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一章 给孤独长者成为佛弟子

第一章 给孤独长者成为佛弟子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沙瓦提国揭达林给孤独园,」许多佛经都从这些话开始,因此给孤独(Anathapindika)这位大近事男(upasaka)的名字,对阅读佛教典籍者来说是相当熟悉的。他名字的意思是「施给(pinda)孤独无助者(anatha)」,是对沙瓦提城苏达答(Sudatta)长者的尊称。

他是谁?他如何遇见佛陀?他和佛法的关系为何?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在传统经典中和他有关的记载中找到答案。

初次遇见佛陀

给孤独(Anathapindika)长者初次遇见佛陀,是在大师觉悟后第三次雨安居过后不久。在这段早期弘法期间,佛陀尚未制定有关住处的规定。比库们各自住在任何他们想住的地方林中、树下、突出的岩石下、山谷、洞穴、墓地或空旷处。

有一天,马嘎塔国(Magadha)首都王舍城的一位富商,成为佛陀忠实的在家弟子。看到比库们的生活方式①,他建议他们去问世尊,是否允许比库接受一个永久住处。当佛陀许可时,富商立即为比库们盖了至少六十间房舍,并解释他是为了累积功德。那第一座房间精舍的建成,为传法奠定了基础,因为如今僧团终于有个训练中心了。[1]

这位商人有个内兄苏达答(Sudatta),一般都称他为「给孤独」(Anathapindika),他是沙瓦提国最富有的商人。有一次,他去邻国马嘎塔国经商旅行,来到王舍城,他一如往常地先去找与自己友谊深厚的内弟。当他进入房中时,惊讶地发现这家主人几乎没注意到他,内弟与其家人一向都热烈欢迎与关照他,但他看见他们都很忙碌,积极筹备各项事务。他问那全神贯注的内弟这是怎么一回事:「婚礼?祭祀?或有国王来访?」但这位内弟解释:「我邀请佛陀与僧众明天来此用餐。」

给孤独很感兴趣:「你是说『佛陀』?」

「没错,」这位内弟回答:「明天佛陀要来。」给孤独几乎不敢相信他的耳朵,又问了第二次与第三次:「你是说『佛陀』?」然后他长叹一口气,说:「『佛陀』这几个字的声音在世间确实难闻,真的能看见他吗?」他的内弟回答:「今天并不适合,但你可以明天一早去。」

那晚,当给孤独躺下睡觉时,他的思想与情绪激动澎湃。他如此渴望明天的见面,因此晚上接连醒来三次,以为天已经亮了。最后,在黎明之前他便起身出城,朝寺院走去。在黑暗中,恐惧袭来,疑惑与不安扰乱他的心,他的一切世俗直觉都告诉他回头。但一个无形的亚卡(yakkha)②西瓦迦(Sivaka)劝他继续往前:

十万头象,

十万匹马,

十万骡车,

十万少女,

宝饰庄严

不及一步向前十六分一。

「前进,长者!前进,长者!前进对你较好,莫再回头。」

因此给孤独便坚定地向前走。不久之后,他看见雾中一个人正安静地来回行走。给孤独停下脚步,然后这个人以难以形容的悦耳声音叫他:「来,苏达答!」

给孤独惊讶于这种表达方式,因为没有人会直呼其名。大家都只知道他叫给孤独,此外,佛陀并不认识他,而他又是无预期地来访。因此他很确定,面前的这个人就是佛陀。被这次奇特的相遇所感动,他拜倒在世尊脚下,以结巴的声音问他:「世尊睡得好吗?」佛陀对于他这个传统问候的回答,使给孤独得以一窥他的真实境界:

彼实常安眠,

梵志已止息,

不贪著欲乐,

寂灭无所求。

断除诸执着,

心中无恚碍,

佛陀实安眠,

已达心安稳。

开启清净法眼

然后世尊一步步带领给孤独,对他说布施、持戒与升天;说欲乐的危险、虚幻与败坏的本质;以及说出离的利益。当他看见给孤独的心意已准备好达到柔软、无碍、提升与安详时,他向他解释诸佛的不共法:苦、集、灭、道的四圣谛。给孤独因此开启清净法眼(dhamma-cakkhu)③:「凡有生,必有灭。」他已了解「法」的实相,克服疑惑,得到不坏净信④,于佛陀教化可以自立,证得入流道与入流果。

于是他邀请世尊隔天到他内弟家用餐,佛陀答应了。餐后,给孤独问佛陀,他是否可以在家乡沙瓦提国为僧团建造一所寺院。佛陀回答:「诸佛皆喜好静处。」

「我了解,大师!我了解。」给孤独因为他的提议被接受而狂喜。[2]

