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未来的社会还有人出家吗?

未来的社会还有人出家吗? 

上一条举出《六祖坛经》及《维摩诘经》的例子,可见在家也能修行,修行不一定要出

家。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想要出家和能够出家的人,必然越来越

少。现在,可以有几千几万个人共同工作的工厂和公司,却很难见到几百几千人的出家僧团

再现。因为工厂等工作场所的从业人员,都有他们各人的家,家庭生活和工作环境是分开

的,在紧张、激烈或单调的工作之余,尚有他们休闲、娱乐等的享受。出家的僧团则不同,

从朝至暮,从天黑至天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是生活在清苦、单调、规律、精进、不

放逸的状态中,除非具有深厚善根、坚忍毅力和宏大愿力者,否则很不容易适应。 

过去,出家的僧众住于深山大泽的丛林之中,不易受到物质世界的诱惑。而今天较大的

寺院,都成了观光胜地,寺院的僧侣,不得不和来自各方善男信女,以及观光的旅客有所接

触;为了经营寺院,弘扬佛法,也不得不深入民间。因此影响到出家人修道生活的宁静和清

净,除僧相、茹素、不结婚和没有个人财产之外,几乎和在家人相似。所以一般根器的人,

如果不遇到大善知识的提携、勉励,很难自动发心出家,出家之后,也很难至死不渝。 

当然,三世诸佛成佛,都是现出家大比丘相。历史上的罗汉,不论男女,都是出家相,

古代各宗祖师,绝对多数也是现出家相的。因为出家的生活方式,依据戒律而住,自然而然

可以免除许多的困扰与牵累。对个人而言,能够专精于佛法的修学与福慧的增长;对社会大

众而言,可以心无旁顾,全心投入,奉献出自己身心的全部,为佛法的弘扬,对众生的救

济,做最大的努力,虽在不休不息的自利利他的生活中,依然可以感受到无牵无挂、自由自

在的乐趣。他们不须为明日担忧,不须为出路钻营,他们的生活就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处。 

因此,只要正统、正信的佛法存在一天,出家之门就永远敞开,出家的路,还是有人走

的。纵使不再出现几百几千人的长期共住同修的现象,出家人的踪迹还是不会断。当然,如

何在未来社会开发出家生活的环境,需要用我们的智慧做深远的考虑与策划。但是,只要有

人以大悲愿心发心出家,他们就会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披荆斩棘,走出他们的康庄大道。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佛祖十大弟子:第四节 阿难陀尊者

佛教故事:佛祖十大弟子:第四节 阿难陀尊者

第四节 阿难陀尊者(一)多闻第一阿难陀,汉译庆喜,佛成道日诞生,故名。白饭王次子,提婆达多的亲弟。佛成道以后,曾有舍利弗、目犍连侍奉过佛陀。由于佛陀渐渐老了,需要一个常随侍者,就把弟子集合起来,要大...

禅宗大德故事:法眼禅师的风花雪月

禅宗大德故事:法眼禅师的风花雪月

法眼文益是五代南唐的和尚,法眼宗的祖师。法眼是浙江余杭人,幼时便出家为僧,后来南下福州去寻师参禅。有次旅经泉州地藏院的时候,正好天降大雪,便停下歇脚。正在烤火取暖时,院里的方丈罗汉桂琛问他:你去那里...

因果随行 ▏五台山“人皮鼓”

因果随行 ▏五台山“人皮鼓”

世间的因果报应,跟人的善恶业力是直接关联的,如影随形,如谷答响。印祖曾在《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中举过一个例子,是流传在五台山一带的公案,叫“人皮鼓”,讲述一个人投生为牛的因缘,说明了因果可畏。在唐...

星云大师:金刚经讲话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星云大师:金刚经讲话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星云大师:金刚经讲话无为福胜分第十一「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

跟《金刚经》学心态。

《金刚经》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人生的大问题:“云何降伏其心?”

