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农教授:梁漱溟的佛学思想

高振农教授:梁漱溟的佛学思想

高振农

梁漱溟是中国近代知名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他从20世纪20年代末走出大学之门,搞乡村建设。从十六七岁起,由于对人生问题不胜怀疑、烦恼,即倾慕出世,寻究佛法。其后虽转向儒学,但在其哲学体系中,仍掺杂有许多佛学思想。

一、生平事迹及思想演变

梁漱溟(1893—1988年)原名焕鼎,字寿铭。一度用寿民或瘦民作笔名,后改名涑溟。原籍广西桂林,其祖父因任京官迁居北京。早年就读于北京顺天中学堂,毕业于直隶法政专门学校。1917年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主讲印度哲学,并对佛学进行研究。1924年辞去北大教职,在山东自办教育,从事乡村建设。1929年到河南辉县筹办河南村治学院。1931年去山东邹平创办乡村建设研究院,主编《村治月刊》。抗战时期,参加民主党团同盟,从事民主运动。1938年初赴延安,与MZD主席作两次彻夜长谈。1939年进入敌后坑日游击区,巡视各地历8个多月。1945年以民主人士身份参加调查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事件。1946年春,参加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会议闭幕不久,就参加各方人士组成的赴延安参观团,再一次与MZD会见。建国后任全国政协委员等。

据梁漱溟自己讲,他的“一生思想转变”大致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便是近代西洋这一路”。(《人心与人生》,第37页)这一时期,他先是对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思想有兴趣,其后又赞成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并参加革命派的组织和活动。辛亥革命以后,一度热心社会主义,撰有《社会主义粹言》小册子。这一时期梁漱溟在政治思想上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向着比较激进的方向发展的。

第二时期,是在辛亥革命以后。这一时期他的思想是“从西洋功利派的人生思想后来折反到古印度人的出世思想”(同上)。这一时期梁漱溟笃信佛学,想从佛法中求得人生问题之解决。

第三时期,约当1921年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出版前后。这一时期,他的思想是“从印度出世思想卒又转归到中国儒家思想”(同上)。一开始,他对出世思想有所舍弃,但还是对儒佛两家同样称赞。后来则完全站到儒家思想一边,并对西洋伯格森的生命派哲学感到兴趣。至此,梁漱溟形成了以中国儒家思想为主,同时又糅合印度佛学和西洋生命派哲学为特征的哲学思想体系。

梁漱溟的着述甚多,其中现存论及佛学较多的有《印度哲学概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和《人心与人生》等。

二、佛学思想

(一)对佛教哲学的一些基本看法

梁漱溟在其所着《印度哲学概论》、《人心与人生》等书中,对佛教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主要有:

1佛法不能算是哲学

梁漱溟认为,佛法不能算是哲学。他说:“佛法之为物若以为哲学而研究之,实失其本意。”因为“其本意初不以哲学为事”。而且两者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哲学之所事在知,佛法之所事在亡知。”(《印度哲学概论》,第63页)“哲学之本性为从无可知中向知之方面开展,而由上观察佛法虽亦从亡知处(禅)不妨予人以知,而所事实在亡知而不在知”。他的结论是:“盖佛本不以哲学为事也,即今之所谓佛之哲学者,亦第为吾人从流传下来佛的宗教教训搜得,在佛初无是物,其为哲理抑非哲理亦非可定。”(同上书,第64页)关于佛法非哲学之说,当年欧阳竟无大师曾提出过。但梁漱溟对此所作的解释,有一定的独到见解。

2唯识家不是唯心论又是唯心论

梁涑溟认为,唯识家不是唯心论,又是唯心论。为了说明这一点,他自设问答,进行阐述。他说:“或问:唯识家言是今所谓唯心论否?可答云不是。”因为“唯识家说,五识所有色声等属性境故,属现量故”。(《人心与人生》,第202页)他认为,“性境”和实在的境没有多大区别,不是随心而有的;现量是没有分别计度作用的。所以他说;“性境义同实境,非可随心而有”;“现量如镜照物,没有分别计度。”(同上)因此不可称之为唯心论。但是,唯识家又自称是唯心论,所以梁漱溟又说:“从另一方面来说,则唯识家固自言唯心也。此心指第八识。(心、意、识三名字分别相当于第八、第七、前六识)所谓第八识者实即为吾人生命整体;其曰:‘一切唯心所造’者,一切唯吾人生命之所造耳。”(同上)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问题,他再一次自设问答说:“若问,为什么唯识家既不唯心矣,而卒又唯心起来?答曰:其不唯心者,实事求是;其卒又近若唯心者,仍是实事求是。”为什么这样说?他认为唯识家“在解决人生问题的实践中,不实事求是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他的结论是:因为唯识家“他们原不是在谈哲学,无所谓唯心、不唯心”。如果一定要谈唯心、不唯心,则“前之不唯心,后之唯心”,是由于“其心之意词意义宽狭不同。前之不唯心即不唯主观意识之义;后之‘唯心所造’者,即一切唯生命所造之义”。(《人心与人生》,第203页)

