周到,说明对他的敬意也不够,这内外是一致的。我们看到礼敬诸佛,看到这个字第一个可能想到,对佛像我们要恭恭敬敬去礼拜,是不是就这么一个意思?如果你要把这个意思理解得这么样的小,那普贤菩萨都会掉眼泪,你把他这个意思误解了。诸佛是什么意思?不是指这个佛像而已,佛像它是诸佛的一个代表,一个形像而已。真正诸佛是什么?一切众生。《华严经》里面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也就是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有过去和现在已成了的佛,还有未来未成的佛,我们周围的这些众生都是,哪个不是本来是佛?所以我们都要礼敬,我们对佛怎么样的恭敬,对一切众生就应该怎么样的恭敬,敬的心是一样的,这是敬他的佛性。在性上讲,所有的众生都是平等,跟佛平等,都是佛,所以要平等的礼敬。我们看到《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讲到,善财你看他到外面参学的时候,遇到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这代表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礼敬,敬他们就像敬佛一样。而且不管是善人还是恶人,做好事的、做坏事的,统统一律礼敬,平等的,为什么?因为佛性是平等,佛性里没有善恶,没有好丑。

不仅是对众生礼敬,对人礼敬,对无情众生,像桌椅板凳,像山河大地,我们都要礼敬,怎么个礼敬?不是说给桌椅板凳磕头作揖,是你对它要爱护,你每天把它擦得干干净净,摆得整整齐齐,这就是对它的礼敬,你要是搞得很脏很乱就是没有礼敬。所以礼敬,敬是讲的心,心是平等,像敬佛一样。在礼,表面上的这个礼节,对不同的众生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对佛我们要顶礼三拜,对老师顶礼三拜,对父母顶礼三拜。但是对一般人,你要走到街上见人也是顶礼三拜,人家觉得你是不是头脑有毛病?你就不可以用这么样的大礼,但是敬意不变。你譬如说向人能够鞠个躬,微笑,这也是对他的礼。所以在外面表现的这个礼节要随俗,就是恒顺众生,但是敬意是相同的,因为敬是性德,只有性德才能够开发我们的自性,我们想要明心见性,想要成佛,那必须得修礼敬。这是讲到第一个,礼敬诸佛。

第二是「称赞如来」。如来不就是佛吗?为什么第一条是说礼敬诸佛,第二个又用称赞如来,不讲称赞诸佛?这用的名词不太一样,里头的意思有不同。像在《金刚经》里面讲,它里头有「诸佛」,有时候讲「如来」,讲诸佛是从形相上说,讲如来是从性上说。所以在《金刚经》里看到诸佛,你知道是讲相,讲如来是讲性。礼敬我们用诸佛,这是在形相上,我们对不同形相的众生,这都是诸佛,我们平等的礼敬,绝对没有分别执着,好人、坏人我们都礼敬。但是众生确确实实他有迷悟不同,开悟了众生我们称他为佛,迷了的佛我们称他是众生。

所以称赞起来,那对于迷悟不同的这类众生和诸佛,我们就要有差别,迷的我们就不能称赞,我们称赞是称赞悟了的。所以称赞如来,就是跟自性相应的我们称赞;如果跟自性相违背的,我们只礼敬,但是不称赞。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们看到他去那些大菩萨那里参学的时候,有礼敬有赞叹,但是其中有三位菩萨,善财是只有礼敬没有赞叹。哪三位菩萨?第一位胜热婆罗门,他代表的是愚痴;第二位是甘露火王,代表是瞋恚;第三位伐苏蜜多女,代表淫欲,淫欲是贪。贪瞋痴这是三毒烦恼,这三位菩萨代表,所以善财到他那里去参访,只有礼敬,没有赞叹,这是跟性德相违背的,所以他不赞叹。所以我们所称赞的一定是要利益众生的,我们称赞性德,是鼓励众生也来学习这个性德。

