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三章 与吉达长者有关的事件

第三章 与吉达长者有关的事件

马哈咖施展神通

在别处,提到和个人比较有关的事件。有一次,一些比库在他家应供后,吉达(Citta)陪他们走回寺院。那天天气很热,他们汗如雨下。其中最年轻的马哈咖(Mahaka,古译:摩诃迦)比库对较年长者说,来阵风或雨一定会很受欢迎。这话听起来平淡无奇,但其实它别有涵意,能施展神通的马哈咖正请求被准许这么做。当他真的召来雨令同伴们清凉一下时,吉达深受震撼,特别是由于马哈咖还很年轻。

由此,在寺院中,他请马哈咖(Mahaka)再次表演神通力。也许因为吉达是第一次看见这种超自然的事迹,他对此当然感到很好奇。马哈咖同意了,他将一件外衣与一捆甘草置于走廊上,然后进屋并关上门。他从钥匙孔发出一道剧热的光束,将那捆稻草化成灰烬,却没有损及外衣。

吉达满怀热忱,提议要护持马哈咖一辈子。然而,一如伊西达答,马哈咖宁可离开此地,永远不再回来(SN 41:4)。比库们被禁止为了取悦在家人而施展神通力(Vin. 2:112)。马哈咖很年轻,这些神通对他还很新鲜有趣,因此无法抗拒吉达的请求;但事后他立即警觉,并做了正确的事,永远离开。

耆那教教主的挑战

吉达(Citta)的城市不只有比库来访,也有其他教派的沙门。其中之一是耆那教的教主尼乾陀.若提子(Nigantha Nataputta)。吉达也去拜访他,因为他不愿对其他教派示弱,且勇于接受辩论的挑战(SN 41:8)。若提子想知道吉达是否相信佛陀所说有「无寻无伺定」①,吉达回答不相信有这种事,若提子本来就很想将这位著名的吉达纳入自己的门下,因此很高兴这个回答。「说得好!」他大叫,并接着解释自己的信念,要阻止意念之流就像要徒手阻断恒河一样困难。「不可能让寻与伺止息。」他说。

然而,若提子并未正确理解吉达的意思。吉达以反问回应:「尊者!你认为相信与知道何者较好?」「知道。」若提子回答。接着吉达解释,他自己已经历过所有禅定,其中后三者(第二禅到第四禅)确实是无寻无伺的。因此对他来说,那已不是相不相信的事,而是从直接的经验知道佛陀的说法是正确的。

于是若提子严厉责备他第一次回答的形式。吉达则抗议他第一次被称赞为智者,而现在则被称为愚人。两种意见中只有一个可能是真的,因此究竟若提子是如何看他?

但吉达没有获得回答,若提子宁可保持沉默。这件事显示出,即使著名的思想家也会陷入前后矛盾中,尤其当他们的自尊受到伤害时,而若提子更自称超过思想家的层次。他过去一直无法达到较高的禅定,因此才会武断地认定它们是虚构的。

如今,有个完全值得信赖的人说他已确实达到这些禅定,这证明他自己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以及自己的境界尚不如人。若提子长期以来都修习极端苦行,而吉达却还在过在家生活,这事实一定更加深了他的懊恼。所以若提子会陷入困惑中,也就不难了解了。

与裸形行者的对话

第三件提到的个人遭遇,是介于吉达(Citta)和裸形行者咖沙巴之间(SN 41:9)。这位行者是吉达家的一个老朋友,因此当他多年之后首次返回老家时,便去拜访吉达。吉达问他过苦行生活多久了。「三十年,」他说。吉达接着问他是否已达到超凡的喜悦与智慧。咖沙巴回答:「不!我每天就只是裸体、剃头,打扫我的座位。」那就是他的生活。

接着换咖沙巴发问。吉达成为佛陀在家信徒多久了。「三十年。」吉达回答。他已达到圣果了吗?「嗯!」吉达说:「我确定已经历过四种禅,且如果我先佛陀而死,他会说已没有任何欲界的结使②会再束缚我。」

咖沙巴很清楚,这意味着吉达已是个不来者,已达到四个觉悟阶段中的第三个。这位行者因严厉的苦行而憔悴,惊讶于在家人竟能达到如此高的成就。平心而论,在佛教中,在家人就可能达到这样的成就,那么比库的成就一定更高,于是他请吉达帮助他加入佛教。他随即被僧团接受,且在不久之后,就达到阿拉汉果。

吉达的另外三个朋友在经过那种讨论之后,也都出家成为比库。他们是苏达马(Sudhamma)、苟达答(Godatta)与伊西达答(Isidatta)。伊西达答前面提到过,曾经和吉达通过信。他们三人后来都达到究竟解脱,将吉达这位在家人抛在后面。

