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高僧大德的故事:僧稠 (岭东第一禅)

僧稠 (岭东第一禅)

僧稠从幼年时就勤学苦读,到青年时已精通经史子集。被聘为太学博士。僧稠虽名振朝庭,但对俗事无比厌烦,常叹息不止。偶然间,僧稠看一本佛经,他突然醒悟,于是投身佛门。这年僧稠二十八岁。

僧稠刚一剃发,就找佛经来读,读过之后,悲喜交加,心领神会,更加坚定了立身于佛门的志向。僧稠入佛门后,立下五个誓愿:一、以佛法为财富;二、获得广大神通;三、弘扬佛法;四、献身于三宝;五、报答父母恩、师长恩、 国君恩、施主恩。

僧稠最初向道房禅师学行止观,然后到定州的嘉鱼山去修炼。练过一段时间后,僧稠就消除了凡人的欲念。

一天,僧稠遇到一个从泰山来的僧人,僧稠把自己修炼的情况告诉了他。这个僧人苦劝僧稠修习禅定,不要有别的想法。他对僧稠说:

一切有灵魂的东西,都有成为菩萨的最初基础,你一定要紧守此缘分,不要追求世俗的东西。这样,你肯定能成大道。

僧稠听从了僧人的话,开始潜心修持禅定。过了十天,僧稠觉得自己散乱的心收归为一,进入了禅定。接着,他又依照涅槃圣行和四念处之法来修炼。过了几天,僧稠发现无论是睡梦中还是清醒时,无论是感觉到的还是没有感觉到的,都不会使他产生丝毫的欲念。

五年后,僧稠又到赵州漳洪山向道朋禅师学习十六特胜法。此时,僧稠修炼更加刻苦。他为了节省时间,三个月只吃一顿饭,经常修炼得不知晨夕。衣服破了,露出肉来,僧稠只是把它挽一挽,无暇换新的。有时正在煮饭,饭还未煮熟,他却入了定。过了很长时间,他前面摆着的食物都让野兽给吃了。

僧稠在修炼灭绝一切杂念之法时,遭到贼人的恐吓。但僧稠面无惧色,对他们讲解佛理,并把他们射来的箭一一毁掉。贼人大为震惊,听从了僧稠的劝告而受戒。

又有一次,僧稠正在鹊山静坐修炼。过了一会儿,听见有阵阵乐声从空中传来,又有一股股醉人的香气直钻他的鼻孔。接着就看到有几个身穿彩绸、姿态娇美的仙女飘然而下。几个仙女一起上前,抱住僧稠的肩,柔嫩的肌肤在他的身上蹭来蹭去,喘息之气吹到了他的脖子上,僧稠坐在那里,昂然不动,他在内心以死来约束自己的欲念。不久,仙女消失,僧稠证得深定,入定达九天之久。到此时,情感杂念完全消除,对世事不再有丝毫兴趣。

僧稠来到少林寺,向诸位大德们讲了自修禅定的经过。众高僧一齐称赞僧稠。跋陀(天竺僧人)对僧稠说:

葱岭以东,你是禅学学得最好的人。

僧稠于是住在少林寺,向跋陀学习更深的修持之法。

少林寺中有一百多个僧人,寺里有一眼泉,冒出的水深可没足。有一天,一个衣着破烂的妇人夹着扫帚坐在台阶上,听僧人们念经。众人不知她是谁,便喝斥她,赶她走。妇人面露怒色,用脚踩了一下泉水,泉水立刻枯竭,妇人也不见了。众人把此事告诉僧稠,僧稠连叫三声优婆夷,佛家称女居士为优婆夷。那妇人就出现了。僧稠对她说:众僧正在行佛道,你应该保护他们。妇人用脚拨了拨泉水所出的地方,水即刻就涌了出来。众僧都惊奇女居士的法力,更感到了僧稠的威力。

僧稠在少林寺修炼时,曾发现有两卷长生之术的仙经放在他的床上,僧树对仙经说:

我修得是佛道,不想在世上长生不老。

说完这话,僧稠就失去了对事物的各种感觉,无论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进而证得了更深的禅定。

此后,僧稠到青罗山修炼。练了几天后,他的身上长起了恶疮。恶疮脓水不断,臭气难闻。可僧稠对此并不在意,依然修炼如故。打坐得时间长了,僧稠感到疲惫不堪,想站起来伸伸腿。这时,有神人从天而降,上前扶住僧稠,让他再次打坐。 因此,僧稠多次入定,每次入定都长达七天之久。

僧稠学法修定成功后,他到了怀州马夹山,准备弘扬佛法,报答众恩,实现自己的誓言。

魏孝明帝继承其先祖敬佛的遗风,前后三次派人到马夹山召僧稠入京。僧稠推辞说: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请求在山上修道,与您敬佛的大道是一致的,何必要到您的身边去呢?