对于道场我们也是如此,譬如说像香港佛陀教育协会,在我们师父领导下,每天八个小时讲经上课,弘扬佛陀教育,这个我们很赞叹。因为佛法是教育,它不是宗教,它应该是从事教育的事业,这个道场是个教育的机构,像个学校一样,每天是上课,这是本分,所谓「如来家业」。如来的家业就是弘法利生,办教育。如果这个道场要是天天搞法会、搞经忏佛事,超度亡灵,不搞这些讲经说法,那我们赞不赞叹?我们不能赞叹。这个事是好事,也是需要做,但是你要知道,这不是真正佛教道场的本分事业。本分事业是什么?是教学。释迦牟尼佛他一生讲经说法天天不中断,他没有带领弟子们搞一个什么法会,超度什么亡灵,他没有,他就是教学,教学才真正是佛事。佛是什么意思?佛是觉悟的意思。觉悟众生的事业这叫佛事。我们师父提倡我们干这个,这是真正的佛陀教育,这是佛教的本色。除了讲经以外,就是修行,你看古道场里面是二时讲经,二时修行。这个二时,一时是印度的一时,一天分六时,等于是我们现在的二十四小时,一时是四个小时。二时讲经,二时修行,就是八个小时讲经,八个小时修行。修行,像我们净宗道场用念佛,禅宗道场用参禅。我们这个道场基本做到,我们十一楼是讲堂,二时讲经;底下念佛堂也是二时念佛。这是恢复真正佛教的本色。

这个礼敬是用来折伏我们自己的骄慢心,因为贡高我慢的习气这是与生俱来的烦恼,往往不自觉的就会傲慢,就会看不起别人。特别是比较能干的、比较聪明的人,往往会对人看不起,自己只要有一技之长,就会做为自己傲慢的资本,甚至连父母老师都没放在眼里,这是很大的一个烦恼。孔子都说,如果一个人「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这个人如果像周公一样的有才华,有这样的一种才干,但是这个人「骄」,骄傲、傲慢,而且还吝啬,这个人就不用再看了,肯定不行。所以傲慢是大烦恼,用什么来断?用礼敬,自己谦卑,礼敬别人,把别人当作诸佛一样看待,对一切人、一切物,都是平等的礼敬。这是学谦虚,这个相对比较好修。但是第二条称赞如来,这个就要有智慧,这要比礼敬诸佛有智慧才行。因为你有智慧才能辨别邪正,知道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邪法,什么如法,什么不如法,你在称赞的时候就要有所选择,不能够误导众生。这是提到这个事情,就像刚才我们举的例子,如果道场只做经忏佛事,咱们礼敬不赞叹,为什么?如果赞叹,就怕误导众生,以为佛教就是搞经忏佛事,就是超度死人的,那就会误导。

第三个普贤行愿是「广修供养」。这是讲布施,布施里头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布施得三个果报,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你想得到这三个果报,你想有财富,有健康长寿,有聪明智慧,那你真得修布施才行,你不修怎么能得?种瓜才能得瓜,种豆才能得豆,你得种那个好因,才能得好果。这里讲的供养,没有讲布施,是什么原因?供养比布施这个恭敬心就要更高,供养是什么?下对上,布施是平等的,甚至是有上对下的感觉,我布施给你,那是什么?好像我比你富有,我给你钱,那叫布施,那个里头恭敬心不足。供养就不一样,供养也是给你钱,但是我把你看作父母一样,我把你看作诸佛一样,我对你供养。

所以供养里头有恭敬心,十足的恭敬心,就是前面讲的礼敬诸佛这种心。这是普贤菩萨修的,所以他得到的果报更为殊胜,他三种布施也得这三种果报,但是果报要殊胜太多。

讲到布施、供养,最殊胜的,《普贤行愿品》里讲的,「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所以我们布施供养要有智慧,要选那个最殊胜的供养。我们有钱,这是福,我们是有福报。可是你能用钱,这是智慧。如果光有福,没有智慧,你有钱不懂得该怎么用,可能用这个钱来造业了,将来得果报,那不得了!愈有福的人可能得的果报愈惨,造业愈大。所以有福更需要有智慧,智慧要挑那个供养最殊胜的供养,那就是法供养,真正是「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给众生真实的利益,什么利益?不是说众生没饭吃你给他饭,没衣服穿你给他衣服,那都是小的利益。况且如果他没有福,你给他,他可能也不能受,他得有福才能接受到你的布施。什么是给他真正利益?你得让他觉悟,让他明白宇宙人生真相,他自己能修福,这是给他真实的利益,这就是要法供养,你要告诉他这个道理。