拒绝来世成为转轮圣王

最后一件吉达(Citta)的记载,是关于他死亡的情况(SN 41:10)。当他生病时,天神们出现在面前,劝他发心来世成为转轮圣王。[1]吉达拒绝了,他有更高的目标,比那个更清净与平等。他正在追求无为涅槃,在建议吉达成为转轮圣王时,这些天神一定不知道他的成就,那已令他不可能再回到人间。他已经超越欲贪的诱惑,那是将众生束缚在人间的结使。

他的亲戚们由于看不到天神们,猜想吉达已神智不清了。他请他们放心,并解释他正在和无形的众生们谈话。然后在他们虔诚的请求下,他给天神们最后的建议与忠告,他们应永远信赖佛陀与他的法,并坚定不移地布施圣僧团(sangha)。

就这样,这个佛陀的在家圣弟子,留给后人们最佳的行为典范,他自己毕生都奉行那些作法,并达到如此光荣的成就。这些典范带领他从欲界之苦中解脱,趋向涅槃,究竟苦边。

原注

[1]转轮王(cakkavatti-raja)是佛教典籍中的理想君王,他的统治是建立在正义的基础上。

译注

①寻(vitakka):是将心投入或令它朝向所缘的心所;伺(vicara)是保持心继续专注于所缘上的心所。在禅修时,寻的特别作用是对治昏沉睡眠盖,伺则对治疑盖。寻如展翅起飞的鸟,伺则如展翅于天空滑翔的鸟。寻与伺的作用强,心可长时间安住于所缘,而达到初禅。在第二禅至第四禅中则无寻与伺。

②结使:结与使都是烦恼的别称。烦恼缠缚身心,结成苦果,故称结;驱使众生沉溺于苦海,故称使。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为了成为甚深法教的法器,必先忏除罪障

 

无论做何修持或善行,都需要有净除罪障的修持。一位印度论师曾说:「三昧耶戒,是想要得到大成就的人的生命。」同样的,密勒日巴也说:「如果我们没有好好忏悔无始以来所造作的重罪,也就是自性罪和佛制罪,就没有办法成为堪能容受甚深教法的法器。」

忏罪法门中,最殊胜的是金刚萨埵百字明咒的修持。

过去印度论师也写了许多如何去除根本堕罪的论本,也写了各种还净的方法,如果我们犯了一些小罪业,但放着不处理的话,随着时间过去,罪业会越来越重、越来越难处理。

在密乘中常提到根本堕罪,如果犯了密乘根本堕罪是非常严重的,而且很容易犯,经典中也提到,如果违犯了,那会堕无间地狱很久很久,久到大乘上根利器的人都可以成佛了,可见真的很久。但如果可以发自内心的、心口如一的念诵「百字明咒」,一切密乘的根本堕罪都可以清净。

虽然罪如江河,修持「金刚萨埵」仍能还净

接着法王引用《了义炬》中关于「金刚萨埵」净罪功德的开示(P131)说:

阿底峡尊者曾说,密乘戒是非常容易违犯的,如果一个宝瓶,你没有净观而把它当俗物(这就违犯了密乘戒),因此就像阿底峡尊者的比喻,曼达盘擦干净了,随便一摆还是很容易沾染上灰尘一样,违犯密乘堕罪就是这样容易。有弟子问说:「不是说密乘可以一生成佛吗?如果这么容易犯堕罪,怎么成佛?」阿底峡尊者说:「别担心,我们金刚乘有金刚萨埵忏罪法门,就像牧羊人用投石带投石,可以一下驱赶成群上百的鸟群,念诵金刚萨埵也可以净除无量的罪障。」

菩萨利他要走更长的路,所以需要忏罪法门

过去一些智者也说,一个行者如果本身具有别解脱戒的律仪戒,接着又受大乘菩萨戒,后来又受密乘戒,那么之前的律仪戒就会自然归属成为后面戒律的一部分。因此,这时如果这位行者违犯了菩萨戒或密乘戒,但能如法忏悔恢复的话,同时已经成为一部分别解脱戒的律仪戒,也自然能够恢复。

虽然每一个戒法,都有各自还净的方法,但是就像这里智者所提到的情况也是有的。所以一方面来说,菩萨戒比律仪戒难持守,密乘戒又比菩萨戒难持守,但也因为如此难以持守,还净的力量也变得殊胜,因此例如菩萨戒、密乘戒等等上部戒还净恢复了,下部戒自然跟着清净、恢复,所以不用因为戒律难以持守而害怕受戒。

经典中也记载,一位具有菩萨戒的行者,如果他犯了别解脱戒的根本堕罪或者波罗夷罪,而他心中的愿菩提心戒还具备,这样的情况之下,这位行者可以再在所依的三宝前透过忏悔而恢复别解脱戒,但这样的说法是不见于律典当中的。总之,所谓菩萨,因为他要利益无量的众生,他要用无量劫的时间积聚资粮,净除罪障,真的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不能因别解脱戒律仪上的违犯,而让他停滞而裹足不前,妨碍利益众生的长远利益。所以,对于菩萨有如此特别的开许。

