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一章 清净和谐的婚姻生活

第一章 清净和谐的婚姻生活

菩萨的前世父母

孙苏马喇山城(Sumsumaragiri,意译「鳄鱼山」)位于恒河谷中的跋嘎国(Bhaggas,古译:婆祇),世尊曾在此度过他四十五个说法雨季中的一个(MN 15)。

有一次,当佛陀走在这城市的街道上时,一个市民顶礼他的双足并哭道:「我亲爱的儿子!你为什么一直都不来看我们?现在请来我们家,让你的老母亲也可以看看你!」

这个人并没有发疯。事实是,他与妻子在前世中曾不只一次是菩萨(成佛前的佛陀)的父母,而是有五百次之多,还有更多次是他的叔叔、婶婶与祖父母。他一直残存一个模糊的记忆,而在他看到世尊时,一切回忆瞬间浮现,令这个老人控制不住自己。即使到了今天,这种事还是有时会在亚洲国家中发生。

理想中的配偶

这个老人是长者诺酤罗父(Nakulapita),他的妻子则被称为诺酤罗母(Nakulamata)。他们一起被佛陀列在「第一」在家弟子中,特别是由于他们对彼此的坚贞。在巴利藏经中,有关他们的简短故事,是描述他们如天神般崇高的夫妻之爱,以及建立在对世尊共同信仰基础上的绝对信心。

当佛陀受邀去他家时,诺酤罗父向他描述他们的婚姻。虽然他很年轻就结婚,但这么久以来不曾背叛过妻子,连想都没想过,更别说是去做。诺酤罗母也作了同样的宣示,夫妻双方都不曾有一刻背弃彼此的忠诚。

在奉献的过程中,两人都表示希望来世能再在一起,他们问世尊要如何做才能实现这愿望(AN 4:55)。佛陀并未排斥这问题或批评他们的心愿。他回答:

如果夫妻想要在此世和乐相处,并在来世再相聚,他们应培养相同的正信、正戒、布施与智慧。如此一来,他们在来世就能再相遇。

佛陀并说出以下的偈(gatha):

双方忠实与宽大,

自制且具正行时,

彼等相聚为夫妻,

充满爱意对彼此。

一路招来多福气,

彼等共住快乐中,

当两人皆持戒时,

彼等敌人徒叹息。

如法住于此世间,

同持戒与伍波萨他,

死后喜生于天界,

享受丰盛之悦乐。

一个具有崇高心愿的男人,如何和他的女伴一起受戒律保护,佛陀在其他地方也有解释。在此他说配偶双方不只持守五戒,更要超越,并在此之上他们是正直与净心的;当别人求助时,他们绝不拒绝,且永不轻视或侮辱沙门、婆罗门(AN 4:54)。

从这些话中我们不难看出,理想中的配偶应该如此:不只虔信宗教,更要有足够坚定的心,并从日常生活琐事与一切低下与基本的事物中离染。经典中常说到,白衣居士不拒绝别人的请求,且轻易就能放弃自身的欲望或欢乐,这显示对人与事离欲一种放下与舍弃的能力。由此会产生内心的自由,那是培养智慧充分与必要的基础。行动上的戒,意志上的出离,以及心中的智慧这些因素一起构成和谐与仁慈的人生。

婚姻生活和谐的先决条件

关于轮回,以及获得一个有利转世方式的知识,在那时的印度是很普遍的。在诺酤罗夫妻的例子中,由于他们事实上记得自己的一些前世,因此无须对此多作说明。世尊简明的回答正是他们所需要的。

对于和谐婚姻生活的先决条件,佛陀在《豺狼教诫经》(Sigalovada Sutta,DN 31)中有更详细的解释。[1]经中说丈夫有责任的主动者应以五种方式对待妻子:他应尊敬她;他不应轻视她;他应对她忠诚;他应赋予她掌家职权;他应尽自己所能提供她一切必需品与装饰品。

如果他如此表现自己,妻子会以照顾他的所需为荣;这个家会很平顺;她将谦虚地对待访客与仆人;她将忠实;她将保护他的财产,并善巧与尽职地完成她的工作。

原注

[1]见那烂陀长老(Narada Thera)著,《每个人的伦理学》(Everymans Ethics, BPS, Wheel No.14, 1985)。

◎作者

何幕斯.海克(Hellmuth Hecker)

何幕斯.海克是德国重要的佛教作家与巴利藏经译者。他的著作包含《相应部》(Samuutta Nikaya 第四与第五部分)的德文翻译,以德文写作的两册佛教史,以及一本德国首位佛教比库(bhikkhu)三界智大长老的传记。

◎英文版编者

菩提比库(Bhikkhu Bodhi)

菩提比库是来自纽约市的美国佛教僧侣,于一九七二年在斯里兰卡出家。他目前是斯里兰卡佛教出版协会(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的会长与编辑。

