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每天网上听经,是不是盗法?

现在每天网上听经,是不是盗法?

问:师父在早餐开示时说过,"古时候如果不是真正拜老师,没有恭敬心来求学,就是盗法",我们现在每天在网上听经,是不是盗法?

净空法师答:这个答案就在你问的里头,你不是问得很清楚吗?古时候,你现在又不是古时候。如果在古时候,你就是盗法;现在?现在不算盗法,因为不是古时候。所以我们要知道,古今不同。现在唯恐你不盗法,你能盗法,你受益。佛法里面常讲,"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一历眼根也为道种,一样的。佛法的种子种在你阿赖耶识里头,好事,不是坏事。你有没有成就?那就看你恭敬心,这个恭敬心不是对老师的。所以古时候老师教学生,看这个学生有没有恭敬心,那是什么?

那是一种观察学生根性的方法,因为一切法都是从诚敬里面得利益。你看《印光大师文钞》里就说得很多,"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绝对不是说老师要求学生对他恭敬,那就错了,这个老师可以不必跟他学。

老师看学生恭敬,是这个学生能够受多大的利益,他能够接受几成?他有五分恭敬心,他可以接受五成,那老师也就教他这么多,不会再多教他;多教他,他受不了。像杯子、容器一样,只有这么大,装满了,它就漏出来;拿大杯子来,就多装一些,小杯就少装一些,所以这是恭敬心不相同。有十分恭敬心,老师一定会很爱护他,为什么?这个人是传法的人,他要全盘教给他,还希望学生将来在修学当中更有成就,超过老师,这是老师的愿望,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学生所学的,将来都不能够超越老师,这个老师是罪人,这个老师没有认真教学,对不起学生。所以学生超过老师,是老师无上的光荣,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

所以以前教学生,你看三家村里头的穷秀才教出的学生,学生将来成就考出状元,那他无比的荣耀。状元的学生回家来的时候,中状元第一个拜老师,拜哪个?拜启蒙的老师,中国人懂得这个道理,外国人不懂。启蒙那是根,根本的老师太重要了,他影响你一生。启蒙的老师多半是多大年纪的时候?六、七岁的时候,六、七岁以前是父母教,以后就交给老师教,教到十几岁的时候,根就扎稳了,所以这个恩德大。从初生到五、六岁是父母教,父母的恩德不得了。现在这个时代,做父母的把自己的责任疏忽了,你只知道养他,你没有懂得去教他,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现在虽然我们在网络,在卫星电视、在光盘、还有书本这些工具,普遍的流通到四面八方。依据这些做参考,学习的人非常之多,绝大多数我都没有见过面。能得多少利益?还是靠诚敬心,对所学的课程有诚敬,对佛法没有怀疑,对老师能信得过,能够依教修学,把所学的东西都能够落实到自己生活,落实到自己工作,落实到自己处事待人接物,就得真实利益。他得利益,一定会影响人,会影响他的家庭、会影响他的朋友、影响他的同事、影响他的邻里乡党,这就是自行化他,功德无量,这些要晓得。所谓盗法就是没有恭敬心,所谓是欺世盗名,那就错了,拿着佛法来骗这些善良众生,这叫盗法。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达真堪布:有禅定、有智慧的力量,持戒就会变成成就的助缘,变成方便

达真堪布:有禅定、有智慧的力量,持戒就会变成成就的助缘,变成方便

达真堪布:有禅定、有智慧的力量,持戒就会变成成就的助缘,变成方便 如果懂得佛理,有智慧,受戒是不难的,是轻松、自在的。我们真正回到轨道上,那时是轻松、自在的!一点都没有问题。真正回归轨道,要靠禅定...

慈禧太后学画画

慈禧太后学画画

慈禧太后学画画话说辛丑年间,慈禧太后和八国联军签订了《辛丑条约》,赔了八国联军四亿五千万两白花花的银子,这才敢从西安回銮北京。闲着无事,慈禧时不时地画点画儿。慈禧这人喜怒无常,画得好时,心情自然随之...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305」“法施”分享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305」“法施”分享

药师坛城(世界)文化集团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北京药师坛城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药王菩萨咒、药上菩萨咒!1、得闻药王药上二菩萨名的五种因缘尔时宝积白佛言。世尊如来今者双目放光。如金...

佛教故事:净土往生:史玉秀居士往生纪实

佛教故事:净土往生:史玉秀居士往生纪实

史玉秀居士往生纪实史玉秀居士,女,八十一岁,住山东省淄博市张店洪沟路铁路小区,家庭妇女。一辈子善良、慈悲、吃亏、忍辱,是一位贤妻良母式人物。一直到三个月前得这场大病,从来不用别人侍候,并且还为子孙们...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安住何处?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安住何处?

唐朝丹霞禅师有一次想要去拜见马祖禅师,在路上碰到一个白须苍苍的老人及一个髻龄的童子,丹霞禅师见老者器宇不凡,因此向前恭谨地问道:公住何处?老人用手一指上下,回答道:上是天,下是地。这意思是说宇宙之内...

大好工资何没有好报?

大好工资何没有好报?

两则故事告诉我们:大好工资什么没有好报?谜底:重罪轻报!1.北宋包拯年间的一桩逸事请人人一定要记住:善有善抱,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定要报!一位白叟给我讲了一个民间流传的名字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