梁漱溟的这些说法,有其一定的道理。因为唯识家所讲的六识,不完全来自主观意识,而是分别“来自眼耳鼻舌身五根和第六意根(分别计度之头脑)”(同上书,第202页)。所以说他“不唯心”。但同时唯识家又确实主张“一切唯心所造”的,所以也可以说他是唯心论。至于把“一切唯识所造”解释为“一切唯生命所造”,则完全是梁漱溟自己的见解。

3佛法是无我论、无神论

梁漱溟认为,佛法无论在人生观上或本体论上都主张无我论。他说:“佛教三法印,一诸行无常,二诸法无我,三涅〖FJF〗NB231〖FJJ〗寂静。顺此印者为佛说,违此印者即非佛说。故佛法在人生观上为无我论,在本体论上又为无我论。”又说:“一切法不出有为无为,有为法虽有作用而不常住,无为法虽常住而无作用,故无常一主宰之我。”同时“大小乘中”也“处处破我”。(《印度哲学概论》第131页)最后他用十分肯定的语气回答人们说:“然人若问佛法于此之问题为有我论为无我论,则仍答言无我论。”(同上书,133页)

梁漱溟还认为,“佛法为明确之无神论”(同上书,第115页)。其根据是佛教经籍“《成唯识论》、《十二门论》、《瑜伽师地论》皆有破神之词”。(同上书,第116页)

梁涑溟又从本体论的角度研究了佛法,认为“佛法初不立本体,亦复非一元、非二元,非心非物。乃至种种问题但有否辞,靡或肯定”(同上书,第184页)。

梁漱溟对佛法的一些见解,基本上是符合实际的。佛教,特别是早期佛教,确实是主张无我、无神的。而释迦牟尼也确实对本体论的一些问题,不作肯定的回答,而常用一些否定之词。

4因明是外学亦是佛说

梁漱溟认为,佛教因明既是外学亦是佛说。如果从来源上说,因明是从外道而来。他说:“余意印度学术悉与宗教相连,五明本外道先有,佛教兴亦必有之,不加摒除,亦不以此取重,唯因明亦然。”(同上《印度哲学概论》,第214页)在梁漱溟看来,因明一开始是外学,但在陈那、天主以后,则已经完全属于内学了。他说:“《起信论要决》极言因明是外道法,非真佛教。所以知者,结集《三藏》及《六足》、《发智》、《大婆沙》无因明说,《瑜伽》判此以为外学。因明家则以《地持经》为证,以为源唯佛说。实则两是,亦外学亦佛说耳,诤言徒枉。佛教之古因明本效法外道,今审龙树、无着、世亲所言,皆与尼耶也比同,未能以佛法熔铸之。当此之时实唯外学。陈那、天主以后,深辨现比以说认识,因明乃得介通于佛法。当此之时则固内学矣。”(同上)这些说法,基本上符合佛教因明发展的史实。

5法相宗、法性宗殊途同归

中国佛教有法相宗、法性宗两大家,长期以来争论不休。梁漱溟认为,两家在根本义理上并无不同,只是在方法、途径上有所差异而已。所以他说:“两家之义未见乖舛,而竟以兴争聚讼者何也?余以为唯识曲解依他,而后归于离言;三论直下明空,句句便揭本旨;此诚所谓殊途同归者。归结既同,则诤出误会;途路既殊,则讼为唐劳。

”(同上书,第155页)这是说,两家所以不断有争论,主要是因为不明其“途路之殊”,如果明白了这些情况,就可以“豁然得解”。因此他又说:“持论者不明其途路之殊,诠言各别,则凿枘相牾固亦其宜。而问学者诚执斯以析疑,又不难豁然得解耳。”(同上书,第159页)最后,他认为“两家为说各殊而皆圆,固不可以此破彼、以彼破此耳”(同上书,第162页)。