孝明帝答应了他的请求。曾稠知道,君王喜怒无常,伴君如伴虎,在君王身边,难免为俗事所缠。而且人往往有贵远贱近之习。为弘法考虑,还是留在山上更好。

魏孝帝继位后,又下请僧稠,他仍不出山。孝武帝于是在尚书谷中为僧稠建禅室,聚集了许多僧徒向他学道。

到此时,僧稠的弘法事业获得极大的成功。燕赵各地,佛法流传,几乎不再有人食肉。众僧人则虔诚拜佛求福。有被名利所困的人来找僧稠,僧稠就为他说偈来止其名利之心,让他焕然一心,明其本性而归于佛道。

后来,齐国建立。齐文宣帝在天宝三年下诏,请僧稠赴齐传法。

僧稠觉得,齐国建立不久,就请自己前去弘法,是一个传播佛法的好机会,因此决定前往。

僧稠将要离开的那天,山谷的两边突然发出悲切的惊天动地的响声,这声音震撼四方,使得山中禽飞兽跑,一直持续了三天。僧稠回望群山,生出无限依恋之情。他心中想:

慕道怀仁之心,在各类事物中都有,并非一定是懂得情爱的人才有。我本想在山中了此一生,那曾想又有此变动。人真是易于放荡,难于坚持啊!

从此以后,僧稠不再事先约定什么事。

文宣帝亲自迎接僧稠到宫中。僧稠虽然已七十多岁了,但他神宇清旷,使人心动。僧稠为文宣帝说法,先讲了三界本空、荣华富贵不能长久的道理,又讲了四念处之法。文宣帝听完之后,头发竖起,冷汗直流。接着文宣帝向僧稠学禅定,不久就证得了深定。从此,文宣帝对佛法崇信不疑。文宣帝又跟僧稠受了菩萨戒,断绝酒肉,传旨把鹰鹞等放归自然,让国家成为仁义之国。并且传旨,一年之中要有六个月禁止屠宰。后来还下令斋戒,斋戒期间,无论官私,禁用一切荤食。

文宣帝对僧稠说:

佛法必须由人来弘扬,真诚而不能虚伪。希望您能够安心于佛法,弟子做您永久的佛门弟子。您认为怎样呢?

陛下既然发誓要护法,就应该顺天之安排,俗居世上,尽心于教化,成为珍爱三宝,引导民众的君王。如此重担落到肩上,陛下不应推辞。

僧稠在皇宫住了一段时间后,觉得教化之事已成,想回到山林静心修炼,便向文宣帝辞行。文宣帝认为此去马夹山的山路崎岖,相互来往困难,因此传旨在邺城西南八十里的龙山,给僧稠建佛寺。佛寺要建成方圆十里的大寺,让修炼之士到寺中念经行道。僧稠得知后,对文宣帝说:

十里寺院的面积太大,恐怕要妨害当地居民,这不是济世之道,请减一半。

文宣帝再次传旨,把寺院定为方圆五里,让著名匠人纪伯邕负费寺院建造。当纪伯邕召集附近的乡人,问此地的地名,忽然听到天空有人大声回答:

山林幽静,此处本名叫云门。

再问声音的由来,没有一个人知道。文宣帝听说此事,依空中的声音给寺院起名叫云门寺。

寺庙建成后,有一个客僧拿着锡杖前来。寺中僧人给他安排住处,问他从哪个寺院来,他答非所问:

我看这里有三个寺院。

说完就不见了,众僧在地上挖井时,挖出两只鸱鸟的嘴。

在寺院的前面有一个深渊。有一天,僧稠看见一个长着毛,身材魁伟的胡人,在渊边点火烧水。水将要煮沸时,就见有一条大蟒从水中跃出,要到锅里去。僧稠用脚一拨,蟒又回到渊中,毛人也不见了?这天晚上,有一神人领着一个男子来拜见僧稠说:弟子有一个儿子,年年做恶,神要把他吃掉。我虽然爱惜儿子的生命,但也不敢阻拦神人。弟子已老,将要死去,所以我亲自要把儿子供给神。幸而得到大师的救护,才使我的儿子幸免于难。说完 , 两人化做云雾而去。

僧稠住进云门寺后,文宣帝又请他作了石窟大寺的住持,让他以此职位来教化僧众。又传旨把成千上万的供奉品运到山中,并让国内各州修建禅室,让那些体悟佛法的聪明有识之士为教授,来讲授佛法。宣讲佛法之风大盛。

文宣帝认为这种弘法方式弊病很多,他对僧稠说:

