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十大弟子传:分饼的流言

分饼的流言

阿难陀了为女众的事,常常为自己招来麻烦,被人嫉妒、被人批评,佛陀为了他,也常常烦心。

不过,他和迦留陀夷不一样,他不去找女众,而女众常常来找他,他对女众有着纯洁的感情,而没有爱欲的念头,我们从他对比丘尼的开示就可以知道。

可是,不管你对女众有怎样纯正的念头,在教团中,好象凡牵涉到女众的事,总不是光荣的事,因为男女相爱,虽不是什么大的罪恶,但总是不净的行为。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时候,有一个檀越做了很多糯米糕前来供养,佛陀叫阿难陀将米糕分给诸比丘,阿难陀分好以后,还剩下很多,佛陀就叫他再分给舍卫城中贫苦的人!

阿难陀遵照佛陀的指示,召集贫苦的人前来领糕,这一集合,就有好几千的穷人,阿难陀看看人数,再看看米糕,一个人分一个是没有问题。

阿难陀在分糕的时候,其中有一个裸形外道的美丽少女,正当阿难陀要分给他的时候,真不巧,有两个糕黏在一起分不开,阿难陀没有办法,就把它当做一个分给他,这本是无心的事情,可是给惯于说人是非的人看到这情形,就引起了他们很大的讥嫌,一面嫉妒,一面好奇,好多人都在议论纷纷的说着:「英俊的阿难陀,将双份的米糕分给漂亮的少女,难道他们很早就有了特殊的交情?」

阿难陀听到别人这么说,心中非常不高兴,想到人言可畏,真不知如何做人处事才好?尤其是做一个修行的人,有很多吃亏的地方,社会上的人,以为修行者应该忍辱,他们总喜欢用冷嘲热讽来伤害修行者的心!

佛陀常常教诫弟子们要避免社会讥嫌,尤其是男女问题,不管你的修行怎么好,若人批评与女人有染时,你就不能扬眉吐气,事实上还没有证得圣果的修道者,说完全不会被女色诱惑,那是不可能的。

不过,修道者对于爱欲的防线比较坚固,警觉性比较坚强,阿难陀常感到为女众苦恼,有一次他在静处思维的时候,想道:「世人都是由爱欲而生的,每日的生活也是在滚滚的爱欲中而不知厌倦,人们一面自己喜欢追求爱欲,一面又喜欢嘲笑别人与爱欲的关系,爱欲为人间带来苦恼,带来纷争,佛陀常常诃欲,实在是有甚深的道理。」

阿难陀从来不曾这么认真的想过这个问题,这次为了多分一块米糕给一位美貌的少女,引起了讥嫌,他才如此痛切的思维这个问题,到了日没时,他就起坐,徐徐的整衣,来到佛陀的面前,把自己的感想告诉佛陀。佛陀听了以后,还说了一段他往昔因中的事:

「阿难陀!你说得不错,人们浸在欲海中不知厌倦,在过去世中,有一位名叫顶生的国王,以正法治民,不用刀杖而能降伏恶人,可是他不能满足有限的国土,于是设法征服他国,到处都有人称赞顶生王的德化,国土人民的欲望满足了,各国的佳丽,任他选择,他又为美色所囚,很多美女日夜侍候他,他还不满足,想把别国的国王刺死,把王后夺来,就因为贪欲无厌,沉迷色海,王政日弛,终于民怨沸腾,政权崩溃,凄惨的度过了晚年!

「阿难陀!欲的无止境,其害如此,所谓顶生王者,便是我的前生。」

听了佛陀开示以后的阿难陀,也知道像他这样温和的人,对于爱欲问题,是急需下工夫远离的!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陈坚教授:弥勒信仰与“希望佛学”

陈坚教授:弥勒信仰与“希望佛学”

陈坚教授:弥勒信仰与“希望佛学”一、楔子:“希望神学”基督教有所谓的“希望神学”(Theology of Hope)。“希望神学”“根据基督教末世论讨论社会发展和现实政治问题,以基督教希望作为现代教...

佛教故事:金玉良言:生命的药方

佛教故事:金玉良言:生命的药方

生命的药方两个盲人靠说书弹三弦糊口,老者是师父,70多岁;幼者是徒弟,20岁不到。师父已经弹断了999根弦子,离1000根只剩下一根了。师父的师父临死的时候对师父说:我这里有一张复明的药方,我将它封...

佛教禅定与养生

佛教禅定与养生

佛教禅定或瑜伽是佛教最核心、最重要的修行方法。因为通过修习禅定,一是可以祛病强身、怡情养性、延年却老,防范和治疗人的许多“身病”:二是可以克服外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诱惑和内心七情五欲的...

放生问答:放生刺激更多的养殖和捕捞吗

放生问答:放生刺激更多的养殖和捕捞吗

很多人对放生有这样一个疑问:市场需求量是固定的,按照市场供求平衡理论,买下一部分物命放生,商家会养殖和捕捞更多的动物来销售。这样看来,放生并没有减少杀业,反而刺激了更多的养殖和捕捞,那么这样放生还有...

索达吉堪布:发菩提心时,怎样提高心力和能力?

索达吉堪布:发菩提心时,怎样提高心力和能力?

索达吉堪布:发菩提心时,怎样提高心力和能力? 问:发菩提心时,怎样提高心力和能力?索达吉堪布答:愿大力大。龙猛菩萨说,真有菩提心的人,即使行为上没有在利他,也是真正的大乘行者。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根本...

佛教故事:因果报应:狂生遭雷殛

佛教故事:因果报应:狂生遭雷殛

狂生遭雷殛我乡有一人,叫罗吉亭,是读书人,性情轻狂,不信因果,常以僧道无缘的许多话,写贴四壁,专作辟佛教道教的文章,发挥韩愈欧阳修的话,虽穷极无聊,依然不觉悟自己的错处。民国初年,借住荣州吴家寺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