把法相宗、法性宗说为在义理上并无二致,这也不是自梁漱溟始,早年欧阳竟无也认为法性和法相是一种学,而不是两种学。不过,用“殊途同归”、“为说各殊而皆圆”等等理论来阐述两家之间的关系,则可说是梁漱溟的独到见解。

(二)以佛学作为观察文化、研究知识的方法

在梁漱溟的一生中,曾有较长一段时间以佛学作为观察文化和研究知识的方法。1921年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可说是他用佛家唯识学去观察文化和研究知识所撰写的一本代表作。

1用佛家思想探索宇宙的本体

梁漱溟说:〖KG-*9〗“我这个人未尝学问,种种都是妄谈,都不免‘强不知以为知’,心里所有只是一点佛家的意思。我只是本着一点佛家的意思裁量一切。这观察文化的方法,也别无所本,完全是出于佛家思想。”(《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48页)这是说他要以佛家思想来衡量一切。

在梁漱溟的哲学体系中,曾用“生活”这一范畴来说明宇宙的本体,而他对生活的说明,就是用他“所得到的佛家的意思”。他〖KG*9〗说:“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相续’。”为什么要研究生活?他认为“生活”与“宇宙”是等同的,“宇宙”就是“生活”。他说:“照我们的意思,尽宇宙是一生活,只是生活,初无宇宙。由生活相续,故尔宇宙似乎恒在,其实宇宙是多的相续,不似一的宛在。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这样大的生活是生活的真象,生活的真解。”(同上)这是说宇宙即生活,有生活才有宇宙。

什么是“生活相续”呢?他解释说:“生活即是在某范围内的‘事的相续’。这个‘事’是什么?照我们的意思,一问一答,即唯识家所谓一‘见分’、一‘相分’一是为一‘事’。一‘事’,一‘事’,又一‘事’。……如是涌出不已,是为‘相续’。为什么这样连续的涌出不巳?因为我们问之不已。……问不已答不已,所以‘事’之涌出不已。因此生活就成了无巳的‘相续’。这探问或追寻的工具其数有六:即眼、耳、鼻、舌、身、意。凡刹那间之一感觉或一念皆为一问一答的一‘事’。在这些工具之后则有为此等工具所自产出而操之以事询问者,我们叫他大潜力或大要求或大意欲——没尽的意欲。”(《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48—49页)梁漱溟在这里用唯识家的“见分”、“相分”来说明“生活相续”。认为“生活相续”就是“一问一答”、“问不已答不已”。而这“一问一答”即唯识家所说的“见分”、“相分”;每一刹那的一个感觉、一个念头,都是“见分”、“相分”的统一;“生活相续”则形成宇宙。这里明显地可以看出,他确实是以佛学思想去探索宇宙的本体的。

2用佛家的唯识学作为研究知识所用的方法

梁漱溟认为,“思想就是知识的进一步,观察思想首宜观其方法”,所以“要先为知识之研究”。研究知识需要一定的方法,梁漱溟“研究知识所用的方法,就是根据于唯识学”。他自称在研究知识时,“所用的名词就是唯识家研究知识所说的话”。唯识家在论述知识的构成时,常用的基本概念和名词是“现量”、“比量”和“非量”。梁漱溟在研究知识时,同样也是用的这三量。他说:“我们观察知识,即要晓得知识如何构成的。知识之构成,照我们的意思,即由于此三量。此三量是心理方面的三种作用,一切知识皆成于此三种作用之上。”(以上引文均见《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69页)但是,梁漱溟在用唯识家的三量来研究知识时,并没有完全照搬照用,而是有他自己的解释和发挥。

关于“现量”,他认为“现量就是感觉”,“现量的作用只是单纯的感觉”(同上书,第70页)。意思是说,现量相当于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不能把属于知觉的部分也包括在内。所以他又指出,他“所指的‘现量’,只是唯识家所谓对‘性境’的那一种认识作用,不可超过或不及这个范围”。“性境”是什么?他认为“照唯识家的解释”,有两个条件:“第一条件是有影(亲相分)有质(本质);第二条件是影要如其质。”(同上)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在这里,梁漱溟根据唯识家的观点,只承认感官的主观活动,只强调感性认识的主观性,忽视和否认感官活动的客观物质基础和感性认识的客观内容,把感性认识说成完全是主观自生的东西。