尤其重要的是要帮助他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这才是最为殊胜的利益。帮助一个人求生净土,要知道,比了生死、出三界更殊胜。他不仅出三界,而且是出十法界,这是真实的利益。如果是光出三界,没往生净土,这个是属于声闻、缘觉、菩萨这一类人,四圣法界里面的圣贤,他们还会有隔阴之迷,投胎之后他还会迷,尽管他善根深厚,他遇到佛法还能觉悟,可是他一迷往往就是二十年,到二十岁他可能才能够学佛。像蕅益大师他迷了之后,他十二岁学儒,学程朱理学来谤佛。他本来是什么?一直小的时候都吃素的,十二岁学儒之后他就开荤了,喝酒了,而且写了几十篇谤佛的文章。一直到十七岁,五年以后,看到莲池大师的《自知录》,他才能回头,他才晓得自己错了,后来出家修行,他自己忏悔。所以他出家以后身体不是很好,这是什么?过去造了业,迷了他就会造业。所以隔阴之迷很可怕!假如不往生净土,那真的是难保不会堕落。蕅益大师我们相信是佛菩萨再来给我们做示现,告诉我们要谨慎。

所以帮助众生真正最殊胜的利益,就是法供养,把佛法介绍给众生。佛法兴旺,最重要的是要有继起的人才,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如果说佛法很兴旺,所谓兴旺就是很热闹,道场来的人很多,一搞法会就是人山人海,大家捐的钱也很多,印的经也很多,印的光盘也很多,现在就是这样。能不能说是佛法兴盛?未必。为什么?要看是不是真正有成就了的这些修行人。所以培养人才这就比什么都重要。

现在,我们师父讲,很多法师出来讲法,不能说没有讲经说法的人才。黄念祖老居士以前也说过这么一句话,这是引用古大德的说法,说「说通者有,宗通者无」。就是能讲的人,讲得头头是道的人有;但是真正修行开悟证果的人没有,这个也不能兴教。真正兴教的人,像过去祖师大德一样,能说又能行,能行是他能入境界。我们师父一直都希望培养佛门里面的大师级的师资人才,这种人真的不仅自己对佛法的道理要通达,而且他真正能落实,有修有证,这种人才能够把佛教兴起来。用的方法,我们师父也在讲经当中讲得很多,都是传统的方法,先扎根,至少用三年时间把自己的德行的根扎好,就是用三个根。弘法人才得用四个根,《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之外,还要再加上《沙弥律仪》,这个是把根要扎好,百分之百能落实。然后你选择一部经典,「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般来讲用十年,这十年你把这个经等于说钻通了,一经通就一切经通,你能开悟。这种人才能够真正荷担如来弘法利生的事业。

我自己也发愿向这个方向努力,师父教我们三年扎根,我过去不算,从正式辞职以后,全职跟师父上人学,到现在将近四年,这四年都是在扎根,我的根性比别人差,这是什么?从小所受到的传统的教育比过去人少,这是传统文化真的因为在这个历史,这一百多年来遭到很大的摧残。所以现在也真不容易,我们这一代是很可怜的一代,当然下一代人比我们就更可怜,这社会诱惑更多了。假如父母要是不善教,又没有跟好老师学,那这一代也就废了,什么成就都没有。这一代废了,可能佛法也就断了。所以我们现在要花大功夫、大的力气来扎根,没有根学的都是枉然。就像一棵树,你要长得高,长得繁茂,必须要根深。

把这根真正扎好了,要由师父上人来鉴定,告诉你,你现在可以学什么,你现在可以一门深入了,会告诉你,你应该选择什么经典。《无量寿经》是师父上人给我指定的,我就打算用十年功夫深入这部经典,希望真正有志同道合的同修,我们一起来干。虽然是自己根性差,业障重,福德轻,但是我们也要有这个愿,不管我们能不能这一生成就,我们都要努力去做,「但问耕耘,不问收获」。就是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这个事情别人不做,我们要做。

