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玄奘精神 开展民间外交

开展民间外交

玄奘留印期间与印度各阶层人士都有广泛接触和交往,虚怀若谷,不耻下问。上至国王,王公贵族,下至僧人、平民。他学养深邃,以学为主,以教会友,以理服人和与邻为善。所到之处,大受欢迎。作为一名自费留学生,扮演着在中印文化交流上民间亲善使节的角色,起到了发挥民间外交的作用。

631年(唐贞观五年),玄奘抵达印度著名的佛学文化中心那烂陀寺学习访问,师从该寺住持戒贤法师,学习大乘派主要经典《瑜伽师地论》,以及《声明论》和《中论》,潜心修学五载,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攻读博士学位和做博士后研究,学习成绩非凡。尔后,游访考察东南西印度,并于640年应戒贤法师之邀,重返那烂陀寺。此时的他,可谓僧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他为全寺众僧主讲《唯识决择论》和《摄大乘论》。他以渊博的知识,理性的论证,雄辩的口才,消除了当时印度佛教大乘派中两派(中观派和瑜加行派)的对立论战,促使两派舍弃偏见,求同存异,和谐相处。同时他还用梵文撰写了《会宗颂》(3000颂,今已失传),论述该两派同出般若(意为智慧),两者并行不悖,可以互补,使中观派权威学者师子光真心折服。

641年,北印度羯若鞠阇国(即曷利沙帝国)国王戒日王(590-647年)为扩大大乘派教义的影响,特为玄奘在京都曲女城举行一次学术论坛(法会),参加听讲的有来自五印度各地的18位国王、以及那烂陀寺众僧千余人,婆罗门及各派教徒2000多人,大小乘派高僧3000余人。玄各派圣贤争相赐予他大乘天奘作论主,并把《真唯识论》悬诸国门,接受挑战。会上他舌战群僧,言之有据,对答如流,使与会者群情悦服。和解脱天的美誉,名震五印度。此事成为中印两国友好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

玄奘隔了两年,又应邀前往钵罗耶伽参加历时75天,戒日王帝国五年一度的佛教无遮大会(第六次)。这是印度佛教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盛况空前,先后达50万人之多,与会者中包括王公、贵族、僧人和学者,在访印期间,玄奘还与戒日王探讨唐乐大曲《秦王破阵乐》。回国后,他又将我国古典名著《老子》译成梵文,推介给印度。

无遮大会后,玄奘功成名遂,决心回国,并向戒日王辞行。此时此刻的他,受到印度上至国王,下至平民僧人的热情欢送。戒日王特派4名官员一路护送。他本人还携当地文武官员,相送几十里路,才挥泪话别。

玄奘在中印两国文化交流和佛学上的贡献是巨大的。1957年,中国政府特地捐款,修建了一座玄奘纪念堂(2007年2月12日该纪念堂修复完善工程全面竣工时,中印双方曾在此举行盛大庆祝仪式)在那烂陀寺遗址上。现在佛教博物馆该地还建有,佛学巴利文研究所等,那烂陀寺则已列入印度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星云法师谈六种信佛的层次

星云法师谈六种信佛的层次

随着「人间佛教」的风起云涌,现在举世的佛教徒增加了。平时经常听到有人统计说中国台湾省的佛教徒有多少,世界的佛教徒有多少,但是总说虽然都是佛教徒,其中却有「信佛」、「求佛」、「拜佛」、「念佛」、「学佛...

楞严经

楞严经

楞严经楞严经:原文版楞严经:白话讲不同叫法如下: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又名《于灌顶部录出别行》简称《楞严经》简称《首楞严经》简称《大佛顶经》简称...

太上感应篇浅释:例举八种杀害动物之恶(一)

太上感应篇浅释:例举八种杀害动物之恶(一)

总的来说,《感应篇》分为“总纲章、神罚章、举善章、举恶章、劝诫章”这五章,现在我们正在学习其中的“举恶章”。“举恶章”又分为“总说恶本”和“别说恶行”两部分,我们已经学完了“总说恶本”以及“别说恶行...

和尚每天走进坟地 农民跟踪后发现恐怖一幕

和尚每天走进坟地 农民跟踪后发现恐怖一幕

从前有位比丘,每天都会到城外旷野的坟场。而比丘在往坟场的途中,都必须穿越一块田地。田主人看到比丘老是穿越他的田地,禁不住地起了瞋心。有一天,田主人拦下比丘问道:你是打那儿来的乞士,每天在我的田地纵横...

佛教故事:玄奘精神 第59节:第九章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2)

佛教故事:玄奘精神 第59节:第九章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2)

这些都是发生在玄奘之前的故事,玄奘到达迦湿弥罗的时候,虽然当地的佛教已不如当年那般兴盛,但依旧保留着由世友等五百高僧编写集结的完整佛经。这一点对玄奘来说非常重要,就好比给了他一次在正式前往最高佛教学...

星云法师:如何净化感情生活

星云法师:如何净化感情生活

如何净化感情生活 星云大师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感情占有很重要的分量。人,又叫做“有情”,是以感情来维持生命的。在佛教里,一向大家都排斥感情,认为一讲到感情,一讲到爱,就是罪过,就是不可原谅。其实,佛...