他的著作包括《包含一切见网经》(The Discourse on the All Embracing Net of Views)、《阿毗达摩概要精解》(A Comprebensive Manual of Abbidbamma)与《中部》(The Middle Lengrh Discurses of rhe Buddba,为共同译者)。

◎译者简介

赖隆彦

海洋大学造船系毕业,中华佛学研究所研究。

曾任中华佛学研究所藏文讲师、智光工商德育老师、 佛光出版社资深编辑、普门杂志社资深编辑,

译作:《森林中的法语》、《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戒》、《阿姜查的禅修世界--定》、《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慧》等。

编注:

比库:巴利语bhikkhu的音译,指称巴利语传承的佛世比库僧众及南传上座部比库僧众;

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汉传佛教译为为比丘、苾刍等,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汉传僧众。

阿拉汉:巴利语arahant的音译,是对佛陀的尊称,也可指一切的漏尽者(khinsava,断尽烦恼者),

包括诸佛、独觉佛及阿拉汉弟子。

汉传佛教依梵语arhant音译为阿罗汉,谓为小乘极果。其音、用法皆与上座部佛教有所不同。

本文采用巴利语新音译,参见《部分巴利专有名词采用新音译的方案》、《巴利语汇解》。

【巴利佛典略语表】

本书所出现的巴利佛典经文,都将采用巴利佛典的略语来标示其出处,因此,以下列出这些惯常使用的巴利佛典略语,供读者对照参考。

AN=Anguttara Nikaya《增支部》(标示节号与经号)

Ap.=Apadana《譬喻经》(i=长老譬喻,ii=长老尼譬喻;标示章号与段落;缅甸文版)

BL.=Buddhist Legends《佛教传奇》(法句经注释)

BPS=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佛教出版协会(康堤,斯里兰卡)

Comy.=Commentary注释

Dhp.=Dhammapada《法句经》(标示偈号)

DN=Digha Nikaya《长部》(标示经号)

Jat.=Jataka《本生经》(标示号码)

Mil.=Milindapanha《弥林达王问经》 (弥兰王问经)

MN=Majjhima Nikaya《中部》(标示经号)

PTS=Pali Text Society 巴利佛典协会(牛津,英国)

Pv.=Petavatthu《饿鬼事经》

SN=Samutta Nikaya《相应部》(标示章号与经号)

Snp.=Suttanipata《经集》(标示偈号或经号)

Thag.=Theragatha《长老偈》(标示偈号)

Thig.=Therigatha《长老尼偈》(标示偈号)

Ud.=Udana《自说经》(标示章号与经号)

Vin.=Vinaya《律部》(标示卷号与页数)

Vism.=Visuddhimagga《清净道论》(The Path of Purification 的章号与段落)

Vv.=Vimanavatthu《天宫事经》(标示偈号)

除非特别指出,否则本书所有参考资料皆依巴利佛典协会的版本为准。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六上 十二、十善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六上 十二、十善

六上 十二 十 善佛陀说了五戒,又说十善;十善是比五戒更进步而更完善的行为规律。十善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两舌,六、不恶口,七、不绮语,八、不贪欲,九、不嗔恚,十...

佛教故事:淡定的人生从舍得开始:假如没有读书

佛教故事:淡定的人生从舍得开始:假如没有读书

假如没有读书这是某电视台举办的一档谈话节目。嘉宾一共4位,都是风度翩翩的中年男子。他们来自这个城市的各行各业,引领着各自领域的潮流和风骚。他们有房,有车,事业有成,是无数男人眼里的标杆和努力的榜样。...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慧眼观六道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慧眼观六道

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静坐四十九天,于最后一天夜里悟道成佛,此时佛陀以无碍的慧眼,观看这娑婆世界里六道众生的情形,想要了解众生的根机,以及度化的因缘。天人们住在黄金、玛瑙等七宝建构而成的宫殿中,终日游...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49.大地的教化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49.大地的教化

49.大地的教化对马胜和阿难陀忆述有关佛陀弘法的努力,缚悉底听得十分投入,兴趣盎然。乔答弥比丘尼和罗睺罗了听得入神。阿难陀的记忆的确惊人。马胜所遗漏的小节,他都替他补充。缚悉底很感激两位比丘和乔答弥...

佛教故事:世间百态:土地变金地

佛教故事:世间百态:土地变金地

变金地一时,佛在舍卫城,城郊祗陀园附近有一位贫穷的农夫,他的田地在祗陀园附近不远的地方。这位勤劳的农夫每天都是早早地起来,准备犁锄等种庄稼的工具,然后去田里作农活。因田地离家远,所以,中午他妻子就把...

星云法师:人间万事:骂人的艺术

星云法师:人间万事:骂人的艺术

人间万事——骂人的艺术 ----作者:星云大师骂人是恶口,骂人是不好的行为,不管什么人,你骂他,他都会不高兴、不欢喜。生气骂人,如果能够解决问题,当然可以生气,可以骂人;但是,如果不能解决问题,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