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未来的社会还有人出家吗?

未来的社会还有人出家吗? 

上一条举出《六祖坛经》及《维摩诘经》的例子,可见在家也能修行,修行不一定要出

家。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想要出家和能够出家的人,必然越来越

少。现在,可以有几千几万个人共同工作的工厂和公司,却很难见到几百几千人的出家僧团

再现。因为工厂等工作场所的从业人员,都有他们各人的家,家庭生活和工作环境是分开

的,在紧张、激烈或单调的工作之余,尚有他们休闲、娱乐等的享受。出家的僧团则不同,

从朝至暮,从天黑至天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是生活在清苦、单调、规律、精进、不

放逸的状态中,除非具有深厚善根、坚忍毅力和宏大愿力者,否则很不容易适应。 

过去,出家的僧众住于深山大泽的丛林之中,不易受到物质世界的诱惑。而今天较大的

寺院,都成了观光胜地,寺院的僧侣,不得不和来自各方善男信女,以及观光的旅客有所接

触;为了经营寺院,弘扬佛法,也不得不深入民间。因此影响到出家人修道生活的宁静和清

净,除僧相、茹素、不结婚和没有个人财产之外,几乎和在家人相似。所以一般根器的人,

如果不遇到大善知识的提携、勉励,很难自动发心出家,出家之后,也很难至死不渝。 

当然,三世诸佛成佛,都是现出家大比丘相。历史上的罗汉,不论男女,都是出家相,

古代各宗祖师,绝对多数也是现出家相的。因为出家的生活方式,依据戒律而住,自然而然

可以免除许多的困扰与牵累。对个人而言,能够专精于佛法的修学与福慧的增长;对社会大

众而言,可以心无旁顾,全心投入,奉献出自己身心的全部,为佛法的弘扬,对众生的救

济,做最大的努力,虽在不休不息的自利利他的生活中,依然可以感受到无牵无挂、自由自

在的乐趣。他们不须为明日担忧,不须为出路钻营,他们的生活就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处。 

因此,只要正统、正信的佛法存在一天,出家之门就永远敞开,出家的路,还是有人走

的。纵使不再出现几百几千人的长期共住同修的现象,出家人的踪迹还是不会断。当然,如

何在未来社会开发出家生活的环境,需要用我们的智慧做深远的考虑与策划。但是,只要有

人以大悲愿心发心出家,他们就会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披荆斩棘,走出他们的康庄大道。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索达吉堪布:对亡者每天诵一遍【圣大解脱经】,非常有必要。

索达吉堪布:对亡者每天诵一遍【圣大解脱经】,非常有必要。

今天我们继续讲《圣大解脱经》。《圣大解脱经》确实功德很大,为什么这样讲呢?我想是历史的原因,或者可能是因为在这方面没有人宣说,以种种因缘,很多佛教徒对这部经了解得不深。所以通过这次的解说,希望以后许...

净土法门法语:真正修行人明白,不要为这些事情去操心

净土法门法语:真正修行人明白,不要为这些事情去操心

1.真念佛的人心里没有杂念,所以他念念是佛,念念生佛。这个道理我们要搞清楚,我们就管住自己的念头,念念让它有佛念,不能有别的念头。这是经上常说的“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你就成佛,为什么这...

魔鬼与农夫

魔鬼与农夫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写了一个寓言故事:有个老魔鬼看到人间的生活过得太幸福了,他说:“我们要去扰乱一下,要不然魔鬼就不存在了。”他先派了一个小魔鬼去扰乱一个农夫,因为他看到那农夫每天辛勤地工作,可是所得...

阴德、阳德、功德、福德,您懂得若干?

阴德、阳德、功德、福德,您懂得若干?

阴德 阳德做好事让别人知道了叫阳德,不被人知道叫阴德。阳德报得快,做了好事,让别人知道了,别人称扬你,赞叹你,给你发个奖状、锦旗什么的,表扬表扬,报掉了,报掉了就没了,德积不住。做好事不让人知道叫阴...

佛教故事:佛教与拜拜:不同的观点

佛教故事:佛教与拜拜:不同的观点

不同的观点关于「迷信拜拜」的问题,见仁见智,各有主张不同,略将一般人的观点写在后面:一般拜拜的人说:「拜拜风气是祖传,为了保佑求平安;家庭清吉又赚钱,叫我不拜确实难。」一般医师说:「拜拜饮食很骯脏,...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7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7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7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 第二卷 发大誓愿第六【之四】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以清净心,修菩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