关于“比量”,梁漱溟认为,“比量”即是所谓“理智”。这里的“理智”,指的是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是指认识过程中的简(分)、综(合)作用。这种简、综作用,即所谓比量。他还认为,比量所认识的境是“独影境”。而“独影境是有影无质的”,“是非借于客观之物才变生的,而是我心所自生私有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71—72页)梁漱溟在这里按照唯识家的观点,否定了理性认识的客观基础,否定了理性认识的来源及其内容的客观性,把理性认识说成是纯主观的东西。

关于“非量”,梁漱溟称之为“直觉”。他认为,在现量和比量之间,应当有一个直觉阶段。他说:“知识是由于现量和比量构成的,这话本来不错。但是在现量与比量之间,还应当有一种作用,单靠现量和比量是不成功的。”他还进一步发挥说:因为照唯识家的说法,现量是无分别、无所得的,除去影象之外,都是全然无所得,毫没有一点意义;如是从头一次见黑无所得,则累若干次仍无所得,这时间比量智岂非无从施其简、综的作用(同上书,第72页)这就是说,在现量和比量之间,必须有一种作用存在,这就是“直觉”。所以他又说:“在现量和比量中间,另外有一种作用,就是附于感觉——心王——之‘受’、‘想’二心所。‘受’、‘想’二心所是能得到一种不甚清楚而且说不出来的意味的。”因此,“‘受’、‘想’二心所对于意味的认识就是直觉。故从现量的感觉到比量的抽象概念,中间还需有‘直觉’之一阶段”(同上)。这些说法,是对唯识学的进一步发挥。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对于唯识家的修订”(同上)。

梁漱溟还认为,直觉所认识的是所谓“带质境”。“带质境是有影有质而影不如质的”。这种直觉所认识的带质境,“其影乃一半出于主观,一半出于客观。有声音为其质,故曰出于客观;然此妙味者实客观所本无而主观之所增,不可曰全出客观,不可曰性境,只得曰带质而已”(同上书,第73页)。

“直觉”就是唯识家所说的“非量”。梁漱溟为什么不用“非量”而要用“直觉”?他认为“唯识家所谓非量系包括‘拟观量’与‘拟比量’而言,乃是消极的名词,否定的名词,表示不出于现量比量之外的一种特殊心理作用,故不如用直觉为当。”(同上)意思是说,因为“非量”包括“似现量”与“似比量”。而任何一个判断或推理,只要其中包含似现量或似比量,都不是正确的或假的,所以要把“非量”换成“直觉”。

梁漱溟把“非量”换成“直觉”,这并不是一种对唯识学的简单的修订,实际上是由此规定了“直觉”对现量与比量的支配和决定的关系。换句话说,是直觉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起了一种决定作用。

梁漱溟用唯识学的三量作为研究知识的方法,确实是连名词概念都搬用了唯识家的。其对唯识家思想的修订,主要是宣扬直觉主义,认为只有直觉才能认识宇宙本体。他说:“要认识本体,非感觉理智所能办,必方生活的直觉才行。直觉时即生活时,浑融为一个,没有主客观的,可以称绝对。”(同上书,第79页)这就是他改订唯识学所宣扬的直觉主义。

(三)反对佛教为现世所用

梁漱溟一度曾热衷于佛法,他却激烈地反对佛教为现世所用。

近代以来,学术界和佛教界的一些知名人士如梁启超、太虚、刘仁航等,都曾主张佛教要为现世所用,提倡人间佛教,用佛法救济人心,等等。梁漱溟对此坚决反对说:“上海刘仁航先生同好多的佛学家,都说佛化大兴可以救济现在的人心,可以使中国太平不乱。我敢告诉大家,假使佛化大兴,中国之乱便无已。”(同上,第202页)

