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以出家僧众为佛教重心的传统能继续维持吗?

以出家僧众为佛教重心的传统能继续维持吗?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 

佛教从印度到中国,乃至到韩国、日本和越南,两千五、六百年来,没有发生过这个问

题。但是在一百年前,日本佛教由于明治天皇时代实行维新政策,并且为了增加人口,以从

事对外扩张,所以对于佛教的出家僧众,用种种的压力,使他们娶妻吃肉,从此之后,日本

佛教渐渐转变为在家人住持寺院的风气。因为他们是专业的寺院经营者,所以仍被视为僧

侣。到了二次大战之后,韩国也出现了在家的佛教教团,迄今为止,韩国就有出家和在家两

派共存而不互融的事实。我们中国以及香港、星马和北美地区,也渐渐有了独立的居士佛教

组织。他们虽不反对出家僧团,也不一定做为出家僧团的外护者。当然,由于一向的标准观

念,居士不能代表僧宝,所以还没有人以居士的身分,名目张胆地接受信徒的皈依。然而,

这种现象还能够维持多久而不变质?这需视出家僧团弘法力量的强弱,以及人才人数之多寡

而决定。如果僧中无人才,无能领导四众的弟子,则中国佛教转为以在家居士为中心的时日

不会太远。 

在佛的时代,以及佛涅盘后几百年中,僧中龙象辈出,在家居士依止僧众修学佛法是正

规现象。到了大乘佛教抬头之时,就有以在家居士为中心的观念出现,比如《维摩经》的维

摩居士,就是最好的例子。中国在明末之后,居士佛教也渐渐抬头。民国初年以来,居士的

人才也出了不少,甚至印光大师多以居士为摄化对象。想其目的,也在于与其让居士脱离僧

众,不如以一代大师的身分,专门摄化他们为三宝弟子。今后的僧众是否能够维持传统的地

位,要看僧众之中是否有人能够感化居士,摄皈其为三宝弟子。 

据我所知,今日有不少的大德居士,虽然也学佛,但不请求僧众举行皈依三宝的仪式。

因为在《六祖坛经》里言:「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

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致使一般自视较高的居士,不愿向

僧众稽首顶礼,自称弟子。另外,根据净土教典,往生西方不一定要以皈依三宝作为条件,

虽然《观无量寿经》主张中上品以上者需要受持三皈依,具足众戒,但是中品下生、下品上

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没有规定要受三皈,只要临命终时,恳切持念阿弥陀佛名号即

可。 

当然,中国是以儒家文化思想为正统的形式,历数千年而未尝衰竭。信佛而崇儒,或崇

儒而信佛,都是抱著和僧众为方外交的态度,虽然曾经有过皇帝、皇太子、宰相、大臣,如

梁武帝、则天武后、唐宣宗、张商英等,对大德高僧执弟子礼,但总是少数。因此,历来中

国佛教信徒虽然很多,真正皈依三宝,称为三宝弟子的比例却不多。佛教主张依法不依人,

教团以三宝为中心,不以特定的个人为对象。但是中国人一向持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的观念,以人为重,以法为轻,若有学行俱优、智慧与慈悲并重于世的高僧出现,自然形成

以僧宝为佛教中心的局面。 

不过,今后的情况可能更为艰钜。因为面临科学文明、民主思潮、自由情执,要使僧众

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与皈敬,必须提出相等的努力和代价。其实,是不是能够保持僧宝为佛

教的重心,应该不是问题。如果重视僧才的培养、储蓄和适当的应用,僧众因为没有家室之

累及世务之缚,无论在学问和修持,智力和悲愿,平均应该优于在家居士。我们不必为将来

谁是佛教的重心而争论、担心,但看我们僧众对未来社会的前瞻和因应,能否掌握住不变随

缘的方向而定。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鸠摩罗什传奇 第七章:勇猛精进

佛教故事:鸠摩罗什传奇 第七章:勇猛精进

第七章:勇猛精进话说耆婆自从回到龟兹国,见弗沙提婆每天声色犬马、纸醉金迷,心里甚为焦急,期望弗沙提婆能迷途知返,皈依佛门。她先叫鸠摩罗什出面规劝,无奈弗沙提婆执迷不悟,一味地放浪形骸。耆婆只好亲自出...

鉴因法师:牙医庄裕成带儿女游极乐

鉴因法师:牙医庄裕成带儿女游极乐

牙医庄裕成带儿女游极乐日期:2013 年 10 月 24 日 作者:鑑因法师亡者为牙医师庄裕成居士,一九九七年农历五月十三日病殁,享年四十岁。家住台南市裕德路三号。一九九七年二月,鑑因法师到台南香岩...

佛教故事:一个苦命女孩念佛往生的真实故事

佛教故事:一个苦命女孩念佛往生的真实故事

一个苦命女孩念佛往生的真实故事这是一个感人的真实事例,这一事例生动而清楚地告诉我们:信佛、学佛,是人生最大的福报;佛法不可思议;诸佛菩萨确实大慈大悲;慈悲的力量无量无边;因果报应如影随形,我们应当深...

佛教故事:高僧大德的故事:彦琮 (借势弘道)

佛教故事:高僧大德的故事:彦琮 (借势弘道)

彦琮 (借势弘道)十四岁的彦琮收到北齐重臣敬长瑜、朝秀、卢思道、元行恭、邢恕联名签发一封邀请信,他们要请少年彦琮为北齐的建立讲大智论。这事在当时传为奇闻。彦琮确实是佛门奇才。彦琮没有出家时,就聪明伶...

呆庵普庄禅师悟道因缘

呆庵普庄禅师悟道因缘

呆庵普庄禅师悟道因缘杭州径山呆庵敬中普庄禅师,天童了堂一禅师之法嗣,俗姓袁,台州仙居人。普庄禅师出家后,一度游方参学,后投天宁了堂一禅师座下。初礼天宁,了堂禅师便问:何来?普庄禅师道:天童。了堂禅师...

佛教故事:法音集:身安道隆

佛教故事:法音集:身安道隆

身安道隆守成法师著佛五百弟子中,有二须菩提,一为解空第一须菩提,一为著好衣第一天须菩提,前出长者种,后出王者种。所谓天须菩提者;因其五百世中,常生天上,受胜妙乐,而今下生王家,食福自然,未曾匮乏。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