佛法的根本宗旨是静心为本,诸位法师依经讲法,令人感到枯燥。看来,这种方式要废除。

僧稠说:诸位法师继承四依,弘扬佛法,使众人能够区分正邪,认识到佛理的奥妙。如果没有这些人,如何开始弘道呢?这是习禅开始时必定要有的过程。发挥佛理的主旨,使奉者逐渐领悟,依靠的就是这些人。

文宣帝非常高兴:现在把国家的财物分成三份,一供国家使用,另外的归佛事使用。

于是文宣帝传旨,把钱、绢、被褥等物品运到山上,在山中建库房来储存这些东西,以供应寺中日常所用。僧稠认为佛法的宗旨在于修心,财利世俗之事妨碍救化,于是致书文宣帝,让他把这些东西都拉回去。文宣帝为僧稠的气度所感动,让把这些东西在别处建库存起来,需要时给寺中送去。

到后来,文宣帝为佛事而下的诏书不断,每有一些小事也要亲自过问。又让大臣送药物和食品给众僧人,并随时解决众僧生活中的困难,文宣帝自己常带着侍卫亲临僧稠的寺院。文宣帝每次到来,僧稠都在房中静坐从不起身迎接;宣帝走时,他也不去送。僧稠的弟子劝他说:皇帝到来,您只顾修行不去迎接,这是否有背于常情。

僧稠说:过去宾头卢迎王七步,使王少掌天下七年。我自己没有什么好的德行,不敢自欺,知道自己不会给皇帝带来什么福德。

当时的人们都称赞僧稠敦厚,顾大法而不拘小礼。

不久,有人向文宣帝说僧稠的坏话,告僧稠傲慢无礼,不敬帝王。文宣帝大怒,要加害僧稠。僧稠早已料到此事。一天,僧稠来到厨房,说:明天有客人到,多准备此食物。到半夜五更时,僧稠备好牛车,独自到山口去,站在离寺院约二十里的路旁。文宣帝的人马走到僧稠站的地方,感到很奇怪,问僧稠为何到此,僧稠说:

我怕自己的血不干净,玷污了佛寺,所以在这里等您。

文宣帝立刻下马跪拜,对大臣们说:这样神通的真人,怎么能诽谤呢?文宣帝要躬身背僧稠到寺院,僧稠坚决不接受。

文宣帝说:弟子有负于师,用整个天下也不足以谢罪。

接着,文宣帝又问:弟子的前身是什么?

僧稠说:是罗刹王,所以到今天还喜欢杀人。

僧稠让人端来一盆水,对着水中祷告一会儿,然后让文宣帝在水中看自己的影子,果然就像罗刹。

每年伊始,文宣帝都要问僧稠一年的吉凶。天保十年,僧稠对言语宣帝说:今年不吉。文宣帝很不高兴,问:那么怎么避免呢?僧稠说:我也不久于人世了。

到十月,文宣帝死了。第二年的夏天,僧稠也去世了。

僧稠临终时,异香飘满寺院。皇帝派襄乐王前来问候:

大禅师僧稠,意志坚强,修炼刻苦,必能感动上天而成正果。禅师寄心于寂默之中,虚来实返,定能成玄妙功德。

僧稠去世后,高官和名士大都前去吊唁。为表达他们对僧稠的崇敬,施舍无数的东西,召集一千多僧人,在云门寺供祭,以期为他在彼岸世界带来福德。

僧稠下葬的那天,满山是人,有几万之多,点着无数支香。正午时,开始焚烧僧稠的尸体,人们无不悲痛欲绝,哭声响彻山谷。立刻有白鸟数百只,徘徊飞翔于烟尘上,悲声鸣叫,悽切感人。

皇建(北齐孝昭帝年号)二年,僧稠的弟子昙询等奏请孝昭帝为僧稠建塔。孝昭帝下诏说:

僧稠大禅师,德行修持高深,是佛家三宝的栋梁之才,其神灵超于一切物外。可以据此地的风俗,建塔以志纪念。后将举行千僧斋祭,彰示法师光辉的一生。使之流传后代。

北周灭掉北齐后,把废弃后的云门寺赐给大夫柳务文,柳务文让他的亲戚辛俭守把家搬入寺院。过了不久,辛俭守一家暴病而亡。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健康饮食每天至少吃4两果6两菜

健康饮食每天至少吃4两果6两菜

要健康,就要多吃果蔬,这是我们早已耳熟能详的观念。但是,一天中到底应该吃多少最合适呢?香港卫生署中央健康教育组最近指出,每人每天应进食最少两份水果及三份蔬菜,并对其进行了详细解释。具体说就是,一份水...

令他主动复合的咒语挽回出轨男人

令他主动复合的咒语挽回出轨男人

男人出轨后要不要挽回,如果挽回要怎么做,一个令他主动复合的咒语帮助挽回出轨男人。男人出轨后不注重挽回或挽不回之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因为事态都是发展的,在挽回的过程中会发生很多事情,有些是可控的,有些...

