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涛法师:转恶缘为善缘的方法

海涛法师:转恶缘为善缘的方法

问:受菩萨戒是不是可以买荤食给家人吃,如法吗?因为每次买荤食给他们吃,肚子就不舒服,要如何做?

海涛法师:你受菩萨戒,看你的福报,如果你的福报好,家里会体谅你,你不要买,那是你的福报,如果你的福报不好,过去没跟人家结缘,就算你受菩萨戒,你也要买给人家吃,但是怎么办呢?首先,你就要超度这个买的肉,对不对,念唵 嘛呢 呗美吽 或是,嗡 啊贝染吽 嘎杂染 忙 梭哈,或是念药师咒,都可以,你真的都不会念就阿弥陀佛,愿他们得到超度,你要生起这个利他的心,然后愿他,因为至少,你要这样想,你买,因为你是个菩萨,菩萨不能说自己犯不犯戒,菩萨就是说,舍众生,才犯戒。

今天你不买,别人去买,他吃的肉根本没有超度到,你去买,可能你跟这个动物结了一个恶缘,但是你帮他超度了,至少减低对方吃的杀业,吃肉就有吃肉的恶业,没办法避免的,轻跟重而已,如果你已经帮他念过了,他再来吃,减低一点点恶业,你对你自己也是个惭愧心,因为没办法,因为你的因缘不具足,所以,各位要了解这个道理以后,走到哪里,都尽量跟人家结善缘。

哪一天你吃素了,你爸爸很高兴,有时候,做儿子要吃素了,爸爸妈妈不高兴,这也是你过去没结缘,没有很极力地去赞叹随喜,乃至创造随喜的因缘给别人,所以,轮到你要吃素的时候,就很不方便,但是有些人因缘很好,虽然他家里不吃素,但是看到他吃素还随喜,随喜,还特别煮最好的素给我吃,这就是你因缘好,就像有些人要出家,障碍很多,有些人要出家,没什么障碍,这是个人的因缘,但是我们今天要放生,最好这样观想,不是眼前我们要放的泥鳅,蚯蚓,而是所有今年,过年之前所有被屠杀的动物,都是我们,观想,召请的对象,好不好,所以,麻烦义工菩萨点一支香,好不好,乃至点药香最好了。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真正的随缘,是承认自己的局限性

佛教故事:真正的随缘,是承认自己的局限性

真正的随缘,是承认自己的局限性两个旅行中的天使,到一个富有的家庭借宿。这家人对他们并不友好,并且拒绝让他们在舒适的卧室过夜,而是在冰冷的地下室给他们找了一个角落。当他们铺床时,年纪稍微大一些的天使发...

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内心独白——学佛修行改变我的人生

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内心独白——学佛修行改变我的人生

人生如茫茫大海中的一只船,如果没有罗盘和航标,就会迷失方向甚至葬送自己。于我而言,学佛修行,犹如看到了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灯,让我在尘世之中有了希望和方向。我现在是一名初学佛弟子,随着认真恭闻南无第三世...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到“世界”一词,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词语最初来源于佛教。

而佛教经典中,又常提到一个词语——“大千世界”。这个“大千世界”是什么?与“世界”概念相同吗?“大千世界”又有多大呢?想要弄清楚这些,首先就要了解一个问题——什么是“世界”。

《楞严经》卷四说“世为迁流,界为方位”。

“世”为迁流,属于时间的范畴。时间如流水般,处于不断迁流延续中,从过去延续到现在,再到未来,故称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而“界”则是对于方位的界定,属于空间的范畴。佛教对空间有六方和十方之说。六方指东、西、南、北、上、下;十方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

经典中说,以须弥山为中心,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及其中的七山八海,称为一个世界。须弥山的问题,至今仍是佛教学中的谜,一些开明的看法(如日本学者),说是出于印度古老的传说,佛陀在世时,仅是假用传说来阐明佛法,传说中的须弥山或有或无,不是佛陀所要阐明的目的,佛陀的目的,乃是利用须弥山的传说而阐明觉世济民的佛法。

小世界的范围,既是一个日月系,那该是指太阳系或恒星系了,因为每一恒星,均有若干的卫星,恒星都是日,卫星都是月。对太阳而言,月球固是月,地球等九大行星,也是卫星也是月。

积一千个世界,为“小千世界”,小千世界每一小世界的范围,是由一个须弥山至色界的梵天;

积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中千世界每一中世界的范围,到达色界的光净天;

积一千个“中千世界”,即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每一大世界的范围,到达色界的光音天。

“以三积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释氏要览·界趣》)

每一个大千世界,都有一位大梵天王,大千世界有无量无数,大梵天王也有无量无数。据经典所说,我们人类等所在的“大千世界”名为“娑婆世界”,由释迦牟尼教化。一个“大千世界”包含十亿个世界,而宇宙中有无数的“大千世界”。(《见法华经·如来寿量品》)

我们所处的地球,乃是大千世界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单位而已,释迦牟尼为了普化他的化区,所以要用千百亿化身,才能应化周全,虽化千百亿身,仍在娑婆世界的一个大千世界中而已。

由此可见,佛教的世界观,非常的广大而又合乎近代天文学的观点。

内容整合自《俗语佛源》等经典

佛教“大千世界”有多大?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到“世界”一词,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词语最初来源于佛教。而佛教经典中,又常提到一个词语——“大千世界”。这个“大千世界”是什么?与“世界”概念相同吗?“大千世界”又有多大呢?想要...

佛教故事:觉性的故事:珠宝商的故事

佛教故事:觉性的故事:珠宝商的故事

珠宝商的故事生活中突发的事件,我们只有将觉性提高后,才有能力以智慧与慈悲来面对。没有觉性,我们就会被贪、瞋的习性拉着跑,做出错误的行为。佛陀时期,舍卫城有一位珠宝商,能打造精美的首饰,家中养了一只白...

崇慈法师答:既然心即是佛,只要心中有佛,何必皈依、拜佛、念经等形式?

崇慈法师答:既然心即是佛,只要心中有佛,何必皈依、拜佛、念经等形式?

崇慈法师答:心中有没有佛,以什么来证明呢?形式是用来证明内心的。形式的一点一滴都是内心真实的流露。我们每天的生活,一言一行一食一饮,哪一样不是形式呢?作善作恶都是以真实的形式来表达。心中有佛的份量,...

法照大师的念佛奇缘

法照大师的念佛奇缘

法照大师也是唐代高僧,因其思想与行持,皆与善导大师相似,后人认为他是善导大师再来示现的,所以尊称他「后善导」。 法照大师出家不久,有次在他心很寂静的时候,看到自己的钵显现一种圣境:高山中有间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