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的十种表面--之七 只研学理不修法为表面
学佛修行人钻研学理不是坏事;而坏的就是某些“老学究”“新学研”居士、比丘行人抱着质疑态度,以固守所谓的“严谨务实之学风”,依夫子所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治学观点,把佛法当作理论学术来“研究探讨”,或把佛学作为博大精深的艺术文化去学习,动辄就道“某某对佛法学很有研究”,“某某又是研究佛法的专家”,这些人根本就是凡夫俗子!荒唐得很,佛法岂是凡夫能研究的?
比如说,佛降甘露顶,佛陀会从空中送来甘露,你怎么个研究法?
这些人实则是走入了一个误区:他们以为学习佛法就是研究法理,表面的纸张文字,法理的斟词酌句字面功夫,或享受字里行间语法精确的程度,醉心于研究言词高妙理相缜密与否,读起来趣味盎然与否,逻辑推理是否严密等等。
另一些行人他们不是去研究文字,也不是去推敲法理,而恰恰相反,他们对佛法无限虔诚,对佛陀无比恭敬,认为佛法确实是解救众生的至宝,法义道理都让他们有所开悟,也试图按图索骥,依理入修。
但是这些一时悟觉的光明并未能持续地照耀学习佛法的道路,不多时实修之心及行便抛却舍弃,束之高阁;或者刻苦钻研法理,戒条经文烂熟於心,言谈起来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却“百密一疏”,不求实证。空捞一个“经教子”虚名,实际证境一点没有。临了大去之时,以空口经论去对付生死魔障,无异于螳臂挡车,依然不能脱离转轮回。悲哉,如此空洞,枉自学佛一场!
大凡现在的行人,落入此类空洞修行的甚众。他们也可谓是精进努力,然而这种精进努力不是用在实证实修上,而是用在滚瓜烂熟地背经书论著,致力于研究学理,填充理论知识,一问法义教条,他熟悉得很,信口拈来,毫不费吹灰功夫;而落实到修法,就不是他的事情了。什么法都不修,什么戒也不守,早晚功课不做,日常更不用功,什么叫修行?无所谓叫修行!将上师传的法丢到一边,只把表面上的工作做得好得很,条条款款佛法道理讲起来颇是那么一回事,法理知道得很多,表面上看起来比谁都懂佛法,比谁都厉害,可以称得上一个佛学大家,但是,这样的本事有什么用呢?
学佛修行要讲求实证,没有实证功夫,入了坛场都显不了法力,就只能算是一个经教子,不是真正的修行。
不把学到的道理用在实际修持上去,那就是说一套做一套,学理与实践不能结合统一,学理就成了无根之木,空有冠冕堂皇的架子,没有经得起考验的实证功夫,漂浮在修行的表面上,哪里谈得上受用呢?任凭一个人的根基有多好,功德有多大,不脚踏实地,深入实际行持,都不可能有什么成就的。
打个比喻来说,就像一个堂堂博士,满腹锦绣经论,可谓是才高八斗,若将学以致用,必是一个可塑之才,可以为社会带来多大的好处!做多少有益于人民的事!但是,他如果只抱着书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天到晚只知道死读书,读死书,囿於书本中,他唯一做的就是读书,而什么活也不干,什么事情也不沾边,也不深入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去,不把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将其投入到社会和工作岗位上去。胸中纵有容纳百川千壑的知识才华,而不付诸实践,那他实际上是一个对社会毫无用处的人。即令他是一个学识渊博的博士,对于社会对于人民来说也没有半点作用。不学以致用,学得再多、才华再怎么横溢,那又有什么用处?这种博士于己于人又有何益呢?
学习佛法同样如此,纵然能将经书背得稔熟,而不从实际修法入手,只理解得法义,而不实地求证,都是错误的,是华而不实的花架子。
这种修行的方式不符合世尊的教诫,它不可能产生受用。若以这种态度修行,最终是功亏一篑,毫无所得。
那么修行要不要学习理论呢?当然要学理!学习佛法,首先要多看佛书,从法义道理入手,要明白为什么修行,学习佛法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如何起修,怎样行持,戒律当如何守,要守什么戒,为什么要跟上师三业相应,怎样才能做到跟上师三业相应等等。绝不能稀里糊涂地就拜师学佛,懵懵懂懂地跟着修行!连为什么要修行都闹不懂,只知道随大流,人云亦云,最后就会连方向也找不清楚。
所以刚进门的弟子要从学习佛书开始,先懂得了道理,明确了方向,知道了学习的方法,才能逐渐开悟,心生明觉,提起正念,方能依法入修,依理而行,从理论着手,然后依照上师的开示教法起修行持,这样才是正确的。
而不学理论,不明佛理,最基本的道理法义都不懂,迷迷糊糊地要深入佛法修行,就会落入愚痴,不能具备正知正见。
因此,学佛修行,不学理不行,光学理也不行:
只学理不修法,修行变成空洞不实;
只修法不学理,修行就会落入愚痴。
所以理论和实践应该相结合:既要认真学理,又要实地修法,学理和修法两者唇齿相依的关系明白了,将它们完美地相承并用,再加之日常行持的依教严规,自然会得到殊胜的受用,了生脱死就易如反掌了!
(完整法义请详见《子必依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