这是从个人来说是可以的,但从整体佛教来说,能依佛制的律典来行持是最好的。总之,这里要强调的是,如同祖师们所说,戒律并不容易持守,但还是有着甚深、不可思议的净罪法门,因此如果能够如法忏悔还净,这样就不会对于受戒、持戒感到害怕。

祈愿法会期间,最好能诵六亿遍「百字明咒」

但还是想跟大家多借五分钟,有些话想说。大司徒仁波切的总经教师曾告诉我,如果在祈愿法会期间,能持诵六亿遍的百字明咒是非常好的,我想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可能很难念到六亿遍,但这次人很多,一起念几百万遍是可能的,所以我们能一起共修金刚萨埵是非常好的。

连阿底峡尊者都说,他违犯的密乘堕罪如雨般降下,那我们更不用说了,我们犯的密乘堕罪简直是如江河一般流个不停。因此,相信在知道过错,带着后悔之心,如法修持金刚萨埵法门、持诵百字明咒净罪法门之下,我们的三昧耶戒得以清净,珍贵的噶举传承也因此而兴盛弘扬。

请大家一定要记得,观修本尊时最重要关键,就是:当你在修持某本尊时,这一个本尊,他并不是独立的本尊,完全不是,你要深刻记得,他的本质就是十方诸佛的本质,本质是相同的。

就好像一个很大的瓶子能够装下很多东西,同样每一个本尊都足以容纳一切本尊,结合一切的功德与加持,因此本尊具有十方诸佛的自性,自然具备十方诸佛一切的功德与加持,不然若起了分别,而产生「皈依此尊而不皈依其他尊」等想法,就违反皈依戒了。因为当我们说「皈依」时,我们是说「皈依佛,两足尊」,而「佛」就是代表「所有具备断证功德者」。同理,当谈到本尊时,重点是他们的功德,而不是在外相上做分别,而有「我修的是那尊白色的本尊,不是这尊黑色的本尊」等等争论,那些都只是外在的形象,所有本尊都是一样的。

把握一座法,就有机会圆满三大劫功德

按照金刚萨埵的修持仪轨,会观想先放光供养诸佛菩萨,再布施一切众生;或者先下施再上供,这样也是可以。总之,此处的重点是,在观想放光时,是圆满了上供下施的部分。

事实上,此处有一个重点,也就是当你如法修持,懂得要点而修的话,其实就可以在这短暂时间、在这一座法中,圆满显乘提到的三大阿僧祇劫所要累积的无量功德。相反地,无始以来就一直在轮回,如果无法抓到要点,再怎么修也不会有太大用处,恐怕还是会继续轮回下去吧。

想要成为法器,必先忏除罪障

为了成为甚深法教的法器,必先忏除罪障 无论做何修持或善行,都需要有净除罪障的修持。一位印度论师曾说:「三昧耶戒,是想要得到大成就的人的生命。」同样的,密勒日巴也说:「如果我们没有好好忏悔无...

教你这样入新宅择吉日可使家宅安宁  入宅需要注

教你这样入新宅择吉日可使家宅安宁 入宅需要注

入住新房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古人对于喜庆的事情总要挑个好日子来举行,而入新宅择吉日可以让家宅安宁,更是寓意一个美好的开始,看看怎么选一个入宅吉日。如何选择入宅吉日?一般而言,在老黄历上所标示宜入宅...

佛教故事:金玉良言:祭祀

佛教故事:金玉良言:祭祀

祭祀婆罗门教的神殿里面灯烛辉煌,十分热闹。大梵天王神的塑像庄严地供奉在座上。教徒们正忙碌着,一盘盘的猪、鸡鸭等庖牲都抬上来了。他们恭恭敬敬地奉献着。你们为什麽要用庖牲做祭品呢?佛问。因为用庖牲祭祀,...

黄念祖老居士谈“外道妖通”与佛法神通

黄念祖老居士谈“外道妖通”与佛法神通

黄念祖老居士谈“外道妖通”与佛法神通 摘自黄念祖老居士《访美杂谈》(1991-1992) 对于特异功能我们要有所警惕!现在出现的一些法术有的是变戏法的 对于特异功能,我们要有所警惕!我们要知道为什...

床头朝向有这些讲究 你知道吗

床头朝向有这些讲究 你知道吗

在风水学中,床头朝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尽管它并不那么位置突出,但是因为卧室和床,是我们每天都要休息的地方,因此,这个位置的风水是不是调整的好,对于我们的运势,甚至是健康都有很多影响。床头朝向,...

简单分享为什么说“受一非余是魔所摄持”!

简单分享为什么说“受一非余是魔所摄持”!

《大方广佛华严经》云“受一非余,魔所摄持” 什么是执一非余,简单说是“执着一个法门,而认为其它法门不好”,不仅自己这样做,还经常劝别人放下其它法门,来学习自己所执着的这个法门。 因为众生有八万四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