金币铺地,布施揭达林给孤独园

当给孤独返回沙瓦提国时,他沿途鼓励人们以恭敬的态度迎接佛陀。他一到沙瓦提国,便立即寻找适合的寺院位址。这地方既不能离市区太近,也不能太远;它白天不能受到人们干扰,夜晚也不能喧哗;它应该让虔诚的访客易于到达,并适合喜好隐居者。最后,在城市的环山带,他发现一处非常理想的美丽林地,这是揭答林(jetavana,古译:祇园),属于巴谢那地王(Pasenadi)的儿子揭答(Jeta,古译:祇陀)王子所有。

给孤独去宫中拜访揭答(Jeta)王子,问他是否愿意出售林地。王子回答它价值一千八百万金币,但即使有人出此价钱他也不卖。「我现在就给你这么多钱,」给孤独回答。但他们一直无法达成协议,于是就去找仲裁者。仲裁者裁定,以一千八百万金币为基础,王子应获得能铺满这片土地的金币数额,于是双方在这个基础上达成协议。

给孤独带来许多装满金币的车辆,并将金币铺在地上。最后只有入口一小块地是空的,他便命人取来更多金币,但祇陀王子宣布,他准备自费在那个地方盖一个大门与塔楼。这个宏伟的堡垒与大门保护寺院免于受外界干扰,不仅隔离噪音,还能区别凡圣。

给孤独于是又花了一千八百万金币供建筑与装潢。他盖单人孤邸(kuti)、会议室、餐厅、库房、走道、公厕、水井、洗浴用的莲花池,以及大围墙。就这样这片林地被转化成寺院与脱俗的宗教圣地(Vin. 2:158-159)。为了纪念这两位捐赠者,经典总是将两人的名字并列:「揭答林」与「给孤独园」。(古译:揭达林给孤独园)

「第一施主」给孤独

一切工程都完成后,佛陀与僧众便前来沙瓦提国的新寺院居住。

他们一到达时,给孤独就邀请他们用餐,餐后他问佛陀:「我应该如何进行奉献这座揭答林呢?」「你可以将它献给现在与未来的四方僧团。」给孤独于是遵照办理。然后佛陀以下面的偈(gatha)表达对他的感谢:

免受寒、暑、野兽害,

以及夏季蛇、虫、雨;

避开可怕之热风,

庇荫禅观得自在

佛陀称赞之住所,

对于僧团第一施。

因此智者为自福,

应为学者建住所。

以清净心施仁者,

给予食、水、衣与住。

彼等教他断恶法;

悟法达无漏涅槃。(Vin. 2:147-148; 2:164-165)[3]

紧接在供养僧团(sangha)之后是在家众的盛大庆典,每个人都有礼物。这又花了给孤独一千八百万金币,算起来他在揭答林精舍上总共花了五千四百万金币。因此,佛陀称他为僧团的「第一施主」(AN 1, chap. 14)。

原注

[1]出处:Vin. 2:146 ff。

[2]给孤独和佛陀相遇的故事,记载于SN 10:8、Vin. 2:154ff与《本生因缘记》(Jataka Nidanakatha,乃本生经的序论与佛传)中。

[3]由荷那(I.B.Horner)翻译,《律典》(The Book of the Discipline),5:206。

译注

①那时佛陀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迦园,尚未为诸比库制立坐卧处。比库们于是住在林野(aranna,古译:阿兰若)、树下、山中、洞窟、塚间、山林、露地等处。后王舍城有长者见到比库晨从林野出外乞食,威仪具足,心因而明净,所以向佛陀请求准予建造精舍。佛陀告诸比库曰:「诸比库!许五种房舍:精舍、平盖屋、殿楼、楼房、地窟也。」长者便于一日令建六十座精舍。

②亚卡(yakkha):半人半神的鬼类,古译:夜叉。

③法眼(dhamma-cakkhu):是指「有关法(缘起道理)的智慧之眼」,开启法眼即指能充分理解四谛或缘起法,而证悟得初果(sotapanna,入流果)。

④不坏净信:指作为入流者的四项必要条件,即「四不坏净」佛不坏净、法不坏净、僧不坏净、戒不坏净。也就是正确地认识并信仰佛、法、僧三宝,无条件地皈依,并完全、确实地具备圣者所爱的戒。

编注:

① 苏达答(Sudatta),又作须达多、苏达哆;译作善授、善与、善施、善给、善温。

② 给孤独(Anathapindika),又称之为阿那他摈荼陀;或者阿难邠邸、阿难宾坻、阿那邠地、给孤独食、给孤独

◎作者

何幕斯.海克(Hellmuth Hecker)

何幕斯.海克是德国重要的佛教作家与巴利藏经译者。他的著作包含《相应部》(Samuutta Nikaya 第四与第五部分)的德文翻译,以德文写作的两册佛教史,以及一本德国首位佛教比库(bhikkhu)三界智大长老的传记。

◎英文版编者

菩提比库(Bhikkhu Bodhi)

菩提比库是来自纽约市的美国佛教僧侣,于一九七二年在斯里兰卡出家。他目前是斯里兰卡佛教出版协会(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的会长与编辑。