除了我们自己要努力修行,使上一辈法脉不至于在我们手上中断,还有一点我们也要想到,要培养下一代的人才。我现在到了中年,过去没想到中年是什么样的,不知不觉就步入中年了,三十八了,我是没结婚没有孩子,如果有孩子,那也都有十来岁了。所以我们就要想到,为下一代培养继起的弘法人才,这从十几岁的人就开始。我们因为小的时候根还是扎得不够深,我们就希望下一辈的、下一代的孩子的根要扎深,祈求真正有佛菩萨将这些弘法的、护法的人才送到人间来,有好的父母来教养,等他们将来长大了,根也扎好了,能跟我们在一起一门深入,他们真的能开悟。我们能不能开悟,这个我不敢想,只希望什么?下一代人能开悟。师父上人现在反复提,要用十年时间培养弘护的人才,弘法、护法都需要有人才。光有弘法、没有护法不行,护法比弘法更为重要。护法人才怎么培养?还是这么一样培养,都是先扎根,然后也是一门深入,只是他不需要上台来练讲,他在底下听,一样学习,一样都要求开悟。不开悟没有智慧,法怎么护?护不了法。所以培养的方法都一样,唯一不同就是弘法人才上台讲,护法人才下面听,都是这样培养,师父说要用十年时间。

我们想想师父今年已经八十四高龄,老人家身体很好,我们也一直祈祷,希望老人家长久住世。但是古谚语讲,人生是没有不散的筵席,总有一天老人家会离开我们。那我们就要想到,他在离开我们之前,一定要有可以承传他法脉的这个人才出来,愈多愈好。所以大家真正要广修供养,供养什么?供养这个事业最为殊胜。世间,你看孟子也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说这个法脉没人传承了,中断了,我们就大不孝!这个事也是很紧迫,趁着师父有生之年,我们得赶紧做,集合一切能够集合的力量来做这个事情,比什么都重要。

除了培养师父上人这种接班人以外,还要想到下一代接班人,这是我们这一代人要想着去做的,我们这个中年人就得想着怎么培养后人。这个时间也过得很快,如果是十几岁的孩子现在来培养,这是父母有这个心,我们也很高兴。真的曾经有这么一、二个孩子,他们的父母说乐意把孩子捐出来,奉献给佛教,说是让我们来培养。当然我们是没有本事培养,我们只是什么?替师父上人去做点这方面的协助,协助老人家来培养。这时光也得加紧,我们目标是用二十年时间真正培养出大师级的人物。我们这一代很难做大师了,希望下一代能有大师出现,十几岁,现在培养二十年,三十来岁,正是弘法的大好年龄。甚至现在二十多岁的也行,根基好的,肯老实听话真干的,二十年之后才四十多岁,还是年轻。我现在是三十八,二十年以后是五十八,快六十岁的人,能不能够再住世都很难讲。蕅益大师是五十七岁往生,我二十年后五十八了,能不能超过蕅益大师说不准。这些事情我们要想到,真的要赶紧办,甚至比自己成就还要重要!这是舍己为人,为佛法做出牺牲奉献。

所以「广修供养」,这个广就是讲他的心量的广大。什么样的心才是广大的心?清净的心是广大的,平等的心是广大的,恭敬的心是广大的,用这样的心对一切众生如同对佛一样的来供养,这就是真正的广修供养。再讲到弘法,刚才提到的弘法人才的培训,这是广修供养最为重要的。如果能够有一个这样的地方,给弘法人才安心住上十年,人不用很多,师父讲十几、二十人足够,二十以上就嫌多了,这是小型的佛学院。过去我们师父在庐江实际禅寺就办华严班,让我来担任教务工作。我们总共有十二位法师,还有几位旁听的居士,十几人,这是很好的这么一个修学环境,这就是培养人才的方法,先扎根。但是这个事情也真不容易,末法时代因缘变化太多、太快,所以我们师父现在也不能回去庐江,这个工作也只好中断下来。所以要做,怎么做?自己培养自己,那是最保险的。你说要求一定要有这么一个地方才能成就自己,这是可遇不可求。那我们不能够等这个地方成熟了,我们才去参加,进入这个班,不行。那万一没有呢?所以自己要好好的成就自己,现在网上我们都能够共同来学习研讨,师父讲经,天天我们就听。没有一个这样的道场,我们自己成就自己,将来会有这样的因缘。这是把自己培养成真正的弘法、护法人才。

