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如何能不见别人的是非、善恶、过患?

人,往往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由于自我的观照不够,因此产生烦恼;如果我们懂得观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省,并且待人以宽,律己以严,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把自己和别人的立场对调一下,想想如果我是他,他是我,那个时候,平等心、无分别的心就会生起,也就不会过于计较人我之间的是非、善恶与过患了。

尤其,学佛修行的人,和别人相处,“要观德莫观失,要随顺莫违逆”,凡事看好的一面,不要太计较过失。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即使没有过,我们本身有时也会制造一些误会,如果只站在自己的立场,做不当的要求,导致珍贵的友谊、亲情因而破坏,殊为可惜!所以,我们能够观德莫观失,凡事多往好的方面看,多观照自己,多反省自己,多要求自己,不要太计较过失,自然就看不到别人的是非、过患了。

因此,如何才能不见别人的是非、善恶、过患呢?最要紧的,是要净化自己的心,净化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要有如下八种心。

平等心

就是无分别心,例如佛陀视每一个众生都如佛子罗睺罗;如果我们能把天下的人都看成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这就是平等无差别的心,就不会见到人家的过患、善恶。又如别人的身体上害了一个疮,“好髒喔!好难看喔!”你会讨厌。如果是你自己的手上、身上害了一个疮,你不但不嫌弃它,还会好好照顾它,替它敷药,替它包扎,因为这是我的。你能把人我之间,用平等心去看待,自然看不见别人的是非、过患。

慈悲心

慈悲的意思是:慈能予善、予乐;悲能拔苦、除难。就是我愿意帮助你去除困难,去除痛苦,带给你幸福、安乐。你用这种慈悲心来待人,别人纵有不是,也会以一种同情心、怜悯心去包容他。中国四大菩萨中的大悲观世音菩萨,为甚么信徒都欢喜把他供在家里的客厅,或者特地设立佛堂?为甚么每个人都把家里最好的地方让出来供奉观世音菩萨?这是因为我们需要慈悲,因为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无处不可以到达。所以,我们有了慈悲心,做人处事真是无往不利。

广大心

就是包容心,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宰相的心胸可以包容一个国家、人民,所以他能做宰相。佛陀的心能包容天地,等同虚空,所以,他是佛陀。弥勒菩萨大肚能容,能容纳好与不好的一切事情,所以,他心宽体胖。

空无心

虚空能容,所以能成其大。虚空里森罗万象,无所不包;我们的心也要像虚空一样,对于是非、善恶,以虚空的心来看待,用虚“无”的心,空去一切。无,并不是叫我们胡涂,无心是大智若愚,无心里面自有更大的智能包容一切。

般若

般若就是最高的智能,学佛最主要的,就是要开发自己的般若智能,用般若的智能来看世间,处理世间。例如,有了般若,就会明白佛和众生是“二而为一,一而不二”,佛是已经悟道的众生,众生是还没有悟道的佛。虽然悟道有先后,可是人人本具的法性,是没有先后分别的。所谓“生佛平等,自他平等”,你懂得自他平等,就能把世间的差别现象统一起来,从差别里认识人我一如,就能不见别人的是非、过患。

感恩心

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时时心存感恩的人。用感恩心来待人,则人人都是善友;用感恩心来处事,则处处都是净土。例如感谢别人过去说过我一句好话,给过我一个笑容,跟我点过头,和我握过手。别人对我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值得我们感谢的。果能如此,还有甚么可以嫌弃别人,还有什么值得计较的呢?

助道心

别人对我好,固然要感恩;纵有不好,将之视为学佛的逆增上缘,自然不会心生不满。如果能进一步发心布施佛法真理给人,帮助别人学佛入道,能以此助道心待人,自然不见别人的过患。

惜福心

惜福就是珍惜自己的福报,平时要能节俭,不奢侈浪费。因为自己对物质的欲望太多,不能满足,看到别人有钱,则容易心生嫉妒。所以,自己要有惜福心,自然就会淡泊物慾,自能不见别人的是非、过患。

——摘自星云大师《六祖坛经讲话》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等待是一种经历,也是一种幸福

佛教故事:等待是一种经历,也是一种幸福

等待是一种经历,也是一种幸福有个年轻的小伙子做什么事都急躁不安。有一次与情人约会,等了一会儿,姑娘还没来,他就站在大树下面长吁短叹:为什么连约会都要等待呢?做什么事都让人不开心!就在这时,一个神仙突...

生根活佛:家庭矛盾的问题

生根活佛:家庭矛盾的问题

生根活佛:家庭矛盾的问题 问:请救大师一个问题,我们感情原本是很好很好,可是吵了一架。没有原则问题。第二天死活要分手。努力过,也知道结果了。但始终走不出来,怎么办?答:我觉得,你们原本就不是很好,或...

吃素成为时尚美食态度

吃素成为时尚美食态度

素食与时尚美食态度时下越来越流行吃素,它已经逐渐的成为了一种时尚的美食态度。滨城渐起“素食”风家住南竹岛的网友“缘素”是2005年加入素食一族的。在她看来,素食与环保、动物保护一样,代表着一种“不受...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五】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五】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五】大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无垢性品第四尔时智光及诸长者既出家已。齐整法服五轮着地。礼如来足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等从佛闻所未闻。在家所有种种过失。发菩提心厌离世间。剃除须...

滇西佛教之旅:淳朴的民风与信仰的力量

滇西佛教之旅:淳朴的民风与信仰的力量

厌倦了城市的喧嚣,想寻一处静静。朋友推荐了滇西,芒市、瑞丽、腾冲线路。她熟悉我的性子,商业气息浓郁的大理和丽江不是我的菜。带着工作一天的疲惫,乘夜航抵达云南保山机场。机场很质朴,乘客下机后要自己拖着...

佛教故事:哲理故事:人的怨恨有多可怕,愿力有多强大!

佛教故事:哲理故事:人的怨恨有多可怕,愿力有多强大!

在佛陀时代,有一天,有一个商人在路上不小心给牛触死了。牛的主人,怕留下这条恶牛,以后将带给他更多的麻烦,因此就贱价的将牛出售。当牛的新主人买牛回家,走到半途中,来到一河边,想给牛饮水,哪知牛不但不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