根据佛教教义,世界上的一切纷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世界上人类的争权夺利。因此,佛教要求人们去掉贪欲,不求名利。近代一些佛教界人士就是运用佛教以救济人心,使天下太平。梁漱溟对此大加反对,认为佛教不仅不能救济人心,而且还会引起天下大乱。他说:“一般人——如刘仁航先生等——就以为大家不要争权夺利就平息了纷乱。而从佛教给人一服清凉散,就不复争权夺利,可以太平。这实在是最错误的见解,与事理真象适得其反。”为什么这样说?他认为“我们现在的政治制度是采自西洋。而西洋则自其人之向前争求态度而得生产的,但我们大多数国民还依然是数千年来旧态度,对于政治不闻不问,对于个人权利绝不要求,与这种制度根本不适合,所以才为少数人互竞的掠取把持,政局就反复不已,变乱遂以相寻”。他的结论是:“今日之所患不是争权夺利,而是大家太不争权夺利。只有大多数国民群起而与少数人相争,而后可以奠定这种政治制度,可以宁息累年纷乱,可以护持个人生命财产一切权利。”(同上书,第208页)佛教是一味叫人止息向前争夺态度的,所以他警告大家:“假如佛化大兴,中国之乱便无巳。”他呼吁“倡导佛教的人”要“可怜可怜”那些“遭兵乱的人民”,莫要延长了他们“这种水深火热的况味”(同上书,第209页)。

梁漱溟反对佛教为现世所用的态度是十分坚决的。在他看来,佛教“专谈现世生活以外的事,不谈现世生活。这样,就导致佛教在现代没有多大活动的可能。在想把佛教抬出来活动的人,便不得不谋变更其原来面目”。他说:“似乎记得太虚和尚在《海潮音》一文中,要借着‘人天乘’的一句话为题目,替佛教扩张他的范围到现世生活里来。又仿佛刘仁航和其他几位也都有类乎此的话头。而梁任公先生则因未曾认清佛教原来怎么一回事的缘故,就说出‘禅宗可以称得起为世间的佛教、应用的佛教’的话(见《欧游心影录》)。他并因此而总想着拿佛教到世间来应用,以如何可以把贵族气味的佛教改造成平民化,让大家人人都可以受用的问题,访问于我。其实这个改造是做不到的事,如果做到也必非复佛教。”(同上书,第210页)他的最后结论是:“总而言之,佛教是根本不能拉到现世来用的;若因为要拉他来用而改换他的本来面目,则又何苦如此糟蹋佛教?我反对佛教的倡导,并反对佛教的改造。”(同上书,第211页)其反对佛教应用于现世的坚决态度,于此可见。

梁漱溟在这里反对用佛教来救济人心、改良社会的说法,有其合理的一面。因为近代社会的累年纷乱和人心动荡,有其深刻的阶级原因和社会原因,决不是提倡佛教、弘扬佛法所能根本解决的。在那个社会提倡佛法,只能起到一种麻痹人民,叫人民忍受统治者的压迫与剥削,不要起来反抗的作用。因此,梁漱溟反对在那个社会提倡佛法,是一种远见卓识,值得肯定。但是,他认为佛教只谈现世生活以外的事,不谈现世生活,却是有它的片面性。因为从佛教教义来看,并不是专谈现世生活以外的事的。《增一阿含经》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六祖坛经》也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都说明佛法与世间的关系密切,佛法是可以应用于现世的。现在,中国佛教协会把提倡人间佛教思想,提高到当前中国佛教向何处去的高度上来看待。“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句佛教名言,成为广大佛教徒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动力。这些都是佛法可以应用于现世的最好证明。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净土法门法语:无论对人、对事、对物,只要你有贪心,就堕饿鬼

净土法门法语:无论对人、对事、对物,只要你有贪心,就堕饿鬼

1、无量劫来到今天,我们在六道轮回里头真的是住无量劫了,不是一生、二生、三生,不是。一个轮回把前世的事情忘得干干净净,只有极少数的人记得前生的事情,那多半是积善根的,不是很多人都有。所以说“当入其中...

佛教故事:哲理故事:如果很重,为什么不放下呢?

佛教故事:哲理故事:如果很重,为什么不放下呢?

有个弟子去见他的师父。师父问他:你最近怎么样?他说:我的心总是非常沉重。然后徒弟就开始诉苦,讲他不欢喜什么、什么事不舒服,半小时过去了,师父一言不发,始终安静地听着。等到他快讲完的时候,师父说:可以...

海涛法师:我可以替我的孩子持准提神咒增加他的福报吗?

海涛法师:我可以替我的孩子持准提神咒增加他的福报吗?

海涛法师:我可以替我的孩子持准提神咒增加他的福报吗? 问:听师父说孩子如果要开公司,要持准提神咒增加他的福报,我替我的孩子持可以吗? 答:当然可以,每个母亲都希望孩子事业成功,我们替他做功德回向,...