他的著作包括《包含一切见网经》(The Discourse on the All Embracing Net of Views)、《阿毗达摩概要精解》(A Comprebensive Manual of Abbidbamma)与《中部》(The Middle Lengrh Discurses of rhe Buddba,为共同译者)。

◎译者简介

赖隆彦

海洋大学造船系毕业,中华佛学研究所研究。

曾任中华佛学研究所藏文讲师、智光工商德育老师、 佛光出版社资深编辑、普门杂志社资深编辑,

译作:《森林中的法语》、《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戒》、《阿姜查的禅修世界--定》、《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慧》等。

编注:

比库:巴利语bhikkhu的音译,指称巴利语传承的佛世比库僧众及南传上座部比库僧众;

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汉传佛教译为为比丘、苾刍等,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汉传僧众。

阿拉汉:巴利语arahant的音译,是对佛陀的尊称,也可指一切的漏尽者(khinsava,断尽烦恼者),

包括诸佛、独觉佛及阿拉汉弟子。

汉传佛教依梵语arhant音译为阿罗汉,谓为小乘极果。其音、用法皆与上座部佛教有所不同。

本文采用巴利语新音译,参见《部分巴利专有名词采用新音译的方案》、《巴利语汇解》。

【巴利佛典略语表】

本书所出现的巴利佛典经文,都将采用巴利佛典的略语来标示其出处,因此,以下列出这些惯常使用的巴利佛典略语,供读者对照参考。

AN=Anguttara Nikaya《增支部》(标示节号与经号)

Ap.=Apadana《譬喻经》(i=长老譬喻,ii=长老尼譬喻;标示章号与段落;缅甸文版)

BL.=Buddhist Legends《佛教传奇》(法句经注释)

BPS=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佛教出版协会(康堤,斯里兰卡)

Comy.=Commentary注释

Dhp.=Dhammapada《法句经》(标示偈号)

DN=Digha Nikaya《长部》(标示经号)

Jat.=Jataka《本生经》(标示号码)

Mil.=Milindapanha《弥林达王问经》 (弥兰王问经)

MN=Majjhima Nikaya《中部》(标示经号)

PTS=Pali Text Society 巴利佛典协会(牛津,英国)

Pv.=Petavatthu《饿鬼事经》

SN=Samutta Nikaya《相应部》(标示章号与经号)

Snp.=Suttanipata《经集》(标示偈号或经号)

Thag.=Theragatha《长老偈》(标示偈号)

Thig.=Therigatha《长老尼偈》(标示偈号)

Ud.=Udana《自说经》(标示章号与经号)

Vin.=Vinaya《律部》(标示卷号与页数)

Vism.=Visuddhimagga《清净道论》(The Path of Purification 的章号与段落)

Vv.=Vimanavatthu《天宫事经》(标示偈号)

除非特别指出,否则本书所有参考资料皆依巴利佛典协会的版本为准。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达真堪布:有没有消不掉的罪业?

达真堪布:有没有消不掉的罪业?

达真堪布:有没有消不掉的罪业? 问:有没有消不掉的罪业?达真堪布:在显宗里,五无间罪是决定罪,即通过忏悔也无法消除罪业,这个果报是将来一定要产生的。但是在密宗里,我们修除障法、念百字明可以遣除一切罪...

佛教故事:情感世界:忍着不死

佛教故事:情感世界:忍着不死

忍着不死多么伟大的、壮观的母亲之群像!也许你就是职业经理人或一个企业家,在暴风雪来到的时候,在市场经济的遭遇战中不幸受到创伤的时候,如果你也能忍着不死,孩子也许就能避过伤害。一位从越南归来的美国战地...

没有“一心不乱”,临终阿弥陀佛会现前接引吗?——《大宝积经》

没有“一心不乱”,临终阿弥陀佛会现前接引吗?——《大宝积经》

余晓悟,2010《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 若我成佛。於他剎土。有諸眾生發菩提心。及於我所起清淨念。復以善根迴向願生極樂。彼人臨命終時。我與諸比丘眾。現其人前。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雖不專念...

净土法门法语:佛法灵不灵不在法,在心

净土法门法语:佛法灵不灵不在法,在心

什么叫灵验?古人有句话说,「诚则灵」。法门,《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这个人念得灵,那个人念得不灵?不是法门的问题,是诚敬心的问题。我对这个经要有信心,对那个经怀疑,怀疑...

《首楞严经》讲解第十六讲

《首楞严经》讲解第十六讲

《首楞严经》讲解第十六讲主讲:释慧祥法师日期:2007年04月22日请大家合掌!至心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至心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

达真堪布:婚姻中有裂缝该怎么办?

达真堪布:婚姻中有裂缝该怎么办?

达真堪布:婚姻中有裂缝该怎么办? 问:婚姻中有裂缝怎么办?如何修复婚姻中的裂缝? 达真堪布答:夫妻一般都是冤家,不是冤家不聚头么!但是,通过佛法,通过智慧都可以改变。改变心态,就能改变关系。都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