另外还有一个就是道场,我们师父常提的,不需要说盖个大庙。道场真正是用来弘道的这样一个场所。现在通过网络教学,这是最好、最方便。所以现在想要广修供养,怎么做?可以用网络,譬如说建一个网站,你能够专门设计网站的那些内容,秉承师父上人的理念。像华藏它建立了一个「佛陀教育网络学院」,听说有一万多学生,这就是个道场,这就是学校,网上的学校。那么现在扎根的教育也需要这样的一个网站,大家一起修六和敬,一起扎根,根据这些课程来学习、来力行。另外还有网络电视台,这个费用也不高,如果专门有这么一个小组,他们来设计这个节目的内容,不断的播放,二十四小时播放,这也是广修供养。当然流通光盘、佛书,这都是广修供养。

这是讲到弘法的道场。护法的道场?不是护法,就是修行的道场。修行的道场最好的方式,我们师父讲的,用弥陀村、用老人乐园的方法,这是现代的道场。因为老人家有时间,退了休没有事干,正好参加道场修行,住在道场里面,道场护持他的生活,同时他在里头修行。这个老人乐园让老人安心在里面生活。服务的人员都是学过《弟子规》,扎好三个根的人,能够对老人尽心尽力的孝养,让老人过最快乐的生活,无牵无挂、无忧无虑,在里面认真修行念佛求生净土。那要培养弘法人才?这些弘法人才就可以在这里练讲,天天对老人讲《无量寿经》、讲《阿弥陀经》,甚至不同的法师可以在不同堂口讲不同的经,每个老人就一门深入,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经去那里听。这都是现代化的佛教道场,我们师父提倡这个理念提倡得很久了,我们复讲的时候看到他一九八九年就提倡,到现在都二十多年了,还在提。所以有心的人应该在这方面去努力,这真正把佛教兴盛起来,这是「惠以众生真实之利」。

普贤十愿我们只讲到第三个广修供养,后天礼拜三我们再进行下面的分享。今天时间到了,我们讲得不妥当的地方,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让我们一起合掌恭念回向偈,把今日修学一切功德回向给一切苦难众生消灾免难,离苦得乐,与我们同生净土:「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阿弥陀佛,谢谢大家!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圣众因缘集 四、广种福田 龙王献宝

佛教圣众因缘集 四、广种福田 龙王献宝

四、广种福田 龙王献宝诗曰:阿育王征海不从,分金造像比轻龙;兴添福德修千日,献宝称臣叩首恭。距今二千多年前,印度阿育王由于他福力特别殊胜,统一了全印度。有一天,阿育王召集群臣,问道:现在天下,还有什...

星云法师:做个大丈夫

星云法师:做个大丈夫

在现在的社会中,“大丈夫”已不再是男人的专利了。现在有所谓的女强人、女中丈夫,女人也可以做强人,也可以做大丈夫。那么怎样做一个大丈夫呢?有几点意见提供参考: 一、负责任能担当:大丈夫要能够负责、担当...

佛教故事:南传法句经的故事:猫足富翁的故事

佛教故事:南传法句经的故事:猫足富翁的故事

猫足富翁的故事「莫轻于小善,谓『我不招报』。须知滴水落,亦可满水瓶,智者完其善,少许少许积。」【恶品第(122 偈颂)】这一偈法句,是佛陀住在给孤独园时,对一位猫足富翁(注一)说的。有一次众人聚集在...

上班族素食新潮流

上班族素食新潮流

最近我在朋友圈里晒素食午餐,好友们有的好奇,有的羡慕,在肉食者居多的环境中,上班族是如何实现素食的呢?不用下馆子,自己动手。其实真的不难。一.炊具。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上班族的炊具,只需要一...

生根活佛:佛法和爱情之间的选择

生根活佛:佛法和爱情之间的选择

生根活佛:佛法和爱情之间的选择作者:生根活佛问:昨天有个网友问我:活佛,听说您在修大圆满,那么佛法和爱情,您选择哪个?答:从世俗角度来讲,选择爱情的,同时失去佛法的,还是不圆满;从圣者角度来讲,选择...

圣凯法师散文随笔:布施的快乐

圣凯法师散文随笔:布施的快乐

布施的快乐圣凯法师布施功德无量,是我们常说的行话。但是,功德从哪里来呢?内心快乐便是功德。但是,为什么布施会内心快乐?这只有布施者才会有这样的心理体会,非布施者是没有这种体会的。因为,人其实是一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