晋美朗巴的教言:

一切都是如此的稀奇,我们的生命就像山边的云雾一样,一切亲友和敌怨的关系就像天边的云一样,而且一切所集之众就像客人一样,一切都是无常的自性。

 

年龙上'师仁波切讲授:

就像我们以前讲的《深道六法教言》所说的,任何人都要修行四种修心,四种修心之中最主要的是修行无常,而对无常的修行有三种决定,大家要经常修行。

 

哪三个决定呢?首先,人是必定要死的,是肯定要死的;那么,如何的死呢?死法无定,这是肯定的。然后什么时候死呢?这是不由自己把握的,这也是肯定的。当这样思维的时候,我们心中的确对无常会有所认识,当自已的心中产生认识的时候,自己的心一定能够趋于正法。

 

的确是这样的,一切的所集都是无常,就像我们在这里集会,差不多有七、八十人,但大家都是无常的,没有一个人有把握不无常。就像上'师自己一样,去年的时候和空行仁波切一起为大家广转法轮,但是现在除了上'师自己之外,佛母已经于法界当中趋于涅槃。

 

周围的人也是这样的,在我们这些人当中谁能够在今晚不死,没有一个人有这样的远见,有这样的把握,除了自己的义气之心之外,的确是没有任何把握可言的。

再想一想我们现在在这个地方接受佛法,那么明年我们当中谁会趋向死亡的大道呢?在下个月的时候,还是明天的时候,谁会继续在这个地方呆着,这些都已经是无常的事了,让你们这样思维的时候很容易对无常产生很深刻的认识。

 

无常是死亡的大道,在这个死亡的大道上,任何一个人都必须要走上去,不论是多么大年纪的人,也不论是多么年幼的人,不管你自己知道还是不知道,死亡都会降临在你的身边,任何人都是无可避免的。

 

就比如说在印度的时候,我们无比能仁释迦牟尼佛,还有所有大罗汉、菩提萨垛,他们也都趋于涅槃,而且像印度的84大成就者,王臣25,乃至于历代的传承上'师,包括上'师自己或者我们大家,没有一个人会不无常,所有的人都必须走上这个死亡的大道。所以说,想到无常的时候,我们心中应该对无常产生一个确切的认识,精进地修行。

 

而且在自己想起无常的这个时候,时时刻刻要忆及:正是因为无常的缘故,所以我们才要修习佛法;因为无常,我们修习佛法才能生起精进;面对无常,才能有非常广大的意义。如果你能够真正的修无常,那么不管是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忍辱也好,禅定、精进等等法行,你都能够做得到。因为想到了无常

 

没有一件事情能有任何的挂碍的。我们永远就是要这样地思维:一切亲友和敌怨都是这样无常的,现在看上去是敌人的,最终也许会成为像是亲友一样,也许有的时候自己非常亲近的人,但是忽然之间刀剑相见,转成一种恶劣的关系。

 

一切也都是无常的,真的就像秋天的云彩一样,忽然聚集,忽然离散,而且我们所聚集善缘的弟子们,大家也都像集市上的客人一样,满足了自己愿望的时候,离别降临的时候,各奔东西。我们大伙也是如此,现在聚在一起听受佛法,分别之后,或者到了明天,或者到了后来,都各奔东西了,任何一种事情都是无常,大家要这样地来思维,并且把握住它。

 

过去有许多的大德在修习无常的时候,甚至于每天都要把握无常,就比如持明晋美朗巴,他曾经在桑耶清普的大密花窟里修行了12年。他在山洞里修习,每次出来总会有荆棘挂他脖子,每当他想把这个荆棘砍掉的时候,他总会想:算了吧,也许我出去后再不会回来,或者是我回来后就永远出不去了!因为他不断忆念无常的缘故,所以在洞里闭关修行了12年之久,荆棘也没被砍掉。真正地修行无常的人是如此的。

 

所以,我们从自己的心里也要真正地、确切地认识无常,当你对无常产生了非常深刻信任的时候,你也才能够真正地来区分真实的佛法。

 

有些人从自己的心中没有能够真切地认可无常这个事实,想“无常”没有什么甚深的,“大圆满的口诀”这才是最甚深的,但是事实上,没有一个比无常更甚深的法,只有认识到无常才是我们现在当务之急。希望你们从内心深处体会无常,并且认识无常,把握无常。

 

晋美朗巴教言:

对一切的收获、所得、名称,还有美誉等等所有的一切,就像是路边的尸体一样当即放弃。一切本自无常的缘故,为了不给自己的修行产生障道,把它当即舍弃!