也就是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如何才能降服心中乱七八糟的想法?

如何才能使得自己身心清静?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就是金刚经的主旨。

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烦恼时,往往只是责怪环境,而很少有人懂得去反省自己的内心,其实心才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佛法说“一切唯心造”,我们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世界。

心态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生的苦乐。拥有健康的心境,是快乐幸福的根本。

1. 不强求。

《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良好的心境呢?

就是因为我们还有烦恼,所以才不能获得自在。

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烦恼,是因为我们心中有太多的欲望。

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感到烦恼,自卑,痛苦。

既使欲望暂时实现了,又生怕会失去或者又有了更大的欲望。

因此,我们的身心永远在苦海中沉浮,永无出头之日。

我们之所以有欲望,是为了膨胀自我,是认为世间有很多东西是真实存在和可以得到的。

而真相却是: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变化无常,如镜花水月般虚无缥缈,瞬息即逝。

因此,对于世界上的一切都应该看淡,对遭遇的一切都应该坦然面对,不应该执着。

人总是过多地考虑自己,从自己的欲求出发,想得到文凭、学历,想得到亲情、友情、爱情,想得到财富、金钱、美人,想得到名誉、地位,想得到家庭、事业,想得到健康、长寿……

其实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世间的一切有什么是永远的呢?

2. 肯奉献。

《金刚经》中说: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布施就是奉献。有人说我自己还不够用,或者我自己都一无所有,没有什么好奉献的。

其实一句温暖的问候,一片诚挚的爱心,一个美丽的微笑,任何自己觉得可以利益他人的东西都可以用来奉献。

勿以善小而不为,当奉献成为习惯,你会从别人的快乐中得到更大的快乐。

世界上懂得奉献的人,是最富有的人。人们往往贪图别人给予自己的,这其实是最贫穷的想法。

一个人自呱呱落地,到小学、中学、大学,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给予,究竟又有几个人想到自己给予了别人多少呢?

日常生活中我们给予别人一句善意的劝告,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都是可以给人以启迪和帮助的,有时甚至是让人终生难忘的。

奉献贵在真心和无私,而不是为了沽名吊誉,或谋取钱财。

正如《聊斋志异》开宗明义第一篇《考城隍》上所说:有心为善,虽善不赏。

3. 能放下。

《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住”精神,可以缓解现代人的压力感,使人保持澄明心性。

当今时代是一个物欲涌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时代,有些人不再谈论人生、理想、国家、社会,而是更多地谈论电影、股票、服饰、美食、足球、明星等等。

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五光十色目不暇接的世界。

享受现代物质文明是现代人应有的权利,但人切不可成为物质的奴隶,陷溺于拜金主义的狂潮,从而导致精神家园的失落。

人除了物质生活,还要有充实的精神生活,精神上去充实才是真正的富贵,精神上的满足才是真正的幸福。

现代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都具有“庸人自扰”的本性:对于悠关自身之事作过多的无谓思考,是困扰自身的主要原因。

更要命的是,人的这种“能力”不需要有事实依据,但凭想象就可以了。

假使心起了烦恼,那么即使在社会上很有地位、财富,生活也是空虚的。

如果心中颠倒梦想,高楼大厦无异于监狱,美味佳肴就是毒药。

古人说: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

只要心安定了,就算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茅草小屋,心中也很安定、 自在。

如何才能降服心中乱七八糟的想法?

跟《金刚经》学心态。《金刚经》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人生的大问题:“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如何才能降服心中乱七八糟的想法?如何才能使得自己身心清静?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就是金刚经的...

邪淫 我的现世报

邪淫 我的现世报

邪淫我的现世报  这么多年了,一直没有这样痛快的说过,今天我要把我的经历说出来让大家看看我佛所说的现世报是多么的真实!  我的手淫是在我十二岁的时候来的,那时候村里有个很龌龊的东西经常来我家,见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