挽回老婆的心做夫妻和合术真的有用吗?

挽回老婆的心做夫妻和合术真的有用吗?

六年了,进入第七个年头,一直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有着一个调皮可爱的儿子,曾以为会一直平平淡淡的相守下去,虽然经常会为各种生活琐事而争吵,可是现在的她却在去年不可救药的单方面的爱上了比她小一年的同事,...

红薯的六种治病妙用(图)

红薯的六种治病妙用(图)

◆红薯的六种妙用1、煮红薯治热黄疸:红薯煮食,可治热黄疸。2、炒红薯叶通便:红薯叶250克,加油、盐炒熟,一次吃完,一天两次,可治便秘。3、生红薯叶通便:生红薯叶捣碎,调红糖,贴肚脐,可治大小便不通...

    曾经有一个公案。从前,印度的一位国王胜光王,迎请世尊以及眷属供斋。当时有一位以行乞为生的贫女心想,胜光王是因为往昔所积累的福德力,才成为拥有荣华富贵的君王,如今遇到了释迦牟尼佛这样殊胜的福田,又积累了这么大的福德资粮,实在是太稀有了!她发自内心地欢喜,因此而获得了无量的福德。世尊清清楚楚地知道此事。傍晚回向的时候,世尊对国王说:“你所积累的福德、善根是回向给你自己,还是回向给比你福德善根更大的人?”国王心想:“不可能有比我福德、善根还大的人。”于是就说:“谁的福德善根大,就回向给谁吧。”世尊就念了那位贫女的名字做了回向。世尊连续三天都是这样做回向,胜光王心里十分不悦,于是与诸大臣商议对策。

    大臣们最后献策:明天世尊和他的眷属前来应供的时候,我们多做些饭菜,让饮食溢到器具外面,等贫女来捡的时候,我们就打走她。国王同意了。第二天贫女遭到了殴打,不由得生起了嗔恨心,摧毁了善根。当天佛陀便念国王的名字做了回向。

    随喜的功德不可思议,嗔恨心的过患也不可思议。我们要随喜一切,随时随地观察、忆念、随喜他人的善根和福德。我们可以忆念佛的愿力,忆念佛在因地的修持以及佛断证圆满的功德,然后生起欢喜:“佛当时发了那么殊胜的愿啊!哈哈!佛经历了三大阿僧祇劫,为了四句正法舍弃了无数次的生命,那么精进啊!哈哈!”发自内心地高兴,进而去忆念佛、菩萨、阿罗汉以及修行人的功德,在心里生起欢喜,这也是一种殊胜的窍诀。若是能这样脚踏实地地修,一定能成就。

    现在人都会说“随喜”,一开口就是“随喜”,但都是表面上的随喜。内心真的随着他人欢喜、高兴,真有发自内心的喜悦,那才是真正的随喜。

    我们看到他人积累福德和善根,修行有进步了,得到表扬或奖励了,得到世间的一些利益了,应该赞叹,应该随喜。但是有的人心里却欢喜不起来,这叫嫉妒。你再嫉妒,也影响不到他的成就,也无法阻碍他的进步。但是人都有这种烦恼和习性。很多人明明知道这样做没有意义,但是也控制不住。现在我们就要通过随喜来对治嫉妒心等烦恼习气。

    不要嫉妒任何人,嫉妒心的过患非常严重。尤其嫉妒金刚道友是非常不好的缘起,生生世世都会出现这种问题。我们是已经发过菩提心的人,已经进入了密'乘,应该帮助、利益众生,应该将一切观为清净圆满。你没有直接帮助、利益他们,他们自己就获得了成就与利益,这时你不能不高兴。否则,说明你的慈悲心不到位,说明你的菩提心没有发出来,更不用说进入密乘了。

    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把他人放在最高处,只为他人不为自己,这是一种成就的要诀。真正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把他人放在最高处;真正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低处,把他人的利益放在最高处时,你已经圆满了,成就了。因为你已经放下了自私,放下了自我,这叫开悟,叫成就。

随喜是积累善根、对治烦恼的窍诀

    曾经有一个公案。从前,印度的一位国王胜光王,迎请世尊以及眷属供斋。当时有一位以行乞为生的贫女心想,胜光王是因为往昔所积累的福德力,才成为拥有荣华富贵的...

禅宗小故事:敬钟如佛

禅宗小故事:敬钟如佛

敬钟如佛钟,是佛教丛林寺院里的号令,清晨的钟声是先急后缓,警醒大众,长夜已过,勿再放逸沈睡。而夜晚的钟声是先缓后急,提醒大众觉昏衢,疏昏昧!故丛林的一天作息,是始于钟声,止于钟声。有一天,奕尚禅师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