 

年龙上'师仁波切讲授:

的确如此,我们仔细想一想,如果获得一些什么,或者是拥有一些什么,并且为了自己争取得到它,会产生很多的贪执之心,因为贪执之心反而造成轮回之苦。

 

断弃贪执的这个方面,真的就好像是晋美朗巴大师所说的那个样子,周围的一切,它就像我们在路边发现一具死尸,这个死尸是我们不需要的,拿回去也不会有什么用处。的确是,这个死尸对我们来说的确是不必要的东西。

 

事实上,世间上所有的一切全部都是无常幻化不真实的,如梦如幻的,那么这些虚幻的东西,对我们来说本身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可是如果你贪执它的时候,显得它就好像有什么意义一样。

 

比如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电视里面虽然显现各种各样苦乐的境相,但是除了这种显现之外,它的本质是没有任何可成立的,可是如果你贪执的时候,这就仿佛产生了苦乐。如果在看电视的时候大家都知道电视节目里一切的显现都是空幻,那么电视对你不成障碍。

 

对于我们的梦幻也是如此,比如在梦中也显现出各种各样的苦乐,可是当你醒过来的时候,一切的苦乐,它全部都消失在法界之中,因为这一切本身是不真实的,全是幻像而已,如果这样,我们很容易就明白,世间所显现的一切,它全部都是无常的、幻化的,没有一个可以称之为真实的,如果大家当时能够认识到这一切都是虚幻,那么我们布施也好,持戒也好,作任何一种修行都能够是发自于内心深处的。

 

所以,要知道一切轮回的根源是我们的贪执,不管是多么好听的美音还有美色和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展现的都是虚幻的,我们现在就要当即放弃对它的贪执之心,如果不能放弃贪执之心,轮回中的恶业因此会渐渐渐渐地涌聚。

 

比如你的名声越来越大的时候,反而成为你修行中的障道,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福德非常广大的时候,你修行善业的机会反而就越来越渺小。你的名声就好像是雷鸣一样遍及三千大千世界,那你的违缘就会像霹雳闪电一样突然降临。

 

所以,如果要真正地修行,要知道一切所显现的事物都是不坚实的,而且它都是无常的、空幻的,它随时都在一刹那一刹那地消灭,知道了这些,对显现出来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名声也好,或者是利益也好,或者是福德也好,顺缘也好,全部都能够从内心深处对它断弃贪执之心。

 

断弃贪执之心是修行中的要点。就像刚才举例所说的,就像对路边的死尸一样。比如对于不爱吃蛋的人给予鸡蛋,除了让他倒胃之外,绝对不会产生任何的喜悦之心。对于修行的人来讲,世间八风所涉及一切美妙、善巧的事物,对你来讲是不需要的,能够放弃、当即放下,这是这个法之中最重要的核心。所以,希望大家好好思维一下,我们不论碰到顺缘还是违缘,尤其是碰到顺缘的时候,周围所显现的一切美妙的事物和福德的顺缘,在这当下它就是无常和空幻,对它如死尸一般抛弃,这是晋美朗巴大师第二个要点。

不要让无常欺骗了你!

晋美朗巴的教言:一切都是如此的稀奇,我们的生命就像山边的云雾一样,一切亲友和敌怨的关系就像天边的云一样,而且一切所集之众就像客人一样,一切都是无常的自性。 年龙上'师仁波切讲授:就像我们以...

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禅院新来了一个小和尚,他积极主动去见智闲禅师,诚恳的说:“我新来乍到,先干些什么呢?请前辈支使和指教!” 智闲禅师微微一笑,对小和尚说:“你先认识、熟悉一下寺里的众僧吧!” 第二天,小...

佛教故事:百业经故事集:二十六、干布国王

佛教故事:百业经故事集:二十六、干布国王

二十六、干布国王残杀五百罗汉,恒在地狱受苦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候,有一个正在地狱受苦的怪物。牠的躯体庞大,没有双眼,全身溃烂,溃烂处还有许多小虫不停地吸食,真是苦不堪言。当它跑到平原时,有狮子、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